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正比問題之多重解題策略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正比問題之多重解題策略

解題策略是指同一數學題目裡,不同的學習者由於先備知識、題意理 解、思考模式會受到舊有的學習經驗影響,因此採取的解題途徑必然大不 相同,因此在解題歷程裡會呈現出多種正確且合理的解題策略,而非單一 策略能呈現出的多種正確的數學解題方法。

正比解題為比例問題之應用,因此研究者從比例問題之解題策略進行 深究與歸納,從文獻整理出四種解題策略,分別是單價法(Cramer, Post, &

Currier, 1993;Hoffer, 1992;Noelting, 1980)、疊加(累加)法(Hart, 1981)、

倍數法(Noelting, 1980;Tourniaire & Pulos, 1985)、公式法(Lamon, 1999),

茲分列說明如下:

壹、單價法

單價法是無關比例概念,學習者先依據題意先算出單位量,再乘以單 位數(何意中,1988;陳英傑,1992),此解題法內含有 Lamon 在 1994 所提出的單位化(unitizing)觀點,由單一的聚集單位逐漸建立為多重的 聚集單位,能發展更複雜的推理機制。由例題來看「4 罐飲料 56 元,6 罐 飲料要多少錢?」,算出單一罐飲料之價格,56÷ 4 = 14,再計算 6 罐飲 料總額,14 × 6 = 84,得知 6 罐飲料為 84 元,完成解題。若以比例式 4:

56=6:□來剖析,單價法實為囊括「比值單位化」概念,利用左邊比例式 得知比值為 1

14 (4 ÷ 56 = 1

14),又兩比例式比值不變,因此6 ÷ □ = 1

14, 則□=6× 14=84,亦為單元所教授的正比例定義之一。解比例問題的思考 解題過程為:

20

而國內外研究也顯示出,單價法有助於學習者成功解題(劉祥通,2004;

Cramer et al., 1993;Hart, 1981;Lamon, 1993)。

貳、疊加法

疊加法對於低能力學習者的認知負擔輕,他們通常不擅長乘法、不了 解比值定義亦或不會使用分數乘法,就常使用此解題策略(Hart,1981),在 特定數值簡單或是整數倍的比例問題中,能成功解題,但兩量關係若非整 數倍,則運用此法極少數人能正確解題(傅宗聖,2007)。例如:「3 顆 糖果賣 10 元,請問 9 顆糖果賣多少錢?」,學習者會以 3 顆糖果 10 元推 算 6 顆 20 元直到 9 顆 30 元為止,但若數字過大、非整數倍關係則容易解 題失敗。

參、倍數法

高年級學習者使用倍數法來解決正比問題是較為駕輕就熟且易於理 解的方法,能輕而易舉地掌握倍的概念與使用時機(李凱雯,2013),當 比例式中,兩前(後)項的倍數關係能類比至兩後(前)項並求出未知數,

即是倍數法,如:「4 罐飲料 56 元,8 罐飲料要多少錢?」,學習者能知 道 8 罐飲料是 4 罐飲料的 2 倍(8÷4=2)所以價錢也會是 2 倍,算式為 56×

2 = 112,算出答案是 112 元。解比例問題的思考解題過程為:

此種解題方式能與正比例定義「當一變量隨著另一變量以相同的倍數改變」

相互連結,因此剛學習正比問題時,會採用此策略進行解題。

× 2

× 2 4:56=8:□

肆、公式法

在教學現場中,教學者會以倍數法先進行正比概念之建立,但若比例 式中兩前(後)項之倍數非整數時,或是未知數的位置在前項比例式,需要 使用逆溯活動解出未知數時,易造成學生解題的障礙與困難,因此,教學 者為了讓學習者成功解答比例問題,並計算出正確的答案,而教授內項乘 積和等於外項乘積之公式解題,即 a:b=c:□,a× □ =b×c,求得□= b×c÷a,

這種解題策略雖然能提升答題成功率,但完全是以數字的計算來解題,失 去學習正比題目的推理、分析及探究,反而流於套公式的計算練習(沈明 勳、劉祥通,200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