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加斯巴之夜》演奏詮釋

第二節 演奏版本比較

《加斯巴之夜》坊間已有許多錄音版本,不論是拉威爾同年代之演奏家、或 是二十世紀後半以降的鋼琴家們,皆對此作品有不同的演奏詮釋。筆者將以二十 世紀初期之法國鋼琴家紀瑟金(Walter Gieseking, 1895-1956)、義大利鋼琴家米開蘭 傑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1920-1995)、德國鋼琴家珀爾(Alfredi Perl, 1965- )、美國鋼琴家肯普夫(Freddy Kempf, 1977- )等四人之錄音版本,在速度、

樂句語法、踏板的使用以及音色層次等,就其詮釋上之差異作演奏版本比較與研

插入段之宣敘奏 只在時值較長的音

特質以柔和、溫暖的音色來詮釋;肯普夫則將第二主題以厚實的音色呈現,與第 一主題柔美的特質有所區別。

旋律 c 出現於發展部中,其特色為上行推進的音型,且不同於第一、二主題 旋律是呈現於低音域,紀瑟金在此段彈奏出綿密、難以前進的音樂詮釋,表現低 音域深沉、神秘之感;而米開蘭傑利與珀爾在此段並沒有明顯的變化;肯普夫則 變化水波音型的音量來突顯上行音型推進的特色。

關於三十二分音符的彈法,紀瑟金與肯普夫將此處理成音響效果,並不特別 強調某些音或組合方式,為旋律鋪陳一個靜態的氛圍;而米開蘭傑利清楚地彈出 每個音符,且可聽見其組合方式為四個十六分音符為一組;珀爾則較強調三十二 分音符中重複的音。曲中時常以琶音音型作為伴奏,紀瑟金強調由琶音音型所展 現的和聲色彩變化;米開蘭傑利一如往常著重每顆音符的獨立性;珀爾則以顆粒 般的音色彈奏此音型,偶爾使其隱沒於旋律中;而肯普夫以音量變化表現琶音音 型內的上、下行方向感。

再現部第一段呈現四個樂句,依據譜上的音域、織度和力度變化,情緒上需 由激烈逐漸轉為淡然平緩。紀瑟金彈奏時跟隨音域變化音量,直到第一段結尾時 仍保持著音樂張力;而米開蘭傑利彈奏至第三句時,有明顯地音量減弱但仍保持 緊繃的情緒;珀爾在此段首先維持大聲並做細微的音量變化,直到第四句時才明 顯地轉弱;肯普夫則將以厚實的音響彈奏第一、二句,並突顯左手琶音音型之最 高音,來對應右手第二主題旋律,之後在第三、四句逐漸漸弱。在進入尾奏前的 插入段,包含宣敘風格之段落與裝飾奏,關於裝飾奏段落的詮釋,紀瑟金藉由上 行音型作出激動的情緒,並隨著之後連續下行的音型,依次減少音量;而米開蘭 傑利為了強調上行音型的方向性,將最高的幾個音加重音,並在進入連續下行時

突顯中音域的和聲音響;珀爾則增加左手上行的音量,來輔助右手表現出上升的

句法 頑固音型降 B 音之詮釋 隨著樂句起伏有

者相互共鳴、激盪的音響。本曲尾奏將三個素材各呈現一次,作最後的回顧,紀

發展部前三段之詮釋 各樂段性格明顯、

展現與動機三不同的性格;珀爾將動機三的兩音以不同的音色呈現,第一音使用

8. 尾奏:紀瑟金維持低音域陰沉的音響,直到尾句才令其消失,音量亦配合織 度轉變而逐漸減少;米開蘭傑利則強調下行之和弦分解音與尾句中右手的顫 音效果;珀爾在此段作出明顯地漸弱層次,句尾的詮釋呈現史卡波迅速消失 的效果;而肯普夫強調下行和弦分解音外,亦做出明顯的漸弱層次,使全曲 在極弱的音量中結束。

關於踏板,在彈奏帶有漸強與漸弱的快速音群時,紀瑟金使用踏板保持音響,

直到音型的尾端才更換踏板作出漸弱;米開蘭傑利彈奏音型時,漸弱的幅度不大,

在使用踏板時仍保持清晰、顆粒般的音色;珀爾為了控制漸弱音響效果,以碎音 踏板輔助彈奏漸弱的上升音型;肯普夫將踏板與漸弱的力度變化配合弟非常融洽,

有明顯的漸弱層次。關於整體踏板的使用,紀瑟金大多利用踏板呈現濃厚的音響,

並以踏板輔助其表現音樂張力;米開蘭傑利節制地使用踏板,在強的音量或多力 度變化的樂段使用較多踏板;珀爾以踏板輔助表現力度變化的層次與張力;肯普 夫的踏板功力令人稱羨,透過他精妙的踏板使用,將許多富含力度變化的樂段表 現得流暢又自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