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四節 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

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15不同於調查研究法,是訪問者和受訪者之間的一種 互動,訪問者設計訪談大綱,但不用像調查研究法一樣需要使用特定的字眼和順 序來詢問受訪者特定的問題,也就是說一個質化訪談,乃是包含了訪問者建立談 話內容的大致方向,及讓受訪者提出議題之必要對話(林佳瑩等人編譯,2006:

382),而質化訪談的優點則是可以對研究標的有深入的理解,所得到的資料可以 用來解釋前述調查研究法所觀察到的現象。

壹、 樣本來源與抽樣方法 一、抽樣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採用立意抽樣(purposive sampling)的方式找尋受訪者,也就是是 根據對母體和其組成元素的了解,以及研究的目的為基礎所進行的一種抽樣方法

(林佳瑩等人編譯,2006:232)。

二、研究對象:

依據研究目的,訪談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地方政府16的局處長,以及縣市議 員,因為各局處長與縣市議員在政府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局處長負責規劃並執行政府預算,而縣市議員則扮演了匯集並且表達民意的角 色。另外,由於縣市的現任執政者如果已經擔任八年的縣市長,其下的局處長的 任職時間也較久,對於民意與政策之間的回應關係會有比較深刻的了解,當地民 眾對於各局處的相關施政也有較多的印象,另外考慮地域的因素選定嘉義縣以及 桃園縣進行訪問與觀察。

15此部分資料來源為2009 年蔡佳泓副研究員所主持的『台灣民眾政策偏好與政策回應之研究』

研究計畫之深入訪談資料,筆者全程參與此計劃之規劃與執行。

16 大部分縣市政府的政策規模不大,而且實施期間不長,性質亦屬於內政方面,受到民意限制 的程度應該高於全國性政策(蔡佳泓,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 訪談大綱

訪談大綱設計的方向是希望透過訪問各局處長,針對過去八年的重大施政,

詢問其預算如何分配的決策過程,例如社會福利、醫療保健、交通建設、中小學 教育,失業救助,以及環境保護17,另一方面訪問當地的民意代表,以了解地方 政府在決策時是否真的會考慮民意,也就是說民意是否真的會對決策過程或結果 產生實質影響(蔡佳泓,2009)(表 3-3-1)。

表3-3-1 訪談大綱

受訪對象屬性 訪談題綱

縣市政府局處長 一、 預算的編列(政策制定)過程為何?由鄉鎮、各科 向上提出需求或是依據過去的標準?

二、 各個局處如何說服縣政府接受預算需求?

三、 編預算(政策制定)時有無民間團體或民代來遊說 或提出新的方案?有多少接受又有多少否決?

四、 決策過程中有無考慮民意?民意的重要性程度如 何?

五、 決策過程中用何種方式納入民意?何時納入?

縣市議員 1. 過去幾年,如何服務民眾並且瞭解選區的民意?

2. 在代表民意方面,您覺得您個人的意志比較多,還是單 純反映這個選區的需求比較多?

3. 民眾的陳情案件有幾成被政府接受?

4. 你們的角色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如何定位?

5. 如何處理民間團體團體的訴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7 主要針對電訪問卷內含的預算項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總而言之此部分的訪談內容主要針對下列三個面向:一、政策過程中民意的 重要性;二、政策制定優先順序之考量:專業考量VS.順從民意;三、政策過程 中民意扮演的角色與進入的管道。訪談的目的在於希望可以深入了解政策過程 中,民意到底扮演何種角色,政府官員是否真的會將民意納入考量,預算的編列 是否只依照官員的專業判斷,政府政策成效評估是否有納入民意,民意與政府政 策間的橋樑為何,上述因素是否有可能會影響到政府政策與民意的一致性等等,

皆是本研究欲從質化訪談的資料分析過程中加以釐清的問題。

參、 信度與效度問題

社會科學之研究一直以來都十分強調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lidity)這兩個 技術性的概念。「信度」指的是若我們針對同一群人重複施以某種特定技術,每 次都得到相同結果,我們就稱這種情況為具有信度,不過信度雖然擔保了測量的 精確性,卻無法保證其正確性,也就是信度並不代表正確。另外,「效度」指的 則是某項實證性測量(empirical measure),能正確反應研究所針對之概念的程度

(林佳瑩等人編譯,2006:172-176)。效度的檢測主要分為以下四類:「表面效 度」(face validity)指的是實證測量符合一般人的共識,或者與我們每個人心中對 某一概念的心理形象符合;其次是「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意指可以根 據外在的效標所決定的效度;在來就是所謂的「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則是根據變項間的邏輯關係所形成的;最後則是「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意指一個測量所能包含的概念意義範圍或程度。

上述效度的檢測方式較適用於量化資料效度之檢測。然而就質性研究而言,

其信度與效度的檢測有其困難之處。雖有部分質性研究的學者認為質性研究與量 化研究的本質不同,不必探討信度與效度問題,但多數的研究者則認為質性研究 優於其他方法,因此必須針對此問題加以探討,以確認其研究方法的嚴謹性。一 般而言,質性研究所強調的情境和意義,實則源自於現象學、符號互動論、文化 研究及人種方法論等的觀點,可知質性研究強調了解的重要性,預期研究結果儘

2. 研究同儕的參與討論(peer debriefing)。

3. 相異個案資料的搜集(negative case analysis)。

4. 資料蒐集上有足夠的輔助工具(referential analysis) 5. 資料的再驗證(membercheck)。

二、 可轉換性(transferbility):

即外在效度,指經由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能有效的做資料性的描述 與轉換成文字陳述,增加資料可轉換性的技巧為深厚描述(thick discription)。受 訪者在原始資料所陳述的情感與經驗,研究者能謹慎地將資料的脈絡、意圖 (intention)、意義、行動轉換成文字資料。簡而言之,乃指資料的可比較性與詮 釋性。

三、 可靠性(dependability):

指內在信度,乃指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與唯一性,因此,如何取得可靠性的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者之回答,以確保訪談內容之紀錄沒有缺漏;其次在可轉換性方面,研究者會在 訪問完畢後將錄音紀錄詳實轉換成文字敘述,也就是整理出訪談內容之逐字稿,

並且以本研究之主要研究架構與目的為框架加以分析訪談之文字資料,以期得出 有意義的結果與建議;最後在可靠性方面,由於本研究之深入訪談主要是由專家 學者帶頭進行,對於訪問情境與專業術語的掌控較為熟練,因此得以提升整體訪 問過程的深度與流暢度,以期使所得到的訪談資料較為具體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