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實聲音與意見對於整個政策過程可說影響力不大,只有在具有高度爭議性或是較 小的議題方面,政府官員與議員才會較為重視民意的方向與偏好,但是這樣的決 策方式安撫民眾的意味遠大於以民意為依歸的原則。總而言之,現階段台灣民眾 的政策偏好在政策過程中的重要性其實仍不高,除了制度面(民意僅有程序性的 作用)的問題之外,政府官員不重視民意的心態亦必須有所調整,如此一來,才 有可能改善民眾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存在極大差距的現象。

肆、 影響台灣民眾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一致性的可能因素

由前述訪談的結果可以歸納出影響台灣民眾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一致性的 可能因素如下:

一、 政策(議題)規模大小:政策規模越大民眾對於政策的影響力越低,政 策規模越小民眾則要有可能影響政策的發展。

二、 政策(議題)顯著性高低:民意對於政策議題顯著性較高的政策較有影 響,也就是越容易引起爭議之政策決策者較容易順應民意。

三、 決策者心態:決策者對一般民眾的意見多數還是持較為負面的評價,因 此在決策之初就先把民意屏除於政策窗之外,這也使得民意對於政策的 影響力極低。

四、 民意扮演的角色:現階段台灣民意在決策過程中多數扮演程序性的角 色,實質作用不大,這樣的現象亦使得民意與政策之間產生極大的落差。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由前述研究分析的結果可知現階段台灣民眾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之間的確 存在不小的落差,因此研究者根據前述訪談分析的結果提出下列五項政策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及後續之研究建議:

壹、 政策建議

一、 改變政府官員對於民意的看法

由前述訪談結果可以看出其實現階段台灣政府官員對於民意還是持較為負 面的態度,認為一般民眾其實大多是不理性且無知的,因此對於民眾的意見的直 接表達較不重視,反而一直強調所謂的「專業判斷」,此種根深蒂固的想法理應 有所改變,因為有時候官員的「專業判斷」並不全然等於為民謀福利,專業判斷 有時也會失之偏頗(比如說添加了決策者本身自利動機或是為某壓力團體謀利)

或是考慮不夠周延,畢竟有時候決策者還是無法設身處地感受民眾的感受,因此 放下身段,真心聆聽民眾的聲音並且採納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二、 擴增民眾「知」的深度與廣度

既然決策者總是認為民眾是無知的,那麼除了改變決策者本身的心態之外,

給予民眾充足的資訊,亦是其職責所在,比如說當政府預備規劃一項政策時,民 眾有權利獲取所有相關資訊,政府也有義務將所有資訊透明化,如此一來,民眾 有所知,才能有所表達,也就是說,政府有義務讓民眾處於資訊對等的狀態,民 眾才能就其所知表達適當的意見,此時政府就必須儘可能去聽取獲採納民眾的建 議,而不再以民眾都是無知的為藉口忽視民意的存在。

三、 培養民眾讀取政策資訊的能力

除了給予民眾充分的資訊之外,亦需培養民眾讀取政策資訊的能力,可以以 網路或紙本公告之,並且在政策專有名詞的部份加以註解,使民眾容易閱讀,而 不是單純玩文字遊戲。另外,舉辦相關的政策說明會,針對政策內容做詳細的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明與分析讓民眾真正了解其運作過程,而非僅是宣示性作用,亦是培養民眾讀取 政策資訊能力的方法之一。

四、 增加民眾直接表達意見的管道

由訪談結果可以得知當前台灣政策制定的方式大多還是由上而下,也就是主 要是由中央統籌分配預算,地方政府執行;或是縣市首長以及各局處長擬定與執 行計畫,最後才告知民眾;僅有少部分是由下而上,也就是因為民眾反映之後才 向上進行政策規劃,其過程冗長,亦須經由層層關卡(鄉鎮公所、民意代表、各 局處、縣市首長,甚至是中央政府)才有可能進入到決策過程;而這樣的情形可 能源自於「治理知識的困境」(陳敦源,2004:119),也就是人民渴望民主,但 是缺乏對於事務的了解,需要專業知識的引導,人民與專家在追尋社會真實的共 識下互動,在民主程序下互動,在民主程序中做出更好的選擇,才有可能化解民 主社會專家宰制的問題,而「參與式知識管理」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也就是將最 廣義的政策利害關係人,也就是最多元的觀點,不論是來自一般大眾、利益團體,

還是沉默的輸家,將他們的信念、偏好與認知,當作政策知識的一環納入決策體 系,在這樣的過程中不能有任何理由排除任何人表達意見的機會(陳敦源,2004:

124),並且要確保決策者能夠虛心聆聽與採納,最後做出公正抉擇。

五、 提升民意在政策過程的重要性

當前台灣民意在政府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極低,除了前述決策者不重視之 外,在決策的制度設計方面亦大有問題,尤其是在各項大型建設方面更為明顯,

通常民意並非在政策規劃之初就被納入考量,而是在政策已經規劃好即將執行之 際,政府部門才會舉辦相關的公聽會與說明會「告知」民眾,而此時民眾對於該 政策其實已經沒有任何影響力,僅剩為政府政策背書的程序性作用,政府政策產 出不論大小一定會對民眾造成影響,尤其是大型建設對民眾的影響範圍更廣更 深,在政策過程中卻將民意排在最後的位置,甚至不予考慮,這樣的決策過程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乎違反的所謂民主的原則,理應在政策規劃之初就要召開與民眾做雙向溝通的會 議,仔細聆聽民眾的聲音以調整與設計整個政策的方向與內容,使得民意在政策 過程一開始就被採納,提升其實質的重要性,而非僅具程序性的作用。

貳、 後續研究建議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以下兩項後續研究建議:

一、 擴增深入訪談之樣本數與類別

本研究由於時間、人力與物力上的限制,以電話訪問的方式觀察民眾的政策 偏好與政策一致性,其所得資料可能較缺乏深度;而深入訪談部份的訪談對象則 主要以地方政府局處長與議員為主,所得資訊較為有限,且較為偏向政府一方之 說法,未來若要進一步研究民眾政策偏好與政策一致性,以及民意在政府政策中 所扮演的具體角色為何,建議可以將民眾納入訪談的對象,在量化研究之前,可 先以「年齡」 、「教育程度」、「職業」,以及「地區」的基本資料為篩選條件,

立意抽樣選取數十位民眾,以焦點訪談的方式與其討論對當前政府政策的觀感與 偏好,並且將其討論之內容與政府官員及議員之訪談內容做連結與比較,預期將 可產生較具深度與廣度的研究結果。

二、 以「單一政策」為研究個案,並且增加相關利害關係人樣本,以深入了 解政府政策過程中民意的具體角色:

本研究所採取的是總體資料的分析,並且以廣義的政策過程中民意的角色為 主要的訪談內容,所得之資料可能具備廣度但深度不足,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以 選取適當的政策為個案,深入訪問相關的政策利害關係人(包括相關中央政府官 員、縣市政府首長與官員、民意代表、鄉鎮市公所人員,與一般民眾),並且搭 配觀察決策過程與產出,以更深入了解民意在政策過程的具體角色與作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丁人方(1993)。〈民主化與公共政策制定:探索台灣民主化的落實與限制〉。《國 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 期,頁 205-240。

王旭(1999)。〈關於民意的民眾意見〉。《民意研究季刊》。第 207 期,頁 1-18。

王石番(1995)。《民意理論與實務》。台北:黎明文化。

王業立、郭應哲、林佳龍譯(1999)。《政治學中的爭辯議題》(Levine,M.H 原著)。

台北:韋伯文化。

丘昌泰(1998)。《政策科學之理論實務:美國與臺灣經驗》。台北:五南圖書,頁 377-392。

丘昌泰、余致力,羅清俊、張四明、李允傑(2001)。《政策分析》。台北:國立空 中大學。

丘昌泰(2005)。《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

李台京(2008)。《台灣地方政府》。台北:三民書局。

吳定(2000)。〈公共政策與民主政治〉。《空大學訊》,第 90 期,頁 106-113。

吳秀光、吳宗憲(2008)。〈台北市政府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之研究〉。《政 策研究學報》,第8 期,頁 23-75。

吳瓊恩(1999)。〈公共管理研究途徑的反思與批判〉。《中國行政評論》。第 8 卷第 2 期,頁 1-20。

吳瓊恩(2006)。《公共行政學》。台北:智勝文化。

余致力(1999)。〈行政菁英對當前重大政策議題之意見調查〉。《理論與政策》。第 13 卷第 3 期,頁 139-170。

余致力(2000)。〈民意與公共政策:表達方式的釐清與因果關係的探究〉。《中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度調查之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黃國敏(2008)。〈地方政府施政滿意度之探討:苗栗縣政府九十六年個案研究〉。

《中華行政學報》,第五期,頁79-104。

蔡吉源,林健次(2007)。《地方財政: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

蔡佳泓(2007)。民族認同、政策偏好與政黨評價,族群關係與台灣的民主政治 2007 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民主基金會。

蔡佳泓(2009)。台灣民眾之政策偏好與政策回應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 號:NSC 98-2410-H-004-069-MY3),未出版。

楊秀娟(2000)。〈政府機關民眾關心議題如何納入政策〉。《研考雙月刊》。第 24 卷第1 期,頁 3-8。

趙雅麗、張同瑩、曾慧琦 譯(2000)。《民意》(Bernard Hennessy 原著)。台北:五 南出版社。

鄭貞銘(2001)。《民意與民意測驗》。台北:三民書局。

賴維堯(1994)。〈政策分類:文獻探討與個案創新〉。《空大行政學報》。第 4 期,

頁24-25。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蘇彩足(1999)。〈民主化對於政府預算決策的衝擊與因應之道〉。《理論與政策》,

蘇彩足(1999)。〈民主化對於政府預算決策的衝擊與因應之道〉。《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