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深度訪談之設計與實施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六、t 檢定

使用獨立樣本 t 檢定來分析不同屬性的環保志工在環境意識、消費態度與綠 色消費等研究變項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七、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

為了解本研究自變項與依變項間可能存在的關係,利用迴歸分析來檢定環境意 識、消費態度與綠色消費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的影響。

第六節 深度訪談之設計與實施

潘淑滿(2009)認為,當研究者想要深入了解被研究者的內在世界,或被研究者 對事件的看法、感覺、認知或意見時,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是頗為適當的資料收 集方法。

Mishler(1986)認為訪談是一種交談行動,是受訪者與訪談者共同建構意義 的過程(畢恆達,2008),訪談者可以藉由訪談的過程中,從受訪者得到第一手 的資料;而訪談不能僅僅依靠訪談者運用個人的技巧,而且還需要訪談者理解訪 談的作用與目的、把握訪談的情境,才能收集到有系統且有意義的資料。

為使研究更為周延,本研究另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來瞭解環保志工對於環 境的認知與態度,以及對綠色消費的支持度;並且希望透過訪談,可以讓受訪者 更瞭解環境與綠色消費之間的關係,並提供相關的建議,以作為未來政府在制定 相關政策時的參考。

壹、 訪談方式的選擇

Patton 將質化的訪談方式分為「非正式會話訪談法」、「一般性訪談導引法」

及「標準化開放式訪談」三種,略述如下:(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

一、 非正式的會話訪談(informal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

此種訪談方式是訪談中最開放式的取向,完全取決於互動與自然流程中,問 題的自發性顯現。其特徵為問題顯現於立即的情境脈絡中,並於事件的自然進行 中詢問,訪談前無任何先前決定的問題主題或字組。此種訪談的優點在於訪談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可以對個別差異和情境的變化保持彈性(flexibility)、自發性(spontaneity)和回 應性(responsiveness),而缺點在於它需要大量的時間才能蒐集到系統化的資訊,

而且會比較難以整理和分析。

二、 一般性的訪談導引法(general interview guide approach)

此種訪談的特徵在於訪談之前已經設計好一組綱要式(outline)的議題,用 來與每位受訪者做深入的探索。其特徵在於訪談所要涵括的主題係於事先以綱要 的形式明定;訪談者於訪談進行中決定問題的順序及字組。其優點在於它促使訪 談者謹慎的決定,如何在訪談情境中將有限的時間做最佳的利用,並使對於許多 不同人所做的訪談能更有系統性與綜合性。

三、 標準化開放式訪談(standardized open-ended interview)

此種訪談包括一組經過字斟句酌和組織排列的問題,意圖讓每位受訪者都經 歷相同的標準化程序,詢問每位受訪者相同的問題,問題以完全開放的型式。其 特徵在於問題所呈現精確的字組和順序係於訪談事前所決定;所有受訪者均被詢 問以相同次序呈現的相同基本問題;問題係以完全開放的型式來擬定。此種訪談 法雖然可以將提問對受訪者所造成的差異性減到最小,但相對也減低了進一步探 討個別差異和環境便一的可能性和程度。

Patton 認為以上三種訪談方式雖然在預先決定問題的措詞和呈現順序上或多 或少有一些差異,但不變的是受訪者回應的形式必須是開放式的,而且這三種訪 談法也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結合運用的。

潘淑滿(2009)認為,社會科學研究習慣將訪談法依據訪談問題設計的嚴謹度,

劃分為三種類型:「結構式」、「無結構式」與「半結構式」的訪談。結構式訪 談是研究者以預先設計好的問題,去了解受訪者的想法、態度和意見,透過預先 設計好的結構性問題及訪談標準化程序,降低可能的偏誤。無結構式的訪談是毋 須預先設計一套標準化的訪談大綱做為指引,而較重視如何在自然情境中,了解 複雜現象或行為背後的意義。半結構式的訪談則是以半開放方式詢問問題,其訪 談大綱的設計只是為了要讓訪談進行得更流暢,所以在引導式的問題之後會緊隨 著開放說明式的問題,用以詢問受訪者的認知、感受與內在想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受訪者暢所欲言,一方面又不致於使受訪者的談話內容偏離主題太遠,而使訪談 時間過長並影響後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故採取「一般性訪談導引法」及「半結 構式訪談」方式,與受訪者進行一對一的深入訪談來進行資料蒐集。雖有訪談大 綱之設計,但並非完全照著問題次序進行,而是由研究者視訪談的真實情境,以 適當的方式來進行引導,讓受訪者有較大的空間可以敘述,以利於後續資料的整 理與分析。

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為探索問題的主要方式,而深度訪談則用以與之相互論 證。在既成的研究架構下,問題意識已相當明確,因此訪談方式的選擇係以預擬 題綱的一般性訪談法進行,以期在具有焦點的範圍內進行雙向式的意義建構對 話。

貳、 訪談工具

一、 研究者

對質性研究而言,研究者是最主要的研究工具,而質性研究的效度與信度,

有相當大程度取決於實地進行研究的研究者的技巧、能力,以及如何嚴謹的執行 其工作。因此,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是否有豐富的想像力、敏銳的觀察力 及高度的親和力,為整個研究是否成功的關鍵。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以本身的 觀察力、感受力,以及與受訪者所建立起的信任關係來進行訪談,且在訪談的同 時,研究者除了須具備詢問問題的能力外,更要以一種同理心的中立態度來與受 訪者互動、瞭解受訪者的主觀世界。在資料分析時,研究者更要以其本身的經驗、

所受的訓練,以及對受訪者經驗的理解來進行理論性的分析。

要成為一位成功的訪談者,不僅需要學習一些必要的訪談技術,更重要的是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理解他人、關心他人、與他人和睦相處的能力(陳向 明,2007)。

質性研究訪談工作像是一種對話之旅,目標是在尋找對社會現象或行為的意 義有更深層的理解;所以研究者必須懂得把自己放在一邊,先讓自己存而不論,

如此才能真實體驗現象的經驗與意涵(潘淑滿,2009)。Hutchinson 與 Wilson(1994) 等人也建議,訪談者應該將自己定位在研究者的角色,在訪談過程扮演互補的角 色,透過引導與催化技巧的運用,幫助受訪者在自然的情境中,敞開心胸、充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表達自己內在感受與看法。

因此,筆者期許自己在訪談的過程中,能扮演好一個良好溝通者的角色,說 明本研究之目的、訪談進行的方式,以及相關的保密措施,讓受訪者在整個訪談 過程中,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而可以儘量的表達自己看法或想法。

二、 訪談錄音及備忘記事

由於本研究以深度訪談作為蒐集資料的方法,因此需要對訪談進行全程的錄 音,以利於後續訪談紀錄的撰寫。在訪談前,會告知受訪者錄音的用意、目的,

以及受訪者將匿名以代號表示等訊息,並徵得受訪者同意後才開始進行錄音。訪 談的過程中,在訪談大綱上寫下訪談筆記,將受訪者重要的詞語、關鍵字及重大 發現紀錄下來,一方面可做為訪談中深入發問的提示,再者有助於訪談後資料的 記載,以便在資料分析整理的階段,能提供有意義的訊息。

參、 訪談對象與訪談的實施步驟

一、 訪談對象

Patton(1990)曾論及質性研究的抽樣重點是:「樣本一般都很少,甚至只有 一個個案(n=1),但是需要有深度的(in depth)『立意』抽樣(purpose sampling,

又稱目的抽樣、判斷抽樣)。」所以,質性研究抽的樣本,必須是能提供「深度」

和「多元社會實狀廣度」的資料為標準,並非「量」化研究中,以能代表人口並 推論到人口母群體的樣本為抽樣原則。而且,由於質性研究者往往重視動態過程 之特質,也儘量使得抽樣上具備「彈性化」和「隨研究進展而演變」之特質,也 就是下一個抽樣可能會視已進行的狀況和需要而定,以「避免重複」和「捕捉進 展」為原則(姚美華、胡幼慧,2008)。

對深度訪談而言,受訪者的挑選應該是根據研究問題及資訊的豐富等原則,

來決定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樣本,所以其抽樣策略應該是立意抽樣而非隨機抽樣。

而所謂立意抽樣,就是抽樣設計的方式是依據研究者的判斷,以及研究目的而決 定的(李美華等譯,1998)。

為使本研究受訪者的樣本具有代表性,且所蒐集的資料能滿足本研究之目的,

故在受訪的對象方面,選擇了 3 位對於環保志工及綠色消費業務均極熟悉之受訪

101年6月18日 下午2時

101年6月20日 下午3時

里辦公處

A3 科長 於環保局服務多年,

並擔任環保志工及綠 色消費業務科主管。

101年6月22日 下午5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 告知本次訪談將進行錄音,並說明基於學術倫理,訪談內容將以匿名方 式處理。取得受訪者同意後,使用錄音筆進行錄音,依據訪談大綱與實 際情況提出問題,保持中立的立場進行訪談,並適時的記錄訪談的重 點。

4. 訪談過程中,專注傾聽,使受訪者可以暢所欲言,以獲得完整之訊息;

可以適時請教受訪者對於訪談大綱的看法,如受訪者有疑問應正確、誠 懇的回答;如受訪者離題時,應適時的將受訪者拉回到訪談的主題。

(三)訪談結束後的相關工作

1. 訪談結束時,應再次表達感謝之意,向受訪者說明,如後續對訪談內容 仍有疑問或有需補充之處,可能再次透過電話、電子郵件或書面方式邀

1. 訪談結束時,應再次表達感謝之意,向受訪者說明,如後續對訪談內容 仍有疑問或有需補充之處,可能再次透過電話、電子郵件或書面方式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