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架構

筆者認為,許多研究無法更深入地揭櫫布希亞思想核心的原因在於研究方法 不能夠緊密地貼合《物體系》文本本身;因此,對於布希亞《物體系》內容深入理 解的不足,以及為了分析布希亞特殊的思考方式,筆者重新擬定了一套客觀的、科 學的研究方法因應,試圖更貼近布希亞的書寫狀態與精準地抓出他的思考方式。

這套研究方式,奠定在反覆不斷的閱讀與摘錄文本而來。具體言之,是一種以 客體為優先的、「由下而上」的研究方式,意即對《物體系》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掌 握是本研究的核心與第一要務。為了能更清楚地理解《物體系》書中「物的體系結 構」、「物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及布希亞對此的思考方式,接而發現其「所有格 關係理論」的模態與特徵,筆者將依照書中四個章節深入地細讀與分析,進一步地 在這個看似分散的文字叢林當中找到其關鍵的思想脈絡。

就研究的本體論範疇而言,本研究之對象主體便是《物體系》文本本身,進而 深入地探詢存在於書中的問題意識,尋找布希亞所設下的概念線索為何、又此概念 模態的特性為何。若仔細探究《物體系》中四個章節,便會發現其分配的比例並不 平均:前三大部分皆是圍繞著物品的功能進行論述與分析,最後一部分卻轉移到物

品以及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邁向一個新的「消費」的定義。儘管物的功能分析與 消費意識形態分析兩大部分看似無太大關連,事實上布希亞在書中已不斷地暗示 所有的物品即是消費商品的邏輯(甚至意識形態本身亦是);因此,實際地去理解 布希亞的敘述方式以及思考模態對於「所有格關係理論」架構的發現、詮釋與釐清 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說,研究布希亞的論述手法與思考模態比《物體系》所呈現 的內容更加地重要。

換言之,本研究的研究主體為《物體系》文本中布希亞之思考模式,雖是透過 深入閱讀與理解文本的同時對文本進行詮釋,然此研究並非單純的詮釋學活動,故 筆者亦將對照詮釋學(英:Hermeneutics)的觀點與方法,對此研究工作做出進一 步地反省與修正。在研究架構的部分,本研究論文共有六個章節,除緒論與結論之 外的四篇章節內容,分別是針對布希亞《物體系》一書之四個部分進行研究分析。

待這些以文本為基礎進行的研究依序寫成四篇小論文之後,再予以整合、找到布希 亞的關鍵思考脈絡;並在各部分與脈絡之間的關係清楚之後,總結形成最後的結論。

研究方法論與過程

在研究方法的範疇,因為布希亞在《物體系》書中針對不同篇章內容的書寫方 式不盡相同,所以在研究時,必得依照文本以不同形式的研究方法進行些微的調整。

研究初期,筆者所預設的研究方式如圖1:

1 研究初期預設之研究程序

圖表來源:筆者自製,2017。

由原初的方式進行時,是預設《物體系》各章皆可以運用相同的方式閱讀與分 析;然而,在文本分析與論文書寫進行至《物體系》的第二章後半部分──〈收藏〉

篇章時,發現原本設定的研究路徑並不符合邏輯;也就是說,布希亞寫作方式已不 再是點狀的概念鋪排或是以概念為核心的探究,而是一種逐漸深入的「螺旋式」論 述方式。有鑒於此,筆者便在基本的閱讀與摘錄工作之後,重擬新的研究方式。而 之後的兩大篇章(〈後設及功能失調體系:新奇的小發明與機器人〉以及〈物品與 消費的社會─意識形態體系〉),筆者也發現布希亞的書寫方式略顯不同;因此,為 能有效地快速達到本研究的研究目標,便隨之更改為以抓出布希亞的「思維路徑」

為主的研究方式。

而原先所預設的後半階段──研究階段,目的在於將布希亞的概念與書寫放 至於西方思想史的脈絡中,藉此找出布希亞《物體系》的歷史定位與書寫意義。然,

此一工作所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相當龐大,且需要豐富完整的思想史相關知識做 為基礎;然筆者並非哲學或社會學相關科系,在此部分的知識量不足,故有限的時

間內無法達成此目標;因而在本論文形成的階段,仍以理解、重現布希亞的《物體 系》文本本身為首要目標,回歸較為客觀、純粹的研究方式。

回到布希亞的書寫模態,筆者認為,在《物體系》前三章(尤其是第一章與第 二章)主要是形成一個新的物品認識論,並依此作為最後一章有關意識形態的批判 依據。因此,在前面的部分,理解布希亞如何建構概念,以及理解其概念本身是十 分重要的;而後半部分,則是需要探討布希亞如何運用這些概念來檢討人類文化與 消費社會,故目標便轉向理解布希亞寫作的脈絡鋪陳。也就是說,布希亞的重要想 法與概念在《物體系》的前半部分已經有所交代,在中、後段的內容,便是這些概 念的延伸、轉化以及運用;正因如此,後半段以「思維模式」為焦點核心,抓住布 希亞如何思考與安排其觀點的研究方式才更有其必要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實際研究程序共分成三大部分──「基礎階段」、「分析階 段」與「修整階段」。基礎階段的主要目的在對於文本的認識、熟悉與理解,是研 究工作的基本精神與實踐;分析階段則分為四種:「團塊式的分析」、「概念勾勒分 析」、「書寫方式分析」與「思維路徑分析」,雖然分析階段的四種不同方式,都是 建立在基本工作之上的後續過程,但卻是本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後期修整階段 的目的,在於將歷時近一年半的研究成果內容統整,使得論文的一致性與緊密性提 升。以下便就「基礎階段」、「分析階段」與「修整階段」三部分的詳細方法與程序 分別說明。

(一)基礎階段

在基礎階段,主要有三個研究程序:閱讀、摘錄與分析。

1. 閱讀原典

本論文以布希亞《物體系》文本為核心研究對象,因此最基本的工作便是閱讀 與理解。事實上,閱讀是任何研究工作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精神與步驟,對於陌生文 本的認識,閱讀也是唯一的方法。

本研究所依循的閱讀技術,是以《物體系》各章節為單位,進行反覆略讀、精 讀的過程。首先,研究者必須初步閱讀書中內容,對文本章節本身的連貫性、語境 思想、核心內涵等有概略的理解;接著,詳細精讀並作筆記,同時實踐摘錄的程序。

透過反覆的閱讀,能夠使之後進行文字摘錄時,可以較精準地抓住摘錄的段落,也 更能呈現作者核心思想所在。

2. 文本摘錄

熟悉文本之後,再將文本內重要的概念或敘述摘錄,作為日後分析之基礎。在 摘錄時,秉持著幾個重要的原則作為摘錄的依據:「摘錄的內容多寡(如何摘)」以 及「此摘錄的內容有何重要性(摘什麼)」。有些是作者的關鍵推論過程,有些是關 鍵內涵的轉折,抑或是對於某一特定概念的解釋、陳述;因此,在文本摘錄的時候,

會同時對文本重新整理,並能夠對布希亞的思考方式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摘錄工作的重要性在於,擷取的文字本身能夠體現出作者最原初的書寫方式,

包括作者的語態、文字使用等,其中最困難也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體察作者的「言 外之意」,而欲對文本內容有所突破,摘錄是必要且合適的研究方式。這些經過摘 錄文字就等於是研究論證的「證據」,它可以如實地呈現作者的思想概念,以及文 化語境。

3. 摘錄文字分析

分析摘錄文字的目的,在於對於作者的書寫方式與語境能更深一層的思考與 理解,研究者必須進一步斟酌「如何使用摘錄文字分析」以及「如何形成環繞文本 的表達過程」。

摘錄與分析是同時進行的。以一段摘錄文字為單位,透過思考、再詮釋,將分 析之文字記錄下來,此時的文字,皆是以文本摘錄為核心向外延伸散佈開來;因此 不管是概念的詮釋或是筆者自製的概念圖表,其實質內涵仍是圍繞在原典文本之 上。此時記錄下的文字乃為分析者閱讀的想法與感受,必然受到時空環境以及分析 者自身的背景所影響,因此分析文字的工作並非僅只一次便完成,而是要多次回顧 並修正,以期達到最為深刻與完整的分析內容。

分析文本的另一項重要的工作,便在於「概念命名」。每一個摘錄的重點即是 代表一個子概念,在為之命名的過程中,能反覆檢查思考如何透過簡短精確的文字

「一言以蔽之」;命名的過程,對於後續的分析工作有著關鍵重要的影響。

(二)分析階段

閱讀與摘錄分析的工作主要使筆者能夠理解文本並將研究緊密地圍繞著文本,

而不受其它理論或訊息干擾。唯有環繞在文本上並貼合文字本身,後續的研究工作

(分析與修整)開展才能夠有意義。接著說明分析階段中四種研究方式的詳細操作 過程:

1. 團塊式分析

團塊式分析的使用範疇主要為本論文之第二章與第三章的前半。團塊式分析 的目的是找到文本中作者的重要概念,因此在閱讀與摘錄經過多次修正、分析內容 之後,以一段文本摘錄以及其分析內容為單位,思考合適並足以涵蓋整個段落的關 鍵字詞作為小標題,接著依照內容進行脈絡化的組織工作,使零散的概念以清楚的 邏輯脈絡整理成較大的、聚落般的內容。也就是說,在基本工作的摘錄分析層面,

團塊式分析的使用範疇主要為本論文之第二章與第三章的前半。團塊式分析 的目的是找到文本中作者的重要概念,因此在閱讀與摘錄經過多次修正、分析內容 之後,以一段文本摘錄以及其分析內容為單位,思考合適並足以涵蓋整個段落的關 鍵字詞作為小標題,接著依照內容進行脈絡化的組織工作,使零散的概念以清楚的 邏輯脈絡整理成較大的、聚落般的內容。也就是說,在基本工作的摘錄分析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