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文獻回顧

近年來,學界對於貿易—環境的關係產生辯論,但各個文獻的研究結果卻相衝 突 (Shahbaz, Khan & Tahir, 2013a; 2013b; 2013c; Ahmed et al., 2015; Cherniwchan, Copeland & Taylor, 2016)。本章將分別檢視「貿易開放—碳排放」及「其他影響溫 室氣體排放的經濟因素」兩大主軸,第一大類「貿易開放—碳排放」探討現行貿易 開放與碳排放關係的文獻,分述不同立場的學者主張;第二大類「其他影響溫室氣 體排放的經濟因素」則歸納現行經濟相關的範疇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一節、 貿易開放如何影響溫室氣體:辯論

貿易開放與溫室氣體之間是否具有關聯性?面臨世界貿易與環境政策的設計 時,許多學者都提出這樣的疑問,學術界因此呈現正反雙方兼存的辯論。直至今 日,貿易開放—二氧化碳排放的關聯性受到學者的實證支持(Naranpanawa, 2011;

Ahmed & Long, 2013; Omri, et al., 2015; Rehman & Nasir, 2015; Cherniwchan, et al., 2016; Shahbaz, 2016),成為氣候變遷探討經濟層面的重要領域 (Choi, Heshmati &

Cho, 2010)。檢視貿易開放與碳排放關係的文獻,發現尚未達成學術共識。一方 面,有許多證明兩者負相關,即貿易開放能減少 環境污染或碳排放的文獻。

(Keller, 2004; Chebbi, et al., 2011; 2012; Akin, 2014; Ahmed et al. 2015; Ling, et al., 2015;

José de Sousa, et al., 2015; Ayeche, Barhoumi & Hammas, 2016) 。另一方面,也有學 者持反面意見,認為貿易開放將增加碳排放 (Choi, Heshmati & Cho, 2010; Fotros and Maaboudi, 2010; Ahmed & Long, 2013; Leitão, 2014)。同時,亦有文獻指出,現行並 沒有實證支持「貿易開放—碳排放」具有因果關聯,因而主張兩者之間沒有顯著關 係 (S. Sharma, 2011; Hossain, 2012)。

(一)貿易開放減少碳排放量

認 為 貿 易 開 放 有 助 於 碳 排 放 量 減 少 的 學 者 , 提 出 以 下 解 釋 (Keller, 2004;

Shahbaz et al., 2012; Akin, 2014; Ahmed et al. 2015; Ayeche, Barhoumi and Hammas, 2016)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環境標準的要求

此要求可分兩層面,其一是政府制度的要求,其二是人民生活品質的需求。

前者指政府制度的要求,有學者認為當政府針對環境設置標準,將較能使碳排 放不致無管制上升。 Yoon(2014) 針對 2000~2010 年間 118~119 個國家的跨國研 究,提及制度能力、民主及自由市場是成功的永續發展環境的重要條件,因此政府 管理和自由貿易是永續發展政策所不可或缺的要件。Burtraw, et al. (2014) 探討美國 清潔空氣法案 (Clean Air Act) 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的角色,認為政府介入會影響貿易政策、業者價值評估,消費者的社會成本 將增加。 (Yoon, 2014; Burtraw, et al., 2014)。

後者則是根據貿易開放促進經濟成長的邏輯所推論,認為當人均所得提高時,

人們開始要求較高的生活與居住環境品質,較易考量到汙染排放 (Loi, 2010; Li and Tu, 2011),更傾向於使用低能源密集、再生能源所製產品 (Sbia, Shahbaz & Hamdi, 2014),而能源科技的轉型,也將刺激環境品質的需求。(無論至高收入者直接的需 求,或是因為高所得族群的需求而帶動的)。

Akin(2014) 指出,貿易開放在長期以來,將有效影響碳排減量。Ahmed(2015) 指出,減碳措施、低碳科技,要從高所得國家快速溢至低所得國家,僅可能從貿易 開放中獲得。因此,在制定有效政策時應該將此因素予以考慮(Akin, 2014; Ahmed et al. 2015)另外,眾多學者也提出,當技術如果透過貿易而提升,環境法規將走向 降低污染的趨勢。(Dinda, 2004; Kozul-Wright et al., 2012; Akin, 2014; Balıbey, 2015;

Cadoret & Tran, 2015) 。

2. 組成效應 (composition effect)及技術效應(technological effect)

國際、對外貿易的開放會產生規模(scale effect)、技術與組成效應,1 有助於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主要為技術效應以及組成效應 (Grossman & Krueger, 1991;

1 規模效應指自由貿易帶來世界貿易量的快速增長,當各國產出增加,擴大市場和經濟規模,同時 也意味著自然資源使用增加、污染輸出增加,因此,規模效應下的產出增加將不利於環境,可能增 加碳排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Grether, Mathys & Jaime de Melo, 2008; Zhang, 2012 ; Liu, et al., 2015) 。技術效應指 貿易自由化帶來收入成長、技術進步(生產技術增加、比較利益、專業化生產具貿 易稟賦的商品)、環境稅課徵等,都將使生產活動及商品更為乾淨,環境品質隨之 提升(Choi, Heshmati & Cho, 2010);較為富裕的國家較有能力投注創新研發,而乾 淨科技的產生有利於環境品質改善(Kozul-Wright & Fortunato, 2012)。組成效應指經 濟結構將隨所得增加而改變,使市場分工趨於細緻化,商品層次趨於自身具比較優 勢的。(無論是古典李嘉圖還是新古典的 H-O 理論)由於各國的貿易導向會依據 比較利益所決定,若一國對外主要出口低耗能、低污染型產品,環境品質將有改善;

反之,若為高耗能、高污染的商品出口導向,將使得環境品質反而惡化。(Sharma, 2011; Ling, et al., 2015) 總結而言,技術效應有助於減少碳排放,組成效應在產業優 勢落於高技術性的生產中,亦有助於減少碳排放量。

過往文獻對於將貿易開放作為減少碳排的措施給予高度肯定,例如 Keller (2004) 提出,當進口國外中間品,從中學習國外技術,有助於促進國內自我創新能 力的形成,從而使往後的產品價值提升。學者後續另有研究支持此項說法(Keller, 2004; Chebbi, et al., 2011; Ling, et al., 2015; José de Sousa, et al., 2015)。 總的來說,

對外貿易對環境品質的影響,取決於這三種效應之和。產出增加會透過規模效應危 害環境;一國專精於乾淨產業將改善環境品質,反之則惡化;技術效應通常可以減 少廢氣污染(Zaman, 2012)。然而,在人均收入水準較低時,規模效應通常佔優勢;

反之,技術效應佔優勢 (Dinda, 2004; Choi, Heshmati & Cho, 2010; Kozul-ght&Fortu-nato, 2012; Ayeche, Barhoumi&Hammas, 2016)。

(二)貿易開放增加碳排放

主張貿易開放與碳排放為正相關的學者 (Chebbi, et al., 2011; Fotros and Maaboudi, 2011; Nasir and Rehman, 2011; Tiwari et al., 2013; Opoku, Amoako and Amankwa, 2014; Solarin, 2014; José, Hering and Poncet, 2015) 認為,貿易開放將促進 經濟(活動)及人均收入等正面成長,對於二氧化碳的排放控管更形困難,因而使 得環境品質惡化(Li & Tu, 2011)。Tiwari(2013)發現無論長短期,貿易開放都會與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境品質成負相關;Opoku(2014)則發現僅長期中有這樣的效果。Chebbi(2014)檢視突 尼西亞個案,發現無論長短期都存在「貿易開放—碳排放」的關係。

第二,有研究進一步檢視化,發現當一國的經濟成長主要來自貿易自由化,

排放量將隨之增加(Chebbi, et al., 2011) 。從經濟發展程度觀察,開發中國家會為了 貿易與國外直接投資(FDI),設立較低的環境標準,使得環境使用相對廉價;而在 已開發國家以及商品、服務部門自由化的國家中,則傾向去除貿易障礙、擴大經濟 規模。從國家政策效能層面觀察,當政府效能不足,或是比較利益權衡下選擇經濟 發展,環境品質將成為犧牲品,因此使得碳排放增加(Loi, 2010; Li & Tu, 2011)。

接著,產業分佈也是廣為討論的經濟因素。服務業的價值附加性(Fouquet, 2014)以及再生能源的使用等(Perathoner & Centi, 2014; Solarin, 2014),都是由開發中 轉為以開發國家在生產轉型過程中常見的議題。Fouquet(2014) 檢視英國過去兩世 紀以來在家庭熱能、交通、電力等的收入及價格彈性,發現能源服務受到收入與價 格 彈 性 影 響 。 且 某 些 能 源 與 科 技 的 轉 型 是 受 到 消 費 者 所 推 動 。 Perathoner 及 Centi(2014)指出,生產鏈中的「再生能源」是推動永續、資源有效、低碳經濟的關 鍵要素,能減少碳及環境足跡。近年,有眾多文獻提及服務業與 CO2 排放的相關 性,像是 Solarin(2014)檢視馬來西亞旅遊業發展的例子,發現入境人口與 CO2 呈現 正相關。Alcántara 及 Padilla(2009)指出,服務業並非大眾想像的環境友善產業,許 多服務業次級部門,例如零售、汽車維修及商品、飯店與餐廳、房地產、公共行政 服務等,都是經濟產出活動的碳排重角,但卻受到很大的忽略。

然而,貿易開放—碳排放的關係會因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以及政策效能度而異。

從國際貿易的規模、技術與組成效應而觀,對於環境品質的影響可分為直接與間接 性。有一立場指出,貿易數量增加將使規模效應提高、經濟體擴大,污染可能也隨 之增加(Leitão,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