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光明就在我們的面前,只要你能捱住痛苦,走過重重黑暗。

你的負擔將變成禮物,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

192 尚克勞‧穆勒法,《逆流河,托梅克》,頁 90。

193 以上二處引自佛洛姆,《愛的藝術》,頁 45、131。

115

——泰戈爾(Tagore)

成長是一種喜悅,但是我們在成長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通常也會夾雜著 苦澀與挫折,如能提起勇氣並付諸行動面對各種困境,那麼黑暗便能轉為光明,

所受過的苦也會轉為人生道路上的禮物。

當《逆流河》開講兩位主角的故事時,漢娜是 12 歲,托梅克則是 13 歲,他 們兩位都是屬於青少年前期的年紀。青少年前期的定義為何?

青少年期(adolescence)在拉丁文(adolescents)之意為朝向(ad)成長(alesere)

之複合,即為朝向成熟之意。(……)。在認知層面,青少年能從具體操作 思考朝向能做歸納及演繹的形式操作思考,心理上可以不經由實際操作,

而透過心理運作過程,並能探試各種可能性之能力。此外,青少年面臨社 會互動歷程逐漸發展個人之自我認同及建立日後的生涯發展。大多數發展 心理學家將青少年定義為兒童過渡到成人的一個轉捩期。從此概念觀之,

青少年介於兒童與成年之間的一個人生階段,大約從 12 至 25 歲之間。本 質上,個體生物會趨向成熟,在心理上更要接受更長的社會化歷程以幫助 個體能獨立自主於社會。傳統上,青少年主要是以顯著的生理成長特徵著 稱(是人生發展中第二大變化的階段,僅次於嬰兒期),大約在 12 至 15 歲 之間;之後的變化,如智力、情緒、社會及人格也因社會化歷程而產生轉 變,大約在 16 至 24 歲之間。所以,依此劃分青少年階段,又可分為青少 年前期(約 12 至 15 歲)及青少年後期(16 至 24 歲)。194

漢娜和托梅克都是約十三歲,而作者為什麼特別挑選十三歲當做故書中的主角呢?

在上述引文中,十三歲是屬於青少年前期,而這個階段正是處在身體急速變化和

194 郭靜晃、黃明發,《發展心理學》,頁 302。粗體為筆者自加。

116

心理想要獲得自主的年紀,他們對於自我個體獨立與需要依賴環境的需求會產生 轉變,因此會對現實產生衝撞,而他們衝撞現實的同時,也是在培養對於自我的 自主性,他們透過冒險和探索使自己能夠獨當一面,並透過自己的力量完成冒險 的旅程,且得到獨立且成熟的自我人格。那我們應該要如何踏上這個轉變的旅程 呢?我們將這個從依賴他人到自我成熟的轉變過程稱之為成長禮。

如果以心理學發展的角度來看成長禮又是如何呢?

Atwater 以生物、情緒、認知、人際、社會、教育、宗教、年齡、法律、文 化 10 個層面將青少年時期的階段做一界定,最好的定義仍是:「從兒童期 銜接至成人的過渡階段(轉大人)」。過去,在農業時代常會給予儀式(rites of passage)以暗示社會大眾個體已趨至成熟,尤其在部落族群。成人儀式 在男女生也有很大的差異,其主要目的是透過一系列的日常實作,幫助年 輕的個體轉為成人,並獲得社會所認可之成人身分。195

在青少年轉型成長為成人時,為何在青少年階段對人生是如此的重要呢?如 榮格學派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所說:

人的一生中,總有些「時刻」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從孩子轉變為大人時,

從女孩變成妻子時、從這世界進入那世界時,各式各樣。除了這些重要的時刻外,

人生還有許多階段。小學入學、就業等等,這些階段或許沒有左右人生的時刻那 麼重大,可是也會牽動一個人的人生變化,端視我們如何帶著自覺去經歷這些階 段。在近代社會之前,「通過儀式」幾乎在所有社會裡都擔負起了非常重要的功能。

以前的孩子不是各自在某一天轉變成大人,而是全體一起轉變。譬如十五歲的男

195 郭靜晃、黃明發,《發展心理學》,頁303。

117

孩子在某一天,經由其社會的「通過儀式」來踏入大人階段,亦即舉辦成年禮。196

神話學大師坎伯則從社會文化的角度詮釋成長儀式:

在原始社會生活中佔有顯著地位的所謂成長儀式(出生、命名、成人、結 婚、喪葬等禮儀),藉由正式且非常嚴格的隔離練習(exercises of severance)

而突顯出來;透過這種練習,心識與前一階段的態度、執著和生活模式全 然切斷。接下來將有一段或長或短的隱退間隔,此時制定好的儀式將引介 生命歷險者,進入他生命的形式及固有的感受中,所以最後當回歸日常世 界的時機成熟時,被啟蒙者便有如再生一般。197

此外,坎伯繼續從神話學的意象去詮釋原始社會中的成長儀式:

都有神話意義作基礎,並和殺掉幼稚的自我,長大成人這個概念有關,不 論是男或女都一樣。男孩要比女孩困難,因為生命一直緊追女孩。不論她 自己願意與否,她都會變成一個女人,但小男孩則必須要自己想成為男人 才行。第一次月經來潮,女孩就變成女人了。接下來便是懷孕,成為母親。

男孩首先得切斷自己對母親的依戀,把力量集中在自己身上,然後出發。

那就是神話中,『年輕人,去找你的父親』這句話的意思。198

宗教學家埃里雅德(Mircea Eliade)闡述成長禮的意涵:

成年禮泛指一項儀式和口頭訓導,目的在於使被啟導者的宗教及社會地位

196 河合隼雄,《故事裡的不可思議:體驗兒童文學的神奇魔力》,頁 262。

197 喬瑟夫‧坎伯,《千面英雄》,頁 9。

198 喬瑟夫‧坎伯,《神話:內在的旅程,英雄的冒險,愛情的故事》,頁 232。

118

產生決定性的轉變。以哲學性說法來說,便是從根柢上改變其實存條件。

也就是說,經由通過這樣的儀式,來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這樣的過程,

時常伴隨著「死亡與重生」的體驗。所謂「成為大人」,便是至此為止的那 個小孩已死去,重生為另一個大人。199

宗教學家黃懷秋也說明儀式的重要性:

對依里亞德來說,古人生活中,幾乎所有行為都是儀式性的,都是重複「在 那時」(in illo tempore)的典範行動,因而古人是宗教性的。現代的宗教人 也是如此,經由儀式,他們可以發現自己與神聖的內在關係,而得以抵抗 日常生活中那孤絕的、分裂的、破碎的命運及其黑暗的夢靨,並進一步成 就生命的更新。(……)。儀式有更新的作用,它不但可以更新個人、更新 團體;用依里亞德的說法,它更可以更新「時間」,讓生活「歷久彌新」。(……)。

救贖的發生在儀式的場合,在神話的一刻,當參與儀式的人們依著記載在 神聖典冊中的神聖故事一一執行如儀,他就從凡俗的時間踏進神聖的時間 中。配合著戲劇的演出,和神話的複述;藉由重演那時所發生的事,人們 得以進入神聖的氛圍裡,與所敍述的事件「同時」(contemporary),他們站 在神聖的面前,而徹底從凡俗的、編年時間中「冒出」(emerge),並滑進另 一個不同「品質」(quality)的神聖時間中,享受與神同在的喜悅。因而「活 著」一個神話(“living”a myth)的真正意思,不僅是對它的紀念

(commemoration),而更是重現(reiteration)或重演(reenactment)。人改 變自己的「存有」(being),重生到另一個「不受條件限制的存有模式」。用 基督徒的言語說,就是在聖神內成為「新的受造物」。200

199 河合隼雄,《故事裡的不可思議:體驗兒童文學的神奇魔力》,頁 263。

200 轉引自黃懷秋,〈依里亞德的儀式理論——兼論其與基督信仰的異與同〉,《輔仁宗教研究》第 21 期(2010):頁 86-97,http://www.rsd.fju.edu.tw/images/uploads/FJRS/21-07.pdf,擷取時間:

2020/4/20。

119

由原始社會進入近代社會後,不少成年儀式逐漸消失。「於是個人更必須在適 合自己的時刻、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經歷相當於成年禮的歷程。這種事有時以出 乎意料的形式出現,有時候在當事人沒有意識到之際,便自己完成了成年禮」。201 托梅克及漢娜即是在這種「出乎意料」的情況之下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禮。呂旭亞 說道:追尋生命完整的動力,經常始於一種特定的匱乏或困境,亦即生命自性化 的歷程,常是被一個需要解決的痛苦催逼出來的,而那個生命議題最終會推動他 走上發展之路202托梅克及漢娜兩人在旅程中都經歷了「生命自性化」的修煉及 蛻變,這無非都是為了發現「真實自我」、「認識你自己」的那一刻到來。

蘇格拉底時代,在聞名遐邇的德爾菲(Delphes)的阿波羅神廟(Apollon)

裡有女預言師專門販賣各種大小事情的建議。不過,這位阿波羅神比我們 那位生命流的賣家更誠實,因為祂已經把秘訣寫在神廟的門楣上。如此一 來,當有人前去詢問宿命,想要得知自己正處於順勢或逆境時,他便能在 進入神廟前讀到這意味深長且適用於諸事的神諭:「認識你自己」。203

此外,托梅克及漢娜各自從家裡出發,展開行動,即是一種對世界的探索。張子 樟說:「『探索』本身一向是挑戰『不可預知的未來』它的過程往往就是主角的 啟蒙與成長故事。(……)。接受各種考驗,都是在探索人生。經過探索過程的 艱鉅考驗,青少年才能跨越旅途上的層層障礙,並學會自救之道。換句話說,每 個青少年都得出遠門,走向探索之路,才能真正成長」。204

漢娜和托梅克的探索旅程也服膺於在家→離家→返家的歷險模式,這種英雄

201 河合隼雄,《故事裡的不可思議:體驗兒童文學的神奇魔力》,頁 273。

202 呂旭亞著。《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向的童話分析》(Seven Talks on Fairy Tales Analysis)。

臺北巿:心靈工坊,2017,頁 47。

203 阿蘭,《論幸福:「現代蘇格拉底」哲學家阿蘭的教導,成為自己的思想者,在各種環境中保持 快樂的藝術》,頁 219。

204 張子樟著。《芝麻開門:青少年文學的閱讀與創作》。臺北市:新學林,2018,頁 37。

120

歷險的模式就是坎伯在《千面英雄》裡所論及的啟程、啟蒙、回歸。當漢娜說,

歷險的模式就是坎伯在《千面英雄》裡所論及的啟程、啟蒙、回歸。當漢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