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次級資料分析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閱完畢後確定具體的架構,並且決定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法與深入訪談資料進行研 究,交叉比對次級資料分析法所得之量化資料以及訪談所得之質化資料後,以得 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次級資料分析法

次級資料分析是一種研究的型式,由某個研究者蒐集並處理的資料被用來重 新分析(reanalyzed),也就是由他人重新進行分析,次級資料分析的優點是明顯且 巨大的:和進行原始調查比較,較為便宜且快速(林佳瑩等人編譯,2006:

350-351),因此本研究愈採用 2009 年蔡佳泓副研究員所主持的『台灣民眾政策 偏好與政策回應之研究』研究計畫之電話問卷調查資料。以觀察現階段台灣民眾 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一致性的現況。

此問卷資料以台灣地區(不含金門、馬祖)年滿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為訪問 對象。抽樣方法為電話簿抽樣法及隨機撥號抽樣法(Random Digit Dialing,RDD)

並用。其中電話簿抽樣法以「中華電信住宅部98 年版電話號碼簿」為母體清冊,

以系統抽樣法抽出電話樣本後,隨機修正最後一碼以求接觸到未登錄電話的住宅 戶;而就隨機撥號抽樣法而言,為求完整的涵蓋性,抽樣系統是採用兩階段等機 率 抽 樣 方 式 , 首 先 自 台 灣 地 區 的 所 有 區 域 碼 局 碼 之 中 以 PPS (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方法抽出樣本局碼,其次再自中選的樣本局碼中以隨機方式 產生後四碼,構成完整的樣本電話號碼。電話接通後再由訪員按照戶中抽樣的原 則,抽出應受訪的對象進行訪問。

而在問卷之效度與信度方面,則在問卷上線執行之前,由計畫主持人先行參 考Peterson(1995)的政策分類以及 Erikson and Tedin (2007)、Bartels (2008)的研究 設計問卷,接著與研究中心之研究員開會討論並且修正問卷內容,問卷內容實質 具備專家效度,修正完畢後隨即進行問卷前測,前測完畢後召集相關研究員及助

度,因此主要採用 Bartel(2008)的理論模式分析此一電訪資料。Bartel 利用 ISSP(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 )1985 年、1990 年,以及 1996 年的民意 調查資料分析了 23 個國家的民眾對政府在八個政策領域12支出的偏好程度與接 受程度的差異。其研究的目的在於利用民眾對預算支出的偏好調查資料,建構出 評估政策一致性的看法。Bartel 的研究指出 ISSP 測量整體民眾支出偏好(aggregate spending opinion)的方法如下:回答「增加」的百分比-回答「減少」的百分比,

但Bartel 認為這種方法過於簡化。他的方法則是將受訪者在各項支出項目的回答 標準化後,反映出一個接受區13(zone of acceptance)(圖 3-3-1),以判斷受訪者 是否認為政府應維持既有的預算支出,也就是說,Bartel 的研究主要聚焦於比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波動是否有所回應,也就是無法得知政府政策的回應性。綜上所述,本研究所要 觀察的是「政策一致性」(policy congruence),指的就是政府政策與一般民眾政策 偏好一致的程度。

為了了解「何種特定的政策產出與民眾的政策偏好一致」, ISSP(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 )的資料蒐集方式為詢問受訪者認為「在各項主要的政府計 畫是否需要增加或減少其支出,或維持不變」,Bartel(2008:3-6)指出民眾對於政 府預算支出需要增加或減少的偏好可以體現其對當前政策的了解,這樣的資料也 比較能夠直接去解釋所謂的「政策一致性」,也就是說,若民意在某一時間點認 為應該大量增加或減少預算,則表示「現有政策與民眾需求明顯缺乏一致性」。

而所謂的「政策一致性」(policy congruence),指的就是政府政策與一般民眾政策 偏好一致的程度(Wlezien and Soraka,2007)。而當民眾要求增加支出的需求明顯 大於減少支出,政策一致性(policy congruence)的程度則可以透過增加實際支出的 方式來提高,反之亦然。

圖 3-3-1 Bartel 衡量政策一致性之模式示意圖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最後,Bartel 的研究發現如下:一、民眾都會希望政府可以在健康、教育、

老人年金、環境,以及執法方面多增加預算;二、大致上來說,多數決體制的偏 好差異會小於比例代表制。但是在不同的政策領域中情況又有所不同;三、政府 之所以無法依民眾偏好來調整支出,其原因在於「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力有限」,

也就是國家的經濟能力似乎是「政策一致性」的預測因素;四、大致上民眾想要

希望減少支出 希望維持不變 希望增加支出

政策與民意產生落差 當前政府政策符合民眾需求 政策與民意產生落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與得到的並不一致,也就是說民意與政策之間有落差;五、發現民眾偏好增加 某項特定的計畫支出,卻也同時希望整體預算減少之矛盾,有可能是因為此一矛 盾的存在才會使得民眾的偏好無法完全被納入考量,也就是說研究結果中民眾對 支出的需求與實際支出間的落差,或許已經是決策者在平衡「要求減少總支出」

v.s.「要求增加特定項目支出」的矛盾中做出最大的努力了;六、政策制定者的 預算支出優先順序與民眾的優先順序有極大的落差;七、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偏好 改變似乎是為了回應企業界偏好而非一般民眾的偏好,也就是說民眾與政策制定 者偏好有顯著的不一致也許是結構性的常態;八、在大型的社會福利項目方面,

大多數民眾傾向支持支出增加(spending increases);九、ISSP 的資料顯示政府在 各類主要計畫的支出遠低於民眾所想要的;最後,從民主政治、代表性、回應性 及一致性的概念出發,在ISSP 資料中發現民眾並不滿意政府現有的支出模式,

這理所當然的也為政府政策的民主正當性帶來極大的挑戰。

綜上所述,本研究欲依循 Bartel 所建構評估「政策一致性」的方法,分析『台 灣民眾政策偏好與政策回應之研究』之電訪資料14(分析結果請見附錄一),以 觀察當前台灣民眾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的一致性程度,並且輔以下述質化訪談法 所獲得的資料,進一步了解影響台灣民眾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一致性程度的可能 因素。

14問卷設計乃根據 Peterson(1995)的政策分類以及 Erikson and Tedin (2007)、Bartels (2008)的研究。

雖然各個縣市各有其特殊的政策,例如興建國際機場、博物館等等,但是問卷中無法一一呈現,

只能就各個縣市常見的預算支出,詢問受訪者在財源有限的情況下,願不願意再增加個別政策方 面的支出,例如治安、教育、環保、道路建設等等。雖然受訪者不一定知道這些支出的實際狀況 為何,但是他們應該可以回答希不希望再增加這方面的支出(蔡佳泓,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