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游泳的功能與游泳教學之重要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游泳的功能與游泳教學之重要性

本節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游泳教學的意義;第二部分游泳的功能;第三 部分為游泳教學的重要;第四部分游泳教學相關政策,茲分述如下

一、游泳教學的意義

何謂教學?這是教育專業學門中的問題。從基本的形式而言,教學行為的 構成一定要有教學者在學校教育的脈絡中指的是老師和受教者(學習者)俗 稱學生,二者要產生某種的互動,師生的互動必須是以某種預設的內容為範 圍(課程),並且其目的在增進學生對此一內容了解為之教學,從上述的三個 條件來看,教學行為可以更白話的解釋,「教學者運用教學技巧,來讓學習者 對課程有更多所了解」。因此做為一個教師必須時時注意到,自己是不是真的 在「教學」,更致力於提高有效教學(鄭惠萍、教發中心,2008)。教學是一 種藝術,教師對學生會產生強烈且持續的影響,教師直接主導學生要如何學

13

習、學習什麼和要學多少,並且影響到學生彼此間的互動和人生觀(林世健 譯,2003)。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除了必須具備基本的教學熱情與熱忱外,更 必須注重教學品質的提昇,尤其若能在教師有計畫的教學內容中,加入生動、

活潑的樂趣化遊戲,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洪建智,2008)。沈宇鵬與白慕煒

(2010)認為教學是闡明事物並交給一切人的全部藝術。教學藝術是教師在 課堂上適用語言、動作、表情、聲音、圖像(包括文字、符號、表格、模型、

實物)等手段,遵循教學現律和原則,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組合運用的一 套嫻熟的教學方法、技能和技巧。

在游泳教學實踐領域適用教學藝術,遵循體育教學活動科學規律,營造 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創造性的進行教學實踐,以形成自己的教學藝術風格,

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是游泳教師的追求目標。陳秀華(2004)研究結果指 出,游泳教師是游泳教學計畫之執行的靈魂人物,其專業知能具備與否,更 影響游泳教學之成敗,因此,要有良好的游泳教學師資,才能建立學生正確 的游泳技能與觀念。在國民小學體育教學課程中,編排游泳教學課程,指導 學生學習水上遊戲、水上運動、游泳基本動作等,指導學生學習游泳及其他 水上運動教學,使學生更加了解水上運動的常識及游泳技能(陳武聰,2003)。

綜觀上述游泳教學是學生在體育課程中較熱愛的學習活動之一,而游泳 教學的意義是具備游泳和水上救生知能的教師透過嫻熟的教學方法、技能和 技巧,設計循序漸進的教材,採用專業有效的方法教導如何在游泳教學活動 中,讓學生學得游泳技能與具備水上安全的基本觀念。

14

二、游泳的功能

國內學者武育勇(1998)認為游泳的功能有以下:(一)增進健康,培養 健美體態。(二)增進休閒樂趣,健康社交活動。(三)增加游泳競技,肯定 自我。(四)培養「自救」、「救人」技術。(五)享受其他水上活動所必須的 條件。(六)游泳富有韻律感,給予人以自由運用肢體與肌肉的快感。(七)

游泳對如小兒麻痺、肢體殘障、氣喘及輕微腸胃不適者有不錯的運動效果與 療效。(八)增加孕婦的運動機會。(九)對國防與科學研究有特殊貢獻。

大陸北京大學學者溫仲華等(2003)指出游泳有下列好處:(一)游泳能 提高心肺功能(二)游泳是對兒童教育的良好手段。(三)游泳是中、青年減 輕壓力、恢復精力的靈丹妙藥。(四)游泳是老年人娛樂健身的好方法。

王勃(2002)指出游泳是全身性運動,從頸部到腳踝的關節與肌肉皆能 充分參與,對兒童成長發展有均衡促進的效果。游泳運動沒有負重、有浮力,

是運動傷害較少的運動項目之ㄧ(陳和睦,2004)。謝錦城(2002)指出,游 泳運動被證實的一般治療效果包括有:減輕肌肉張力使身體得以放鬆、維持 改善肌肉的可動範圍、強化肌力與肌耐力、改善呼吸循環功能、培養平衡及 協調能力、加強身體的安定性與改善語言功能。陳秀華(2004)也表示,游 泳是一項極富韻律性、節奏感、肌肉放鬆與緊張、協調性與配合度要求很高 的運動,透過規律的練習,可發展身體的協調性與肌耐力,此種力量的運用 是給予身體一種自我控制的快感與美感。在美、日、歐等先進國家,游泳運 動皆為必備的休閒活動之ㄧ,除了水中特殊活動的環境可增強健康體適能外,

15

游泳是一項低運動傷害、運動量大且溫和的運動特質之休閒運動項目之ㄧ(張 川鈴,2008)。

綜合上述國內、外各研究結果,游泳運動不僅可以舒解壓力、放鬆精神 肌肉放鬆、增進健康體適能,促進個人健康防患未然,符合現今健康保健新 趨勢,另外從終身運動的觀點來看,游泳是一項極為值得推廣與普及的運動 項目之一。因此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游泳課程的實施應該積極加強落實,增進 學童健康體適能、均衡成長發展、提高學童心肺功能及培養「自救」、「救人」

能力。

三、游泳教學的重要

在日本和歐洲,國小的學生若還不會游泳,學校的老師會以為這個孩子 有問題,或者是他國小畢業還不會游泳,老師就一定會到家裡去拜訪,因為 他們認為游泳是一個很基本的能力(臺灣慧行志工水上救生協會,2010)。而 臺灣位處亞熱帶的海島型的國家,四面環海,海岸線長,加上島內溪流湖泊 眾多,提供的水域資源豐富,國民與水的關係密切,游泳更是民眾喜歡的水 上休閒活動之一;而依據王國川(2003)研究指出,臺灣地區影響民眾溺水 發生結果的水域活動類型,依發生頻率高低,分別為戲水、水域邊活動失足 落水、游泳、釣魚等,所以游泳戲水本身存在著潛在性的危險性,如果稍有 疏忽即會有生命危險。從許多報章雜誌新聞媒體報導常見學生溺斃事件發生,

若學生具備游泳能力及技能,或許可以減少悲劇的產生,可得知游泳教學的 重要,而透過游泳教學落實水上救生,在游泳教學不僅僅是教導學生正確的

16

游泳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教導學生如何自救求生的技能。

根據教育部校安中心之通報溺水事件統計結果顯示,自 2010 年 1 月 1 日 起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止,全國共有 34 名學生發生溺斃事件,其中國民中 小學學生就占了 56%,共計 19 名(含國小 9 名、國中 10 名)。依據教育部「校 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即時通報網」,2011 年截至 6 月 7 日止計 17 名學生溺水死 亡,其中 6 人為國小學生、2 人為國中學生、5 人為高中職學生、4 人為大專 校院學生,在短短六個月的期間內臺灣學生因溺水事件減少 17 位,在這 17 名學生中以高中及國小階段發生溺斃事件比率最高,有鑑於此,加強學生如 何正確安全的從事水域活動,預防因從事水域活動而發生溺水事故,降低學 生從事水域活動發生事故以減少憾事的發生,成為學校教育重要的課題,對 於處於海島的臺灣而言,國人的游泳能力是必備的條件:相對的游泳教學也 突顯出它的重要性。

綜合上述可知游泳教學的首重於水上安全、自救的能力,且游泳技能與 擁有水上安全知識是從事水上活動必備之條件(朱海光,2004)。各項數據發 現國小至高中職的溺水死亡事件最多,因此,如果能在國小階段學習游泳,

強化學生對於從事水域活動時的安全認知及自救的能力,讓位學生都能學會 正確且安全的游泳技能,提昇游泳能力暨水上安全救生觀念,以降低因從事 水域活動而傷亡的人數與極高的社會成本。

四、游泳教學相關政策

教育部及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以下稱體委會)自 2000 年起陸續頒布推行

17

18

持續推動提升學生游泳能力方案計畫,減少溺水死亡人數、降低許多社會成 本、豐富民眾休閒生活,進而帶動產業經濟,落實政府推動「活力臺灣、健 康國民—提升健康活力品質」的政策目標,並建立臺灣為「海洋國家」的國 際形象,於 2009 年推行「學生游泳能力 121 計畫」、2010 年「泳起來!提升 全民游泳能力合格率及泳池新改建專案」,期望減少國人溺斃意外事件之發生,

並落實保障學生之生命安全,並能配合未來政府整合各類水域資源推動民眾 從事水域運動的政策下,利用學校體系培養學生之游泳能力,可為未來民眾 從事水域運動時建立良好的基礎。在教育部、體委會等政府單位的大力推行 之下,各縣市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人力物力,結合目前縣市擁有之資源與預 期之目標訂定相關實施計畫,以期推動游泳能力計劃能順利進行。

以下即針對「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推動學生水域運動方案」、

「推動學生游泳能力方案」、「學生游泳能力 121 計畫」、「澎湖縣國中小學學 生游泳能力提昇實施計畫」等政策提出說明。

(一)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

教育部為提升學生游泳能力,於民國八十九年一月訂定「提升學生 游泳能力中程計劃」(教育部,2001),預計自 90 年度至 93 年度止,其 目標為利用四年時間加強推動游泳教學,使學生會游泳之比例提升 15﹪,

其鑑定標準為國小畢業前能游 15 公尺,國、高中(職)畢業前能游 25 公尺且須會換氣;同時並發函全國各地方政府,為落實執行本計劃應逐 年編列經費辦理,以加強學生水上安全教育與宣導,提升中小學生水上 安全認知及自救、救人的技能、養成學生游泳習慣,豐富學生休閒運動

19

內涵。實施策略為:

1. 成立推動小組。

2. 強化游泳教學知能。

2. 強化游泳教學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