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部四縣市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之現況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部四縣市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之現況研究"

Copied!
1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中部四縣市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展 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之現況研究. 指導教授: 林素華 博士 研 究 生: 侯怡秀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六 月 二 十 八 日.

(2)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即在瞭解中部四縣市的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 融入社會領域課程之情形,同時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教師對於將永續 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的差異情形以及融入社會領域課程時產生的困 難。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針對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高年級教師進行分 層叢集抽樣。 依據研究結果發現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 的情形,整體而言是呈現中上的程度,且男性教師優於女性教師,其中以任職於 台中縣的教師表現最好,而級任教師亦優於科任教師,同時,學歷為研究所的教 師在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的情形顯著高於其他教師,年資在21 年以上的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的情形最好。在本研究的調 查問卷中顯示,有三分之二的教師在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時, 有遭遇到困難的。其中,以「沒有足夠時間編輯、修改或製作課程相關教學資源」 及「課程安排不易配合,無法有效安排課程進度」為較多教師勾選。而透過彙整 訪談之資料得知,教師在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最主要遇到的困 難就是「課程不容易安排」與「沒有足夠時間編輯、修改或製作課程相關教學資 源」,此一結果與調查問卷所得之結果雷同。 最後研究者依據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推動永續發展及後續研究的參考。. 關鍵詞: 永續發展、社會學習領域. I.

(3)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at understating progress of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the social studies lesson in four cities of the central Taiwan. Meanwhile, the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difficulty senior grades teachers encountered when they bring the above idea into social courses and combines it with other social field course. This research adapt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er as methodology, focused on the radon survey of high grad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four cities of central Taiwan. According to research result, senio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re evaluated to perform above averagely to bring Sustainable Management concept into social studies, and it is obvious that male teachers are superior to female teachers. Among four cities,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got the best performance, and home classroom teachers are superiors to academic subject teachers.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obtained MA degree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ctivates are visibly superior to other teachers, moreover, teachers whose seniority above 21 years got the best performance among all.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two third teachers encounter difficulties when they bring Sustainable Management concept into social studies. ‘no efficient time to edit or produce relate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course arrangement is not easy to carry on, unable to arrange class schedule efficiently’ are the two groups which teachers select. In addition, from interview, the most difficulty those teachers meet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e as following,” courses are not easily to be arranged’ and ‘‘no efficient time to edit or produce related teaching resources,’’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result of questionnaires. In conclusion, researchers would provid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ocial studies area. II.

(4) 目錄 中文摘要....................................................................................................................... Ι Abstract ..........................................................................................................................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9 第一節 永續發展的興起背景與基本理念 ........................................................... 9 第二節 國內推動永續發展的歷程 ..................................................................... 16 第三節 永續發展思想與社會領域課程之關係 ................................................. 27 第四節 與本研究相關之其他研究 .....................................................................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7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描述 ......................................................................... 57 第二節 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的現況分析 ............................. 59 第三節 不同背景的教師永續發展概念教學現況之差異情形 ......................... 71 第四節 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的困境分析 .................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9. V.

(5) 第一節 結論 ......................................................................................................... 99 第二節 建議 ....................................................................................................... 101 參考文獻..................................................................................................................... 103 一、中文部份 ..................................................................................................... 103 二、西文部份 ..................................................................................................... 103 附錄一 ................................................................................................................ 112 附錄二 ................................................................................................................ 130 附錄三 ................................................................................................................ 152 附錄四 ................................................................................................................ 157. VI.

(6) 表目錄 表 1 中華民國推動永續發展的四大願景................................................................ 18 表 2 中華民國追求永續發展的十項原則................................................................ 19 表 3 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中永續經濟的重要發展策略 22 表 4 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中永續社會的重要發展策略 24 表 5 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中永續環境的重要發展策略 25 表 6 康軒版高年級社會領域之各教學目標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分析 ............... 30 表 7 南一版高年級社會領域之各教學目標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分析 ............... 31 表 8 翰林版高年級社會領域之各教學目標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分析 ............... 33 表 9 教育部 97 學年度各級學校數分布概況.......................................................... 42 表 10 各縣市抽樣總人數分配表.............................................................................. 44 表 11 中部四縣市取樣學校數及百分比分配表..................................................... 44 表 12 訪談對象資料表 .............................................................................................. 45 表 13 協助研究者進行內容分析之教師名單.......................................................... 46 表 14 永續發展概念教學現況量表之細目表.......................................................... 48 表 15 協助預試問卷內容效度審核之專家、學者名單 .......................................... 49 表 16 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的現況量表之 ................................. 51 表 17 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的現況量表之 ................................. 52 表 18 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的現況量表之 ................................. 53 表 19 個人背景變項資料統計表.............................................................................. 59 表 20 受試教師永續經濟相關概念面項之各題答題及得分情形 ......................... 60 表 21 受試教師永續社會相關概念面項之各題答題及得分情形 ......................... 63 表 22 受試教師永續環境相關概念面項之各題答題及得分情形 ......................... 66 表 23 男女教師在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現況的差異摘要表 ..... 71 表 24 教師的年齡在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現況的差異摘要表 . 72. VII.

(7) 表 25 教師任職地點在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現況的差異摘要表 .......................................................................................................................... 74 表 26 教師的職務在永續發展上的差異摘要表...................................................... 76 表 27 教師的學歷在永續發展上的差異摘要表...................................................... 77 表 28 教師的年資在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於社會領域課程上的差異摘要表 . 79 表 29 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時是否遭遇到困難的情形表 .......................................................................................................................... 83 表 30 教師將永續發展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遭遇到的困難次數統計表 ......... 84. VIII.

(8) 圖目錄 圖 1 永續發展是經濟、環境和社會三目標的交集 ................................................. 14 圖 2 臺灣 21 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架構圖 ............................... 20 圖 3 研究架構.............................................................................................................. 39 圖 4 研究流程圖.......................................................................................................... 41. IX.

(9) X.

(10) 第一章 緒論 伴隨著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李秀虹,2003),近幾年來 的天災不斷,雖然不能完全歸咎於人類的破壞,但不可否認,人類對自然環境不 友善的舉動,卻是導致大自然凶猛反撲的幫兇。伴隨著一場又一場大自然反撲的 戲碼,人類由傷害中得到教訓,人定勝天的理念開始轉變成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態 度(莊瑞忠,2003),「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便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 油然而生。 永續發展是人類為解決地球環境危機與人類生存環境問題而提出的新思 維,永續發展的內涵是在尋求「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關係, 永續發展的實踐則須依賴環境、經濟和社會三大目標的共同實現(陳禮樂,2001)。 1991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 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三個國際性保育組織在「世界保育策略」所提出的「珍愛 地球:永續的生活策略(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中認 為:永續的生活(sustainable living)是從個人、社區、國家到全世界等各階層的一 種新生活模式,在實行這種模式前必須先從個人的態度產生轉變,為達成有效的 「改變」,教育則是一有效的途徑(王鑫,1994)。而在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21) 中也提及,唯有教育才是達成永續發展的關鍵以及提升人類處理環境和發展問題 的能力(Agenda21, 1992)。由此可知,永續發展已成為當前世界主要的教育思潮。 有鑑於教育對永續發展的重要,本研究將針對目前中部四縣市的國小高年級 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之情形進行探討,第一章緒論主要是 說明本研究的背景、動機、目的、重要名詞、範圍與限制,本章共分為四節論述, 依序為: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 究範圍與限制。各節內容分述如次。. 1.

(1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數十年來,科技進步帶動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急遽發展,人們的生活型態 亦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裕而朝向大量製造、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方式,致使人類 的營生過程對環境的破壞遠超過其自然復元能力(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2001)。除了糧食缺乏、資源銳減、生態歧異度萎縮等問題,亦嚴重危及到人類的 世代永續發展,尤其是環境災難的頻繁發生,使世人深感環境危機日趨嚴重(楊冠 政,1997)。 1972年以米都斯(D. L. Meadows)為首的世界知名科學家及經濟學家所組成的 「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 ,提出世界趨勢的研究報告,即《成長的極 限(The Limits to Growth)》,在報告書中指出:由於人口急遽增加、追求經濟發 展,造成地球資源及能源逐漸減少,再加上公害汙染,致使環境生態不斷的遭受 破壞,因此人類的成長將於數十年內到達極限,如果目前人口和資本的快速成長 趨勢持續下去,最可能的結果將是人口和工業生產發生快速而不可遏止的衰落, 世界就會面臨一場「災難性的崩潰」(楊冠政,1998)。 在全球化的經濟對自然環境及社會人文的衝擊下,人類對於與環境失衡的共 生關係產生了危機意識,挪威總理布蘭特倫女士(G. H. Brundtland)於1987年領導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完成一份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在 此份報告中詳析全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現狀與未來,更針對永續發展做出明確的 定義,並將永續發展定為世界各國共同的發展策略與目標,以追求所謂經濟、環 境和社會的永續發展,正式將「永續發展」觀念帶入世界論辯的主流當中(劉阿榮, 2000)。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所召開的「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中,由與 會的一百七十二個國家之領袖及代表,共同簽署了「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此一議程被稱之為二十一世紀的「希望文件」,是人類如何與自然共存共榮 的行動藍圖(劉阿榮,2000)。此一議程並非是一份靜態的文件,而是行動綱領,. 2.

(12) 是引導地球朝永續發展的有力工具(盧誌銘,1998;葉俊榮,1999)。其中強調應 將永續發展的觀念納入社會各級的教育體系中,而永續發展的思潮更是在聯合國 環境與發展大會(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後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國際間對於環境問題及永續發展的 重視充分展現在各項國際會議及公約上,其間的共同點,都是在於對人類思想、 行為及態度改變的要求,為了達到有效的「改變」,教育乃是最佳的方法之一, 透過教育可以確實改變個人的態度和行為,從根本上改造人類,促使每個人都擁 有適切的環境素養、倫理覺知,同時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技能和環境行為,以促 進永續發展的達成(王鑫,1994)。 面對國際上推動永續發展的趨勢,我國政府也在1997年成立「行政院國家永 續發展委員會」(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02)。並將永續發展的教育工作 交由教育部來負責,因此,教育部在2007年的補助地方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 組計畫之中,特別將「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永續發展的內涵與理念融入於學校 課程內,以增進教師及學生永續發展的相關概念。而教育部國民教育司更是早已 明文將永續發展有關之概念納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目標之中(行 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2007)。期望藉由全民在接受最基礎的教育之時,使其能及 早接觸相關議題,將永續發展的相關理念向下紮根。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祕書長Maurice Strong曾提到:在面對世界當前永續 發展的挑戰上,形成共有的價值觀是關鍵(引自趙玲君,2004)。而孩童階段是生 活習慣養成及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Iozzi, 1989),在這個階段中,孩童的可塑性 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的知識,對世界的態度最為開放,同時也未受到太多傳統 的思維來限制他們接受各種新潮流的思想(江東祐,2002)。所以,如果能夠充分 利用此一時期,提供各種不同的觀點以培養孩童批判意識和探索自己未來的能 力,並使其了解民主化進程,給予孩童能夠真正地參與決策的機會,應該是為他 們提供培養永續發展基本技能的良好機會。 事實上,國民教育之主要的教育目的是透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 3.

(13) 各種不同學習領域的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的知識,養成學童正確的價值觀。而教師 便是擔任著知識的傳遞、創新、發展與學習的不同角色(吳清山,2001)。當學生 透過教育接受各方面的知識時,也同時形成一定的見解,最終成為其自身的世界 觀、人生觀(鍾啟泉譯,1995)。所以,最初的教育、啟蒙的老師--「國小教師」便 肩負著教育國民的重大使命(蔡義雄、林萬義、呂祖琛、陳迺臣,1997),因此, 國小教師在教育上所扮演的重要性角色無庸置疑(莊淑臻,2008)。而就整個接受 教育的過程而言,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在國小階段是最為頻繁的時期,此一階段的 學生有著典範上的需求,其主要的模仿對象從父母親轉移為學校教師,所以,在 此階段,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國小學生的影響最為深遠(Beckner, 1978;Crouse、 Hardy&potts, 1981;Haggard, 1981;Van&Kathleen, 1983)。也就是說,教師若能 在此階段確實的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運用於課程之中,並樹立正確的典範和給予 正確的引導,透過教師所提供的知識、技能、行為、態度和價值觀對學生產生正 面的影響,甚至對其家人的不良行為產生改變,無不是一種加速實踐永續發展的 方法,所以全民教育的基礎--「國小教育」在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上不容忽視。 此外,由於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思考能力漸趨成熟,不但具有獨立思考、推理假設 等能力,也漸漸地發展出自我興趣(張瑋玲,2003),他們的認知水平發展在此一 時期已達到足以接受各種不同觀點的程度。因此,把握這一階段的教育,施以正 確的環境保護觀念,對於當前環境問題之解決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讓學生透 過教育認識、喜愛、進而保護臺灣這片土地,永續發展的理念在臺灣也才有真正 落實的可能(陳秋正,1997)。 目前有許多關於課程與學生環境態度的研究,如:Hodgkinson and Innes(2001) 的研究指出,雖然大多數的學生對於環境仍持有正面的態度,但是就不同背景、 的學生而言,由於其所接觸、學習的領域不同,對環境的態度也有所差異,而造 成此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如果有較多機會接觸環境相關課程,能夠更深 的了解到環境對於人的重要性,所以相較於其他一般學生,較多機會接觸環境相 關課程的學生對於環境的態度相對來的更為友善;而王懋雯(1990)、張素瓊. 4.

(14) (1994)、莊宓珍(2004)等人研究亦顯示接受環境教育之學生比未接受環境教育之學 生較具有正面的環境態度,所以說,課程的規劃對學生的環境態度似乎具有一定 程度的影響,如果使學生有機會多了解環境相關議題的各類知識,那麼其態度亦 會有所差異,同理可証,如果國小教師能融入永續發展相關概念於課程中,那對 學童的環境態度或許也會產生正面的影響。此外,環境知識與環境行動的相關文 獻,如:一些國外學者(Hopper & McCarlinielsen, 1991;Bradley、Waliczek & Zajicek, 1999;Huang & Yore, 2002)及國內學者(張雅惠,2001;沈廣誠,2002;徐國森, 2002;鄭英耀,2002)的研究皆發現環境知識與環境行動有強烈的正相關。晏涵文、 劉潔心、陳富莉(1992)的研究中更是指出環境知識是環境行為意向的重要變項之 一,也就是說,透過提供學生豐富的環境知識,將是增進其正向環境行為的一個 有效方法。歸納上述各研究可發現,個人如果對環境有較高的責任感、較豐富的 知識、較正向的態度,就可能會從事較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所以,如果教師能融 入永續發展相關知識於課程中,那對培養學童學習尊重並愛護周遭的每一生物、 珍惜且節約地球上的每一資源等種種的環境行動力應該會產生更正面的影響。 其實,研究者在進行相關文獻收集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有關永續發展的研 究都偏向以社區發展、經濟議題、以及建設規劃為主(呂欣尚,2005;陳禮樂,2002; 王翔生,2005)。教育領域上與永續發展相關的研究不多,以社會領域為題的研究 更少。因此,我國政府如果希望透過教育推動永續發展,那麼教師是否能將永續 發展相關概念融入於課程之中,實有探討的必要。此外,永續發展涵蓋的範圍包 含經濟、社會、環境等各種不同的面向,其相關議題眾多,所以利用一適合融入 各種議題的學科來進行永續發展理念的傳遞,是對於目前教育部期望透過將永續 教育相關議題納入九年一貫課程,以提昇師生及家長共同的永續發展環境素養來 說,應該是較為恰當的。而社會學習領域所含括的範圍極為廣泛,是最易於應用 來融入各種議題的一門學科,因此,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於社會學習領域, 應該是最適合的(黃朝恩,2002)。 本研究希望以永續發展為名,藉由進行中部四縣市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 5.

(15) 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之現況研究,來檢視目前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 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的情形,一方面藉由內容分析,直接從各版本之教 師手冊中,找出與永續發展概念有關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將內容分析所得之資 料編製成問卷,透過分層抽樣之方式,選取中部四縣市各公、私立國民小學之高 年級教師進行填答,以釐清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 程之情形。同時藉由訪談之方式加以深入了解教師們在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 社會領域課程時可能遭遇到的困難,並試圖檢視融入課程時產生困難的其中原 因,最後透過教師所提供之意見嘗試提出相關建議,以期能作為相關機構推動永 續發展相關事宜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主要是採用問卷調查及訪談之方式,探討國民小學高年級 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之現況研究。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茲分 述如下: 一、探討中部四縣市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的情 形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中部四縣市國小高年級教師對於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 入社會領域課程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中部四縣市國小高年級教師在面對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 程時產生的困難.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名詞意義明確,茲將本研究所使用的重要名詞定義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教師 本研究之國小高年級教師係指,2009年任職於中部四縣市(臺中縣市、南投 縣、彰化縣),並每週至少授課於高年級社會領域課程二節課以上之各公、私立國 民小學教師。. 6.

(16) 二、永續發展 依據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WCED)在1987年以來建立的全球共識, 「永續發 展」是指:兼顧環境、社會及經濟的發展,在環境承載力之內,追求持續的經濟 發展,既能滿足當代又不損及後代的基本需求,以期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保持 地球的生命力。 研究者主要是採用臺灣21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中經濟的 永續、社會的永續和環境的永續來作為本研究進行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中 有關永續發展相關概念主要的分析依據。 三、社會領域課程 行政院教育部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中表示,社會領域主要的 內涵包括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社會制度、道德規範、政治發展、經濟活動、人 際互動、公民責任、鄉土教育、生活應用、愛護環境與實踐等方面的學習。 而研究者將採用市面上由民間審定的康軒、南一和翰林三種版本之國小高年 級社會領域教師手冊中的教學目標,作為本研究進行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 中有無永續發展相關概念主要的課程依據。.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是以永續發展相關概念為研究主題,進行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展 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之現況探討。由於受時間、人力、經費等因素影響,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因目前九年一貫課程是開放民間出版商編製審定,再由各校決定採用何種版 本,故各校教科書的版本並不一致,故為求了解各國民小學社會領域包含永續發 展相關概念的全貌,理當將各個版本一起分析,然限於人力和時間因素,故在研 究工具的設計上,僅以「康軒、翰林和南一」等目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三種版本 之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課程之教師手冊的教學目標為本研究主要採用的研究工 具之設計依據。. 7.

(17) 此外,本研究之國小高年級教師係指,2009年任職於中部四縣市(臺中縣市、 南投縣、彰化縣),並每週至少授課於高年級社會領域課程二節課以上之各公、私 立國民小學教師。故研究結果的解釋及推論僅適用於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高年級 社會領域課程,無法完全推論至其他地區、其他年級、其他課程。不過,本研究 之研究結果仍可提供其他相關研究參考。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是透過採用臺灣21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中經濟的 永續、社會的永續、環境的永續等三構面來作為本研究進行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 課程之教學目標中有關永續發展相關概念主要的分析依據,再透過內容分析之結 果編製研究工具,並透過問卷調查所得之結果作為探討目前中部四縣市國小高年 級教師於社會領域課程中是否融入符合永續發展相關概念的評定標準。此外,透 過訪談數位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師加以了解目前教師們在將永續發展相關概 念融入社會領域課程時產生的困難為何。. 8.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論文所欲探討之主題,為中部四縣市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 融入社會領域課程之現況研究,而本章文獻回顧主要是針對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 進行蒐集探究,研究者將朝四個方向進行,第一節闡明永續發展的興起背景與基 本理念,以釐清永續發展的相關概念;第二節主要是在闡述國內推動永續發展之 歷程,使本研究能更清楚明白的瞭解目前國內相關單位推動永續發展之現況,第 三節則是針對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與社會領域教育的關聯性進行說明,再由研究者 針對目前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課程中有關永續發展相關概念的部份進行內容分 析,以瞭解當下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目前市面上由民間審定的康軒、翰林和南 一等三種版本之國民小學高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情形;第四節為回顧與本研究 相關之文獻。茲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永續發展的興起背景與基本理念 人類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是人類社會與大自然交互作用且不斷進化的歷史,文 明則是人類改造世界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人類在發展文明的同時亦隨之改變 了自然環境,也就是說我們破壞自己本身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史可能與人類的文 明史一樣古老(張坤民,1997)。因此,為了使環境資源得以源源長久,人類得以 安然生存於地球上,永續發展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最為重要的議題之一,換句話 說,永續發展理論的提出是人類尋求一種建立在環境及自然資源可承受基礎上的 長期發展模式(李公哲,1998)。而本節為了彰顯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釐清永 續發展的相關概念,研究者將試著透過各國際會議和數位學者對於永續發展的觀 點,來探討永續發展的興起背景、基本理念、內涵等相關概念,以作為本節的主 要架構。. 9.

(19) 一、永續發展理念的興起 「永續發展」顧名思義,具有促進成長及保障永續性兩大內涵,是一個多向 度且具有時空性的重要概念(張益誠,2001)。根據艾森伯(W.Eisenberg)等人的考 證,早在十八世紀就有類似的主張,1713年卡洛瓦茲(Carlowitz)在論及林業時便 提出:「木材每年的採伐量,應該在木材質量相等的條件下,不可大於日後木材 的生長數量。」(陶在樸,1998)。如此,木材的生長數量才不會日漸枯竭,其實 這與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一書中所提及之觀念相同。但是,人類在地球上一 直以萬物之靈自居,抱著「人定勝天」、「愚公移山」的蠻橫態度,對於地球上 的一切資源予取予求,其所造成的後果卻也讓人類在不同時空歷程中嚐到了生態 破壞的惡果。1789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的「人口 論」( Essay on Population )中,更是對人類不斷利用有限的地球資源,以滿足生 存與發展的需求而提出警告(廖述良,1999)。十九世紀的經濟學家(Ricardo, 1817; Malthus, 1820;Mill, 1900)在其著作中,早已意識到人類消費的物資限制(Thomas Robert Malthus) (盧誌銘,1998)。加拿大「保育委員會」( Commission on Conservation )也在1915年提出「每一世代均有使用自然資本的權利,但是必須要 謹遵不減損自然資本的原則」(杜姿緯,2002)。只是,這樣的概念並未激起當時 社會大眾太大的迴響。而主要的原因來自於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汲汲營營於各種 營生活動,而忽略了過度的營生活動所消耗的大量資源與製造出的廢棄垃圾,將 使得環境惡化日漸嚴重;自然生態也就在人類忘情於經濟奇蹟的歡呼聲中逐漸褪 色,其所衍生而來的環境問題更是如影隨形,終究演變成現今的生態問題。 二次大戰以後,各國依然致力於國家發展,以追求「現代化」為全球目標。 而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環境仍然受到大量人為的污染而持續惡化,直到1962年瑞 秋‧卡森(Rachel Carson)發表「寂寞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才在歐美掀起 關切環境問題的風潮,瑞秋‧卡森認為生態環境污染已使充滿生機的大地由喧鬧 歡躍的春天變成「寂靜的春天」,因此極力倡言生態環境保護。 10.

(20) 1972年,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代表,在聯合國的召集下,群聚於瑞典斯德哥 爾摩,召開極具歷史意義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以《只有一個地球》(Only One Earth)為主題,發表 影響人類深遠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會後,聯合國於同年第27次大會,通過設 置環境規劃署(UNEP),統籌國際環保問題,環保相關議題一躍跳入國際論壇中(郭 容容,2001)。1980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 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三個國際性保育組織,共同提出「世界自然保育方略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報告,首次在國際上正式提出「永續」一詞,主 要強調發展與保育的整合,並將保育觀念融入開發的過程中。1983年12月,聯合 國大會決議成立世界環境委員會,主旨是全球的變革,目的為提出長程的環境保 護策略,減緩環境日益惡化的速度,以達成未來永續的發展。1987年聯合國世界 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終於將環境保護的相關議題和全球經濟成長與發展相 結合,並在「我們共同的未來— 布蘭特報告(Our Common Future— The Brundtland Report)」中強調將人類部分的永續發展,轉化成為公平的概念,加入環境與經濟 的永續性,從而建立了一套整合環境、社會及經濟政策的永續發展觀點,為永續 發展做出一明確的定義。 到了1990年代,隨著東歐民主改革,兩德統一,蘇聯解體,歐盟整合,國際 間所關注的焦點已由原本政治上的對峙,軍事上的競爭,轉移為工業化的污染、 自然資源的匱乏等…日趨嚴重的環境危機(於幼華,1999)。1992年,聯合國在巴 西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 (又稱地球高峰會議),其 中為了調整目前國際間的經濟秩序,改善原本大量開發的生產方式,同時保護和 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與更新能力,以確保地球環境不再遭受到更大破壞,會議中 擬定了五項重要的公約:里約宣言(Rio Declaration)、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氣候變化綱要公約(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ic Change)、生物多樣性 11.

(21) 公約(Biological Deversity Convention)、森林原則(Forest Principle)。1997年,有鑑 於「二十一世紀議程」公佈後,世界各國所推動的政策並未符合永續發展所必需 兼顧的環境性、社會性與經濟性三方面的整合,於是,聯合國召開第十九次特別 會議,通過了「進一步執行二十一世紀議程」方案,強調如何加快執行「二十一 世紀議程」的項目。2000年9月,在聯合國千禧年高峰會議之中,就國際社會關 心之種種議題,商定一套有時限且能計量成果的工作發展目標,統稱為「聯合國 千禧年發展目標(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UNMDG)」。此一 目標與永續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2002年,在南非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又 召開「第二屆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議」(The Second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Brundtland, 2002)。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sation, UNESCO)更提出了永續 發展十年教育計畫(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D),期望各國能共同來推動永續發展教育,朝向永續未來的方 向而走。而這一連串的全球性會議,主要的目的是期盼人類「在追求發展的同時, 也必須共同努力來保護環境」,以展開全球永續發展的研究與行動(Makhubu, 2002)。 綜觀永續發展的演進史,可以發現永續發展其實早已成為國際上落實環境保 護、經濟發展與社會脈動的核心理念,隨著環境問題一次又一次威脅著全人類的 生命安全,國際社會終於深深體認到永續發展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就如同水對於魚 一般的重要,而臺灣在面對國際潮流皆為了追求永續發展而努力不懈的同時,也 早在1993年國家科學委員會中將原有的「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改組為「永續發展 研究推動委員會」,並陸續推動許多相關策略,以創造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及社 會公平正義三贏局面,來促成永續臺灣的實現。 由上述可知,我們都應深深地體悟到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而 Scott(1999)認為若不將永續發展的概念區分清楚,是無法去推動永續發展的。因 12.

(22) 此,永續發展理念的釐清便成為首要之務。 二、永續發展的基本理念 以下將針對永續發展的定義、概念與三大原則做扼要說明,以釐清永續發展 的真實意義,使本研究對永續發展的基本理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一)永續發展的定義與概念 「永續發展」可分成「永續」與「發展」兩個語詞來解釋。永續(sustain)一 詞來自拉丁語“sustenere”,意思是「維持下去」或「保持繼續提高」(李公哲主編, 1998)。發展的內涵則可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狹義指的是經濟領域的活動,其目 標是產值和利潤的成長、物質財富的增加;廣義的發展內涵,經濟成長只是發展 的一部分,主要是人們必須使全球事物朝最有利的方向改變,而且不單只是對人 類有利(盧誌銘,1998)。後來永續發展的概念由生態學範疇擴展到各個不同的領 域,其意義也變得更為廣泛。目前最為受到各界認同與肯定的,是1987年在挪威 總理布蘭特倫女士領導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中,將永續 發展所定義的:「兼顧環境、社會及經濟的發展,在環境承載力之內,追求持續 的經濟發展,既能滿足當代又不損及後代的基本需求,以期改善人類的生活品 質,保持地球的生命力。」(WCED, 1987;王之佳、柯金良等譯,1992;林文政 譯,1995;曹定人,1997;陶在樸,1998)。 由《我們共同的未來》對永續發展所下的定義來看,基本上包含兩個重要的 概念:第一個是『需求』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貧窮人民的基本需求,應放在特 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其次是「限制」的概念,在目前的技術水平和社會組織的 許可下,自然環境受到滿足眼前和將來需求的限制。換句話說,永續發展涉及兩 個最主要的面向:一個是「環境」;另一個是「發展」,兩者是不可分的,只有 「環境」而無發展,全體人類生活無以增進;只有「發展」而無視於環境;生活 品質將更惡化。因此「環境」是人類生存之根基;「發展」是謀求生活之改善, 兩者不可分離,前者尤為後者之本源(劉阿榮,1998)。 13.

(23) 1992年,Jacobs and Sadler認為永續發展是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環境目標的 交集(楊冠政,1998)。Munasinghe在1993年則主張一個較完整的永續發展架構必 須包括經濟成長、社會公平及環境的穩定與協調(彭海瑩,2000)。Herremans and Reid於2002年也提出經濟、環境和社會的關聯性,永續發展應顧及經濟、環境和 社會三個層面,亦即共同體的經濟、環境和社會三部分是緊密結合的,三者的平 衡點即是永續發展的中心目標,如下圖1所示。. 環境目標. 經濟目標 永 續 發 展 社會目標. 圖 1 永續發展是經濟、環境和社會三目標的交集 事實上,許多學者對永續發展的概念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但其中各意涵 卻是大同小異。基本上,永續發展具有下列三項目標(盧志銘,1998;楊冠政,2001): 1.經濟的永續 永續發展鼓勵經濟的成長。沒有經濟的永續發展,便無力維護環境、改善環 境,並維持社會的發展,但追求經濟發展必須考量相關的環境成本價格,使用資 源時,必須同時計算空氣、土地、水源等自然資源成本,做出最合理有效率的利 用方式。因此,永續的經濟發展不僅要增加數量,更要追求品質改善,提高效率、 節約能源、減少浪費、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達成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的 目標。 2.社會的永續. 14.

(24) 永續發展要以全面改善並提高生活品質為目標,追求社會全面的進步。人是 社會永續發展的主體,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貧困和不發達是造成資源分配不均 和環境破壞的基本原因之一,只有消除貧困,才能培養保護和建設環境的能力。 永續性的社會發展必須滿足人類的基本生活需求,改善生活品質,兼顧社會各層 面的均衡,創造一個保障人類平等、自由和免於受暴力的社會環境,同時推廣民 主的決策機制,讓民眾能有參與決策制定的機會。 3.環境的永續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環境的破壞將使人類 的生存受到極大的威脅,是故永續發展要以保護環境為基礎,並鑒於自然資源的 有限性,要求資源利用必須與環境保護相互協調,在追求發展的同時應以環境保 護為前提,因此,環境的永續發展需包括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品質、保護生 態系統的完整及生物多樣性、以永續的方式使用再生性資源,讓人類能夠在地球 環境承載能力之內追求永續發展,使人類發展維持在地球環境的負荷能力之內。 (二)永續發展的三大原則 永續發展的目的就是在不危及下一代需求滿足情況下,確保我們賴以生存的 自然環境不被摧毀(盧誌銘、黃啟峰,1995)。所以就其內涵來看,永續發展應包 含公平性(fairness)、永續性(sustainability)和共同性(commonality)三個原則。就社 會層面而言,主張公平分配,以滿足當代及後代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就經濟層 面而言,主張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的基礎上,維持經濟成長;就自然生態層面而 言,主張人類與自然共同和諧相處。換句話說,公平性乃是滿足世代內和世代間 的基本需求,人類的任何發展皆以不損害到後代子孫的福祉為前提,並且盡力消 除貧困;共同性則是指全球共同行動,一起維護環境與發展體系;而永續性指人 類的社會經濟發展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負荷能力,對於資源的取用總量應維持 在「最大永續產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的限度內,同時能維持生態系健 康或生態系完整性(陳鎮東,2000)。 15.

(25) 三、小結 事實上,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特別陳述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並重的觀 念,永續發展是必須在尊重生態環境的存在價值、避免傷害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 之上,提升經濟發展,促進科技進步。在確保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被摧毀 的前提下,同時兼顧未來與後代,讓現代的發展不至於對後代的生存與發展構成 威脅,永續發展其實早已儼然成為在限制人類生存與經濟發展的條件之下,所應 立即採取的因應措施。研究者也就是瞭解到永續發展的重要,因此希望透過本節 對永續發展的興起與基本理念進行探究,確立本研究之重要思想與概念,使本研 究之相關理念更加完善。. 第二節 國內推動永續發展的歷程 永續發展的概念與聯合國二十一世紀議程的共識,絕非是少數幾個國家或組 織可以獨自達成目標的,全球目前約有80個國家在地球高峰會議後採取相關措 施,有65個國家已指定機構來監督該議程的實踐,其中有35個國家設立新機構或 提昇原有機構,另外有53個國家採取明確的政策或行動(IUCN, 2000;盧誌銘, 1998)。而我國政府在面對國際上推動永續發展的潮流,於1990年初期,針對永續 發展議題進行諸多探討,1992年行政院首先成立「對外會報全球環境變遷小組」, 並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八條明白揭示:「經濟及科學技術發達應與 環境與生態保護兼籌並顧」,即強調經濟與環保兼顧的永續發展目標。1993年國 家科學委員會將原有的「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改組為「永續發展研究推動委員 會」。於1997年設置「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其主要目標即是負責規劃 及推動國內永續發展之工作,並擬定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依循「永續的環 境」、「永續的社會」、「永續的經濟」三大面向,提出各項課題之重點,針對 我國在永續發展的特色及未來五年的發展原則做了概括性及原則性的宣示。1998 年時,立法院成立「永續發展促進會」,主要關心廢棄物處理、歷史古蹟保護、. 16.

(26) 國土規劃、環保議題等,1999年時,行政院為加強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會 議所決議事項的執行,將其主任委員的層級提升至副院長兼任,而各工作分組的 召集單位由局處層次提升至部會層次。2000年,行政院最新修正的「憲法增修條 文」第十條,對於追求永續的社會、推動更為完善的社會福利、維護並保存多元 文化有清楚的明文規定,希望透過提出「永續臺灣的願景策略與行動方案」,建 構兼顧海島環境、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的永續臺灣;行動方案中也明定,運用多 元化的學校和社會教育管道,並賦予組織健全的民間團體環境教育功能,提升全 國公民環境素養及推動永續發展教育。此計畫至西元2001年7月已有具體的行動 成果;同時,行政院院會也通過了「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 領」指出中華民國推動永續發展的四大願景與十項原則,以作為臺灣邁入二十一 世紀的永續發展策略,其內涵如表1及表2。. 17.

(27) 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中永續發展的四大願景如表1:. 表 1 中華民國推動永續發展的四大願景 永續的生態 臺灣幅員雖不大,生物資源、種類卻相當豐富。全民經由教育及 環保意識之提昇,在使用資源以追求必要的物質生活過程中,應 充分體認與其他生物共存、共榮的倫理,令臺灣生物多樣性所建 構的功能網更為強化,人人皆可享受到大地生生不息的哺育。 適意的環境 居住環境面,生活圈內舉凡:公園、停車場、教育藝文場所、醫 療保健體育場及無障礙空間等設施期盼能逐趨完備;自然環境 面,因污染防治得宜,且生態保育措施發揮功效,臺灣終能恢復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的面貌。 安全的社會. 「安全無懼」、「生活無虞」、「福利無缺」、「健康無憂」、 「文化無際」應是安全和諧社會的寫照。當就業安全制度建立後 只要勤勞,人人皆有所用;當福利制度完備後,鰥、寡、孤、獨、 廢、疾者,人人皆有所養。當醫療體系健全,文化措施豐富,那 麼全體國民之心理健康皆將精進,進而全民能凝聚共識,珍惜所 有,並共同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寧,享有無虞無懼的日常生活。. 開放的經濟. 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經濟發展更應追求產業之開放良性競爭; 加強科技研發、創新,建立綠色生產技術,形成高科技製造業產 業體系。另一面,市場交易應力求公平,政府和民間企業皆能提 供「顧客為導向」的服務,消費者權益得以受到充分保障。此外, 網際網路因無遠弗屆,金融、保險、電信、運輸、法律服務、會 計服務等事業均當全面國際化,從而提昇效率,增進國家競爭力。 資料來源:引自國家永續發展論壇,2004.4.20. 18.

(28) 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追求永續發展的十項原則說明 如表2:. 表 2 中華民國追求永續發展的十項原則 世代公平原則. 當代國人有責任維護、確保足夠的資源,供未來世代子孫享 用,以求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環境承載原則. 社會及經濟之發展應不超過環境承載力。. 平衡考量原則.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平衡考量。. 優先預防原則. 可能對環境造成重大的、不可避免的破壞時,為使破壞減至最 低,應事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並採取有效之預防措施。. 社會公義原則. 環境資源、社會及經濟分配應符合公平及正義原則。. 公開參與原則. 永續發展的決策,應彙集社會各層面之期望和意見,經過充分 的溝通,在透明化的原則之下,凝聚各方智慧,共同制定。. 成本內化原則. 以「污染者有責任解決污染問題」、「受益者付費」為基礎使 用經濟工具,透過市場機能,實現企業與社會其外部成本內部 化,合理反應生產成本的目的。. 重視科技原則. 以科學精神和方法為本,擬定永續發展相關對策並評估政策風 險;透過科技創新,增強兼顧環境和經濟雙重目標的動力。. 系統整合原則. 制定永續發展方案應整體考量生態系統之不息;推動永續發展 政策也要整合政府及民間部門,使各盡其責、克竟全功。. 國際參與原則. 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的責任,以先進國家的經驗為借鏡;有關 環保法規之制定應依循國際規範,對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外援 永續發展應列入重點項目。 資料來源:引自國家永續發展論壇,2004.4.20. 19.

(29) 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中,亦認為永續發展是建 構在「永續環境、永續經濟及永續社會」三大基礎之上(見圖2)。永續發展的範圍 相當廣泛,舉凡綠色消費、清潔生產、綠色產業、環境規劃、公害防治、自然保 育、公平正義、民眾參與、社區發展、人口健康等,均為其工作範疇(行政院國家 永續發展全球資訊網,2007)。以下將針對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 與策略綱領所提及的永續社會、永續經濟及永續環境等三大基礎進行說明。 台灣21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架構圖 推展綠色標章 延長產品 責任制. 強化廢棄物 減量 發展綠色 科技 節約資源投入. 綠色 消費. 清潔 生產. 推動綠色運輸 推動綠色租稅 推動綠建築. 永續 經濟. 建立公民參 與機制. 保障環境人權. 鼓勵綠色採購. 關注後代子 孫福祉. 公平 正義. 強化非政府 組織合作 完整蒐集並即 時公開資訊. 民眾 參與. 保護弱勢族 群與團體. 建立生態社區. 永續 社會. 社區 發展. 培育高級人力資源 調整產業結構. 永續海島 台灣. 綠色 產業. 發展農林漁牧休閒產業 推動正確生態旅 遊服務業. 建立生態城鄉 保留適量自然綠地. 建構社區安全 與照顧體系. 人口 健康 降低危害健康 的個人風險. 發展非核潔淨能 源產業. 落實文化保存 及多樣性維護. 促進原住民族群 健康與人口延續. 排除危害健康 的環境風險. 增進弱勢族 群健康. 推動生態工業區 保護大氣. 環境 規劃. 永續 環境. 適當利用農村生產區 合理的土地使用 防治廢棄物公害. 公害 防治. 防治土壤公害. 保護水資源 保護生物多樣性. 自然 保育. 保護海洋及海岸濕地 保護土地資源. 防治大氣公害. 防治自然災害. 防治水資源公害. 圖 2 臺灣 21 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架構圖 1.永續經濟 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的經濟發展更應追求產業之開放良性競爭;加 強科技研發、創新,建立綠色生產技術,形成高科技製造業產業體系,成為東亞 的智慧型科技島。另一方面,市場交易應力求公平,政府和民間企業皆能提供以. 20.

(30) 「顧客為導向」的服務,消費者權益得以受到充分保障。 然而,在「永續發展」的大前提下,我們必須調整過去側重開發,追求快速 高度經濟成長的心態,改變過去的產業發展方向,以「質」的提升取代「量」的 擴增,著重於良好品質且與環境相容的經濟發展。這樣的經濟發展才符合永續發 展的精神。 以下為研究者針對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中永 續經濟所細分之重要發展策略進行整理,現歸納如表3:. 21.

(31) 表 3 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中永續經濟的重要發展策略 永 綠 調整產業結構 臺灣必須改變過去不良的發展型態,調整產業結構,以 「質」的提升取代「量」的擴增。 續 色 發展非核潔淨 臺灣必須建立以節約能源及發展潔淨能源為核心的前 能源產業 瞻性能源政策,並創造潔淨能源市場,以促進潔淨能源 經 產 產業之發展。 濟 業 推動正確的生 配合行政院永續會之「生態旅遊白皮書」,積極推動有 態旅遊服務業 利於生態保育的生態旅遊活動。 發展農林漁牧 朝精緻農業與農村休閒產業發展才具有競爭力,並研發 休閒產業 具環保之農業生產技術,培育優良品種,推行適地適 作,作為發展精緻農業基礎。 清 培育高級人力 臺灣必須培育高級設計、生產及服務人力資源,以促進 資源 知識密集產業之發展。 潔 節約資源投入 對資源的使用價格重新檢討,充分反映環境外部成本, 以促進節約水、土、能源等資源,並提升其使用效率。 生 發展綠色科技 綠色科技核心將包含清潔的能源、清潔的水、清潔的材 料、清潔的製程和清潔的運輸。透過綠色科技的發展, 產 將可使臺灣在全球綠色科技產品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強化廢棄物減 使廢棄物的排放最少,以達到資源「零浪費、零廢棄」 量 的目標。 推動延長生產 加重生產者之環保責任,建立產品生命週期責任制,明 者責任制 確規定企業對其生產或提供之產品應有從搖籃到墳墓 全面照顧之責任。 綠 推展綠色標章 推展綠色環保標章制度,以促進省能、節水的綠色環保 產品之生產,並增加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之意願。 色 鼓勵綠色採購 鼓勵消費者進行綠色採購,從需求面創造綠色產品的市 場,促進綠色產業發展最有效的策略。 消 推動綠色運輸 推展省能源、低污染的大眾運輸系統,減少交通需求與 壅塞,以降低運輸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費 推動綠色租稅 一方面改善環境品質,一方面激勵企業改善能源使用效 率,促進產業健康的發展。 推動綠建築 綠建築是指省能源、省資源、低污染,具維護生態環境 功能的建築。積極推動綠建築,將有效降低環境衝擊與 負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

(32) 2.永續社會 在臺灣從「發展中」國家邁入「已開發」國家之際,整體社會目標也必須從 過去較為偏重高度經濟成長轉而追求社會的更加和諧、生活品質(而不是消費物質) 的更加提升、社會更加公平、資源更合理的分配、人民身體更加健康、民眾更有 機會與意願參與社會政治事物以及社區再造與發展;這一切也就是「永續社會」 的意涵了。 以下為研究者針對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中永續 社會所細分之重要發展策略進行整理,現歸納如表 4:. 23.

(33) 表 4 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中永續社會的重要發展策略 永 公 保護弱勢族群 與團體 續 平 關注後代子孫 福祉 社 正 保障環境人權 會 義. 對於社會中弱勢群體給予優先的照顧與考量,包括經濟 與文化的弱勢社區、原住民族群、兒童、婦女與老人。 對於當世代人在進行各種規劃、決策與行為時,能考慮 到這些決策與行為對於後代子孫福祉的影響。 落實污染防制與管制、建構與維護一個健康、安全以及 符合生態原則的居住、工作及休閒環境。並落實住民、 民間團體對於環境相關決策有暢通的溝通與參與管道。 培養與鼓勵民眾的公民身份認知與參與熱忱,強化地方 政府與民眾參與的互動並建立完善的公民參與機制。 持續強化非政府組織的監督功能,善用非政府組織的獨 立、靈活與機動性來推動永續相關課題。 讓民眾以及非政府組織有效地參與永續社會的建立,建 立一套完整與即時的相關資訊系統。. 民 建立公民參與 機制 眾 強化非政府組 織合作 參 完整蒐集並即 與 時公開相關資 訊 社 建立生態社區 透過社區、建築的綠化及推動各種符合生態原則的減 量、循環與使用再生資能源,以提高社區的居住與生活 區 品質。 落實文化保存 使社區保有、創發其文化傳統與特色,讓社區能持續發 發 及多樣性維護 展並發揮重要的功能。 展 建構社區安全 增進社區預防與減輕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犯罪率與交 與照顧體系 通事故的發生,並推動社區老人與幼兒的就地照顧系 統。 人 促進原住民族 落實一個能確保原住民人口數達到佔全國總人口有意 群健康與人口 義的比率、讓原住民地區醫藥衛生資源和品質達到縣轄 口 延續 市地區水準。 增進弱勢族群 透過一些政策的推動增進弱勢族群的健康以維護永續 健 健康 社會的發展。 康 排除危害健康 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康風險評估與管理制度來排除危害 環境風險 健康的環境風險。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永續環境. 臺灣幅員雖不大但生物資源及種類卻相當豐富,在追求滿足基本生活物質需 求過程中,應充分體認與其他生物共存、共榮的倫理。臺灣地區快速發展的過程 中,環境資源相對地出現退化的現象。不僅自然環境品質下降,人為活動更造成. 24.

(34) 了各類污染公害。而永續環境政策與行動綱領中,自然保育政策重在事先防範, 公害防治政策重在有效防治,環境規劃政策則重在資源永續的利用。 以下為研究者針對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中永續 環境所細分之重要發展策略進行整理,現歸納如表 5:. 表 5 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中永續環境的重要發展策略 永 自 保護大氣 續 然 保護水資源 環 保. 保護生物多樣 境 育 性 保護海洋及海 岸濕地 保護土地資源 防治自然災害 公 害 預 防 修 復 環 境 規 劃. 防治大氣公害. 加強地區性空氣污染防治工作,以全球觀點推動大氣保 護,積極參與國際相關組織與會議。 強化水資源的妥善開發、利用、管理及保育,同時並加 強推動水污染防治工作。 著重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三方面及不 同空間尺度上的研究保育確保生物多樣性之永續利用 整合海洋管理體制並加強保護海洋生態、防止污染及非 法濫捕行為。 公平且有效統籌規劃及管理自然環境與土地資源。 避免在環境敏感地區進行不當的開發,成長管理、防災 教育、環境管理、國土復育等,皆為必需採行的策略。 管制氣體排放,增加綠蔽率措施。綠營建、綠建築、生 態工法等政府推動的政策也都有助於防制大氣公害。 防治水資源公害必需從各個事業及生活層面介入。. 防治水資源公 害 防治土壤公害 阻絕污染土壤的源頭,掌握土壤品質,防止土壤污染。 善用經濟、社會、科技、教育部門功能,致力保護土壤。 防治廢棄物公 優先考量的是如何有效減少廢棄物。而環保科技所必須 害 解決的則是限制廢棄物的擴散。 合理土地使用 透過明智的規劃阻止不當土地開發及保護土地健康。 適當利用農業 農、林、漁、牧用地廣大且兼具保護土地資源生產的功 生產區 能,在土地容受力範圍內適量開放。 保留適量自然 普設生態走廊、落實綠地政策、保留適量自然綠地整合 綠地 串連綠色及藍色廊道以維護高品質生活空間。 建立生態城鄉 遏止都市化蔓延趨勢,維護鄉村特質並重視綠營建及鄉 村景觀規劃,保育生活環境品質。 推動生態工業 考慮生產作業的生命週期以及回收減量再利用精神,推 區 動發展循環型生態工業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

(35) 2002年時,永續發展委員會完成國家的「永續發展行動計畫」並明定2003年 為臺灣的永續發展行動元年,簡稱「永續元年」 。其主要目的是促成永續臺灣的 實現並善盡地球村成員之責(高宗聖,2008)。事實上,為了早日落實永續發展的 實際行動,今日的人類已不再只是處於「坐而言」的狀況,而是提出許多立即性 「起而行」的相關策略,所以,當我們期望臺灣切實地追求永續發展這個世代性 與前瞻性目標達成的同時,也應該試圖喚起社會大眾對永續發展概念的共識及主 動參與,而教育便是一極佳的途徑,於是,在2006年召開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 進一步凝聚產、官、學界的共識,也再一次確認國家永續發展的願景與行動方案。 4.小結 永續發展的理論正是針對人類盲目追求生活品質及不斷提高的生產與消費 方式所導致的不能持續發展,而提出的全新發展概念(劉孟修,2006)。所謂的「永 續發展」是一種持續性的發展,它是一種動態的過程,由於其目標會隨著人類對 未來的憧憬而有所改變,因此,人類必須不斷的努力(Floke & Kaberger, 1991)。 但是,綜觀我國推動永續發展的歷程可知,我國政府自1990年便陸續提出許多相 關策略、行動方案與計畫來推動永續發展,可是,自2006年以後便無太大的進展。 也就是說,推動永續發展如果只是依賴政府的推行、政策的實施是不夠的,還需 要喚醒民眾對於生態環境變化的覺知能力,進而改變自己對環境的態度和行為, 如此才能真正達到永續的未來(高宗聖,2008)。事實上,永續發展的實踐,需要 進步的社會互動與產業發展的機制,更需要新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這都需要教 育來促進與完成,透過教育的力量,改變社會大眾的行為,喚起社會大眾對環境 的覺知(張子超,1999)。在人類實踐永續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扮演絕對必要的角 色。. 26.

(36) 第三節 永續發展思想與社會領域課程之關係 面對現今的環境惡化趨勢,環境議題已儼然成為當代各國重要的政策議題, 各國政府無不為提昇國民對環境議題的認知而努力,透過教育的方法推動永續發 展便是目前各國政府積極努力的方向之一,我國行政院教育部則是在1990年九年 一貫新課程中,強調以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 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為目標」(教育部,1990)。在1999年9月定稿 頒佈的「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中則提及:對現今的環境保護延伸到 關切我們下一代的生活環境,進而追求永續發展,此為世界公民必備的素養也是 國際社會必須共同盡到的責任(鄒東明,2002)。以上各論述皆在在凸顯我國教育 主管機關其實早已意識到培養學童具備全球永續發展視野之重要性,同時也已經 開始著手推動永續發展的相關計畫。事實上,國小教育為教育之基石(陳秋正, 1997)。唯有在國民小學落實永續發展,臺灣才有真正實踐永續發展的機會。本節 主要是針對目前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育課程中與永續發展相關議題進行內容 分析。本節可分為三部分,第一是針對社會領域教育課程與永續發展思想的關聯 進行闡述,第二是分析市面上三種版本的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課程教師手冊中各 教學目標符合永續發展相關概念的教材為何,第三則為本節之小結。 一、永續發展思想與社會領域教育的關聯 許多人都會把永續發展問題當成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問題,然而,事實上,永 續發展的思想卻深深地根植於社會領域教育之中(黃朝恩,2003)。社會學習領域 主要是在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也就是探討人類生存、生 計、生活與生命四大層面的種種問題,此四大層面互有關連,對人類的影響也同 等重要(國教司,2007)。而社會學習領域所包含的歷史、地理、哲學、科學、政 治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各領域的知識正是整合此四大層面間互動關係的一門學 科。事實上,這與永續發展所追求的核心目標,也就是經濟、社會、環境的永續. 27.

(37) 是相同的構面(黃朝恩,2003)。換句話說,無論是在地理、歷史或是公民甚至是 政治、經濟等學科對於永續發展的理念基礎皆佔有顯著的地位,那麼,對於整合 以上各學科的社會學習領域其地位更是無庸置疑。 隨著過去人們對永續發展的理解不斷深入和擴展。今天,任何對於永續發展 的研究如果只考慮到自然領域的話,它都是不完整的。葉俊榮(1999)更表示,自 然與人文科學整合,是因應全球環境議題的重要關鍵,理由在於單純以自然科學 或政治、經濟、法律的方法,都不能解決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所以,近年來, 某些整合型研究,便將人文社會納入永續發展的研究領域中,透過「部分」放在 「全體」之中的方式去觀察和思考,使學生能調合理性與感性,看出部分與部分 之間以及部分與全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了解整體意義所在,促使學生瞭解部 分的不和諧活動將會造成環境不永續的整體影響(Hungerford & Peyton, 1985)。 永續發展的概念不僅範圍廣泛而且問題複雜,其目標十分寬闊,具有統整、 宏觀、前瞻、行動、公平正義、生態保育和人文關懷等特性,永續發展的思想表 達了一種發展的主張,可說是經濟與社會的進程(劉阿榮,2001)。利用社會領域 教育教導國小學童永續發展的相關概念,可促使學生對於自我以及自我與世界的 關係更為了解,協助個人發展潛能、實現自我、適應環境進而改善環境。讓學生 瞭解到世上所有的生物無論是物質上或是心靈上都需要各種不同型態與價值的 資源來維持,因此,在未來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能有協調人類與環境良好關係 的意識,在考慮局部的利益時,也會考慮對全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使學童在未 來的各項活動中,能夠具有較高的素養,自覺地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黃雅 萍,2004)。而我們都知道,教師是第一線的教育人員,與學生的接觸最為頻繁, 其所傳授給學生的相關知識便是學生主要學習的資訊,換句話說,教師如果能夠 完整的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於課程之中,將對於培養學生具備世界公民的基 本素養有相當大的影響,同時也將是推動永續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 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是提供生活於其中的所有成員一個和諧共存的環境, 28.

(38) 同時也是一個能滿足其中每個成員基本需求的生活空間。而當今世界人類共同面 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多種「不永續因素」相互交疊,使世界即將 步入「最狹窄的環境通道」。社會領域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這些問題,更重 要的是讓學生知道社會領域教育如何來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黃雅萍,2004)。因 此,社會學習領域的教育應該義不容遲的把永續發展相關概念做為教材的重要內 容。除了在於提昇學生對於複雜多元社會價值或文化的了解外,更希望學生建立 國際觀,不僅可以立足、發展於未來全球化的環境中,更能積極的貢獻、參與、 建立一個更加公平、永續的世界(高熏芳,2005)。 二、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育教科書內文分析 為了瞭解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展融入社會領域教育課程的情形,故研究 者乃就目前市面上使用率較高的民間審定教科書之康軒、翰林和南一等,三種版 本的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師手冊中各教學目標中有關永續發展相關概念的部 分作內容分析,來瞭解目前市面上三種版本的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所包 含永續發展相關概念的分佈情形。本研究依據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於2007年所 提出的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中的永續發展三大目 標作為本研究進行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師手冊中各教學目標有關永續發展相 關概念主要的分析依據。 研究者將分析結果分述如下: (一)康軒版高年級社會領域之各教學目標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分析 研究者透過內容分析法對康軒版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師手冊之各教學目 標中有關永續發展相關概念進行分析,根據表6的分析結果可知,在康軒版國小 高年級社會領域之各教學目標中確實有將永續發展之相關概念融入於其中,而且 以環境及社會的面向為較多,經濟的面向較少。. 29.

(39) 表 6 康軒版高年級社會領域之各教學目標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分析 五 永續 上 環境. 永續 社會 五 永續 下 經濟 永續 社會. 六 永續 上 經濟 永續 社會 六 永續 下 環境. 永續 社會. 1. 2. 3. 4. 5. 6. 7. 8. 1. 2.. 永續發展相關概念 覺察現代居民選擇生活場所的原因,以及可能產生的環境危機 了解個人的謀生技能、文化背景和自然環境對環境利用的影響 覺察及反省現代生活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 探討環境變遷造成的環境問題及其原因,並思考解決之道 體會環境保育的重要 體會環境保育人人有責 覺察環境保育與永續發展的關係 體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要並重,方能永續經營 瞭解臺灣不同族群生活環境的差異及其特色 尊重與欣賞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環境觀念上的差異. 1. 2. 3. 1. 2. 3. 4. 1.. 透過歷史,反省思考未來臺灣經濟的發展 體認現代科技對臺灣國際化的影響 了解戰後臺灣藝文活動的傳承與創新 欣賞並尊重不同的文化 認識臺灣漢人的傳統藝術特色 欣賞臺灣多元文化與藝術之美 培養學童具備有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民主素 瞭解個人在經濟活動中應盡的責任. 1. 2. 3.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培養關懷地方,認同鄉土的情懷 欣賞多元文化 瞭解世界糧食分配不均的情況 體察地球上的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知道全球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及行程原因 知道臺灣在保育方面的努力 建立永續利用環境的態度 覺察臺灣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情形 了解國際組織的意義及分類 知道臺灣目前參與國際組織的情形 培養關心國際事務的態度,以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 理解不同文化交流的影響 欣賞多元文化 培養世界觀 了解世界糧食分配不均的情況 學習尊重及關懷不同人群和文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0.

(40) (二)南一版高年級社會領域之各教學目標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分析 研究者透過內容分析法對南一版高年級社會領域教師手冊之各教學目標中 有關永續發展相關概念進行分析,根據表7分析結果得知,在南一版國小高年級 社會領域之各教學目標中確實有將永續發展之相關概念融入於其中,而且以環境 及社會的面向為較多,經濟的面向較少。. 表 7 南一版高年級社會領域之各教學目標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分析 永續發展相關概念 五 上. 永續 經濟 永續 環境. 五 下. 永續 環境 永續 社會. 1. 提出永續經營理念 2. 說出臺灣居民解決人文環境問題的方法 1. 分析自然資源在使用上帶來的便利和造成的危害 2. 舉出珍惜自然資源的具體做法 3. 認識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並了解其設置的重要性 4. 體認適度開發土地的重要性 5. 了解土地過度開發會導致的危害 6. 體認保育工作的重要性, 關心土地的永續利用 7. 培養愛護及關懷臺灣自然環境的態度 8. 舉例說明交通運輸系統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9. 說出臺灣居民開發山坡地的原因及影響 10. 說出土石流的成因及影響 11. 說出防治土石流災害的方法 12. 說出防治河川污染的方法 13. 關懷臺灣海岸環境的問題 14. 說出空氣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15. 說出噪音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16. 說出廢棄物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17.說出環境永續利用的方法與影響 1. 說明經濟發展造成自然資源耗失的事例 1. 舉例說明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2. 了解民主素養的意涵 3. 了解民主素養與民主政治發展的關係 接下頁.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育局將繼續舉辦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以加強教師有關促進 STEM 教育的專業能力。繼 2015 年 7 月舉行的專題研討會外,教 育局亦於

questions and we are dedicated to are dedicated to are dedicated to are dedicated to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you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you the

主頁 >課程發展 >學習領域

Triple Room A room that can accommodate three persons and has been fitted with three twin beds, one double bed and one twin bed or two double beds... Different types of room in

OpenGL 4.2 Reference card: Blue means!. deprecate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school concern on contracting the school building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to the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ies.. To understand the

According to this viewpoints,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is not confined to external marketing & sale for external customers only, it adds the concept of ”making emplo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