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活動涉入

本節內容在分析探討活動涉入之理論與相關研究,共分二部份。包含活動涉 入的定義與活動涉入的衡量指標,分述如下:

一、 活動涉入之定義

1947年Sherif, and Cantril以「社會判斷理論」為基礎,首先提出涉入的概念,

以用來衡量個人的態度。其中提到「自我涉入」(ego involvement),用以預測一個 人因其地位或角色對於說服(或接受相反意見)的態度(引自吳宗瓊,2001;張良 漢,2006)。此概念引起不同領域研究者的好奇,進一步將「涉入」引入其他領域 之中。

涉入最早應用在消費者行為中,1971年Hupfer, and Gardne嘗試瞭解消費者依附 商品的原因,希望能影響顧客購買的決定(引自McIntyre, 1989)。Laurent, and Kapferer (1985)則把涉入視為個體差異的變數,是消費者一系列採購或溝通行為 結果的之誘發或因果變項。而Rothschild(1984)將涉入定義為:涉入是一種動機、

激勵或興趣的狀態,而此種狀態會一直存在於涉入的過程與情境當中。林靈宏(1994)

亦指出,涉入是個人在特定的情境下,由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興趣。

而活動涉入的觀念則直到1980 年代起才逐漸運用在休閒、遊憩領域研究之中 (Havitz, & Dimanche, 1990 ; Rothschild, 1984)。Dimanche, Havitz, and Howard (1991)

就指出,涉入乃休閒體驗及遊憩活動中的重要成份。也有研究指出涉入是指個體 對特定的休閒活動產生的感情投入、動機及興奮等心理狀態,是經特定的刺激或 情境所喚起,為個體與休閒活動、遊憩環境及相關遊憩設施與產品間產生興趣之 心理狀態(Havitz,& Dimanche,1990;Rothschild, 1984)。張良漢、蘇士博、王偉 琴(2006)認為活動涉入,意指個人在特別的活動或特別情形下所投入的程度。林慧 年(2004)以及潘淑蘭(2006)之研究則採用Rothschild (1984)以及Havitz,and

Dimanche (1990)對涉入所下的定義,分別將活動涉入定義為「二格組義務解說員 對於二格組活動的動機、激勵或興趣,並驅動成為個人擁有物的非觀測狀態」。

以及「解說志工對解說活動產生的感情投入、動機及興奮等心理狀態」。

從Stebbins(2001,2005,2007)指出具有深度休閒特質的活動參與者其對於活 動的涉入程度會高於隨性休閒的活動參與者,甚至有些參與者會將深度休閒看得 比工作來的重要。而Galindo-Kuhn, and Guzley(2001) 的研究亦認為志願服務者選 擇志願服務的工作就像選擇休閒活動一樣;而國內學者林慧年(2004)以及潘淑蘭 (2006)對解說志工所作之研究亦以活動涉入來探討解說志工對解活動投入之情 形,而不以「工作」的角度來探討其涉入情形。

綜觀上述,研究者認為既然志工從事志願服務是出於自願、不計酬勞的,用的 是自己工作以外的時間,和一般受薪員工大不相同,因此並不完全像是工作,所 以不適用「工作涉入」,故研究者亦採用「活動涉入」來探討國小學校志工投入 服務活動的情形,並以Rothschild (1984)以及Havitz, and Dimanche (1990)對涉入所 做的定義,將活動涉入定義為「學校志工對於志願服務活動產生的感情投入、驅 動力及興奮等心理狀態」。

二、 活動涉入之衡量指標

早期學者將「涉入」視為單一構面的概念,多以Zaichkowsky (1985)發展的個 人涉入量表(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簡稱PII)來衡量個人涉入的程度。此量 表使用了20對語意差異題項,每對分為7個尺度等級,經由加總20項所得分數以做

為個人涉入程度的指標分數。

然而也有學者持不同之看法,認為涉入是個人的內在心理狀態,屬於抽象的變 數,僅就單一指標來考慮個體的「涉入性」是不足的。換言之,「涉入性」是具 有多重意義且會被數個因素所預測的(Laurent, & Kapferer, 1985)。最常被用來衡量 涉入程度的量表為Laurent, and Kapferer (1985)所提出多重構面的消費者涉入剖面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簡稱CIP)。CIP剖面提出重要性、符號性、愉悅價 值、風險機率與遭遇風險結果五個構面,以完整地描述消費者的涉入本質(Madrigal, Havitz, & Dimanche, 1992,引自潘淑蘭,2006)。

直至1992年,McIntyre, and Pigram 根據Laurent, and Kapferer (1985)的理論,

以682位露營者為研究對象,建構出休閒涉入的架構,包括吸引力(Attraction)、自 我表達(Self-Expression)及中心性(Centrality)。其中吸引力包括CIP剖面中的重要性 和愉悅價值;自我表達則類似符號性,以下分述之:

 1. 吸引力:對於休閒活動感覺到重要和愉快。

 2. 自我表達:經由休閒活動表現一個人的個性/特性。

3. 中心性:相較於其他生活領域,此休閒活動的價值。

自從McIntyre, and Pigram(1992)提出此架構後,隨後相關研究也多使用此三構 面來衡量不同活動的涉入感(林慧年,2004;Kyle, & Mowen, 2005;張良漢,2007;

潘淑蘭、吳忠宏、周儒,2008)。Kyle, Graefe,Manning, and Bacon (2003)以阿帕拉 契山步道健行者為樣本探討活動涉入與地方依附之關係時,將活動涉入分為吸引 力、自我表達、及中心性等三大構面,其Cronbach’s α 係數分別為 0.88、0.65,0.93。

2004 年,Kyle et al.再次以阿帕拉契山步道健行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活動涉入與地 方依附對遊憩者擁擠感之影響,仍以吸引力、自我表達、中心性為活動涉入之構 面,其Cronbach’s α 係數分別 0.90、0.73、0.78。林慧年(2004)以及潘淑蘭(2006)

的研究亦以此三構面來探討解說志工活動涉入程度,所得之活動涉入Cronbach’s α 係數分別為0.91、0.92。2007 年,張良漢更利用結構方程模式來建構登山健行者 活動涉入量表,研究顯示吸引力、自我表達、中心性三構面具高度建構信度,分 別為0.93、0.82、0.92。

邱皓政(2006a)指出Cronbach’s α係數估計必須等於或大於0.7才是普遍可接受 的數值,而黃芳銘(2006)亦認為建構信度(construct reliability),其值需大於0.60。

由上述研究發現,以吸引力、自我表達與中心性做為活動涉入的三個構面有其足 夠的信度,因此本研究同樣以吸引力、自我表達與中心性三個構面來衡量國小學 校志工活動涉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