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產「精神強迫」的所有格關係 131

前言

本章旨在探討布希亞對於功能物的「技術引申義」層次的思考方式,也就是人 與物之間「生產的精神強迫所有格關係」。「生產」,與「精神強迫」,是本章欲聚焦 描繪之布希亞的關鍵思想,「生產」意味著布希亞對物的思考邏輯已經進入了物的

「生產場域」;然而,在文化體系當中的生產體制,為何使得物品與人之間建立了 是「精神強迫的所有格關係」呢?這樣的關係鍵結,與建立在物品的功能性的技術 引申義有何種關聯?

對於功能物引申義的討論,布希亞在《物體系》中的〈後設與功能失調體系:

新奇的小發明與機器人〉(Le Système Méta-et Dysfonctionnel : Gadgets et Robots)

篇章聚焦在「自動化主義」(automatisme)的意義與物品的交互作用之上。從其命 題來看,布希亞在此章節的論述內容又可以分成「新奇的小發明」與「機器人」兩 個主要部分。

布希亞明確地談到,這個特別的體系,是在功能物體系之上「意識形態」的討 論。(物123)「引申義」,顧名思義,是由「本義」延伸而來的特殊理念,而布希亞 的思想在觸及這個領域時──筆者發現──即圍繞在一種物品與人之間的「精神 強迫」的所有格關係上。在《物體系》文本中,布希亞對於新奇小發明物範疇的命 名為「功能失調體系」,也就是將這類的物品建立在「失調的功能性」特徵上,就 這一層的意義而言,與「精神強迫」的關係有較為明顯的關聯性;而後設功能系統,

指的是機器人,在現代技術社會的體系當中,機器人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發明物」, 也是一個完全的意識形態產物。

由此,本章內容分成三大部分分別探討,分別是「功能超越」、「功能演化」與

「功能世界」。此章節是延續著功能物的功能性而來,並以「功能性」這個抽象價 值為核心,所開展的一套論述;因此,「精神強迫的所有格關係」,與「間接的所有 格關係」之間,必定有相關之處。其實,布希亞一開始的分析便是建立在〈擺設的 結構〉與〈氣氛的結構〉的基礎之上,從物品的引申義──「自動化主義」命題切 入,探討物品在抽象的技術層面上的問題。有趣之處便在,技術物品的功能演化,

與日常功能物的演化有著極大的不同,日常生活功能物是隨著時間與歷史所產生 的樣貌、形式的功能斷裂,而機械技術物品的演化則完全建立在抽象的機械複雜性

上。不過,難道前者沒有受到技術因素的影響嗎?在歷史的推進當中,技術的發展 勢必無時無刻地影響著物品的生產製造,然而,在機械物品的演化上,發展出的卻 是一種退化與停滯。這樣的現象,使得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愈來愈多、體系也愈 來愈龐雜,其所形成的現代功能的世界,便十足是一個機械技術的場域,而這個技 術系統,是如何迫使著主體與物品間建立「精神強迫」的關係?而這又為何是「所 有格關係」?在物的功能性發展上,與「生產精神強迫的所有格關係」之間的關聯 性何在?在本章節的分析中,筆者企圖環繞在「生產」、「精神強迫」、「自動化主義」

這三個概念的論證中,並藉以發現物品功能在人類意識形態中的特殊路徑。因此為 更清楚地理解這些議題,筆者將依循著布希亞的書寫模式,試圖找到他的思考路徑,

並整理成圖表形式加以呈現,藉由圖表帶出布希亞的觀點與脈絡。

功能超越

在《物體系》第一章第一節〈擺設的結構〉當中,布希亞已經分析了何為物品 的「功能超越」,184然在此,我們所重新提及的功能超越,勢必是另一種截然不同 的系統所造就的物的特性。前者所代表的,是一個一個獨立的物品,其指向自身的 功能超越,也就是透過符號化的過程,使物品自己能夠與其他的符號化物品共同組 織一個空間──這是著重於物的形式、物自身的論述,可說是存在於表層的功能體 系;而此處的功能超越,則進入了深層的物品技術內涵的演化分析,主要的核心在 一個關鍵點──自動化主義──的發展。

布希亞在討論物的自動化發展結構時,主要的思考方向如圖24:

184 值得注意的是,「超越」一詞,在《物體系》當中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在〈擺設的結構〉一節,

布希亞使用「dépassement」;而在此,則使用「transcendance」。前者單純地指稱一種「越過、

超過」之意,即意謂著現代功能物的性質比功能解放物還要更進一步地達到「符號」的程度;

而「transcendance」除了有「超越性」的概念外,還有「外在於」、「卓越」等意涵(林志明在

《物體系》第92 頁即翻譯為卓越);而 Benedict 的英譯版本皆翻譯成「transcendence」。筆者

認為,在此章布希亞明確地指出了功能的「超越性」,意在強調物品的功能在技術層面引申更

深入的多重意涵,技術引申義不只是一個科技對物品功能所創造的超越,更指出了功能與物品 的分離(功能的技術引申義「外在於」物品本義),以及技術的「卓越」性質(至少在人類的

心目中是如此);布希亞在這裡使用了更抽象、更具哲學性、更多義的「超越」(transcendance)

之目的便在此。

24 功能超越的思考路徑圖

圖表來源:筆者自製,2017。

主義,可以視為一種「信仰」;自動化主義,就是人類對於物品自動化的崇拜 意識。由圖24 可知,在技術層面的功能超越狀態,布希亞的思考方式主要分為四 個區塊。首先藉由技術的引申義切入,分析了自動化主義的意義與內涵,並舉了汽 車為例,說明這樣的作用如何放在汽車中,而汽車又怎會一躍成為現代性的記號。

接著進入了自動化的程序,物品如何被自動化?又自動化的結果會是如何?在自 動化主義的分析稍告段落之後,布希亞進一步地探討人類的欲望結構,認為在技術 層次上,發展出的是一種「新的物體擬人主義」,而這整個狀態,已然成為一種功 能化的超然卓越的狀態。

布希亞層層的分析,所企圖引出的並非只是一個科技發展上的特殊技術成果,

而是將我們帶往更深層的人類思想與技術發展之間的交互作用與關聯。

對於自動化主義的意義描述,將從以下的摘錄切入:

如果說,形式層面的延伸義總結於流行,那麼技術層面的延伸義也能用一個 詞語來總結:自動化主義──它是機械必勝主義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現代 物品的神話理想境界。自動化主義,乃是由物品的特殊功能中,提煉出一種

有絕對意涵的引伸[申]義。因此,自動化到處都被視為一種技術模範來倡 導,也是如此地被接受。185(物123)

關於物品形式層面的分析,布希亞在〈氣氛的結構〉一節當中已經分析得很清 楚,其是在物品外貌上的意涵描述。扼要言之,物的本義便是其主要的功能,或是 被創造出來的目的,然而,經過了許多的演化,物不僅僅只是擁有功能,它們甚至 還被賦予不同的要求,進而形成了潛在的、引申的意義。在形式層面,布希亞認為 物的引申義歸趨於流行,即代表著物的樣貌、形態隨著時代、風潮而改變,但其內 容是否跟著改變呢?答案是肯定的,物的內在意義之一,便是技術意涵,在這個層 次,布希亞認為可以用自動化的程序進步來概括。

自動化主義,在此被描述為幾個不同的概念:機械必勝主義、現代物品的神話、

特殊功能、絕對意涵的引申義以及技術模範等。由此可見,在描繪自動化主義的輪 廓時,不能只關注在「機械的自我驅動」這項特性,它不僅僅只與技術的發展有關,

更涉及了深層的物的意識形態。

為了更清楚地解釋,布希亞引了一個例子──汽車:

汽車把過去的手柄啟動取消時,它的機械工作過程反而變得更複雜,因為這 時它的啟動由一個外在於其體系的蓄電池的電能來控制──這個演變是技 術上的複雜化和抽象化,但它卻被當成是進步和現代性的記號。186(物123)

事實上,布希亞在討論功能物的時候已經對汽車有詳細的分析,但在此它著重 於不同的面向──汽車技術性的演變與展現。之所以手柄操作的汽車是落伍過時 的,而自動發動系統是現代進步的,是因為後者在技術層面的引申義指向了自動化 程序,儘管自動啟動系統它必須附加一個與本義結構無關的事物(如蓄電池)。這 樣的結構失調狀態仍無傷大雅,它完全可以被「自動化」這個神話般的敘述所掩蓋,

185 “Si la connotation formelle peut être résumée dans la MODE, la connotation technique peut se formuler en un mot : L’AUTOMATISME—concept majeur du triomphalisme mécanicien et idéal mythologique de l’objet moderne. L’automatisme, c’est l’objet prenant une connotation d’absolu dans sa fonction particulière. Il est donc partout proposé et reçu comme modèle technique.” (SO 153-154) 186 “[...] le fonctionnement mécanique d’une voiture moins simple, en le subordonnant à l’emploi de

l’énergie électrique d’une batterie d’accumulateurs, extérieure au système —techniquement il y a donc là une complication, une abstraction, mais qui est présentée comme progrès et signe de modernité.”

(SO 154)

使得自動化的汽車得以驕傲地躋身現代性事物的行列中。由這個例子可見,「自動 化」已與現代性密切相關,所有的功能物都逐一朝向這道程序向前演化,無關乎是 否得犧牲什麼功能,或是必須要將技術變得更為複雜抽象,只要「它」是自動的,

便是現代的、科技進步的物品。

以上的狀態,布希亞僅以此作為開端與引言,鋪展自動化主義的論述。接著便 分別以不同層面來探討這樣的現象與趨勢。由〈擺設的結構〉與〈氣氛的結構〉中,

我們已經分析過何謂物體的功能超越,那是物體從其本身的功能超脫出,進而成為 了符號的價值,服從在主體擺設與氣氛的遊戲論述中。但在此,物的功能有另一個 層次的超越性──自動化。

將機械以一個更複雜抽象的結構來使之自動化,將會犧牲了機械的自主結構,

使得結構失調,機械更容易老舊毀壞。但在這樣的邏輯之下,「機械的完美程度被

使得結構失調,機械更容易老舊毀壞。但在這樣的邏輯之下,「機械的完美程度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