•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權力轉移理論的發展與內涵

第一節 權力轉移理論的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略其他可以解釋的理論。1990 年,蘇聯解體與冷戰結束之後,部分國家決策者與國際政 治學者乃開始對新的國際體系尋求新的基本法則,如林克(Douglas Lemke)從「權力 轉移」理論探討冷戰的結束與未來。53此時,「權力轉移」理論在學界的重要性逐漸浮現。

邁入 21 世紀,主張「權力轉移」理論的論者於 2000 年出版「權力轉移:21 世紀的戰略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一書,他們統合過去的論點,用簡 潔的文字讓「權力轉移」理論以更具體且完整的方式呈現。54

本章計區分四個部份,首先針對「權力轉移」理論的發展作一概述說明;其次再對

「權力轉移」理論的內涵作一論述,第三則針對英美「權力轉移」的過程,作一綜合性 的分析,最後就「權力轉移」理論與其他相關理論作一比較分析。

第一節 權力轉移理論的發展

國際體系不斷的重複權力轉移的現象,而這種權力轉移的現象大部分均伴隨著戰爭 而發生。例如,15 世紀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權力轉移、16 世紀西班牙與荷蘭的權力轉移、

17 世紀荷蘭與英國的權力轉移等。葡萄牙於 15 世紀在遠洋探險中處於領導地位,因而 確立其霸權地位。到了 1580 年,葡萄牙被西班牙併吞,進入西班牙的世紀。西班牙在 海陸兩方面的過度擴張和歐洲經濟中心的轉移(由地中海向波羅的海-北海地區轉移),

使得西北歐的國家逐漸崛起,最終由荷蘭取代西班牙。在荷蘭崛起的同時,英、法也強 大起來,由於荷蘭太專注於發展商船,忽視建立正規海軍,最終與重視海權的英國在 17 世紀中後期發生三次海戰(1652-1654;1665-1667;1672-1674)後被取而代之。

18、19 世紀是英國的世紀,法國是英國最強的挑戰者。在 18 世紀,英國藉由三次 戰役,分別為西班牙王位戰爭(1701-1713)、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和英法 7 年戰爭(1756-1763)挫敗法國,取得 18 世紀的霸權地位。到了 19 世紀初,法國拿破 崙雖然短暫取得歐陸霸權(1804-1815),但是 1815 年的滑鐵盧戰役後,英國接管法國

53 Douglas Lemke, ―The Continuation of History: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34, No.1(Feb, 1997), p.23-36.

54 Tammen and Kugler(eds.),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of Seven Bridges Press, 20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在亞洲與非洲的殖民地,使得仍繼續維持其霸權地位。

前述近 15-19 世紀的霸權領導,其中當霸權發生更迭,也就是權力轉移時,似乎皆 與戰爭脫離不了關係。事實上,除了戰爭的權力轉移外,也存在著和平的權力轉移,如 20 世紀英美的權力轉移。

19 世紀初期,美國仍非強國,然而,經過一個世紀的努力,到了 19 世紀末,美國 已是美洲的區域霸主,到了 20 世紀中期,更爬升至全球霸主地位。在美國崛起的過程 中,當時的霸權國英國非常注意其動向,並採取措施加以因應,但最終兩國卻以和平的 方式完成權力轉移。為什麼美國可以在短時間內成為霸權國?為什麼英美之間是以和平 的方式進行權力轉移?這是本章試圖要回答的問題。本章分為兩部份,首先,探討美國 崛起的戰略。其次,探討英美的權力轉移。

1990 年代以來,「權力轉移」理論在不斷歷經新的理論發展。經過三代學者的發展,

「權力轉移」理論的研究內容不斷擴展,使得「權力轉移」是否將產生戰爭?什麼時間 引起戰爭?和在什麼條件下會發生戰爭?等諸多問題,成為過去 40 多年間最持續的研 究計劃之一。55

1990 年代的一個顯著發展是著眼於全球層次的「權力轉移」理論開始擴展到區域層 次,用來說明區域權力結構中的次大國關係。蘭姆克運用奧根斯基的全球等級秩序學說 來解釋區域問題,認為在全球的權力等級結構之外,並存著諸多區域性的權力等級秩 序,這些區域性的結構可以同樣按照「權力轉移」的理論模式來解釋區域國家的行為。

為此,他發展出「多樣性等級模式(multiple hierarchy model)」,努力尋找區域層次上國 家間也為出現「權力轉移」而引起的戰爭現象。他考察了南亞、中東、南美等區域政治 的實證案例之後,認為,有些中小國家在權力增加之後,即便在全球的系統層次上不挑 戰主導國家,卻會在區域層次上挑戰區域內的強國。56

55 從一項具有綜合性、挑戰性的學術研究項目的角度出發,分析和肯定「權力轉移理論」的是傑克.萊

維教授,他認為「權力轉移理論雖然沒有徹底解決問題,但卻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問題。詳見 Jonathan M. Dicicco and Jack S. Levy, ―The Power Transition Research Program: A Lakatosian Analysis‖, in Colin Elman and Miriam Fendius, eds.,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ppraising the Field,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3, p. 109-157.

56 Douglas Lemke and Jacek Kugler, ―The Evolution of the Power Transition Perspective‖, in Jacek Kugler and Douglas Lemke, eds. , Parity and War: Evalu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The War Ledger‖, p. 3-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對奧根斯基的「內在因素」促成權力轉移的理論結論,做出實質性修正的是金宇祥 教授。57金教授質疑奧根斯基的權力轉移「內在要素」決定論。通過對威斯特伐利亞和 約以來大國間戰爭問題的研究,他認為權力轉移不僅受制於「內部因素」,而且更受制 於「外部因素」。最突出的外部因素是大國間聯盟的重組與變遷,從而在特定的歷史階 段決定性地改變了大國間的實力對比。而軍事聯盟關係的重組所產生的權力對比關係的 變遷與權力轉移,甚至可以超越工業化的內部權力變更因素,從而使得權力轉移所導致 的戰爭機率上升的論斷具有更加廣泛的適用性。58金教授研究了權力轉移過程中的同盟 轉移,提出權力分配變化必然導致同盟關係的轉移,恰恰是同盟關係的變化直接導致了

「權力持平」,因而產生了戰爭。59

此外,金宇祥教授的研究成果使得「權力轉移」理論所適用的時間擴大了。該理論 以往使用的實證研究數據出自對 18-19 世紀的大國間戰爭的分析,這是因為奧根斯基認 為,1750 年是工業革命開始的轉折點。而在此之前,都是「前工業革命時代」,並不能 適用他的理論。但金教授將該理論的適用時間範圍擴大到了 16 世紀,以「前工業化時 代」的戰爭來驗證「權力轉移」理論。蘭姆克與金宇祥教授的研究,是 90 年代以來「權 力轉移」理論研究的重要發展,前者並稱之為是該研究項目內的理論進展,後者是該理 論吸收了其他理論成果之後所形成的跨理論研究項目的進展。60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冷戰的結束,1990 年代以來的「權力轉移」理論學者對於未來

「霸權戰爭」假設的看法相對來說要更為積極。奧根斯基總體上對國際關係的未來非常 悲觀。因為根據他的理論假設,大國間的戰爭似乎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他對核武器 是否能夠有效遏止大國間的戰爭持非常消極的看法。當主流學者紛紛認為核武器改變了 傳統戰爭規律,使大國間的戰爭越來越缺乏可能性的時候,如肯尼斯·沃爾茲( Kenneth N.

57 Jonathan M. Dicicco and Jack S. Levy, ―The Power Transition and Problem Shifts: The Evolution of the Power Transition Research Program‖,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43, no. 6 (December 1999), p.692 - 694.

58 有關 Kim Woosang 對「權力轉移理論」的發展,詳見 Woosang Kim,―Alliance Transitions and Great Power War‖;―Power Transitions and Great Power War from Westphalia to Waterloo,‖ World Politics, Vol.45, No.1

(October 1992), p. 153-172.

59 Organski, World Politics, 2nd, p. 325-337.

60 Jonathan M. Dicicco and Jack S. Levy, ―The Power Transition Research Program: A Lakatosian Analysis, ‖ p.

146-1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Waltz)曾放言核大國間戰爭的可能性接近於「零」,61 奧根斯基卻認為核武器並不能阻 止後起國家對「主導者」的嚮往,也不會阻止「競爭者」用軍事手段對「主導者」發起 挑戰。62他雖然認為「權力轉移」引起的霸權爭奪戰,並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感覺卻是

「非常困難」的。63但 90 年代後,特別是近年來「權力轉移」理論學者的看法有了明顯 區別。例如權力轉移理論的支持者最近對中國,以及中美力量對比發展趨勢的一系列研 究認為,美中是否會發生「權力轉移」理論所強調的霸權爭奪戰的可能性並不一定很高,

關鍵取決於美國是否能夠在現有體系中兼容中國,並且對中國力量發展性質的關注應該 高於對其規模的重視。64蘭姆克則強調,中國即使在實力上超越美國,只要中國沒有要 求改變現有國際體系的組織原則,「權力轉移」所產生的霸權戰爭就完全可以避免。65但 總的來說,1990 年代以來「權力轉移」理論的追隨者,並沒有對該理論作出實質性的理 論發展。許多學術努力都是在給奧根斯基所創立的基本假設修建「防禦性的外圍」,而 不是在進行主體性的理論深化,以及概念體系的完整化。66該理論在如何通過定量分析 確定可能導致戰爭的結構條件的具體化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依然缺乏全面的理論解釋 能力,來說明為什麼「權力轉移」在相當程度上將導致戰爭,也未能清晰地解釋導致「權 力轉移」的戰爭結果的因果關聯,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