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崛起強權的全面挑戰─中共的戰略布局

第一節 研究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8

第五章 結論

本文的主旨在探討冷戰後美中的權力互動關係的實質內容。有二個議題圍繞在這個 主軸上,第一、中美之間的權力關係互動,其實質內容為何?第二、既有的國際關係理 論是否能夠提供合理的解釋?本文試圖從「權力轉移理論」為立論基礎,希望從中能對 上述問題找出合理的答案。

第一節 研究回顧

本文在第二章除探討「權力轉移理論」外,並就英美權力轉移過程作一列述,其內 容簡要如下:

美國的崛起過程有其階段性。在建國成立之後至 19 世紀末,美國首要目標是成為 美洲地區的霸權國,採取三個政策作為。

其一,向外擴張:從 19 世紀初期,美國有計畫的向外擴張,尤其是向其西部大陸 擴張。1803 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購買路易斯安納土地;1919 年從西班牙手中購得佛羅里 達;1845-1848 年的短時期內,對德州、俄勒岡與加州的兼併;1953 年美國又從墨西哥 手中購得哥斯登。至此,美國橫跨大陸的擴張大致上已經完成。

其二,經營所獲得的土地:當完成西部大陸擴張後,美國的安全考量從領土的向外 擴張轉為在既有的領土內締造強大的國家,包括 1)發動內戰以消除奴隸制與排除聯邦分 立的威脅;2)遷移印地安人;3)吸納大量移民來美國;4)建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經濟。

其三,減少歐洲其他國家在美洲的影響:19 世紀的美國政策制訂者實際上不只是考 慮將美國變成一個強大的國家,還要將歐洲國家永遠地趕出西半球。只有如此,美國才 能使自己成為地區霸權國,避免受制當時歐洲大國的威脅,而獲得高度的安全。

20 世紀是美國成為全球霸權的世紀。美國想成為全球霸權國,需要走出美洲的「實 力」與「機會」。這兩項條件要素在 20 世紀前期形成,「實力」的部份以經濟與工業潛 力為基礎,具體表現在軍事力量上,尤其是海軍力量的壯大;「機會」的部份則落實在 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9

面對美國的崛起,英國積極的採取因應措施,包括了從 19 世紀初期的軍事衝突到 19 世紀末期的默認與援助。這種轉變取決於雙方滿意度的增加。而滿意度的增加又源自 於雙方文化同質性(政治文化、血緣關係)、戰略克制,以及英國需要美國奧援以因應 歐陸的局勢發展。雙方滿意度的增加使得即便兩國在 1880 年代已產生了權力均勢,卻 以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戰爭來進行權力轉移。

在第三章超級強權的全面管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布局部份。本文認為,美國做為 後冷戰時期的超級強權,首要目標乃避免霸權地位受到挑戰。美國最擔心中國崛起後挑 戰其霸權地位,因此正在進行全面性的戰略佈局來加以防範,主要包括軍事、經濟與外 交三個部份來進行。

在軍事方面,首先,美國全球軍事戰略重心從歐洲調整到亞太地區。蘇聯瓦解後,

美國對於在亞太的駐軍做了部分調整,但仍保持著一定數量的存在。從 1998 年開始,

美國相繼公佈一系列有關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文件,包括克林頓時期的《新世紀國家安 全戰略》、《美國軍事戰略》、《2025 的亞洲》(Asia 2025)、《1998 年東亞戰略報告》。小布 希時期的《2001 年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這些報告共同的 重要內容之一,並不是爭論裁減在亞太的駐軍數量的多寡,而是明確的強調在 21 世紀 前 15 年的「戰略機遇期」,美國軍事戰略的重心應向亞太地區傾斜(也被稱為「戰略東 移」),維持一定數量的駐軍。

其次,強化與日本軍事同盟的關係。《美日安保條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 為了對抗蘇聯的產物。蘇聯瓦解,基於對抗蘇聯而建立的《美日安保條約》理應廢棄不 用,但顯然美日兩國並無如此,且進一步的強化。1997 年 9 月,美日公佈修訂後的《美 日防衛合作新指針》,並且開宗明義指出主要目的包括三個部份:1)美日平常時候的合 作;2)日本遭受軍事攻擊而「有事」時的合作;3)「日本周邊事態」的因應。其中,「周 邊事態」是最受關注。針對「周邊事態」,日本進一步在 1999 年 5 月通過《周邊事態法》, 並於 2001 年 5 月在其新成立的防衛廳辦公室設立「美日軍聯合司令部」。之後,美日又 建立安全和防衛問題的「協調機制」,稱為「美日安全諮詢會議」。該機制自 2002 年開 始每年定期會晤商討安全事宜,並且對外發表聲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0

其三,與中國進行軍事對話與交流。1997 年 10 月柯林頓與江澤民同意雙方高級官 員交流制度化,創立《美中防務協商會談》,希望通過每年會晤進行戰略對話來提高相 互在軍事方面的透明度。此外,美中從 2003 年就建立軍事熱線進行協商,歷經五年後 於 2008 年 2 月雙方國防部簽署軍事熱線的協議。對中國而言,這是首次與外國在國防 部層面設立的熱線。

在經濟方面,美國對中國的戰略佈局採取兩種方式同時進行,一方面以雙邊對話方 式,要求中國市場更開放、貿易更自由化。美國對中國的經濟對話及實踐包括了貿易不 平衡、紡織品的輸出配額、農產品問題、電信金融服務業,以及智慧財產權等。另一方 面以多邊方式,也就是透過國際經濟組織的方式與中國進行多邊接觸,希望中國能融入 既有的國際組織架構,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在外交方面,美國對中國的戰略佈局,主要在兩個方面:

其一,推動雙邊領導人的互訪。1972 年 2 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開啟美國 推動與中國領導人互訪的大門。後冷戰時期美中領導人多次互訪,並發表聯合聲明。

其二,要求中國遵守人權規範。美國透過與中國的人權對話以及國務院每年發表的

《人權報告》方式要求中國遵守人權規範。美國與中國人權對話開始於 1990 年,到了 2002 年 12 月共舉行 13 次對話。之後,雙方在人權議題上出現分歧,導致中斷人權對話 長達 6 年之久。2008 年 5 月,雙方重新恢復對話。中國的人權狀況自 1989 年「天安門 事件」後,已成為每年《人權報告》關注的焦點。在《人權報告》中,詳盡說明中國政 府對人權的迫害,以及是否有所改善。從 1993-2008 年的每年報告中,發現負面報導中 國的人權狀況佔據極大多數。美國國會根據《人權報告》的內容,常常要求行政部門對 中國政府忽視人權的現象應該採取更強硬的措施,包括在聯合國人權會議上譴責中國的 人權政策,迫使中國簽署有關人權的國際條約,還有必須釋放持不同政見者。

在第四章崛起強權的全面挑戰:中國對美國的戰略佈局部份。本文認為,中國一方 面要增強實力,另一方面卻要避免被其他國家,尤其是超級強權認為它的崛起是對其霸 權地位的威脅,是對既有秩序的挑戰。因此,中國對美國所採取戰略佈局如下:

在軍事方面,就長期的發展趨勢觀察,中共的軍事戰略規劃正集中精力與資源,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力於獲取一些關鍵性的武器系統,使中共能夠擁有較有效的嚇阻及控制戰力。尤其是在 海軍發展方面,中共更致力於提升海軍的戰力,使其能發揮海上阻絕與監控的能力。就 短中程發展趨勢觀察,共軍將偏重於強化「非對稱性」能力及戰略的實力,方以彌補其 整體戰力不足與落後的弱點。

中共未來長遠的軍力發展方向,受到兩個關鍵性因素的影響;第一是受到波灣戰爭 的刺激。共軍領導階層下定決心要發展如同盟國聯軍一般的戰力。從中共軍方出版的刊 物及一些優先發展的提升軍力專案觀察,共軍已經決定要強化在高科技條件下,從事局 部性有限戰爭的作戰能力,並企圖以摧毀或破壞敵國軍用及民用資訊系統為目標,以迫 使敵人屈服。假定共軍繼續朝向高科技化及資訊戰的方向,發展其未來的主要戰力;同 時在經濟資源不中斷,大陸內部政局維持穩定,以及中共高層領導穩固的前題下,至 2015 年左右,共軍將可部署類似美國在 1990 年代初期等同的戰力。此外,共軍在資訊戰力 方面,可能在某些部份,可以挑戰任何敵對勢力的先進系統。

在經濟方面,未來 10 年大陸經濟仍將維持快速成長,但充滿變數與不確定性,關 鍵在於國有企業與金融改革的成效、外人直接投資的成長以及加入 WTO 的衝擊。雖然 中共當局對於金融與國有企業改革,顯示相當魄力,但政權接班在即,政治的不穩定性 是否會影響改革速度與魄力,仍有待觀察。大陸經濟發展、政治民主化與地方勢力抬頭 提升大陸以經濟戰代替軍事戰的可能性。隨大陸經濟的全球化,其經濟發展的速度與動 盪都會加快,除非其經濟改革成功,我們甚至不能排除發生金融風暴的可能性。一旦經 濟發生困難(改革失敗或發生金融危機),我們需要預防其以軍事手段解決經濟困境的 可能性。

在外交方面,綜觀中共在全球化時代的新安全觀理念與架構下,在國際層面上強調 促進國際合作、應付國際危機,並在經濟、安全、軍事、生態等方面與周邊國家發展合 作。其具體作法除了在經濟上建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及日、韓之關係,進而希望逐步形 成一緊密的經濟圈;另在安全上則期在「上海合作組織」的基礎下,加強與東協等國家 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此外;在具體實踐上,中共也積極朝融入國際社會體制,參 與國際會議與國際組織,加強與美、俄、日、歐盟之互動關係,以及參與國際間反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