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拉威爾

第一節 生平

一、童年及學習過程(1875-1905)

摩利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出生於法國西南部的西布爾 (Ciboure),這是一個鄰近西班牙邊境巴斯克(Basque)地區的小鎮,其父親皮耶‧約 瑟夫‧拉威爾(Pierre-Joseph Ravel, 1832-1908)為瑞士籍的鐵路工程師和業餘音樂 家,而母親瑪麗‧德盧瓦(Marie Delouart, 1840-1917)為西班牙巴斯克人,有著濃 厚的西班牙血統。在拉威爾三個月大時,舉家遷往巴黎蒙馬特區(Montmartre)定 居。

受父親愛好音樂的影響,拉威爾自幼即展現他的音樂才華,他曾說:「當我還 是個孩子,我便敏感於各種類型的音樂,音樂造詣優於任何業餘者的父親,他知 道如何培養我的品味並啟發我對音樂的興趣」21 。1882 年開始跟隨蓋斯(Henri Ghys, 1838-1908)學習鋼琴,之後向赫內(Charles René, 1827-1911)學習和聲與對位 法,奠定其深厚的作曲基礎。

1889 年,進入巴黎音樂院先修班就讀,跟隨佩薩爾(Emile Pessard, 1843-1917) 學習和聲,之後跟隨貝里歐(Charles-Auguste de Bériot, 1802-1870)學習鋼琴。在貝 里歐的門下結識了同為西班牙血統的維聶斯(Ricardo Viñes, 1876-1943),兩人對於 音樂與藝術有著共同的理念,他們相互切磋與學習並時常在鋼琴前試驗新的和聲 效果,亦是維聶斯將貝特朗的詩集《加斯巴之夜:林布蘭特及卡洛特式的幻想集》

21 “Even as a child, I was sensitive to music- to all kinds of music. My father, who was infinitely better qualified than the majority of amateurs, knew how to develop my tastes and stimulate my interest at an early age.” from Roland-Manuel 1947, 17.

推薦給拉威爾。

1889 年巴黎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拉威爾因此接觸到爪哇的甘美朗,深 受東方異國色彩吸引,另外由李姆斯基‧柯薩科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指揮演出的一系列俄國管弦樂曲,這些作品充滿異於 西方大小調之調式旋律,強烈的節奏與多變的和聲亦吸引著拉威爾。

1895 年,拉威爾短暫地離開音樂院,但他並沒有就此停止作曲,反而更確定 地邁向作曲家一職。此時創作了鋼琴曲《古風格梅呂哀舞曲》(Menuet antique, 1895) 和《哈巴奈拉舞曲》,他曾道:「…我認為《哈巴奈拉舞曲》包含許多元素,亦引 導我之後的作品,而這些都是來自夏布里耶的影響,使我有能力將其結晶化。」22, 在夏布里耶(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的音樂中他領悟出法國藝術中典雅高 貴的特質,除此之外,在父親的引介下拉威爾認識了薩悌(Erik Satie, 1866-1925),

拉威爾受其音樂所吸引,並以演出他的作品展現對他的崇敬。

拉威爾於 1897 年重返校園,跟隨傑達爾吉(André Gédalge, 1856-1926)學習對 位法,並與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學習作曲。這兩位老師對拉威爾有決定 性的影響,傑達爾吉以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865-1750)、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作品作為典範來教學,奠定了拉威爾紮實的作曲技 巧。拉威爾在佛瑞嚴謹但開明的教學下能不斷地嘗試各種創新的和聲色彩,並學 習恩師使用調式音階創作,最後結合古典的理性思考樹立了個人獨特的音樂風 格。

約 1902 年,經由維聶斯引薦,拉威爾加入一個聚集年輕藝術家的私人團體

22 “I wrote my first published works: the Menuet antique and the Habanera for piano. I consider that in embryo the latter work embodies many of the elements which were to dominate my later compositions, and which through Chabrier’s influence I have been able to crystallize.” from Roland-Manuel 1947, 22.

「阿帕序協會」(Les Apaches),其成員包含了詩人、畫家、作曲家、評論家、鋼 琴家等,1909 年斯特拉溫斯基(Ignor Stravinsky, 1882-1971)也曾短暫地加入此團體。

在這個藝術社交圈,拉威爾結交了終身益友和事業夥伴。拉威爾的《水之嬉戲》

及《弦樂四重奏》(Quatuor, 1902-3)皆在此協會的定期聚會中演出過。

1900 至 1905 年間,拉威爾五次參加羅馬大賽(Prix de Rome)23 ,但因其作曲 風格與主審的喜好不同,使已在音樂界小有名氣的拉威爾屢遭淘汰,進而引起一 連串的風波。作家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更寫信致美藝學院的院長,內 容大致為: 贊助至羅馬進修。作曲家白遼士、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德布西皆曾榮獲此獎 項。陳漢金 2008,24。

24 David Burnett James, 《偉大作曲家群像:拉威爾》(The illustrated lived of the great composer: Ravel),楊敦惠譯 (台北市:智庫文化,1995),38。

25《鏡》中的五首作品各獻給「阿帕序協會」的成員,〈夜蛾〉(“Noctuelles”)獻給詩 人法爾格(Léon-Pual Fargue, 1876-1947)、〈憂傷之鳥〉(“Oiseaux tristes”)獻給好友維聶斯、

〈海上一孤舟〉(“Une barque sur l’ocean”)獻給索德(Paul Sordes)、〈小丑的晨歌〉(“Alborada del gracioso”)獻給評論家卡爾佛柯瑞西(Michel-Dimitri Calvocoressi, 1877-1944)、〈鐘谷〉

(“La Vallée des cloches”)獻給學生德拉惹(Maurice Delage, 1879-1961)。

求的詮釋,使得他們的友誼關係破裂,此後許多拉威爾鋼琴作品轉由鋼琴家隆 (Marguerite Long, 1874-1966)擔任詮釋者。創作《加斯巴之夜》的同時,他也為好 友高德布斯基(Cipa Godebski, 1874-1937)的小孩寫作一組鋼琴四手聯彈《鵝媽媽組 曲》(Ma mére l’oye, 1908-1910),此曲富有舞蹈節奏與調式旋律的特色,並以兒歌 式旋律和單純明晰的形式,異於同時期炫技繁複的風格。

除了鋼琴作品外,拉威爾選用雷納(Jules Renard, 1864-1910)的散文詩其中五 首,作成同名聲樂作品《大自然的故事》(Histoires naturelles, 1906),將旋律盡可 能地配合法文的音韻感,這種手法日後亦出現於他的歌劇作品中。1907 年,拉威 爾以諾安(Franc-Nohain, 1872-1934)的劇本,創作了獨幕歌劇《西班牙時光》(L’heure espagnole, 1907-9),結合旋律強調法文音調變化與重音音節,仿效義大利喜歌劇

以音樂做出諷刺的效果。26 1909 年俄國舞團團長狄亞格烈夫(Serge Diaghilev, 1872-1929)邀請拉威爾以希臘神話故事創作一部芭蕾舞劇,即著名的《達夫尼與 克洛伊》(Daphnis et Chloé, 1909-12)。

國家音樂協會於 1890 年由丹第(Vincent d’Indy, 1851-1931)接管,自他上任後,

國家音樂協會的音樂會中常演出許多外來作品,而這些作品有推展華格納音樂的 趨勢。拉威爾與其他佛瑞的學生為了對抗國家音樂協會的勢力,於 1909 年組成「獨 立音樂協會」(Société Musicale Indépendante),定期演出法國年輕作曲家的作品。

1911 年,獨立音樂協會舉辦了一場特別的音樂會,觀眾被要求需辨認每首匿名作 品之作曲家,而《高雅而憂傷的圓舞曲》(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1911)也在 這次的演出中,但由於拉威爾在此作品中結合簡潔的織度和奇異新穎的和聲,以 簡明、清晰的風格取代《加斯巴之夜》的繁複、炫技,故少有觀眾能認出此作品

26 義大利喜歌劇(opera buffa)劇情通常為諷刺性、平民日常生活的題材,每個角色的 性格明顯,演出人數少,通常以五、六人為主。

出自於拉威爾。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拉威爾熱切地希望能投身戰場為祖國盡份心力,

但礙於健康因素最後只在軍隊汽車部門擔任司機一職,這時他正在譜寫《鋼琴三 重奏》(Piano Trio, 1914)。戰後完成了《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1914-17),並將作品中的各個舞曲題獻給戰亡的好友們。此作品以復古為目標,

在曲式上採用巴洛克舞曲,呼應十八世紀法國作曲家庫普蘭所處的黃金時代,但 在節奏、旋律、架構等方面則呈現出現代感的風貌。

1917 年遭逢母親過世的打擊,使原本已不理想的健康狀態逐漸惡化,迫於工 作上的壓力,種種因素使他陷入創作的低潮期。

三、戰後新風潮與晚年(1919-1937)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音樂圈興起新風潮,以薩悌為模範、並推崇新奇理 念的新一代崛起,如普朗克(François Poulenc, 1899-1963)、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74)、奧內格(Arthur Honegger, 1892-1955)、歐立克(Georges Auric,

1899-1983)、迪瑞(Louis Durey, 1888-1979)和戴耶費爾(Germaine Taillefeere, 1892-1983)為代表的「六人組」(Les Six);拉威爾的音樂遭逢排擠並被視為過時,

但他不被劣勢所打倒,反而以日後的作品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為了轉換心情,拉威爾在巴黎近郊的小鎮蒙佛特拉莫瑞(Monfort l’Amaury),

買了一棟房子並命名為「望遠樓」(Le Belvèdére),此處從 1921 年至逝世前一直 是他的居所。27

1920 年,狄亞斯烈夫希望拉威爾能再譜寫一首芭蕾舞劇,促使拉威爾將醞釀

27 David Burnett James 1995, 103.

許久的構思譜成樂曲,也就是《圓舞曲》(La Valse, 1920),28 但狄亞斯烈夫認為 此曲並非芭蕾作品,卻不否認它是一部傑作。

約莫此時,拉威爾與著名作家柯雷特女士(Sidonie-Gabrielle Colette, 1783-1954) 合作,以她的劇本創作了歌劇《小孩子與魔法》(L’enfant et les sortileges, 1920-25),

此作品中有採用 1920 年代流行於法國的爵士音樂,而在其之後創作的《為左手的 鋼琴協奏曲》(Concerto pour la main gauche, 1929-30)29 和《G 大調鋼琴協奏曲》

(Concerto pour piano et orchestre, 1929-31)中也可發現藍調(blues)、繁音曲(ragtime) 等爵士素材的影子。

自 1920 年開始,拉威爾進行了多次的巡演計畫,足跡遍佈歐洲各國,亦橫跨 太平洋至美國,不斷受到國際邀約的拉威爾,即便礙於健康因素不便長途旅行,

仍不辭辛勞至各地指揮樂團、發表作品。1932 年拉威爾出了車禍,導致原本已不 盡理想的健康又急速下滑,使他幾乎無法寫作,1937 年逝世於巴黎。

28 1914 年,拉威爾曾在一封致馬紐耶爾(Roland-Manuel, 1891-1966)的信中提到,他 正在構思一部名為《維也納》(Wien)的交響詩,以印象樂派的手法美化維也納華爾滋,此 作品最後定名為《圓舞曲》。

29 《為左手的鋼琴協奏曲》是受奧國鋼琴家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 1887-1961) 邀約所作,維根斯坦在戰爭中失去了右手,但他仍熱於演奏,故邀請作曲家們創作為左 手的作品,並將許多作品改編成為左手的演奏版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