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正比解題策略對錯誤類型之關係探討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四節 正比解題策略對錯誤類型之關係探討

壹、正比單元錯誤類型結果統計

將正比單元易容易發生之錯誤類型經由參考文獻、專家教師以及預試 結果,分類成10個(B1~B10),而解題策略運用的差異,代表受試者使用 的概念也有所不同,伴隨而至的錯誤類型也大相逕庭,因此將定義若受試 者在此份試卷中,發生一次錯誤類型,即判斷受試者具備此錯誤類型,例 如:觀察受試者在這十五道試的題解題歷程,有出現一次B10(相等的比 中,內外項與前後項混淆),那麼此受試者就具備B10,並將錯誤類型發 生情形整理如表4-32, 除38.83%的受試者發生B4(無法依照題意列出正 確算式)人數最多之外,值得深入研究的是B9「能算出兩前(後)項的倍數,

但無法判斷該以乘法或是除法來求未知數」,究其原因,學生對於比例式 數字結構與未知數位置容易產生固著概念,往往求出兩前(後)項倍數關 係後,容易先除再乘的固定計算方式來求解,卻未詳細考慮未知數位置以 及數字大小問題,因此易發生B9此錯誤類型。

表 4-32

錯誤類型分析表

Bug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10 次 數 70 41 9 193 87 80 40 57 134 55

比例

(%) 14.08 8.25 1.81 38.83 17.51 16.10 8.05 11.47 26.96 11.07

74

17.51 16.1

8.05

大小都會影響學生解比例問題的成功率(魏宗明、劉祥通,2003),受試

76

解題策略組型 錯誤

類型 B C M 其他 總和 P

B10 0

個數 117 110 177 38 442 .038*

百分比 23.5% 22.1% 35.6% 7.6% 88.9%

1

個數 14 7 32 2 55 百分比 2.8% 1.4% 6.4% .4% 11.1%

備註:1. B:倍數法,C:公式法,D:混合策略

2.策略使用百分率=各策略使用人數/策略使用總人數 3.各錯誤類型百分率=發生個數∕各策略使用人數 4.錯誤類型總和百分率=發生總個數∕策略使用總人數 5. *p < .05。

表 4-34

學生錯誤類型 B10 態樣

試題內容 學生作答策略 M

( )8. 當固定三角形的高時,三 角形的底和面積成正比,若底是 12 公分,面積是 72 平方公分,那 麼面積是 48 平方公分時,則底是 幾公分呢?

S377

S450 說明:

1.若數字有整數倍關係,混合策略受試者亦容易將倍數法的前後項,與公 式法的內外項混淆。

2.以公式法:內項乘積等於外項乘積解題時,學生會將48與12相乘,可能 是48與12有倍數關係。

(續下頁)

試題內容 學生作答策略 B ( )8. 當固定三角形的高時,三角

形的底和面積成正比,若底是12公 分,面積是72平方公分,那麼面積是 48平方公分時,則底是幾公分呢?

S038

S362 說明:學生內在運思48÷12=4是整數倍,習慣找能夠除盡之倍數解題。

二、解題策略單一型-倍數法(B)與錯誤類型分析

而慣用倍數法(B)之受試者則易於產生B9「能算出兩前(後)項的 倍數,但無法判斷該以乘法或是除法來求未知數」,在比例問題的核心概 念中,以固定倍數求其未知數,是許多學生感到困擾的關鍵重點,而數字 結構一直是比例推理問題探討主軸之一, 比例等式中,兩前(後)項若 成整數倍則較無此錯誤類型發生,但是倍數關係為非整數倍,則容易發生 B9錯誤類型與先前研究相符(楊錦連,1999;翁宜青、劉祥通,2003)。

將學生作答情形呈現如下表:

表 4-35

學生作答反應比較

試題內容(整數倍) 學生成功作答反應

( )6. 百貨公司舉辦點數換現金 活動,100 個點數可折抵現金 3 元,沛璇折抵現金 72 元,請問

她用了多少點數去折抵呢? S044

(續下頁)

78

試題內容(非整數倍) 學生失敗作答反應

( )9.已知 2 公升的綠茶加 21 公克 的糖最好喝,幾公升的綠茶加

30 公克的糖一樣好喝? S286

S344 說明:兩前(後)項之倍數為非整數倍,因此學生易找能夠除盡之倍數,算 出正確的倍數關係,但卻還是以先除後乘的固著解題模式計算,忽略求 未知數的逆溯活動推理過程,如:30÷ 21無法除盡,則以21÷30=0.7找出 兩數倍數,但下一步求出未知數的推理過程應為2÷ 0.7而不是2×0.7。

試題內容(非整數倍) 學生失敗作答反應

( )8.當固定三角形的高時,三角 形的底和面積成正比,若底是 12 公分,面積是 72 平方公分,那麼 面積是 48 平方公分時,則底是 幾公分呢?

S020

S044 說明:學生習慣以大數除以小數,求出非整數倍數後,但卻還是以先除 後乘的固著解題模式計算,忽略求未知數的推理過程,無法判斷應以12 乘以或除以此非整數倍數。

因此,學生在建構反應題的作答歷程中,能清楚呈現受試者因運用了 不同的策略,伴隨著不同錯誤類型的產生,教師若能了解策略與錯誤類型 之關係,在補救教學上便可以依照學生熟悉策略所發生的錯誤類型加以修 改導正,不僅學生容易理解,也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策略正確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