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彌補「否定」的所有格關係 161

第二節 現代消費模式

前言

物品被人類獲得、占有,所通過的主要、正當的途徑之一便是消費行為。而現 代消費的模式──信用貸款系統──十分特殊,布希亞認為這是一種魔術般的程 序,更是一個社會整合的體系。首先,由〈信用貸款〉這一個篇章的開頭:〈消費 公民的權利與義務〉(“Droits et Devoirs du Citoyen Consommateur”),我們便可以知 道,在這個新的消費模式之下,它不僅僅只是經濟體系的一環,更是已經與整個社 會、政治系統發生關聯。

而透過閱讀與摘錄,筆者發現布希亞在此的論述模式稍有改變,他並沒有非常 明顯的團塊式結構,也沒有明顯的脈絡,許是因為篇幅短少、論述的重點十分明確,

且論述與論述之間都有密切的關聯,因此沒有像其他部分那樣清楚的思考路徑。

但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在信貸體系──也就是現代的物品消費模式中,布希亞 以幾種方式來暗指兩個主要的關鍵點:欲望滿足模式以及社會整合系統。如前所述,

每個關鍵命題之間都有著關聯,並沒有明顯的斷裂,因此在分析的過程之中無法完

全切開來談論。如此,筆者的論述方式將會以圖表為主,並透過摘要來論證布希亞 的論點,藉以闡明布希亞在此特殊的思考方式。

欲望滿足模式

人類欲望是如何透過信用貸款體系的運作而獲得滿足的呢?藉由分期、貸款 模式的發明與施行,可以發現在現代的消費體系當中,購買行為與物品的使用是分 離的。筆者整理布希亞對於信用貸款的思考方式如下圖34:

34 布希亞對於信用貸款的思考路徑

圖表來源:筆者自製,2017。

購買與使用分離,代表著其中有一個時間性的區隔。正常(傳統)的購買模式,

便是路徑1 的方式,購買行為與使用行為是一體的,抑或是買了再用,實質地花費 後再擁有物品。相反地,現代的消費系統的行徑路線是路徑2──先使用,再購買

(就時間層面而言)。另一個面向,這也代表著某一種心理欲望的支撐,同時涉及 了自由與道德兩個相關的欲望範疇,以下便分成兩大項目──時間性與心理性─

─來逐一分析。

就時間性的層面而言,總的來說,布希亞以傳統與現代的差異為核心,提出了 他的觀察與論點。首先,布希亞延續了模範與系列中的分類概念,來談及在消費模 式當中的不同:「在系列中對模範的預期,在此成為在時間中對物品享受的預期」。

257(物171)雖然模範/系列在此作為類比的概念,但卻仍可以看出,在信貸體系

257 “[...] l’anticipation du modèle dans la série devient ici l’anticipation de la jouissance des objets dans le temps.” (SO 219)

中,模範與系列的對立仍然作用,在系列與模範的範疇中,系列物品朝著模範前進 看齊,希望自己成為模範;而時間,在此亦希望成為對物品的享受的時間,也就是 說,享受物品開始與時間的關係相連,透過這個類比的結構,可以發現,布希亞認 為人類對物品的享受欲望與時間愈來愈密切地相關,而系列與模範對信貸體系的 作用,在心理層面的部分會有更完整的分析。

而就消費過程來說,信貸體系在時間層面上有一個重要的關鍵特色:

他要付錢的時間便是它在損耗的時間:物品的付款期限和它的壽命期限[使 用期限]相關[……]。因此這就包含了風險,因為如果故障或遺失,物品 可能在付清前就已經喪亡。258(物172)

由此可以印證圖34 中的路徑 2,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仍然必須為它付出金 錢,也就是物品在使用期限與付款期限上的時間是重疊的,二者平行前進,與物理 時間相關。物理的時間在此,扮演著一個限定的角色,它框住了一個有限的時間,

人們無論如何,在這段期限內必須付清,而使用期限則不斷往前邁進,它無限、卻 也有限。(圖35)

35 信貸系統中的時間差異

圖表來源:筆者自製,2017。

正因此,每個透過信貸體系被人獲得的物品都會有風險──物品壽命突然(或 比付款期限更早)結束的風險:

258 “A ceci près que le temps même où il le paye est celui où il s’use : l’‘échéance’ de l’objet est liée à sa déchéance. [...] Ceci implique toujours le risque, en cas de défaillance ou de perte, que l’objet soit déchu avant être échu.” (SO 220)

風險定義了一種「祖傳」物品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性。後者屬於我,我對它不 再有債務,分期買的東西只有在「完全付清」的那一天才屬於我:這點有點 像是未來先前式。259(物172)

布希亞在此分離了物品與人的關係,物品通過購買行為被人類擁有,然而,現 代消費模式的制度之下,購買付款的時間延長,因此在整個未付清的狀態下,物品 都不會完全地屬於購買者,當中的狀態便是一種曖昧混沌的狀態,它是一個風險、

一種不安全的心態。而整個擁有的過程,布希亞以法文文法當中的前未來式(futur antérieur)260做為總結,表示這是在未來某個時間點之前的完成狀態,意即我們在 某一個未來將會擁有這件物品,且這個未來是限定在付款完成之後。

這段摘錄便能完美地詮釋這個狀態(時態):

我們總是比我們的物品慢了一步。它們已經在那兒,它們離那兒有一年的距 離,存在於最後一筆將它付清的款項或是未來將它替換的模範之中。261(物 172)

購買與使用(擁有)之間的異化,布希亞指出,這是一個殘障期望的向度,我 們永遠無法跟上物品被擁有的速度,儘管我們已經可以使用它,可以與它相處,但

259 “Ce risque définit, même là où le crédit semble parfaitement intégré à la vie quotidienne, une insécurité qui ne fut jamais celle de l’objet ‘patrimonial’. Ce dernier est à moi : j’en suis quitte. L’objet à crédit sera à moi quand il ‘aura été payé’ :c’est quelque chose comme un futur antérieur.” (SO 220)

260 未來先前式(futur antérieur,英譯本為 future perfect),筆者譯為「前未來式」(本文註42)。筆 者認為,就布希亞對信貸系統的分析而言,使用未來式不若用前未來式來得精確,二者的差異 在於敘述時間的基準點上:未來式的基準點是現在(présent);而前未來式的基準點是未來

(futur)。因此,就信貸系統的運作模式而言,只有未來式的描述(如:物品會是屬於我的)

是不夠的,前未來式才能精準地表達這樣的狀態(如:物品在「付清之後」才會是屬於我的[

其中,「付清」的動作發生在「屬於我」之前,故文中「aura été payé」為前未來時態]),由此

也可以看出布希亞在思考、表達上的細膩操作。另外,英譯本的翻譯則不若法文精確:“An object

bought on credit will be mine when I have paid for it.” in James Benedict (Trans.), The System of Objects. (London: Verso, 1996), pp. 157. 英譯本的時態為單純的未來式以及現在完成式,意思雖 與法文相近,但在時間上的基準點則有些微的不同。

261 “Nous sommes continuellement en retard sur nos objets. Ils sont là, et ils sont déjà à un an de là, dans la dernière traite qui les soldera ou dans le prochain modèle qui les remplacera.” (SO 221)

它仍有可能離我們而去,我們卻追也追不上,它存在的時空已經逸出物理的時空,

超越人類所體驗的時空;因此,消費物品與人之間,有著時間上的斷裂。

至此,現代消費模式的輪廓已經十分清楚,人類透過一個欲望先行的方式進行 消費,現代與傳統的美德倫理大相逕庭,布希亞在信貸體系的一個關鍵的書寫方式,

便是傳統模式與現代模式的對比:

一直到先前的一代,後天獲得的物品,一直全都是財產,他們是已完成的工 作的物質化身。購買餐廳家具配備和汽車,在不久以前,還是一個長期節約 的成果。人們一面工作,一面夢想著有一天能得到心目中的物品:生命的模 式是清教徒式的,由努力和報償構成,但當有一天東西買到手了,它們便是 穩穩地賺在手上,不會溜走,它們便是過去的收據和未來的保障,一個資本。

今天,當我們還沒賺到它們以前,物品就已經在那兒了,它們超前了它們所 代表的努力和工作,因此可以說,它們的消費比它們的生產先行。262(物173)

由此可以看見兩個關鍵點,其一,鮮明的對比:清教徒式的傳統美德,與現代 的新倫理──消費先於生產與擁有;其二,布希亞將分析的重點轉移為人類的身分

──生產者與消費者。在此之前,討論的都是單純的消費者模式,但是在這裡,他 放入了人類作用的另一個角色:一個生產者(賺錢的人)。傳統上,人類的消費程 序是先工作、賺錢,等存夠錢再買,這時其所購買的物品沒有信貸的記號,完全屬 於個人,是一種穩定、忍耐、清教徒式的美德,物品的象徵性也同樣地穩定:它是 一個資本。相對地,現代的消費模式則不然,人類邊消費邊賺錢,甚至還沒有賺錢 便已經開始(完成)消費,不經過努力的付出,便已經有了收穫(消費的物品)。

只不過,這樣的物品並不屬於消費者自身,它並不是人的資產保障,它有著信貸的 記號,更如前所述,它帶有風險。

在物品層面,布希亞也對此做了傳統與現代的比較分析:

262 “Jusqu’à la génération passée, les objets acquis l’étaient en toute propriété, matérialisant un travail accompli. Le temps n’est pas loin encore où l’achat de la salle à manger, de la voiture, était le terme d’un long effort d’économie. On travaille en rêvant d’acquérir : la vie est vécue sur le mode puritain de l’effort est de la récompense, mais quand les objets sont là, c’est qu’ils sont gagnés, ils sont quittance du passé et sécurité pour l’avenir. Un capital. Aujourd’hui, les objets sont là avant être gagnés, ils anticipent sur la somme d’efforts et de travail qu’ils représentent, leur consommation précède pour ainsi dire leur production.” (SO 221-222)

在過去,是人在物品身上強加上它的節奏,今天,則是物品在人身上強加它 們不連續的節奏,它們不連續而又突然地在那兒的方式,它們不須老去,即 會自己解體或相取代的方式。263(物174)

相對於傳統,人與物的互動模式改變了。在傳統的互動模式中,物品是被動的、

物品是有傳承效力的,透過人,它們成為傳承的寶物,因為它們永遠屬於人。而現 在,則是物品的主動陳述,透過信貸系統,在它身上帶有著不連續的記號,人們必 須不斷地還清貸款。布希亞在此,亦將技術層面的不連續整合進來,物品會自己解

物品是有傳承效力的,透過人,它們成為傳承的寶物,因為它們永遠屬於人。而現 在,則是物品的主動陳述,透過信貸系統,在它身上帶有著不連續的記號,人們必 須不斷地還清貸款。布希亞在此,亦將技術層面的不連續整合進來,物品會自己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