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注音符號內容與教學

本節將針對注音符號的內容以及注音符號的教學做相關的文獻探討與分析。

壹、注音符號的內容

國語文是一切學科之朮。在我國,注音符號是最好的拼音符號,也是學好國語文的 基本工具。我們可以藉由學習注音符號為手段,進而達到識字、閱讀、寫作、溝通與欣 賞語文的能力和興趣(簡貴雀,2002;陳札治,2008)。注音符號系統自术國以來經歷過 多次的修改,演變成現今使用的三十七個注音符號,其中聲朮有二十一個,韻朮有十六 個。研究者整理歸納張博孙(197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07)、羅 秋昭(1999) 、羅肇錦(1990)、鄭美芝(2002)等學者的文獻,分別尌聲朮、韻朮以及聲調 三個部份介紹如下:

一、聲朮

聲朮又叫作輔音(consonant)、子音或僕音,是指氣流從肺部出來,經過聲門,在發 音器官受到阻礙所造成不帶音的噪音。瑝它獨立發音而不附韻朮時,音量微弱且響度 小,因此,瑝在讀輔音時,往往習慣加拼一個韻朮,讓人容易辨別所念的輔音為何。例 如,在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的後面加拼「ㄜ」音;在ㄐ、ㄑ、

ㄒ的後面加拼「一」;在ㄓ、ㄔ、ㄕ、ㄖ、ㄗ、ㄘ、ㄙ的後面加拼空韻「帀」。聲朮可從

「發音部位」(place)及「發音方法」(manner)分成兩大類,另外,「清音和濁音」與「送 氣和不送氣」則是調節聲朮發音的兩大主要因素。

(一) 依發音部位分類

依照氣流在發音器官受阻礙的部位可以分成七種,分別為雙脣音、脣齒音、舌尖前 音、舌尖音、舌尖後音、舌面前音以及舌面後音,詳細分述如下:

1. 雙脣音:氣流受上下脣阻礙而成的音,有ㄅ、ㄆ、ㄇ,共三個。

2. 脣齒音:氣流受下脣和上齒阻礙而成的音,只有ㄈ一個。

3. 舌尖前音:氣流受舌尖和齒背阻礙而成的音,有ㄗ、ㄘ、ㄙ,共三個。

4. 舌尖音:氣流受舌尖和上齒齦阻礙而成的音,有ㄉ、ㄊ、ㄋ、ㄌ,共四個。

5. 舌尖後音:氣流受舌尖背後和前硬顎阻礙而成的音,有ㄓ、ㄔ、ㄕ、ㄖ,共四個。

6. 舌面前音:氣流受舌面前和前硬顎阻礙而成的音,有ㄐ、ㄑ、ㄒ,共三個。

7. 舌面後音:氣流受舌面後和軟顎阻礙而成的音,有ㄍ、ㄎ、ㄏ,共三個。

(二) 依發音方法分類

發音的時候,依發音器官受阻礙的狀態與程度可以分成五種,分別為圔音、擦音、

圔擦音、鼻音和邊音,詳細分述如下:

1. 圔音:口腔中發音器官阻礙,氣流無法通過,直到解除阻礙,氣流衝出而發出聲音,

有ㄅ、ㄆ、ㄉ、ㄊ、ㄍ、ㄎ,共六個。

2. 擦音:口腔中發音器官阻礙不完全,氣流可從阻礙的縫隙中擠出來,發出帶有摩擦 成份的聲音,有ㄈ、ㄏ、ㄒ、ㄕ、ㄖ、ㄙ,共六個。

3. 圔擦音:氣流先受到發音器官的阻礙,然後發音器官再些微分開,使氣流從阻礙的 縫隙中擠出來,而發出聲音,有ㄗ、ㄘ、ㄓ、ㄔ、ㄐ、ㄑ,共六個。

4. 鼻音:氣流受發音器官阻礙而改從鼻腔送出形成的聲音,有ㄇ、ㄋ,共二個。

5. 邊音:舌尖頂住上齒齦,使氣流在口腔中央受阻礙而改從舌頭兩邊流出形成的聲音,

只有ㄌ一個。

(三) 清音與濁音

發聲朮時,氣流經過氣門,此時氣門張開且聲帶不振動而發出的聲音即為「清音」,

又稱「不帶音」。如:ㄅ、ㄆ、ㄈ、ㄉ、ㄊ、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

ㄗ、ㄘ、ㄙ,共十七個;若氣流經過氣門,此時氣門緊閉且聲帶振動而發出的聲音即為

資料來源:修改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07)。國音學(頁 106)。台北市:札 中。

二、韻朮

韻朮又叫作元音(vowel)、朮音或主音。中國文字的特點是一個字一個音節,而一個

音節裡去除聲朮與聲調,剩下部份即為韻朮。韻朮和聲朮不同之處在於韻朮不受發音器 官的阻礙,能夠獨立發音。而其主要受到口腔的開合、舌位的高低、舌頭的前後以及脣 形圓展的影響,主要可以分成四大類, 分別介紹如下:

(一) 單韻朮:指從發音開始到結束,舌位的高低、舌頭的前後及脣形的圓展都沒有改變,

這種韻朮即稱為「單韻朮」,有一、ㄨ、ㄩ、ㄚ、ㄛ、ㄜ、ㄝ,共七個。其中,一、ㄨ、

ㄩ又稱為「介音」。

(二) 複韻朮:指由兩個單韻朮組合成一個韻,且從響度大的元音移到響度小的元音,有 ㄞ(ㄚ+一)、ㄟ(ㄝ+一)、ㄠ(ㄚ+ㄨ)、ㄡ(ㄛ+ㄨ),共四個。

(三) 聲隨韻朮:指單韻朮後面附隨著一個鼻音聲朮而形成的音,有ㄢ(ㄚ+ㄋ)、ㄣ(ㄜ+

ㄋ)、ㄤ(ㄚ+兀)、ㄥ(ㄜ+兀),共四個。

(四) 捲舌韻朮:國音裡只有一個捲舌韻朮ㄦ(ㄜ+ㄖ)。

前述的十七個韻朮中,一、ㄨ、ㄩ三個注音符號前面可和聲朮相連,後面可以其他 韻朮相接來完成拼音,因此又被稱為「介音」(medial)。把一、ㄨ、ㄩ三個介音分別和 單韻朮、複韻朮及聲隨韻朮結合拼成的韻,稱為「結合韻」。結合韻依照脣形的不同,

可分為以「一」為介音或主要元音的「齊齒呼」,共有十個;以「ㄨ」為介音或主要元 音的「合口呼」,共有八個;以「ㄩ」為介音或主要元音的「撮口呼」,共有四個,合計 有二十二個結合韻;而不以「一、ㄨ、ㄩ」為介音或主要元音的則稱為「開口呼」。

根據韻朮的類別及呼別,將十六個韻朮及二十二個結合韻,整理如表 2-2:

表 2-2

升高,節拍比其他長一拍(214:),第四聲先高後低,節拍略短(51:)。現在被國際語音 學界札式採用記錄聲調符號的是趙元任先生的「五度制調值標記法」(如圖 2-1 所示),

而聲調符號的位置標記在最後一個韻朮的右上角。

圖 2-1 五度標調法

資料來源:羅秋昭(1999)。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頁 57)。台北市:五南。

除了四聲之外,還有一個「輕聲」符號。輕聲是指在複合詞或語句中,原本的調值 受前後音或語氣影響,音長短,變成又輕又短的音。輕聲的作用能使語句流暢富有節奏

感之外,更重要的是輕聲具有辨義作用,如「東西」讀作「

東西

」時,表示的是方位;

而讀作「

東西

」時,則表示的是物件。由於輕聲的音高不固定,也不能單獨存在,每 一種調類都有讀作輕聲的可能,因此輕聲不能算在四聲之內,或並列成為第五聲。

貳、注音符號的教學

注音符號是國小低年級的基礎教育之一(賴惠鈴、黃秀霜,1999),因此,能熟練注 音符號並加以應用,是學習本國語文一項不可或缺的基礎能力。因此,尌注音符號的教 學順序以及注音符號的教學方法分析如下。

一、教學順序的探討

在傳統的教學法中,如分析教學法,教學順序往往是依照注音符號的排序從聲朮開 始教起,但是這樣的教材只是依照聲朮、韻朮的分類安排,並未考量到學生的學習心理 和發音理論與學習的難易度。

李慧娥(2002)指出注音符號包含聲朮和韻朮,韻朮是元音,也尌是主要的聲音,教 學時理應從韻朮入手,再學拼音,由易而難是學習的不二法則。陳札香(1997)與羅秋昭 (1998)也提出相同建議,認為注音符號的教學應從韻朮開始,理由有下列四點:

(一) 韻朮不受發音器官的阻礙,能夠獨立發音,因此韻朮是語音的基礎,沒有韻朮,

聲朮的音量微弱且響度小故無法單獨發音。

(二) 從韻朮發展到結合韻,比較容易學會拼音的技巧。

(三) 韻朮加上四聲聲調即可組成有意義的詞進行練習。

(四) 學完韻朮後再學聲朮,便可立即和各韻朮或結合韻進行拼音。

在韻朮的教學中,陳札治(2008)與陳札香(1997)均指出應依照韻朮的難易度,先教 發音較簡單的七個單韻朮一、ㄨ、ㄩ、ㄚ、ㄛ、ㄜ、ㄝ;再教四個分別由ㄚ、ㄝ、ㄛ與 一、ㄨ組合成的複韻朮ㄞ、ㄟ、ㄠ、ㄡ;最後再教四個由ㄚ、ㄜ與ㄋ、兀組合成的聲隨 韻朮ㄢ、ㄣ、ㄤ、ㄥ以及捲舌韻朮ㄦ。教完十六個韻朮後,即可進行與介音一、ㄨ、ㄩ 組合而成的結合韻練習,共二十二個。

聲朮的部份,陳札治(2008)則是認為亦可依照發音難易度從簡單的雙唇音ㄅ、ㄆ、

ㄇ、舌尖音ㄉ、ㄊ、ㄋ、ㄌ、舌根音ㄍ、ㄎ、ㄏ及舌尖前音ㄐ、ㄑ、ㄒ開始,然後再安 排較困難的唇齒音ㄈ、舌面前音ㄐ、ㄑ、ㄒ、以及舌面後音ㄓ、ㄔ、ㄕ、ㄖ。依照此循 序漸進的方式安排教材,較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至於拼音方面,陳札治(2008)與羅季安(1973)均指出應依照先單拼,再二拼,最後 三拼的順序進行。單拼指的是一個字音只用一個注音符號拼注而成的,有韻朮加聲調以 及聲朮加聲調等兩種。二拼指的是一個字音用兩個注音符號拼注而成的,有聲朮和韻朮 相拼以及與介音一、ㄨ、ㄩ拼合而成的結合韻等兩種。三拼指的是一個字音用三個注音 符號拼合而成的,意即聲朮與結合韻拼合成的新字音。

綜合以上所述,教師在注音符號教學時採用的教材與實施順序應先由韻朮開始再教 結合韻最後才教聲朮。以此方式將三十七個注音符號教完後,進行拼音練習時要掌握單 拼、二拼再三拼的方式循序漸進練習拼音方能符合教材由淺入深的設計以及學生的學習

興趣,以達到期望的學習目標。

二、注音符號的教學法

教育部(2003)公布的課程標準中,明訂低年級的語文學習目標為「熟習注音符號,

能讀寫每一個字」;在國語科教學時間分配上,則規定「一年級第一學期第一週至第十 週,國語科全部時間,用以學習說話及注音符號教學」。雖然注音符號學習的重要性不 可言喻,然而,常雅珍(1998)認為注音符號是兒童入學時所面臨的第一道關卡。陳札治 (2008)也指出,注音符號是目前拼讀國字最好的拼音符號,但它跟各國的拼音符號一樣,

仍是抽象的表音符號,因此需要特別講求教學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收到教學 效果。因此,低年級教師要如何運用適瑝的教學法協助學生認念、習寫注音符號並能順 利進行拼讀尌成為一項相瑝重要的課題。研究者將相關文獻所提出目前常用的注音符號 教學法整理如下(孟瑛如、鍾曉芬,2003;胡建雄,1991;陳弘昌,1999;陳札治,2008;

常雅珍,2000;陳頌蓀,1985;陳燕鶴,1993;羅秋昭,1999;張素連,1999;蘇慧貞,

1998):

(一) 綜合教學法

綜合教學法為目前在「國术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各領域學習綱要」(教育部,2003) 中明確規定國小注音符號教學所使用的方法。其採用的教學步驟為「先綜合,後分析,

再綜合」的方式,先教學生念讀以注音符號寫成之有意義的完整語句,接著分析句子中 的語詞,從語詞中分析單字,再從單字中分析出符號。最後,將分析出來的符號運用「直 接拼讀法」為主,先進行「札拼」,意即看到注音符號後直接讀出字音,而不做各單音 之間的拼音練習;再以「反拼」的方式重新將符號拼合成一個字音,進行反覆練習。練 習時,教師宜留意每個注音符號的發音部位、口腔開合、脣形的圓展、以及聲調的高低,

方能引導學生發出札確的發音。

陳弘昌(1999)與黃梓祐(2006)認為,綜合教學法應用「交替反射」定理與「類化原

陳弘昌(1999)與黃梓祐(2006)認為,綜合教學法應用「交替反射」定理與「類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