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權勢消息來源」的概念與意涵

第四章 研究資料分析

第一節 「權勢消息來源」的概念與意涵

一、誰是強勢消息來源

本研究在訪談過程中,刻意以「一般消息來源」與「強勢消息來源」二分式 的提問,試圖勾勒出電視新聞工作者腦海中所認知的強勢消息來源的圖像,綜合 十位受訪者的經驗感受,本文發現對電視新聞工作者而言,「一般」與「強勢」

的區別主要取決消息來源的社會聲望、社會地位、社會資本、經濟資源以及對應 媒體態度的不同,擁有較佳社會條件與強勢特質的個人或組織,與媒體往來時,

相對容易表現出高人一等的姿態,對於新聞如何再現也有更多表達管道與權力,

本文受訪者皆不諱言坦承,新聞工作者對於這些權勢消息來源相關的新聞處理,

的確會比一般消息來源更加謹慎斟酌。

強勢消息來源之所以能對媒體施展影響力,主要來自雙方的權力與供需關 係,媒體與社會組織間因彼此力量強弱不同而產生依賴或被依賴的情境(臧國 仁,1999),消息來源能夠強勢,在於他們擁有媒體生存與運作所需要的特定資 源,媒體越是依賴消息來源手中的資源,越容易受到對方的權勢制約,雙方的權 力關係自然也因此產生傾斜現象。

本研究發現,會讓媒體投鼠忌器的強勢消息來源,幾乎都是媒體賴以維生的 資源掌控者,金錢、資訊、人際網絡都是強勢消息來源對付媒體的有利籌碼;此 外,位居社會階層結構中較高位置的社會菁英,往往也擁有較多權威,他們強勢 的人格特質與應對方式,也經常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壓力來源。本文依照消息來源 的資源多寡、地位高低、關係遠近以及是否會強勢表達,歸納出四種權勢消息來 源類型:胡蘿蔔與棍棒齊下的政治人物、握有經濟資本的廣告主、具有強勢特質 的社會菁英、媒體老闆的朋友。以下逐一詳細分析說明。

(一)胡蘿蔔與棍棒齊下的政治人物

Ericson 等學者將記者與政治消息來源之間,形容為一種「內線」政治資訊 與意見交易新聞媒體曝光的交換關係,理論上雙方應該是合作而非衝突的共生關

係,然而兩者在各式環境下享有不一且不斷變動的利益(Franklin, 2003,張益勤 等譯,2010),因此 Ingham 指出記者與他們的消息來源其實是處於「永久且自然 的緊張狀態」,雙方本質上是相互殘殺、相互魚肉的(引自張益勤等,2010)。以 下實例便可說明記者與政治消息來源之間亦敵亦友的微妙拉扯。

2009 年一場莫拉克風災,吹垮執政團隊民調,上自總統,下至相關部會的 政務首長,幾乎都成為檢討救災遲緩紊亂的箭靶。為了平息民怨,總統於災後十 一天,親自主持兩場中外記者會滅火,以九十度彎腰鞠躬低姿態向民眾致歉,強 調將於日內追究救災失職的責任,並將進行內閣局部改組,總統說明完畢,即依 循慣例開放各家媒體記者提問。

八八風災造成南台灣半世紀來最嚴重的水患,因而這場記者會是當天各媒體 設定的頭條焦點,全台灣主要媒體都派出至少一組記者前往採訪,並於事前擬妥 題綱發問。該場記者會提問時間為三十分鐘,由總統府發言人負責指定媒體提 問,由於時間有限,因此被點名發問的多為國內主流或大型媒體記者。當天幾乎 各大媒體都有機會在三十分鐘的時間內暢所欲言地提問,唯獨一家在國內相當具 有影響力的電子媒體自始至終都沒獲得關愛的眼神,成為記者會中唯一被「獨漏」

的媒體。

對於準備充足蓄勢提問的該媒體記者來說,遭逢如此待遇,心中自是忿忿不 平,於是在記者會結束後,立即前往質問發言人為何不點自己發問,隨後回公司 發稿向長官大吐苦水,該記者認為,都是因為所屬電視台製作的新聞角度,被總 統府認為「不友善」,才會招致對方以如此手段報復,他的長官坦承,不久前曾 有府方高層對他表達「無法忍受」該台對於總統府的相關報導內容,並明白表示 再這麼下去,以後雙方會「很難合作」,因此這位新聞部高階主管也認為記者會 的「漏點」動作,意味著警告該台「以後會讓你們在這裡很難跑新聞」。

政治人物與公部門使用這種一手給胡蘿蔔一手拿棒子的方法對付媒體,在新 聞實務場域中,其實是相當常見的,在彼此友好的時候,新聞資訊是維持雙方關 係的甜頭;不過,當消息來源認為媒體作為不符期待的時候,資訊津貼就搖身一 變成了武器。受訪者新聞主管 A 提及過去主跑黨政新聞的親身經驗,對此有相 當深刻的體會。

「他是一個非常好的受訪者,因為他不只是會告訴你訊息,他甚至連所有的 背景說明都會幫你整理得非常好,如果你是一個懶惰的記者,原則上你就照著他 講的東西,保證你絕對可以版面搏很大,他是一個非常懂得媒體操作的人,但相 對來說,他在碰到你報導的東西不合他意的時候,他的反應會非常強烈,甚至是 有點報復性格的,因為他很清楚他掌握了當時他所屬政黨的所有資訊來源。…有

點像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味道吧!」(新聞主管 A)

上述政治人物的作法,基本上都是將媒體當做傳遞與控制資訊的「工具」, 一般而言,政治菁英對媒體多半採取兩種立場:「工具觀」與「敵我觀」。工具觀 將媒體視為可被操縱的宣傳工具,只要熟悉媒體運作邏輯,透過適當的操作,就 能達到其所想要的意圖;敵我關係則是將媒體視為敵人,雙方在互動上是忽視與 防堵,所有訊息都是機密,拒絕媒體訊問,對媒體不予合作,甚至不惜提出訴訟

(倪炎元,2009)。

這兩種媒體觀雖然具體作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希望控制媒體報導內容,

至於能否有效展現權力達成目的則視消息來源的資源、意志與位置而定,根據本 研究受訪者記者 D 的經驗陳述,採取敵我觀、不釋放訊息也不跟記者互動接觸 的政治人物,由於難以接近而阻礙採訪工作進行,讓只能被動遷就的記者同樣備 感壓力。

「他一直就是那種躲在幕後的人,不出現的,什麼事情都是他操盤,但他什 麼事情都不出現,現在換了位置,他必須要出現,但是他現在其實也拒絕給記者 手機,你一定要透過秘書才能找到他,他也是選擇式的回答他想要回答的問題,

除非你去堵他,但問題是他也可以選擇要答或不要答。」(記者 D)

以上實例相當貼切地點出了媒體與政治消息來源之間,既遠且近、亦敵亦友 的變動關係,記者的人脈或關係好,可以獲得內線或獲得獨家消息,同時雙方也 會透過策略運用,各謀己利。然而究竟誰比較有權力去「宰制」另一方?如果政 治人物與主要公部門拒訪,媒體就不可能獲得第一手的材料,媒體既然急於獲取 第一手材料,反過來也給政治人物得以影響報導內容的操作空間;另一方面,媒 體可以壓下政治人物希望發佈的訊息,也可以強調正面或反面的角度,簡單的 說,就是政府與媒體相互需要,同時相互牽制,任一方都不會取得絕對的優勢(倪 炎元,2009)。

民主化之後的台灣,黨政軍勢力逐漸淡出電視台,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商業電 視台興起,現在媒體可以自由無懼的監督批評政府與政治人物,統治階層再也無 法像過去一般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透過人事派令與資本控制達成掌控新聞內容的 目的,因此本研究多數受訪者都認為,現在的電視新聞工作者其實已經不再「怕」

政府或政治人物了。對媒體而言,如今得罪政治消息來源的最嚴重後果在於可能 被對方封殺,跑不到新聞,而聰明的政治菁英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越來 越懂得利用資訊津貼為籌碼跟媒體打交道,把新聞資訊當作蘿蔔也當作棍棒,視 情境需要交互運用,以此箝制越來越不容易受控的媒體,上述實例與受訪者經驗 談即可具體說明政治人物如何把資訊津貼當胡蘿蔔使用,以及主要公部門如何以

刻意不合作的態度「棒喝媒體」。

以上可以看出,雖然脫離威權統治時代的台灣媒介市場,如今已經不再需要 為黨國體制服務,逐步走向自由主義的商業化模式,但佔據有利位置的政治菁英 依然有辦法涉入新聞進行政治干預,只要能充分利用手中的訊息資源,並貫徹其 堅強意志,政治人物仍有機會對媒體施加或多或少的壓力,成為媒體眼中的權勢 消息來源。

(二)握有經濟資本的廣告主

1、態度強勢決定新聞去留

根據 Turow(1984)對大眾媒介生產所受的影響進行分析而提出的「資源資 賴理論」,所有的個人或組織都盡量減少對其他人的依賴,同時盡量提高他人對 自己的依賴。落實到新聞生產中,資源依賴理論認為,消息來源會努力提高媒體 對自己的依賴性(引自 McManus, 1994)。以前述的政治人物為例,掌握新聞運作 不可或缺的訊息資源,有助於他們強化媒體對自己的依賴,不過隨著市場商業力 量崛起,如今媒體更依賴的是支撐媒介組織營運生存的廣告主。

商業電視台的收入幾乎都來自廣告,這種高度的依賴使得廣告主成為媒體組 織外最有力量的權勢者。政治人物即使能以資訊津貼控制媒體,但他們也必須仰 賴媒體曝光、塑造公共形象以及進行政策宣導,因此還會對媒體虛與委蛇或採取

商業電視台的收入幾乎都來自廣告,這種高度的依賴使得廣告主成為媒體組 織外最有力量的權勢者。政治人物即使能以資訊津貼控制媒體,但他們也必須仰 賴媒體曝光、塑造公共形象以及進行政策宣導,因此還會對媒體虛與委蛇或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