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永續發展的興起背景與基本理念

人類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是人類社會與大自然交互作用且不斷進化的歷史,文 明則是人類改造世界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人類在發展文明的同時亦隨之改變 了自然環境,也就是說我們破壞自己本身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史可能與人類的文 明史一樣古老(張坤民,1997)。因此,為了使環境資源得以源源長久,人類得以 安然生存於地球上,永續發展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最為重要的議題之一,換句話 說,永續發展理論的提出是人類尋求一種建立在環境及自然資源可承受基礎上的 長期發展模式(李公哲,1998)。而本節為了彰顯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釐清永 續發展的相關概念,研究者將試著透過各國際會議和數位學者對於永續發展的觀 點,來探討永續發展的興起背景、基本理念、內涵等相關概念,以作為本節的主 要架構。

一、永續發展理念的興起

「永續發展」顧名思義,具有促進成長及保障永續性兩大內涵,是一個多向 度且具有時空性的重要概念(張益誠,2001)。根據艾森伯(W.Eisenberg)等人的考 證,早在十八世紀就有類似的主張,1713年卡洛瓦茲(Carlowitz)在論及林業時便 提出:「木材每年的採伐量,應該在木材質量相等的條件下,不可大於日後木材 的生長數量。」(陶在樸,1998)。如此,木材的生長數量才不會日漸枯竭,其實 這與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一書中所提及之觀念相同。但是,人類在地球上一 直以萬物之靈自居,抱著「人定勝天」、「愚公移山」的蠻橫態度,對於地球上 的一切資源予取予求,其所造成的後果卻也讓人類在不同時空歷程中嚐到了生態 破壞的惡果。1789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的「人口 論」( Essay on Population )中,更是對人類不斷利用有限的地球資源,以滿足生 存與發展的需求而提出警告(廖述良,1999)。十九世紀的經濟學家(Ricardo, 1817;

Malthus, 1820;Mill, 1900)在其著作中,早已意識到人類消費的物資限制(Thomas Robert Malthus) (盧誌銘,1998)。加拿大「保育委員會」( Commission on

Conservation )也在1915年提出「每一世代均有使用自然資本的權利,但是必須要 謹遵不減損自然資本的原則」(杜姿緯,2002)。只是,這樣的概念並未激起當時 社會大眾太大的迴響。而主要的原因來自於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汲汲營營於各種 營生活動,而忽略了過度的營生活動所消耗的大量資源與製造出的廢棄垃圾,將 使得環境惡化日漸嚴重;自然生態也就在人類忘情於經濟奇蹟的歡呼聲中逐漸褪 色,其所衍生而來的環境問題更是如影隨形,終究演變成現今的生態問題。

二次大戰以後,各國依然致力於國家發展,以追求「現代化」為全球目標。

而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環境仍然受到大量人為的污染而持續惡化,直到1962年瑞 秋‧卡森(Rachel Carson)發表「寂寞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才在歐美掀起 關切環境問題的風潮,瑞秋‧卡森認為生態環境污染已使充滿生機的大地由喧鬧 歡躍的春天變成「寂靜的春天」,因此極力倡言生態環境保護。

1972年,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代表,在聯合國的召集下,群聚於瑞典斯德哥 爾摩,召開極具歷史意義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以《只有一個地球》(Only One Earth)為主題,發表 影響人類深遠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會後,聯合國於同年第27次大會,通過設 置環境規劃署(UNEP),統籌國際環保問題,環保相關議題一躍跳入國際論壇中(郭 容容,2001)。1980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 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三個國際性保育組織,共同提出「世界自然保育方略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報告,首次在國際上正式提出「永續」一詞,主 要強調發展與保育的整合,並將保育觀念融入開發的過程中。1983年12月,聯合 國大會決議成立世界環境委員會,主旨是全球的變革,目的為提出長程的環境保 護策略,減緩環境日益惡化的速度,以達成未來永續的發展。1987年聯合國世界 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終於將環境保護的相關議題和全球經濟成長與發展相 結合,並在「我們共同的未來— 布蘭特報告(Our Common Future— The Brundtland Report)」中強調將人類部分的永續發展,轉化成為公平的概念,加入環境與經濟 的永續性,從而建立了一套整合環境、社會及經濟政策的永續發展觀點,為永續 發展做出一明確的定義。

到了1990年代,隨著東歐民主改革,兩德統一,蘇聯解體,歐盟整合,國際 間所關注的焦點已由原本政治上的對峙,軍事上的競爭,轉移為工業化的污染、

自然資源的匱乏等…日趨嚴重的環境危機(於幼華,1999)。1992年,聯合國在巴 西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 (又稱地球高峰會議),其 中為了調整目前國際間的經濟秩序,改善原本大量開發的生產方式,同時保護和 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與更新能力,以確保地球環境不再遭受到更大破壞,會議中 擬定了五項重要的公約:里約宣言(Rio Declaration)、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公約(Biological Deversity Convention)、森林原則(Forest Principle)。1997年,有鑑 於「二十一世紀議程」公佈後,世界各國所推動的政策並未符合永續發展所必需 兼顧的環境性、社會性與經濟性三方面的整合,於是,聯合國召開第十九次特別 會議,通過了「進一步執行二十一世紀議程」方案,強調如何加快執行「二十一 世紀議程」的項目。2000年9月,在聯合國千禧年高峰會議之中,就國際社會關 心之種種議題,商定一套有時限且能計量成果的工作發展目標,統稱為「聯合國 千禧年發展目標(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UNMDG)」。此一 目標與永續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2002年,在南非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又 召開「第二屆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議」(The Second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Brundtland, 2002)。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sation, UNESCO)更提出了永續 發展十年教育計畫(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D),期望各國能共同來推動永續發展教育,朝向永續未來的方 向而走。而這一連串的全球性會議,主要的目的是期盼人類「在追求發展的同時,

也必須共同努力來保護環境」,以展開全球永續發展的研究與行動(Makhubu, 2002)。

綜觀永續發展的演進史,可以發現永續發展其實早已成為國際上落實環境保 護、經濟發展與社會脈動的核心理念,隨著環境問題一次又一次威脅著全人類的 生命安全,國際社會終於深深體認到永續發展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就如同水對於魚 一般的重要,而臺灣在面對國際潮流皆為了追求永續發展而努力不懈的同時,也 早在1993年國家科學委員會中將原有的「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改組為「永續發展 研究推動委員會」,並陸續推動許多相關策略,以創造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及社 會公平正義三贏局面,來促成永續臺灣的實現。

由上述可知,我們都應深深地體悟到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而 Scott(1999)認為若不將永續發展的概念區分清楚,是無法去推動永續發展的。因

此,永續發展理念的釐清便成為首要之務。

二、永續發展的基本理念

以下將針對永續發展的定義、概念與三大原則做扼要說明,以釐清永續發展 的真實意義,使本研究對永續發展的基本理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一)永續發展的定義與概念

「永續發展」可分成「永續」與「發展」兩個語詞來解釋。永續(sustain)一 詞來自拉丁語“sustenere”,意思是「維持下去」或「保持繼續提高」(李公哲主編,

1998)。發展的內涵則可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狹義指的是經濟領域的活動,其目 標是產值和利潤的成長、物質財富的增加;廣義的發展內涵,經濟成長只是發展 的一部分,主要是人們必須使全球事物朝最有利的方向改變,而且不單只是對人 類有利(盧誌銘,1998)。後來永續發展的概念由生態學範疇擴展到各個不同的領 域,其意義也變得更為廣泛。目前最為受到各界認同與肯定的,是1987年在挪威 總理布蘭特倫女士領導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中,將永續 發展所定義的:「兼顧環境、社會及經濟的發展,在環境承載力之內,追求持續 的經濟發展,既能滿足當代又不損及後代的基本需求,以期改善人類的生活品 質,保持地球的生命力。」(WCED, 1987;王之佳、柯金良等譯,1992;林文政 譯,1995;曹定人,1997;陶在樸,1998)。

由《我們共同的未來》對永續發展所下的定義來看,基本上包含兩個重要的 概念:第一個是『需求』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貧窮人民的基本需求,應放在特 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其次是「限制」的概念,在目前的技術水平和社會組織的 許可下,自然環境受到滿足眼前和將來需求的限制。換句話說,永續發展涉及兩 個最主要的面向:一個是「環境」;另一個是「發展」,兩者是不可分的,只有

「環境」而無發展,全體人類生活無以增進;只有「發展」而無視於環境;生活 品質將更惡化。因此「環境」是人類生存之根基;「發展」是謀求生活之改善,

1992年,Jacobs and Sadler認為永續發展是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環境目標的 交集(楊冠政,1998)。Munasinghe在1993年則主張一個較完整的永續發展架構必 須包括經濟成長、社會公平及環境的穩定與協調(彭海瑩,2000)。Herremans and Reid於2002年也提出經濟、環境和社會的關聯性,永續發展應顧及經濟、環境和 社會三個層面,亦即共同體的經濟、環境和社會三部分是緊密結合的,三者的平 衡點即是永續發展的中心目標,如下圖1所示。

圖 1 永續發展是經濟、環境和社會三目標的交集

事實上,許多學者對永續發展的概念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但其中各意涵 卻是大同小異。基本上,永續發展具有下列三項目標(盧志銘,1998;楊冠政,2001):

1.經濟的永續

永續發展鼓勵經濟的成長。沒有經濟的永續發展,便無力維護環境、改善環

永續發展鼓勵經濟的成長。沒有經濟的永續發展,便無力維護環境、改善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