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伍章、個案分析:烏拉圭

烏拉圭是拉丁美洲政治及勞工條件最自由、中產階級最龐大(占總人口數 60%)的國家,具有高教育程度、高性別平等程度、高人均收入、低極端貧窮 率。(The World Bank, 2017d) 由於早期曾受西班牙、葡萄牙兩國殖民長達一世紀,

又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經歷巴拉圭戰爭、內戰、軍閥混戰不休等,使得政治經濟 穩定、現代化以及政治文化形塑的延後出現。今日,烏拉圭經濟為自由市場取 向,國外投資者對其信心十足;政治轉型在短短幾十年就完成,如今擁有世界 上最進步的法律之一,是為先進的開發中國家。(Jacobs, 2014)

第一節、 烏拉圭政治經濟發展背景 一、政治發展概況

烏拉圭為憲政共和國,現今政策以1967年烏拉圭憲法為根本(最新修憲為 2004年)。從國家治理架構、最新法律執行等層面觀察,烏拉圭的政治文化與 其他拉丁美洲國家迥異,他追求現代主義及自由主義,且其自由思想不僅存在 於經濟層面,政治層面亦然。(Jacobs, 2014) 烏拉圭的政治穩定也隨之帶起了社 會福利,其個人財富、居住與教育水準甚至與已開發的西歐國家相媲美。

在獨立前,烏拉圭分別經歷各殖民帝國間的緩衝區時期(~1825)、獨立 運動時期(1825~1828);獨立後則經歷派系分裂的民主成型時期(1828~

1851)、軍閥割據的軍事動亂時期(1852~1905)、政黨傾軋的民主轉型時期

(1903~1972)、獨裁專制的軍人統治時期(1973~1985)等。(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6b) 以下就近代(1970年代以後)的發展歷程簡介如下:

(一)軍人統治時期(1973~1985)

1973年,右翼軍事獨裁者阿爾瓦雷茲(Gregorio Alvarez)發動軍事叛變,造 成烏拉圭大震撼。軍事動亂的源頭最早可追溯自1960年代在經濟不振、惡性通 膨等情形下出現的城市游擊隊Tupamaro,他們當初因成功分配財富而獲得部分 群眾支持,但其後在轟炸、綁架、竊盜等事件層出不窮,且牽涉恐怖主義下而 在1971年宣布停火。上述暴力行動使國家軍隊獲得力量擴張的藉口,在1968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至1973年間,政府減少教育開支、倍增軍事開支(由13.9%成長至26.2%),使 軍隊裝備、軍事準備程度提高。

在12年獨裁執政期間,軍政府虐待、監禁等非人道行徑層出不窮。政治的不 穩定,也使經濟狀況急轉惡化。此後,當領導者意識到經濟好轉的唯一選項是 回歸公民制度,軍事統治才在1984年的選舉後結束。(Amuchastegui, 2013)

(二)民主回歸時期(1985~)

1984年11月選舉後,民主再度回歸,但國內仍然受到紅黨(Partido Colorado) 及白黨(Partido Nacional)這兩大政黨左右。此年年末的總統選舉由紅黨的候選人 胡利歐·瑪麗亞·桑吉內蒂(Julio María Sanguinetti,以下簡稱桑吉內蒂)勝選,

在任內(1984~1989)推動「國家聯合政府」的目標,但白黨以及第三大黨廣泛 陣線接連拒絕參與內閣。(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6) 桑吉內蒂任期結束後 由同黨連任,但此時仍有軍事力量殘留。獨裁後的首次完全自由選舉辦於1989 年總統大選,該年政權轉移至白黨。1994年,政權再度輪替回紅黨,係桑吉內 蒂二次當選,此年政治局面幾近三黨分立(紅黨占32.2%、白黨占31.4%、遇見 進步黨占30.8%),因此組成聯合政府,回歸傳統民主。

兩黨競爭持續170年,直至2004年中間偏左的廣泛聯盟(Fuente Amplio)贏得 選舉後,才結束輪替治理局面。整體而言,烏拉圭是拉美地區民主持續時間以 及穩定度最高的國家,是民主存在時間第二長的國家(第一為哥斯大黎加,第 二的烏拉圭在1915年建立民主),僅經歷三次憲法崩潰(1933、1942、1973 年)、一次非民選政府(1973~1985)。(Mainwaring, Brinks & Liñán, 2001)

二、經濟發展概況

烏拉圭以自由市場經濟導向,最主要的GDP來源是服務部門,但國內出口 品高度仰賴農業及家畜部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6b)回顧烏拉圭發 展歷史,除了政治高度自由,其經濟亦為高度自由。從1870年代進入世界體系 開始,烏拉圭供給初級產品、家畜等,將殖民時代的經濟發展基礎,以資本主 義式生產模式加以鞏固。(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6b) 1970年代,烏拉圭 進行結構改革,執行「反通貨膨脹穩定計劃」,當時整體經濟分配的不平等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況嚴重,不平等直至1990年代開始有所下降,今日已躋身成為拉美地區收入分 配平等的第二名。(Morley, 2001)

由 於 烏 拉 圭 經 濟 高 度 自 由 化 , 其 發 展 自 然 容 易 受 到 國 際 動 態 影 響 。 1996~1998年間,烏拉圭人均GDP成長率達到5%,但是到了1999~2002年,由於 受到鄰國阿根廷、巴西的經濟問題外溢波及,其四年間GDP減少將近20%。

2004~2008年,烏拉圭經濟成長率旋即達到年均8%,此時其總體經濟表現已經 強大到足以耐受外部更大衝擊。2009年,面臨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國內經濟成長 放緩,烏國在強大的銀行服務部門支撐下,以高度公共支出及投資,帶領其在 金融海嘯中安然度過。烏國政府在避免經濟衰退時,維持該年GDP正成長2.6%,

至隔年甚至達到8.5%。2年後,受到全球新興經濟體(尤其阿根廷、巴西兩個主 要貿易夥伴)的成長放緩影響,烏拉圭的GDP成長率不如以往高。(WDI, 2015b)

(一)主要產業及貿易夥伴

烏拉圭的服務業占出口GDP最高比例(67.6%),其次為工業(26.1%)及 農業(6.3%)。即便服務業為國內主要產業、農業占GDP比例最少,但依出口 總量而言,未加工的農、牧產品占比65%,將農業製成品算入則是占總出口量 的85%。因此,烏拉圭對於上述兩者具有高度依賴性,經濟受到貿易、觀光、

金融及保險服務、房地產、公司服務等影響極大。

除了農牧產品,其餘主要出口商品依序是肉類(21%)、種子油、種子及 水果(15%),以及木頭、木製品及木炭(10%)。(Trading Economics, 2017) 主要貿易夥伴國依序為中國大陸(15%)、巴西(14.4%)、美國(6.5%)以及 阿根廷(4.9%)。(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6b)

(二)經濟改革

烏拉圭最早的經濟改革倡議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間被提出,但受到軍事 獨裁政權的影響,遲至1980年代早期經濟危機惡化時,才刺激全面性經濟改革 開展。由於1981~1984年仍為軍事統治,經歷GDP下降、失業率攀升(6.7%至 14%)、劇烈通貨膨脹( 29.4%至66.1%)以及薪水驟降( 33.6%)等。(The World Bank, 2017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將烏拉圭經濟改革分為以下幾個時期:第一階段(1985~1994)始於軍事獨 裁結束,由拉卡耶總統任內推動,第二階段(1995~2000)由桑吉內蒂總統任期 推動,第三階段(2005~)由塔瓦雷‧巴斯克斯(Tabaré Vázquez,以下簡稱巴 斯克斯)總統推動。(Ramos, Milanesi & Ibarra, 2012)

1. 第一階段(1985~1994)

在軍事政權結束、民主制度恢復時,才展露出經濟改革的可能性。1984年,

紅黨桑吉內蒂總統即位後推動「國家聯合政府」,但因缺乏多數支持,僅能組 織非正式合作,推動以「貿易自由化」為導向的經濟改革。此後,國內對於貿 易自由化及持續性經濟刺激產生共識,桑吉內蒂政府接續推動一連串穩定政策,

嘗試減緩逐漸升高的通貨膨脹率。因此,在政權移轉年僅是產生些微不穩定波 動,並未經歷通常會出現的衰退。(Blake, 1998)

到了1990年白黨拉卡耶總統總統上位後,他依循「華盛頓共識」的典範,

推動國營企業私有化。然而,1990年代國內有四分之三的成年工作者任職於國 營企業,且該些企業幾乎都受政黨支持,因此這項「國家角色縮小」的政策引 發其他政黨強烈抗議。(Marshall, 1990) 在找到足夠支持者後,才終於通過《公 共企業私有化法律》(Ley de Empresas Públicas)(16.221號法案)。(Blake, 1998) 拉卡耶經濟政策的正面成效,是在持續降低通膨率的同時,未產生經濟衰退;

然而,論整體而言,「去官僚化」的改革進度備受阻擋,原因係政黨間難以達 成的共識、貿易聯盟及其他社會機構的阻擋等。(Narbondo et al., 2002)

2. 第二階段(1995~2000)

桑 吉 內 蒂總 統的 二 次即 位 開 啟了 新的 改 革 , 設 立 國家 改革 執 行委 員 會 (Comité Ejecutivo para la reforma de Estado, CEPRE) , 改革主軸為建立「市場導 向」的社會安全網,推動國家架構現代化,並減輕長期財政赤字。然而,由於 未獲得政黨支持、公務員能力不足、行政體系虛弱等,此階段的經濟改革的成 效有限,小政府導向因而宣告失敗。(Blake, 1998; Narbondo et al., 2002; Ramos, Milanesi & Ibarra, 2012

3. 第三階段(2000~2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00年,紅黨豪爾赫‧巴特耶(Jorge Battle)總統即位後,正經歷嚴重的經濟 危機,導致國家改革大幅停滯。此階段尚出現兩項變化:首先,再度深化去管 制化、國營企業私有化,國家有意管控並確保特定產業(電信、能源、水利供 應等)的競爭性。第二,通過公部門自由競爭法案(此法案1995年生效、2005 年延長),此法案讓公共服務外包、稅務局現代化,並創設新的聘用機制。

2005年,左派廣泛聯盟首次執政,巴斯克斯政府使國家角色重要性再次彰顯,

然而尚無法獲得議會多數和社會廣泛支持。(Narbondo et al., 2010; Ramos, Mil-anesi & Ibarra, 2012)

近年來,烏拉圭政府的對外政策目標是減少對於主要貿易夥伴的依賴程度

(近期成果是大約77%的貿易輸送到15個不同的國家)及增加國內與外國投資;

對內政策目標是增進平等、降低貧窮率等。2006~2015年間,烏拉圭的年經濟成 長率達到平均4.8%,貧窮率從2006年的32.5%下降到2015年的9.7%。(The World Bank, 2017e)

第二節、 烏拉圭貿易開放程度與溫室氣體排放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