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氣氛:象徵結構的崩解

第二章 勾勒「間接」的所有格關係 41

第二節 氣氛:象徵結構的崩解

前言

布希亞指出,「擺設」與「氣氛」是現代日常生活環境當中,功能物的兩大系 統性對立關係。相對於擺設的具體,氣氛顯得較為抽象;氣氛作用在物品個別與整 體之間,它是偏向物品自身特性的描繪,也是一個空間組織性的敘述。

研究發現,相對於擺設分析中的以物功能轉變為對象,布希亞在分析氣氛時,

對象本體是「氣氛元素」(或氣氛價值,les valeurs d’ambiance)。然布希亞同樣地指 出了日常生活空間之氣氛與擺設中物品的符號化進程特性。擺設系統中所分析的 符號化,是一個物品的普遍價值,而物品成為了個別的符號,成為了一個空間當中 的元素;在氣氛系統中,則涉及了物品自身目的性的解放,這些解放的元素包含了 物品外部性質(色彩、材質)與內部性質(關係、手勢),這些解放是對於傳統的 物品目的性的解放,也就是代表著一個傳統象徵結構的全面性崩解。

然而,何為象徵?象徵是有結構性的嗎?象徵結構的崩解有何深刻的意涵?

又如何體現在氣氛的體系之中?本節的問題核心,便是在於揭開布希亞對於氣氛 體系之思考方式的特殊性,並分析氣氛的內在目的性如何成為物品形式本質的主 宰。本節共分成三個部分:外部氣氛、內部氣氛與氣氛的抽象性;由具象到抽象的 分析,也符應了布希亞分析的順序與筆觸。這樣的研究方式是針對《物體系》原本 的章節重新界定與劃分,將布希亞所分析的概念重點集結、重新架構,期望能夠進 一步的理解何為氣氛體系的象徵結構問題。

外部氣氛

外部氣氛,指的是視覺性的、具體的氣氛元素,其就布希亞的思考方式而言,

分為色彩與材質兩大範疇,而這兩大範疇的分析,都與轉變論、符號化有關。色彩 透過轉變與符號化進入了色調;而材質則由傳統的自然材質進入了混合、合成材質 的領域。兩者與物品符號化的程序類似,但又有一些獨特之處。

首先,在色彩的問題方面,布希亞提出了一個階段論來加以分析。色彩的轉變,

涉及了三個階段:解放階段、退化階段以及符號化階段,這三個階段所關注的對象 亦從色彩的獨立性滑移至色彩的群體性,也就是「色調」(ton)的問題上。

第一次色彩的革命,是傳統色彩(couleur traditionnelle)的解放。傳統色彩的 特殊意義在於它並非是個自由自在的價值,它「暗喻著已被編碼的文化意義」80(物 33-34),它們已經被人類的文化以及意識形態所編碼(indexée),並按照著這個編 號意義而存在、被詮釋。也就是說,傳統色彩階段的特殊性在於其並非「只是」色 彩,它是人類文化、心理、道德的意義代言,並受到象徵意義的限制束縛:每個材 質有它的色彩、每個人有自己詮釋的色彩(喜好、紀念性)、甚至每種文化都有不

80 “[...] elle est métaphore de significations culturelle indexée.” (SO 43)

同的色彩解讀或色彩意義。因此,色彩的解放(libération de couleur)與物品的解 放,同樣是有其必要的,布希亞亦指出,此二者的解放皆源自於科技發展之下多元 媒材與功能物(化合物、合成物等)的出現。

然而,色彩解放革命運動在藝術表現上,特別地明顯與強烈,但是在日常生活 領域則不然。布希亞認為:「『顯眼』的色彩好像在注視著您。穿上一套紅色套裝,

您幾乎是一絲不掛,成了缺乏內在性的純粹對象物。」81(物34)由此可見,色彩 解放在時尚與日常物品的範疇中,展現了過於激烈的侵略性與猥褻性格,使得解放 色彩很快地進入了第二階段的轉換──退化與妥協。

退化與妥協系統,指向了「『自然』色彩」(la couleur “naturelle”)的概念。「『自 然』色彩」的出現便在於解決傳統色彩解放之後的狂烈性格展現出的侵略性,如此,

色彩便妥協為較不鮮豔的粉彩色系或是黑白色系。黑白色系的系統中,黑色至今仍 具有與其他粗俗色彩對立的價值,而白色則適用在所有與身體延伸相關的場所,如 醫院、浴室等;「粉彩系統」則是建立在自然色彩(原色或純色)上,是自然色彩 逃離侵略猥褻性格的一種轉換機制。(物36)在此需要特別提出的是,「自然色彩」

與「『自然的』色彩」是不同的,其關鍵便在於色彩「目的性」的差異。前者可以 理解為解放色彩,代表色彩不再被賦予傳統精神價值或印象束縛,以其自然原貌呈 現;後者則是因為這樣自然的原貌造成的侵略性而轉向粉彩及黑白色調系統。也就 是說,只有「『自然的』色彩」才得以順利地進入日常生活物品的領域當中。

而色彩的革命仍未止步,它並不只是一個物品附帶的性質,在當代社會(物品 系統中),它必須也要具備「功能」。文本中的「la couleur『fonctionnelle』」指的便 是「功能的」色彩,82當色彩具有「功能性」時,便得以進入了氣氛結構的演算當 中。布希亞認為:「就色彩而言,『氣氛』講究的是寒暖色調計算過的平衡。」83(物 39)「函數色彩」便是色彩的最終演化,也就回歸到了溫暖──冷峻色調之間的調 和與對比,在溫暖──冷峻色調當中,色彩被不斷地組織與排列,也就代表著色彩 自身的符號化,也就是邁向第三階段的演化:

81 “Les couleurs ‘voyantes’ vous regardent. Mettez un costume rouge, vous êtes plus que nu, vous êtes un objet pur, sans intériorité.” (SO 43-44)

82 林志明指出,布希亞在此將「fonction」的意義從「功能」意義逐漸轉向「函數」意義。(物37)

83 “L’‘ambiance’ repose en matière de couleur sur l’équilibre calculé des tons chauds et des tons froids.”

(SO 50)

顏色的第三階段顯然是色彩的客觀性階段:嚴格地說,它不過是眾多資料中 或多或少具有複雜性的一元,整體解答中的一個元素。再重複一次,就是因 為這樣它才是函數的,也就是說,它被化約為計算中的一抽象概念。84(物 39,圖 15)

客觀色彩的演算,進一步地化約了寒暖色調的意義;在此,布希亞所提出的色 調上的「溫暖」實另有含意:氣氛體系當中的「溫暖感」、「家」的感覺,來自於物 品色調的排列佈置,這是一種「計算過的」色調關係。事實上,溫暖色調組成的符 號並不會使得家獲得物理上的「溫暖」(溫度上升),而是使人在這樣的氣氛當中「似 乎感到溫暖」。這樣的溫暖不是實質的,而是抽象結構下的溫暖,它不具有實際溫 度,卻仍具有溫暖「功能」。85色調之間的「調和、搭配與對比」是物品的色彩最關 鍵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在氣氛的體系中所面對的不再單純地只是單一色彩的問 題,而是色彩的組合色調、深淺的變化這些在色彩當中更為抽象的價值──真正問 題的核心,也就是色彩如何地進入氣氛的「組織遊戲」中。

15 色彩轉變階段圖

圖表來源:筆者自製,2017。

總的來說,就色彩的意義而言,布希亞以「階段性的思考方式」來呈現色調在 氣氛體系當中的種種問題:首先,他聚焦在色彩的階段發展,利用傳統與現代的時 空差異突顯傳統色彩的解放到形成符號功能的函數色彩的轉換過程,在這個論述

84 “Il apparaît que ce troisième stade est bien celui d’une objectivité de la couleur : strictement parlant elle n’est plus qu’une donnée plus ou moins complexe parmi d’autres, un élément de solution. Encore une fois, c’est en cela qu’elle est ‘fonctionnelle’, c’est-à-dire ramenée à un concept abstrait de calcul.”

(SO 50)

85 在此,功能實為抽象的「功能性」。布希亞在討論氣氛元素時,時常觸及如是概念,氣氛元素

的功能,其實並不具有物理上的功能性(實用性質),而是使人「覺得有功能」,因此它們才能

夠進入一個文化社會體系,原因在於它們自身的抽象性質,使得符號化的操作更為順理成章,

與人建立「所有格關係」的程序也更為合理。當然,這樣的抽象的文化性質並非主觀的,因此

與下一章節論及「古物」、「收藏物」等有所區隔。

當中,他明確地指出了作為氣氛的元素,色彩並不能只以色彩樣貌出現,而必須以 色彩群體──色調來討論,「色調」才是氣氛演算內的元素之一。這裡亦可以看出 布希亞的色彩階段論述的具體意義,關鍵點便在於色彩由主觀意義向客觀意義演 化,色彩成為了組織價值,它們僅僅是在空間當中「配合」著整體(色調、氣氛), 有時甚至不發揮物體自身的功能,只依靠著物體的「色彩」與室內整體的氣氛對話。

第二個外部氣氛元素,是「材質」。同樣地,材質也面臨著與色彩、功能物一 樣的問題,但在分析時,布希亞是以相對的論述來突顯:即由「文化材質」(matières culturelles)與「合成材質」(matières artificielles)兩大部分切入,「文化材質」即 以木材為代表,此也是具備某種文化意識形態的氣氛元素,這個文化的、自然的材 質便與人造的、合成的材質相對,後者即以玻璃為模範。

「文化材質」,其意義便在於它常被認為是有溫度的、文化性突出的,並非是 冰冷的「物體」,原因在於,木材本身取自樹木,樹木是一個生命體,它會呼吸、

會成長,因此隱藏著「有機性的溫度」在木製品當中。再者,木頭有特殊氣味、甚 至會老去、會有蛀蟲等等,也就同時見證了時間與生命的流動,也就是說,木材「在 燃燒;它把時間隱含在纖維,這是一個理想的容器,因為所有的內容,就像是我們 想要由時間之流中抽取出來的事物」。86(物40)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概念轉換:

木材、藤竹等這些傳統材質,所具有的是「自然性」還是「文化性」?布希亞認為,

在氣氛體系層面的分析當中,這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木材等材質所被賦予的 生命特質,是有機的、具有歷時性的,自然性與文化性在木材上是一體的,或許可 以這麼說,傳統材質是以自然性為基礎的文化道德象徵束縛。

而這種道德象徵面向的束縛,隨後便被「合成材質」(人造材質)的發明所擺 脫,讓材質的組合也成為一種遊戲的可能。然而,材質與色彩和功能物有一個不同

而這種道德象徵面向的束縛,隨後便被「合成材質」(人造材質)的發明所擺 脫,讓材質的組合也成為一種遊戲的可能。然而,材質與色彩和功能物有一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