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球溫室氣體下的減量政策比較:以智利、烏拉圭的二氧化碳排放為例,2000~2015年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全球溫室氣體下的減量政策比較:以智利、烏拉圭的二氧化碳排放為例,2000~2015年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全球溫室氣體下的減量政策比較: 以智利、烏拉圭的二氧化碳排放為例,2000~2015 年. 政 治 大. Comparing Policies立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duction. ‧ 國. 學. Case Studies of CO2 Emissions in Chile and Uruguay, 2000~2015..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張文揚 博士 研究生:周雅惠撰. 2017 年 6 月. I.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3) 謝辭. 這篇論文的誕生,歸功於張文揚老師。感謝老師給予很大的發揮空間,又針對 寫作方向提供實際建議,只能說,選擇文揚當指導教授真是最棒的決定,實在是太 罩啦!(痛哭流涕)第二,感謝願意接納我旁聽的東亞所薛健吾老師,講話風趣人 又帥,課堂兼顧理論與實際操作,真是慶幸修好研究方法,寫論文不卡卡!接著, 感謝口試委員蘇彥斌老師及平思寧老師的建議,使這篇論文更趨完善。. 再者,感謝外交系的所有老師、系辦助教、同屆同學們。感謝同窗庭瑋的陪伴,. 政 治 大. 射手座 O 型、超級呱噪、衝勁十足的傻大姐,讓我時常覺得「這傢伙夠蠢,我喜. 立. 歡」。另外,是最重要的好夥伴、好兄弟楊家豪,彼此在慌亂及不安中相互扶持,. ‧ 國. 學. 謝謝你讓我有隸屬感,有點噁心但必須要說「得此一摯友,此行足矣」。. ‧. 感謝人生導師們。謝謝卓慧菀教授的教導及鼓勵,您傳授的不只是學術知識, 更是身為人更能具有的價值。我會永遠記得妳以身實踐,展現人除了自己散發的. y. Nat. sit. 「光」外,更重要的是傳遞「熱」。謝謝淡江遇到的小尤姐、中興湖畔遇到的廖福. n. al. er. io. 民、金娜及所有國政同學。謝謝父親、母親、姊姊、哥哥、弟弟,讓我放心做自己. i n U. v. 的事,就算總是像走丟的孩子在外頭飄蕩,也知道永遠會有個地方等著我。. Ch. engchi. 最後,謝謝一路上都在的立君、捷宇、獨立音樂,讓我在失落中找到綠洲、在 自我懷疑中尋找存在意義和人生價值。你們的存在,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沒有 你們,不會有今天。同時,感謝堅持走到今日的自己。誠願謹記真誠、努力、不畏 艱難的 25 歲,在未來或許更為險峻道路上,做個實際的理想主義者。. 此文如有任何疏漏或不全,請歸責於我。. July 27, 2017. I.

(4) 全球溫室氣體的減量政策比較: 以智利、烏拉圭二氧化碳排放為例,2000 年~2015 年 摘要 許多有關氣候議題的現存文獻,歸納用於解釋溫室氣體排放變異的原因,且在 「市場開放」與「環境品質」的關聯性產生辯論,但對於貿易開放是否有利於環境 治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成長率,至今討論仍相對不足。 本文旨在探討拉丁美洲國家在貿、烏拉圭為個案,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環. 政 治 大 溫室氣體減量政策做出比較與評估。 立. 境指標,觀察兩國在 2000~2013 年的溫室氣體排放趨勢,並針對近年的貿易開放、. ‧ 國. 學. 本文提出核心假設:當技術效應到達成熟時,貿易開放程度越高,越有利於降 低碳排放成長率。以貿易開放程度為自變數,溫室氣體排放成長率為依變數,檢證. ‧. 背景高度相似智利、烏拉圭卻有相異的氣候表現。實證結果顯示,貿易開放程度與 溫室氣體排放成長率具有因果關係的假設獲得支持。本文發現,一國在貿易初步開. Nat. sit. y. 放時期,對環境容易產生負面影響,但當所得成長到一定程度、技術效應達到相對. n. al. er. io. 成熟後,溫室氣體排放成長率將隨之減緩。. Ch. i n U. v. 關鍵字:貿易開放、二氧化碳、智利、烏拉圭、氣候治理、氣候變遷. engchi. II.

(5) 目錄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 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7 第四節、 預期研究成果 ............................................................................................ 8 第五節、 章節安排 .................................................................................................... 8. 政 治 大. 第貳章、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貿易開放如何影響溫室氣體:辯論 ...................................................... 11. 立. 第二節、 其他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因素 ...................................................... 14. ‧ 國. 學.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16 第參章、國家個案選擇............................................................................................... 18. ‧. 第一節、 篩選標準一:政治體制類似,且近 10 年政治體制相對穩定 ............ 18. y. Nat. 第二節、 篩選標準二:經濟規模、產業結構類似 .............................................. 21. sit. 第三節、 篩選標準三:經濟自由度 ...................................................................... 22. n. al. er. io. 第四節、 篩選標準四:國家廉政程度 .................................................................. 23. i n U. v. 第五節、 關聯性:貿易開放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 24. Ch. engchi. 第肆章、個案分析:智利........................................................................................... 27 第一節、 智利政治經濟發展背景 .......................................................................... 27 第二節、 智利貿易開放程度與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 33 第三節、 智利氣候政策探析及成果 ...................................................................... 40 第四節、 小結 .......................................................................................................... 55 第伍章、個案分析:烏拉圭....................................................................................... 57 第一節、 烏拉圭政治經濟發展背景 ...................................................................... 57 第二節、 烏拉圭貿易開放程度與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 61 第三節、 烏拉圭氣候政策探析及成果 .................................................................. 71. III.

(6) 第四節、 小結 .......................................................................................................... 86 第陸章、結論............................................................................................................... 89 第一節、 結論 .......................................................................................................... 89 第二節、 政策與未來研究建議 .............................................................................. 91 參考文獻....................................................................................................................... 9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7) 圖表目錄 圖 圖 1-1. 2000~2012 智利人均碳排放、烏拉圭甲烷排放成長率變動趨勢 圖 1-2. 智利、烏拉圭貿易開放程度 圖 3-1. Freedom House 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魯、烏拉圭 2001~2016 年自由程度 圖 3-2. Polity IV 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魯、烏拉圭 2001~2016 年自由程度 圖 3-3. 阿根廷、巴西、智利、烏拉圭各級產業之 GDP 占比 圖 3-4. 南美洲國家廉政指數. 政 治 大. 圖 4-1. 智利貿易自由度 圖 4-2. 智利溫室氣體分佈現況. 立. 圖 4-3. 智利溫室氣體排放總體趨勢圖. ‧ 國. 學. 圖 4-4. 智利甲烷排放趨勢圖 圖 4-5. 智利二氧化氮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圖. ‧. 圖 4-6. 智利環境表現指數,2002~2015. y. Nat. 圖 4-7. 智利氣候行動追蹤. io. sit. 圖 4-8. 智利能源生產來源. n. al. er. 圖 5-1. 烏拉圭貿易占 GDP 比重 圖 5-2. 烏拉圭貿易自由度 圖 5-3 烏拉圭稅率. Ch. engchi. 圖 5-4. 烏拉圭溫室氣體總體排放趨勢圖 圖 5-5. 烏拉圭溫室氣體排放分布 圖 5-6. 烏拉圭溫室氣體排放產業類別 圖 5-7. 烏拉圭甲烷排放趨勢圖 圖 5-8. 烏拉圭 CH4 排放來源產業分布 圖 5-9. 烏拉圭二氧化碳排放趨勢圖 圖 5-10. 烏拉圭 CO2 排放來源產業分布 圖 5-11. 烏拉圭 NO2 及其他 GHGs 排放趨勢. V. i n U. v.

(8) 圖 5-12. 烏拉圭 NO2 排放來源產業分布. 表 表 1-1. ICC 2015 年開放市場指標 表 1-2. 最大相似法. 表 3-1. Polity IV(2014)及 Freedom House(2016) 南美國家民主度比較 表 3-2. Polity IV(2000~2014)及 Freedom House(2001~2016) 南美國家民主度 表 3-3. 阿根廷、巴西、智利、烏拉圭 GDP. 政 治 大. 表 3-4. 2016 經濟自由化國家評估(Economic Freedom Country Rankings). 立. 表 3-5. 南美洲貿易開放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關係. ‧ 國. 學. 表 4-1. 智利參與之商品暨服務貿易協定 表 4-2. 智利氣候政策目標及策略. ‧. 表 4-3. 智利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法案及行動 表 4-4. 智利環境表現指數,2002 及 2016 年比較. y. Nat. sit. 表 4-5. 智利在 EPI 及 GGEI 指數表現. al. n. 表 5-1. 烏拉圭參與之商品暨服務貿易協定. Ch 表 5-2. 烏拉圭氣候政策目標及策略. engchi. 表 5-3. 烏拉圭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法案及行動 表 5-4. 烏拉圭能源政策. 表 5-5. 烏拉圭環境表現指數,2002 及 2016 年比較 表 5-6. 烏拉圭在 EPI 及 GGEI 指數表現 表 6-1. 2002~2016 智利、烏拉圭 EPI 指標變動率 表 6-2.智利、烏拉圭氣候政策執行. VI. er. io. 表 4-6. 智利近年 GHG 總量及 CO2 排放趨勢. i n U. v.

(9)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重要性. 本文提出的核心問題:為何背景相似的智利及烏拉圭兩國,卻有相異的人均 碳排放趨勢?有文獻指出貿易開放解釋溫室氣體排放趨勢的變異,這樣的論述是否 得用於解釋南美洲,以及此區域中兩個高度類似的國家?本文希望了解「貿易開 放」的力量是否影響此二國的碳排放趨勢,進而解釋氣候治理成效的差異。 氣候變遷 為刻不 容緩 的全球議 題。聯 合國 政府間氣 候變化 專門 委員會. 政 治 大.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以下簡稱 IPCC) 在 2014 年的報告顯. 立. 示,氣候變遷是一個迫切且不可逆的現象(IPCC, 2014)。近三十餘年,氣候變遷造. ‧ 國. 學. 成全球性風險,導致極端氣候出現、生態棲地縮小、物種滅絕、傳染病擴散、糧食 安全損害等現象,對人類環境影響甚鉅(FAO, 2008; Bellard, et al., 2012; IDB, 2013)。. ‧. 即便國際已有相應的氣候建制,包含聯合國 1972 年「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y. Nat.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1992 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 sit. 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以下簡稱 UNFCCC). er. io. 及《21 世紀議程》(Agenda 21)、 1997 年《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以下簡稱. n. al. i n C hengchi U 議》) 等,但區域氣候的治理成效仍難以確知。. v. 《議定書》)、2015 年《巴黎氣候協議》(The Paris Agreement,以下簡稱《巴黎協. 在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以下簡稱拉美地 區) 的人民,生活高度仰賴自然資源 (Sinnott, Nash & Torre, 2010; Guzmán-Gallegos, 2014),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尤其明顯,具有區域研究的重要性。然而,過往牽涉 拉美地區氣候問題的相關研究,多聚焦於大範圍的環境衝擊(Hardoy and Pandiella, 2009; Reguero, et al., 2012; Defeo, et al., 2013; Familiar, 2014; Vergara, et al., 2014) , 要直到近年才開始出現較多探討貿易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文獻,因此為新興的研究 著重點。 (Choi, 2010; Kohler, 2013; Akin, 2014). 1.

(10) 本文回顧文獻以了解拉美地區的實踐,卻發現少有專門研究影響此地區溫室 氣體排放的變因,更少有探討個別國家的政策內容、成效及評估。儘管有討論貿易 開放影響碳排放的相關研究,其論述是否能用以解釋此地區仍未可知。在學者的研 究成果基礎上,本文希望檢證貿易開放等變因是否影響碳排放,進一步發展核心論 述,並用之評估政策成效。 本文選定智利及烏拉圭為個案分析的客觀條件,在於兩國的背景相似性以及 區域的重要代表性。兩國高度相似的背景(經濟體制、經濟收入、產業結構、政治 體制等)提供比較政治分析的共同基礎;碳排放趨勢的差異則提供政策比較的價值. 政 治 大 銀)世界發展指數(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以下簡稱 WDI)的人均碳排放量 立 (百萬噸)資料顯示,在南美洲國家之中, 智利、烏拉圭的人均碳排放總量在 性,其餘個案選擇標準將於第參章講述。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以下簡稱世. 1. ‧ 國. 學. 2013 年分別為第一名、第七名。2 另外,智利及烏拉圭在國際氣候條約或是議定 書、國內批准、遞交減讓書、碳排放政策制定等活動,是相較其他拉美國家更積極. ‧. 的開發中國家,具有區域研究的重要代表性。兩國在 2000 年後開始積極著手應對. sit. y. Nat. 氣候問題的事證,包含智利在 2002 年批准《議定書》,烏拉圭在 2001 年批准《議. io. er. 定書》,且兩國皆於 2015 年《巴黎協議》中遞交「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INDC) 等,劃下重要的里程碑。. al. n. iv n C 過往的氣候建制皆在 1992 h 年e UNFCCC 的架構下發展,《議定書》對於附件 ngchi U. 一國家(已開發國家)具有拘束力,需負擔完全責任,而對於非附件一國家(開發 中國家)則需負擔部分責任。《議定書》的簽署,象徵國家認同氣候協議及其中減. 少碳排放的政策,但是在對於開發中國家無完全拘束力的情況下,易導致整體政策 呈現一方努力減少碳排放,一方卻不受規範地增加碳排放的不均衡狀態。然而,自. 1.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所分 類的南美洲國家包含: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巴拉圭、秘魯、烏拉 圭,以及委內瑞拉等 10 國。資料來源為 UNCTAD。 (最後查閱時間:2016/12/10) 2 拉丁美洲國家 1995~2011 年人均碳排放量請見連結附檔: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BmihXTcLPPszehQBvo-n0XRI_bO6Cyd46vm2iyKPpY/edit?usp=sharing。原始數據來自 WDI,最後查閱時間:2016 年 11 月 27 日。 2.

(11) 2015 年《巴黎協議》後,無論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皆需在協議下一併受到 檢視與約束,因此,開發中國家未來的氣候治理將引起大幅度的注意,其制度、政 策及成效將受到廣泛檢視,且先行者將可能產生重要的示範作用,影響其他開發中 國家的後續實踐。基於上述原因,實有需要針對拉美地區較為先進的開發中國家, 進行政策分析、治理成效探討。 本文以貿易開放為自變數、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成長率為依變數,探討智利、 烏拉圭兩國減少 CO2 的表現是否受到貿易開放程度的影響而有不同成效。從總體 觀察,隨著工業化發展、市場開放,拉美地區的碳排放量在近二十年全數幾乎呈現. 政 治 大 的現象。本文將依序檢視市場開放、溫室氣體排放量等為變數的文獻,並以人均碳 立 排放量作為氣候表現的指標,分析個案國家的治理成效差異,並歸納原因,以提供 上升狀態,但根據 WDI 數據,智利、烏拉圭等國家卻出現上升幅度趨緩或相對低. ‧ 國. 學. 未來政策的建議與更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 y.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sit. Nat. 第二節、. 本文測量變數的操作化指標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成長率以及世界經濟自由指. io. n. al. er. 數,分別用以測量氣候治理成效以及國家市場開放程度。本節直接呈現智利、烏拉. i n U. v. 圭兩國數據,詳細的南美國家個案篩選請見第參章個案選擇說明。 一. 氣候治理成效的測量. Ch. engchi. (一)測量指標一:從「人均二氧化碳」測量「氣候治理成效」. 3.

(12) 世界上的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CO2 emissions)占最大比例(65%),3智利的溫 室氣體排放大宗也為二氧化碳(65%),但烏拉圭的大宗卻為甲烷(Methane emissions)(55%)。4 因此,本文氣候治理成效的主要指標,在智利個案採用二氧化碳 排放的成長率,在烏拉圭個案則採用甲烷排放的成長率,兩者皆以「二氧化碳」為 單位。資料來源為 WDI 所發佈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百萬噸)(metric tons per capita)及甲烷排放量(千噸二氧化碳當量)(kt of CO2 equivalent) 。5. 15.00% 10.00%. 立. 5.00%. ‧ 國. 學. 0.00%. 政 治 大.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y. sit. al. er. io. -15.00%. Nat. -10.00%. ‧. -5.00%. 智利CO2. 烏拉圭CH4. n. iv n C 圖 1-1. 2000~2012 智利人均碳排放、烏拉圭甲烷排放成長率變動趨勢 hengchi U. 資料來源:WDI (2013)。. 上圖 1-1 顯示兩個案在 2000~2012 年間溫室氣體排放大宗的變動趨勢。在此 13 年間,智利的 CO2 變動率各年總和為 15%,而烏拉圭的 CH4 變動率各年總和為 6%。由上圖可以觀察到,智利溫室氣體的變幅大,最佳減排表現為 2001 年減 10%,. 3. IPCC (2014) Exit based on global emissions from 2010. Details about the sources included in these estimates can be found in th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4 詳述智利、烏拉圭溫室氣體排放分布,請見本文第肆章第二節以及第伍章第二節。 5. 資料來源為 World Develop Indicators 及 World Bank。(最後查閱時間:2016 年 12 月 2 日) 4.

(13) 最差為 2007 年增 8%;另一方面,烏拉圭在 21 世紀開始,CH4 排放整體逐年遞減, 意味氣候治理逐年進步,增排最多為 2002 年的 3.8%,減排最多為 2009 年的 4.7%。. (二)測量指標二:從「貿易開放度」測量國家市場開放程度 本文自變數「市場開放程度」的測量指標來自於經濟自由指數,數據主要參考 The 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 (WITS)的貿易開放度(Openness to Trade),輔助 參考為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所發佈的 2016 年世界經濟自由報告(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2016 Annual Report)以及國際商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ICC) 所發佈的開放市場指標(Open Markets Index, OMI)等。希望由開放、. 政 治 大. 自由度的變動檢視國家人均碳排放量的變動幅度是增加或減少。. 立. 80. y. al. iv n C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h e2006 n g2007 chi U n. 0. io. 10. sit. 20. Nat. 30. er. 40. 烏拉圭. ‧. 50. ‧ 國. 60. 智利. 學. 70. 圖 1-2. 智利、烏拉圭貿易開放 資料來源:WITS (2015)。. 表 1-1. ICC 2015 年開放市場指標6 世界排名. 分數. 6. 類別. 國 際 商 會 (ICC) 發 佈 的 開 放 市 場 指 標 (OMI) 中 將 評 分 與 排 名 分 為 以 下 五 類 : (1)類別一(5~6 分):最高的開放程度;(2)類別二(4~4.99 分):高於平均的開放程度;. 5.

(14) 智利. 29. 4.1. 類別二(高於平均). 烏拉圭. 53. 3.1. 類別三(平均). 資料來源:ICC (2015)。. 二、研究設計 UNFCCC 於 1994 年生效,《議定書》於 1997 年制定,但研究時間設定始於 2000 年,考量因素是《議定書》於 2005 年生效,且拉美國家多於 21 世紀後開始進 行較積極的氣候治理,例如智利在 2001 年批准 UNFCCC(第 378 號法案)7,烏拉. 政 治 大 等。由上可知,21 世紀可作為兩國國內氣候法案分野,因此本文以 2000 年為起始 立. 圭在 2000 年通過環境保護總法案(第 17.283 號法案)及議定書(第 18195 號法案) 8. 年,觀察人均碳排放成長率變動,探討兩國迄今 15 年間氣候政策之成效。. ‧. ‧ 國. 學. 三、研究方法. 本文從貿易開放程度(自變數),探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依變數)的變化,. sit. y. Nat. 研究方法使用質性研究的個案比較法中的最大相似法(most-similar method),並使用. io. er. 文本分析(document analysis)法,參考智利、烏拉圭兩國所參與的國際組織(包含 國際協議、減排承諾)、政府發佈的氣候政策、文件、國內憲政體制、報導等為評. n. al. Ch. i n U. v. 估標的。碳排放的數據來自於 WDI;民主進程以 PolityIV 的資料為主。. engchi. 本文使用比較研究之最大相似法,係由 J. S. Mill 最早發現的「差異法」 (method of difference)所延伸,其表示最大相似的研究設計是觀察在各層面盡可能相 似之個案的變化結果。本文選擇南美洲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最相近的兩 個國家做比較,接著透過最大相似法驗證影響人均碳排放趨勢的關鍵變項(Mill, 1843)。Gerring (2011) 在《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個案研究時提及,涉及一個或多個. (3)類別三(3~3.99 分):平均的開放程度;(4)類別四(2~2.99 分):低於平均的開放程度; (5)類別五(1~1.99 分):最弱的開放程度。資料來源:ICC, 2015. 7 資料來源為智利國會圖書館 (Biblioteca de Congreso Nacional de Chile)。 8 資料來源為烏拉圭氣候變遷變遷國家應對體系(Sistema Nacional de Respuesta al Cambio Climático)。 6.

(15) 持續性因素將使研究較為複雜,因為個案數值無法單純二分,而需以序列的方式呈 現,例如高、中、低等不同程度。以下是根據此書模型所繪製:. 表 1-2. 最大相似法 個案. X1. X2. X3. X4. X5. Y. 國家 A. ✔. ✔. ✔. ✔. ✔. ○. 國家 B. ✔. ✔. ✔. ✔. △. ◎. 政 治 大 Landman & Carvalho (2016: 23) 。 立. 資料來源:Mill (1843); Skocpol & Somers (1980: 184); Gerring (2001: 200~212);. ‧ 國. 學. 上表 1-3 表示國家 A 及國家 B 具有多種類似特徵(X1~X4),但因一個關 鍵特徵(X5)的不同,使兩國產生相異結果(○及◎)。. ‧. 研究限制. y. Nat. 第三節、. io. sit. 首先,為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的取捨。由於本文採「個案研究法」,. n. al. er. 挑選兩國進行深度研究,使實證經驗僅具有個案研究的內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 較缺乏通則性研究的外部效度。.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氣候協議新動態尚待時間觀察。巴黎氣候會議於 2015 年底結束,全 世界有超過一半的國家繳交自願減讓書,由《巴黎協議》取代《議定書》,將減碳 承諾時間表設至 2020 年。本文研究時間限縮在 2000~2015 年,主要原因是考量積 極的氣候治理多集中於 21 世紀,故智利、烏拉圭兩國的政策實踐架構止於 2015 年 《巴黎協議》發佈前,以捨去後續動態發展的影響。因此,國外因素之影響,國內 小政策與延伸計劃將不列入政策評估的範圍。 最後,研究的兩個案為西班牙文使用國,國家政策必定多以該國母語撰寫。 學生持續學習並能理解西班牙文,但畢竟非自身母語,且南美洲的英語普及率並不 高,需較多時間吸收消化,因此預計將投入較多的時間在西文資料的蒐集上。. 7.

(16) 第四節、. 預期研究成果. 預期成果主要得以解釋智利及烏拉圭兩國在氣候治理成效差異的原因。研究 範圍從兩國歷史背景的脈絡中鋪陳,針對其在 2000 年~2015 年之國際氣候建制參 與、國內政策等進行文本分析,就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走勢衡量氣候治理的成效, 討論該國在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取捨,以解釋兩國成效差異的原因,並針對 拉丁美洲未來氣候治理與衝擊減緩等提出政策建議。 2015 年通過的《巴黎協議》為氣候議題劃下重要里程碑,取代過往僅約束 附件一國家(已開發國家)的《議定書》,將一體約束開發中以及已開發國家。身. 政 治 大. 為南美洲較為先進的開發中國家,智利、烏拉圭兩國的重要性將持續受到彰顯,或. 立. 將成為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榜樣,立下重要的政策啟示意義。因此,希望藉由此研究,. ‧ 國. 章節安排. ‧. 第五節、. 學. 提供開發中國家未來在政策治理上的參考價值。. 本文提出的核心問題:為何拉美民主國家在發佈氣候政策後,有的治理有效,. y. Nat. sit. 有的卻無顯著改變?智利、烏拉圭的貿易開放程度是否影響溫室氣體排放成長率?. er. io. 為探討此問題,後續章節安排如下:第貳章文獻探討,依序檢視貿易開放與二. al. n. iv n C 文比較個案的篩選過程;第肆章、第伍章分別為智利及烏拉圭個案分析,講述兩國 hengchi U 氧化碳排放關聯性、溫室氣體為依變數的研究文獻;第參章個案選擇標準,說明本. 政經發展背景、氣候與環境政策,以及因果檢驗機制;第陸章為結論與政策分析。 研究將依如下流程進行: 1.. 蒐集智利、烏拉圭在 2000 年~2015 年的發展背景資料,進行歷史研究分析。. 2.. 就兩國參與的國際組織(包含國際協議、承諾)、國內憲政體制(包含選舉的 槓桿作用、資訊流通狀態、政府監督機制)、政府發佈的氣候政策、報導等進 行文本分析。. 3.. 檢視兩國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成長率的變化趨勢,了解政府是否如發佈的政策、 計劃及目標實行,進而評估其氣候政策的有效性。. 4.. 解釋兩國氣候政策成效差異原因,推論其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之間的取捨。針 8.

(17) 對其未來氣候治理與衝擊減緩等提出政策建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9) 第貳章、文獻回顧 近年來,學界對於貿易—環境的關係產生辯論,但各個文獻的研究結果卻相衝 突 (Shahbaz, Khan & Tahir, 2013a; 2013b; 2013c; Ahmed et al., 2015; Cherniwchan, Copeland & Taylor, 2016)。本章將分別檢視「貿易開放—碳排放」及「其他影響溫 室氣體排放的經濟因素」兩大主軸,第一大類「貿易開放—碳排放」探討現行貿易 開放與碳排放關係的文獻,分述不同立場的學者主張;第二大類「其他影響溫室氣 體排放的經濟因素」則歸納現行經濟相關的範疇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一節、. 政 治 大. 貿易開放如何影響溫室氣體:辯論. 立. 貿易開放與溫室氣體之間是否具有關聯性?面臨世界貿易與環境政策的設計. ‧ 國. 學. 時,許多學者都提出這樣的疑問,學術界因此呈現正反雙方兼存的辯論。直至今 日,貿易開放—二氧化碳排放的關聯性受到學者的實證支持(Naranpanawa, 2011;. ‧. Ahmed & Long, 2013; Omri, et al., 2015; Rehman & Nasir, 2015; Cherniwchan, et al., 2016; Shahbaz, 2016),成為氣候變遷探討經濟層面的重要領域 (Choi, Heshmati &. y. Nat. sit. Cho, 2010)。檢視貿易開放與碳排放關係的文獻,發現尚未達成學術共識。一方. er. io. 面,有許多證明兩者負相關,即貿易開放能減少 環境污染或碳排放的文獻。. al. n. iv n C José de Sousa, et al., 2015; Ayeche,h Barhoumi i U 2016) 。另一方面,也有學 e n g c& hHammas,. (Keller, 2004; Chebbi, et al., 2011; 2012; Akin, 2014; Ahmed et al. 2015; Ling, et al., 2015;. 者持反面意見,認為貿易開放將增加碳排放 (Choi, Heshmati & Cho, 2010; Fotros and Maaboudi, 2010; Ahmed & Long, 2013; Leitão, 2014)。同時,亦有文獻指出,現行並 沒有實證支持「貿易開放—碳排放」具有因果關聯,因而主張兩者之間沒有顯著關 係 (S. Sharma, 2011; Hossain, 2012)。. (一)貿易開放減少碳排放量 認 為 貿 易 開 放 有 助 於 碳 排 放 量 減 少 的 學 者 , 提 出 以 下 解 釋 (Keller, 2004; Shahbaz et al., 2012; Akin, 2014; Ahmed et al. 2015; Ayeche, Barhoumi and Hammas, 2016) : 11.

(20) 1. 環境標準的要求 此要求可分兩層面,其一是政府制度的要求,其二是人民生活品質的需求。 前者指政府制度的要求,有學者認為當政府針對環境設置標準,將較能使碳排 放不致無管制上升。 Yoon(2014) 針對 2000~2010 年間 118~119 個國家的跨國研 究,提及制度能力、民主及自由市場是成功的永續發展環境的重要條件,因此政府 管理和自由貿易是永續發展政策所不可或缺的要件。Burtraw, et al. (2014) 探討美國 清潔空氣法案 (Clean Air Act) 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的角色,認為政府介入會影響貿易政策、業者價值評估,消費者的社會成本. 政 治 大 後者則是根據貿易開放促進經濟成長的邏輯所推論,認為當人均所得提高時, 立. 將增加。 (Yoon, 2014; Burtraw, et al., 2014)。. ‧ 國. 學. 人們開始要求較高的生活與居住環境品質,較易考量到汙染排放 (Loi, 2010; Li and Tu, 2011),更傾向於使用低能源密集、再生能源所製產品 (Sbia, Shahbaz & Hamdi,. 求,或是因為高所得族群的需求而帶動的)。. ‧. 2014),而能源科技的轉型,也將刺激環境品質的需求。(無論至高收入者直接的需. Nat. sit. y. Akin(2014) 指出,貿易開放在長期以來,將有效影響碳排減量。Ahmed(2015). er. io. 指出,減碳措施、低碳科技,要從高所得國家快速溢至低所得國家,僅可能從貿易. al. 開放中獲得。因此,在制定有效政策時應該將此因素予以考慮(Akin, 2014; Ahmed. n. iv n C et al. 2015)另外,眾多學者也提出,當技術如果透過貿易而提升,環境法規將走向 hengchi U. 降低污染的趨勢。(Dinda, 2004; Kozul-Wright et al., 2012; Akin, 2014; Balıbey, 2015; Cadoret & Tran, 2015) 。. 2.. 組成效應 (composition effect)及技術效應(technological effect) 國際、對外貿易的開放會產生規模(scale effect)、技術與組成效應,1 有助於.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主要為技術效應以及組成效應 (Grossman & Krueger, 1991;. 規模效應指自由貿易帶來世界貿易量的快速增長,當各國產出增加,擴大市場和經濟規模,同時 也意味著自然資源使用增加、污染輸出增加,因此,規模效應下的產出增加將不利於環境,可能增 加碳排放。 1. 12.

(21) Grether, Mathys & Jaime de Melo, 2008; Zhang, 2012 ; Liu, et al., 2015) 。技術效應指 貿易自由化帶來收入成長、技術進步(生產技術增加、比較利益、專業化生產具貿 易稟賦的商品)、環境稅課徵等,都將使生產活動及商品更為乾淨,環境品質隨之 提升(Choi, Heshmati & Cho, 2010);較為富裕的國家較有能力投注創新研發,而乾 淨科技的產生有利於環境品質改善(Kozul-Wright & Fortunato, 2012)。組成效應指經 濟結構將隨所得增加而改變,使市場分工趨於細緻化,商品層次趨於自身具比較優 勢的。(無論是古典李嘉圖還是新古典的 H-O 理論)由於各國的貿易導向會依據 比較利益所決定,若一國對外主要出口低耗能、低污染型產品,環境品質將有改善; 反之,若為高耗能、高污染的商品出口導向,將使得環境品質反而惡化。(Sharma,. 政 治 大. 2011; Ling, et al., 2015) 總結而言,技術效應有助於減少碳排放,組成效應在產業優. 立. 勢落於高技術性的生產中,亦有助於減少碳排放量。. ‧ 國. 學. 過往文獻對於將貿易開放作為減少碳排的措施給予高度肯定,例如 Keller (2004) 提出,當進口國外中間品,從中學習國外技術,有助於促進國內自我創新能. ‧. 力的形成,從而使往後的產品價值提升。學者後續另有研究支持此項說法(Keller, 2004; Chebbi, et al., 2011; Ling, et al., 2015; José de Sousa, et al., 2015)。 總的來說,. y. Nat. sit. 對外貿易對環境品質的影響,取決於這三種效應之和。產出增加會透過規模效應危. er. io. 害環境;一國專精於乾淨產業將改善環境品質,反之則惡化;技術效應通常可以減. al. n. iv n C 反之,技術效應佔優勢 (Dinda, 2004; & Cho, 2010; Kozul-ght&Fortuh eChoi, n g Heshmati chi U. 少廢氣污染(Zaman, 2012)。然而,在人均收入水準較低時,規模效應通常佔優勢;. nato, 2012; Ayeche, Barhoumi&Hammas, 2016)。. (二)貿易開放增加碳排放 主張貿易開放與碳排放為正相關的學者 (Chebbi, et al., 2011; Fotros and Maaboudi, 2011; Nasir and Rehman, 2011; Tiwari et al., 2013; Opoku, Amoako and Amankwa, 2014; Solarin, 2014; José, Hering and Poncet, 2015) 認為,貿易開放將促進 經濟(活動)及人均收入等正面成長,對於二氧化碳的排放控管更形困難,因而使 得環境品質惡化(Li & Tu, 2011)。Tiwari(2013)發現無論長短期,貿易開放都會與環. 13.

(22) 境品質成負相關;Opoku(2014)則發現僅長期中有這樣的效果。Chebbi(2014)檢視突 尼西亞個案,發現無論長短期都存在「貿易開放—碳排放」的關係。 第二,有研究進一步檢視化,發現當一國的經濟成長主要來自貿易自由化, 排放量將隨之增加(Chebbi, et al., 2011) 。從經濟發展程度觀察,開發中國家會為了 貿易與國外直接投資(FDI),設立較低的環境標準,使得環境使用相對廉價;而在 已開發國家以及商品、服務部門自由化的國家中,則傾向去除貿易障礙、擴大經濟 規模。從國家政策效能層面觀察,當政府效能不足,或是比較利益權衡下選擇經濟 發展,環境品質將成為犧牲品,因此使得碳排放增加(Loi, 2010; Li & Tu, 2011)。 接著,產業分佈也是廣為討論的經濟因素。服務業的價值附加性(Fouquet,. 政 治 大. 2014)以及再生能源的使用等(Perathoner & Centi, 2014; Solarin, 2014),都是由開發中. 立. 轉為以開發國家在生產轉型過程中常見的議題。Fouquet(2014) 檢視英國過去兩世. ‧ 國. 學. 紀以來在家庭熱能、交通、電力等的收入及價格彈性,發現能源服務受到收入與價 格 彈 性 影 響 。 且 某 些 能 源 與 科 技 的 轉 型 是 受 到 消 費 者 所 推 動 。 Perathoner 及. ‧. Centi(2014)指出,生產鏈中的「再生能源」是推動永續、資源有效、低碳經濟的關 鍵要素,能減少碳及環境足跡。近年,有眾多文獻提及服務業與 CO2 排放的相關. y. Nat. sit. 性,像是 Solarin(2014)檢視馬來西亞旅遊業發展的例子,發現入境人口與 CO2 呈現. er. io. 正相關。Alcántara 及 Padilla(2009)指出,服務業並非大眾想像的環境友善產業,許. al. n. iv n C 服務等,都是經濟產出活動的碳排重角,但卻受到很大的忽略。 hengchi U. 多服務業次級部門,例如零售、汽車維修及商品、飯店與餐廳、房地產、公共行政. 然而,貿易開放—碳排放的關係會因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以及政策效能度而異。. 從國際貿易的規模、技術與組成效應而觀,對於環境品質的影響可分為直接與間接 性。有一立場指出,貿易數量增加將使規模效應提高、經濟體擴大,污染可能也隨 之增加(Leitão, 2014) 。. 第二節、. 其他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因素. 現今對於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有高比例從經濟層面切入環境議題。其他將溫 室氣體排放做為依變數的研究可大略分為以下幾大類:國際及國外貿易(Fortunato,. 14.

(23) 2012; Kohler, 2013a; Akin, 2014; Balıbey, 2015; Cadoret & Tran, 2015; );國外直接投 資(Tang & Tan, 2014; Jiang, 2015);經濟成長(Wang, et al., 2011; Farhani, Chaibi & Rault, 2014; Salahuddin, Gow & Ozturk, 2015; Malibey, 2015; Zerbo, 2015; Aslan, 2016); 能源消耗(Wang, et al., 2011; Bekhet & Yasmin, 2013; Shahbaz, et al., 2013; Bastola & Bastola, 2014; Apergis, & Payne. 2014a; 2014b; & Tan, 2014; Salahuddin, et al., 2015; Zerbo, 2015; Bouznit & Pablo-Romero, 2016; Wang, Li, Fang & Zhou, 2016)以及產業結 構等(Begum et al., 2015)。. (一)經濟成長與碳排放. 政 治 大 證明,像是 Pao 和 Tsai(2010)年研究金磚國家,發現其認為經濟成長會帶動高能源 立 首先檢視較宏觀的經濟成長面,發現其與碳排放的高度正相關在許多文獻中被. ‧ 國. 學. 需求,因此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Hossain(2011)及 Saboori、Sapri 和 Bin baba(2014) 在檢視 OECD 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時得到類似的結論,即當經濟成長以及一國基礎建. ‧. 設的擴張,將使得更多能源需求,又以石油消耗為甚,進而導致更多二氧化碳的排 放,又由於這種來自運輸部門的排放主要仰賴石化能源,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因. Nat. sit. y. 而在短期內是比較難降低的。 Jebli、Youssef 及 Ozturk (2015)檢視次薩哈拉地區 24. al. er. io. 個國家,發現實質 GDP 減少碳排放,但實質 GDP 的平方增加碳排放,而人均收入. n. 平方不利環境治理的類似論述在張文揚(2014)也可見 (張文揚, 2014; Pao & Tsai, 2010;. Ch. i n U. v. Hossain, 2012; Saboori, Sapri & Bin baba, 2014; Jebli, Youssef & Ozturk, 2015)。. engchi. (二)所得收入與碳排放 「所得收入—環境品質」的因果關係是現行學術研究的一大焦點,主要論述 來自於環境顧志耐曲線(EKC)假說一國的人均所得與環境品質惡化程度呈現倒 U 字 型,即在經濟發展初期的環境品質惡化程度輕微,但隨著國民所得增加,環境品質 惡化(溫室氣體排放)的速度亦隨之增加,直至產業結構轉型的「所得轉折點」 (Income Turning Point)時,污染的現象方會趨緩。 有學者檢視 EKC 時認為此假說不成立(Nasir & Rehman, 2011; Ben Aissa et al., 2014; Baek, 2015),例如 Nasir 及 Rehman (2011) 提出長期人均 GDP 對於人均碳排有 15.

(24) 負面影響的主張;Baek(2015) 以線性、二次、三次函數檢驗北極週邊國家,發現 EKC 假說在北極地區個案難以成立,雖有部分國家符合經濟成長減少 CO2 排放, 但其餘結果各異,實際可能是受到國家或經濟體大小的差異(冰島、美國)以及貿 易依賴程度(自給自足/貿易依賴)的影響,因此認為 EKC 是較適合個別國家層 次研究使用; Ben (2014) 對於所得增加造成哪方面環境品質惡化尚無共識。 然而,多數學者透過實證經驗支持 EKC。例如 Fosten,Morley 及 Taylor (2012) 檢驗英國個案,發現不僅人均 GDP 與 CO2 及二氧化硫(SO2) 排放有顯著正相關, 也發現 EKC 的短暫不均衡(temporary disequilibrium) 在長期中會受到修正。 Shahbaz、 Tiwari 和 Nasir (2013) 檢視羅馬尼亞個案,發現 EKC 無論長短期皆適用,且貿易有. 政 治 大. 利環境改善(Fosten, Morley & Taylor, 2012; Ayeche, et al., 2016; Bae, Dmitriy & Rishi,. 立. 2016)。. ‧ 國. 學. 當今環境、氣候變遷研究的一大主軸是能源領域,當 EKC 假設將「能源消 耗」作為解釋變數後,能源消耗或能源價格等作為自變數的研究在近年開始如雨後. ‧. 春筍般出現。(Wang, et al., 2011; Bekhet & Yasmin, 2013; Shahbaz, et al., 2013; Bastola & Bastola, 2014; Apergis, & Payne. 2014a; 2014b; & Tan, 2014; Salahuddin, et al., 2015;. y. Nat. sit. Zerbo, 2015; Bouznit & Pablo-Romero, 2016; Wang, Li, Fang & Zhou, 2016) 。如 Pao 和. er. io. Tsai(2010)的數位學者找到這兩者的正相關關係,但也有一些學者反駁 EKC 假設,. al. iv n C 放水準時,實質所得也同時帶動環境成長;Fosten U h e n g c h i 等(2012)提出當碳排放是來自於 n. 像是 Dogan 和 Turkekl(2016) 認為此說不適用于美國,因為當 GDP 增加溫室氣體排. 住所、商務、公共服務,或是電熱能等的碳排放,EKC 則不適用。(Alper & Onur, 2016; Dogan & Turkekl, 2016).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根據現行文獻中學者對於市場開放—碳排放的論述,隨著經濟自由化、貿易 開放,人均所得會隨之提高,也會帶動內部及外部效果。 內部效果在於隨著人均可支配所得提高,使得(1)人們開始要求較高生活 品質,因此在能力與意願上更傾向使用低能源密集、再生能源所製產品;(2)一 16.

(25) 國或一經濟體較有能力(經濟實力)及意願(民意施壓或要求)進行能源科技轉型, 因此刺激了環境品質的需求 (Sbia, Shahbaz & Hamdi, 2014)。 外部效果在於國家/經濟體以外的力量。貿易開放能帶動高所得國家將環境 相關規範及推行措施(減碳措施、低碳科技)快速外溢到低所得國家,環境法規將 走向降低污染的趨勢 (Akin, 2014; Ahmed et al. 2015)。然而,外溢效果不僅是法規、 標準,還有在貿易中的技術移轉,更是給予原國技術提升的有效管道 (Dinda, 2004; Kozul-Wright et al., 2012; Akin, 2014; Balıbey, 2015; Cadoret & Tran, 2015) ,即國際 貿易的「技術效應」,當這樣的正面效果高於初階規模效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碳 排放總和將下降,環境品質因而提升 (Zaman, 2012; Choi, Heshmati & Cho, 2010;. 政 治 大. Ayeche, Barhoumi & Hammas, 2016)。. 立. 立基於學者的實證研究結果,本文提出核心假設:當技術效應到達成熟時,. ‧ 國. 學. 貿易開放程度越高,越有利於降低碳排放成長率。如果此假設為真,進行理論驗證 時應會看到智利和烏拉圭兩個案國家在貿易開放初期,碳排放成長率隨之增加,然. io. sit. y. Nat. n. al. er. 成長關係。. ‧. 隨著貿易開放帶來的技術效應成熟、氣候治理法規落實,其碳排放成長率將呈負向. Ch. engchi. 17. i n U. v.

(26) 第參章、國家個案選擇 根據本文首章緒論闡述的比較研究法,選擇國家個案時應以最大相似性為優先 考量。拉美地區具有同質性極高的歷史、語言、文化、政治等背景,在選擇研究個 案具有一定的困難度。因此,本文挑選三個主要指標,分別是:(一)政治體制類 似,且政體在過去 10 年相對穩定;(二)經濟規模及產業規模類似;(三)經濟 自由度類似。另外,再將政府清廉度作為重複檢測的輔助指標。篩選過程如下:. 第一節、. 篩選標準一:政治體制類似,且近 10 年政治體制相對穩定. 立. (一)政體類似. 政 治 大. 首先,以政治體制作為篩選標準,將南美洲多數擁有同一政體的國家作為可. ‧ 國. 學. 比較的一組,排除相異者如厄瓜多、委內瑞拉後剩下 8 國。參考根據兩個經常被使 用的民主化指標—第四代政體指數(Polity IV) 及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指標可取. ‧. 的之最新資料,選出政體類似的國家。. sit. y. Nat. io. er. 表 3-1. Polity IV(2014)及 Freedom House(2016) 南美國家民主度比較. n. Freedom House a l Polity IV iv (2014) (2016) n C hengchi U 民主. 10 (完全民主). 1 (完全不民主). 自由. 阿根廷(8). 阿根廷(2). 巴西(8). 巴西(2). 智利(10). 智利(1). 巴拉圭(9). 秘魯(2.5). 秘魯(9). 烏拉圭(1). 烏拉圭(10). 18. 1 (完全自由). 7 (完全不自由).

(27) 轉型或黨團主義. 部分自由或管制. (factionalism) 玻利維亞(7). 玻利維亞(3). 哥倫比亞(7). 哥倫比亞(3.5). 厄瓜多(5). 厄瓜多(3). 委內瑞拉(4). 巴拉圭(3) 委內瑞拉(5). 資料來源:Polity IV (2014); Freedom House (2016)。. 政 治 大 年)中,由兩者評比的交集找出政體類似、皆為民主、自由政體的五個國家依序是 立 根據 Polity IV 及 Freedom House 兩資料庫分別有的最新資料(2014 年及 2016. 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魯、烏拉圭。. ‧ 國. 學. (二)近 10 年政治體制相對穩定. ‧. 接著,將過去 15 年(2000~2014)未產生重大變動的國家納入考量。Polity IV. sit. y. Nat. 資料庫中,除了穩定民主外,尚在國家民主程度的圖表分為以下幾種變動性高的情. io. er. 形:新舊政府更迭期、轉型期、政體變動(退步至獨裁政體)、派系主義等。因 此,只要在此資料庫中有任何上述因素產生,此階段即視為相對不穩定而排除作為. n. al. i n U. 個案。另外亦附上 Freedom House 之資料交叉比對。. Ch. engchi. v. 表 3-2. Polity IV(2000~2014)及 Freedom House(2001~2016) 南美國家民主度. 10(完全民主). Polity IV. Freedom House. 民主. 自由. 1(完全自由). 阿根廷(8). 1(完全不民主). 巴西(8). 智利(1). 智利(10). 烏拉圭(1) 7(完全不自由). 烏拉圭(10). 19.

(28) 轉型或派系主義. 部分自由. 秘魯 (1). 阿根廷(2). (2000~2002). 巴西(2) 秘魯(2.5). 資料來源:Polity IV (2014); Freedom House (2016)。. 7. 6 5. 立. 4 3. 巴西 智利 烏拉圭 祕魯. ‧. 0. ‧ 國. 1. 阿根廷. 學. 2. 政 治 大. y. Nat. io. sit. 圖 3-1. Freedom House 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魯、烏拉圭 2001~2016 年自由程度. n. al. er. 資料來源:Freedom House (2017)。. 12. Ch. engchi. i n U. v. 10.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烏拉圭 祕魯. 8 6 4. 2 0. 圖 3-2. Polity IV 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魯、烏拉圭 2001~2016 年自由程度. 20.

(29) 資料來源:Freedom House (2017)。. 在 Freedom House 的 Freedom in the World 在 2001 年~2016 年綜合評分資料中, 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魯、烏拉圭皆被評為自由(free) 或部分自由(partly free), 但檢視過去 15 年的記錄,觀察到秘魯在 2001 及 2010 年為部分自由。 然而,交叉比對 Polity IV 資料,如圖 3-2 顯示,秘魯經歷黨團主義(1995~2000 年)及轉型(2000~2002)期,政局呈現不穩定狀態,因此此輪將秘魯排除。. 第二節、. 篩選標準二:經濟規模、產業結構類似. 政 治 大 排除經濟規模差異過大的巴西。由於南美洲國家的語言、民族類似,已具高度相似 立 上階段剩下的阿根廷、巴西、智利、烏拉圭在此階段以經濟規模類似作區分,. ‧ 國. 學. 性,又將政治穩定的民主政體挑選出來,剩下的阿根廷、巴西、烏拉圭、智利,則 以經濟規模大小類似作為可操作指標。根據世銀所公佈的數據,上述四國 2015 年. ‧. 的名目 GDP 數據如下:. Nat. 阿根廷 智利. sit. 人均 GDP(單位:美元). er. al. n. 巴西. 名目 GDP (單位:億美元). io. 國家. y. 表 3-3. 阿根廷、巴西、智利、烏拉圭 GDP. Ch. $ 17, 750. e n g$ c5, 832 hi. i n U. v. $8,539 $13,432. $ 2, 402. $13,383. $ 557. $15,574. 烏拉圭. 資料來源:The World Bank (2017a)(最後查閱時間:2016 年 11 月 28 日)。. 21.

(30) 檢視其他經濟指標,發現阿根廷、智利、烏拉圭的產業結構及國民收入主要來 源類似,皆以服務業為主、工業次之,且占總 GDP 約 60~65%。2 由於本文主要目 標是研究中等、中小型國家,因此排除經濟規模及人口結構差異極大的經濟體巴西。 此階段篩選剩下阿根廷、智利、烏拉圭。. 服務業. 烏拉圭. 治 政 大 71%. 立. ‧ 國. 28%. 24%. 學. 62%. 35%. ‧. 阿根廷. 農業. 64%. 巴西. 智利. 工業. 60%. 32%. 8%. 5%. 4%. Nat. sit. y. 9%. al. n. 資料來源:World Bank (2014); OECD (2015)。. Ch. 第三節、. engchi. er. io. 圖 3-3. 阿根廷、巴西、智利、烏拉圭各級產業之 GDP 占比. i n U. v. 篩選標準三:經濟自由度. 第三項篩選標準為經濟自由度類似,採用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 的經濟自由指標(Economic Freedom Index) 。阿根廷在評估中為管制 (43.8 分)、智利為幾乎開放(77.7 分)、烏拉圭為中等開放(68.8 分),因此得. 2. 資料來源為世界銀行網站農業、工業、服務業所占國家的 GDP 比例 (Agriculture/ Industry/ Services, etc., value added (% of GDP))。(最後查閱時間:2016 年 12 月 12 日). 22.

(31) 知智利、烏拉圭兩國經濟自由程度相近,皆以市場機制為導向。(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17)3. 表 3-4. 2016 經濟自由化國家評估(Economic Freedom Country Rankings) 自由度. 分數. 排名. 管制. 43.8. 169. 幾乎開放. 77.7. 7. 阿根廷 智利. 政 治 68.8大 資料來源: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17)。 立 中等開放. 第四節、. 41. 學. ‧ 國. 烏拉圭. 篩選標準四:國家廉政程度4. ‧. 上一階段由於阿根廷與智利、烏拉圭兩國因經濟自由程度差異甚大而被排除,. Nat. n. al. er. io. sit. y. 為確認上述結果,最後根據 2015 年貪腐印象指數繪製南美洲各國的廉政指數(如. Ch. engchi. 3. i n U. v. 資料來源為經濟自由指標(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The Heritage Foundation。(最後查閱時 間:2016 年 12 月 12 日) 4 資料來源為:「清廉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5)。德國非政府組織「國際透明 組織」測量世界上 168 個國家,將貪腐評分由 0~9 分的高度貪腐(highly corrupt),依等距排至 90~100 分的極度乾淨(very clean)。烏拉圭及智利被評選為世界上最乾淨的第二類群,與澳洲、美國、日 本、法國共列;為拉美地區清廉的國家,而拉美貪腐程度最高的為海地及委內瑞拉的 158 分。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5(最後查閱時間:2016 年 11 月 17 日) 23.

(32) 下圖 3-4),可見智利(21 分)與烏拉圭(23 分)明顯和阿根廷(107 分)在廉政 程度上有若大差異。因此,確認智利、烏拉圭係具有最大相似性的兩國。. 烏拉圭. 21. 智利. 23. 巴西. 76. 哥倫比亞. 83. 秘魯. 88. 玻利維亞. 99. 阿根廷 厄瓜多. 立. 巴拉圭. 130. ‧ 國. 學. 委內瑞拉. 107 政 治 大 107 158. 80. 120. 160. 200. ‧. 0 40 圖 3-4. 南美洲國家廉政指數. 資料來源: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6)。. sit. y. Nat. 關聯性:貿易開放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5. er. io. 第五節、. al. n. iv n C 為了探討拉丁美洲的氣候治理情形,本文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檢視貿易開 hengchi U. 放度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關係。本文使用時間序列、跨國的固定效果模型,採 用所有南美洲國家在 1995~2013 年間的人均 CO2 排放量及其貿易開放度。人均 CO2 排放量資料來自 WDI,貿易開放度則是根據世銀公布的貿易占 GDP 比重,貿易開 放度的檢證是根據環境顧志耐曲線(Kuznets Curve)的假說。. 表 3-5. 南美洲貿易開放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關係 環境顧志耐曲線假設環境與人均所得間的關係呈現「倒 U 型」(inverted U-shaped),即國家所得 成長初期對環境對環境的破壞呈現正相關,但當所得成長至一程度後,對環境破壞便會開始下降, 並採取保護環境的措施。在統計模型中,倒 U 型關係是以所得(代表初期)及其平方(代表成長 後)表示。(張文揚,2014) 5. 24.

(33) 二氧化碳排放.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 (FE). 貿易開放度. 4.036762*** (0.7417716). 貿易開放度平方. -2.556653*** (0.6569698). 常數. 1.616514*** (0.1777255). 觀察值. 209. 國家數. 11. F. 0.0***.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WDI (2016a; 2017b); World Bank (2017)。 立. ‧ 國. 學. 統計結果證實,國家在初步開放貿易時,會對於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因為 貿易開放度的係數為正值;但是當國家的貿易開放程度相當成熟以後,人均CO2. ‧. 排放就開始減量。本節的統計結果,基本上證實貿易開放度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之. n. al. er. io. sit. y. Nat. 間有倒U型的關係。. Ch. engchi. 25. i n U. v.

(3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5) 第肆章、個案分析:智利 在過去幾世紀,智利是拉丁美洲最快速發展的經濟體之一,在各項政治、經濟 指標中都列屬拉美地區前段。宣布獨立後,智利並未被帶往穩定的民主路途,而是 經歷一連串的政治變異。隨著政治發展,各政府的經濟政策也隨之變動,但總體而 言,市場、出口扮演智利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而其強壯的金融機構、健全的政策、 開放的貿易等,皆促進與外國的流通。現今。智利的服務及商品出口佔其國民人均 所得(GDP)大約三分之一。為了解智利的發展背景,以下就其獨立後的各階段,分. 政 治 大. 別檢視政治及經濟發展。. 立. 第一節、. 智利政治經濟發展背景. ‧ 國. 學. 一、 政治發展概況. 智利政治發展簡史始於獨立運動,依照民主轉型前、後區分,前者包含民主的. ‧. 成型與崩潰(1830~1973)及軍人統治時期(1973~1990),後者指民主復原時期(1990~. sit. al. n. 1. 獨立運動時期. er. io. (一) 民主轉型前. y. Nat. 迄今)。. Ch. engchi. i n U. v. 智利在 1810 年展開獨立運動,於 1818 年 2 月 12 日宣布獨立,由貝爾納多擔任 首任最高執政長官(Director Supremo),1822 年簽署第一部憲法,1823 年獨裁統治 結束,建立現代國家的兩黨政治與中央集權政府。. 2. 民主的成型與崩潰 直至 1830 年代共和初期,智利的民主制度才開始成長,建立聯邦制度、參眾議 院權利均等的兩院制。然而 3 年後受到保守派專制,行政機關掌大權,其後直至 1870 年代由國會(Congreso Nacional)掌權、1924 年由軍政府的總統為權力核心。 (Remmer, 1977; Collier, 1993, 9). 27.

(36) 智利歷史上曾經歷多次政黨變動,深深影響國內情勢及經濟狀況。1860 年代 自由黨與保守黨出現;1880 年代末期經濟衰退,新興派(權貴、新興階層)與自 由派(中產、勞動階層)分野。1891 年內戰,共產黨(Partido Comunista de Chile, PCCh)及社會黨(Partido Socialista, PS) 活動興起,建立相對開放、高競爭性的政治 系統。20 世紀初期,準獨裁者執政使國內不穩定,工人組織及馬克思主義興起, 工人階級的社會黨(PS)及中產階級的激進黨(Partido Radical, PR)出現。1960 年代末, 政治及意識形態極化日增,幾近壓垮民主制度。(Hudson, 1994) 進入後期,政黨合作普遍,因階級或意識形態而結合的聯盟包含 1938~1952 年 的激進派----人民陣線(Frente Poular)就任,其為推動計畫而與共產、社會、民主、. 政 治 大. 自由、保守等陣營結盟,使政府在政治、經濟中地位提高,成為往後聯合政府的合. 立. 作基礎。(Samuel, 1995; Hudson, 1994) 1958 年總統大選中,智利出現重大政治重組,. ‧ 國. 學. 右派由自由黨與保守黨組成;中間勢力以基督教民主黨(Partido Demócrata Cristiano, PDC)為首;左派為馬克思主義者所領導的左派人民行動陣線(Frente de Acción Pop-. ‧. ular)。 1 (葉長城,2008)1970 年總統選舉,左翼政治聯盟「人民團結聯盟」 (Unidad Popular, UP)勝出,薩爾瓦多・阿葉德(Salvador Allende,以下簡稱阿葉. y. Nat. sit. 德)上任。2 然而,到了 1973 年,因阿葉德無力解決國內問題,國內社會成為涇渭. n. al. er. io. 分明的(支持/反對政府)陣營,最後延攬軍隊以打破政治僵局。(Hudson, 1994). 3.. 軍人統治時期(1973~1990) C h. engchi. i n U. v. 1973 年 6 月底,軍事暴動發生;9 月 11 日,軍隊佔領電台、實行宵禁,並逮捕 政府主要領導人,發動政變推翻阿葉德政府,終結民選政府,國家陷入混亂。隔年, 奧古斯圖・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以下簡稱皮諾契特)將軍就任總統。. 右派為自由黨與保守黨組成的 智利勞工總會(Central de los Trabajadores de Chile, CUT);中間勢力 為以愛德華多˙弗雷˙蒙塔爾瓦(Eduardo Nicanor Frei Montalva,以下簡稱弗雷)為首的基督教民 主黨(Partido Dem 督教民主黨 rei Montalvade Ch;左派則是馬克思主義者薩爾瓦多‧阿葉德(Salvador Allende,以下簡稱阿葉德)所領導的左派人民行動陣線(Frente de Acci 人民行動陣線 Monta。 (葉長城,2008) 2 左翼政治聯盟由社會主義派、共產人士、激進派,以及反基督教民主黨人士等集結。 1. 28.

(37) (郝名瑋譯,2009)皮諾契特獨裁統治時,阻擋反對政府的言論,逮捕、拷打和平 罷工或抗議的參與者,將「軍隊有保護國家的神聖職責」寫入憲法。 1989 年的總統大選,中間偏左政黨聯盟基於反對軍事政權的立場而勝選,最 大黨 PDC 的帕特里西奧・艾爾文・阿索卡爾 (Patricio Aylwin Azócar,以下簡稱艾 爾文) 為新總統,結束皮諾契特的專政統治。 (邱稔壤,1999; IBP, 2016). (二)民主復原時期 (1990~) 1989 年總統與立院大選後,智利民主轉型階段開始,主要勢力為中間偏左路 線的左翼聯盟—「民主聯盟」(Concertación),由基督民主黨(PDC)、民主黨(Partido. 政 治 大 Socialdemócrata, PRSD)及共產黨等組合。相對的,中間偏右路線則組成右翼聯盟— 立. por la Democracia, PPD)、激進黨(PR)、社會黨(PS)、社會民主激進黨(Partido Radical. ‧ 國. 學. 「智利陣線」(Alianza por Chile),組織獨立民主聯盟(Unión Demócrata Independiente, UDI)、民族革新黨(Renovación Nacional, RN)。(Huber&Stephens, 2012: 209) 左翼聯. ‧. 盟被喻爲當今歷史最成功的政黨聯盟,其贏得多場選舉,包含 1990~2000 年 PDC 的艾爾文及愛德華多・弗雷・魯伊斯-塔格萊(Eduardo Frei Ruiz-Tagle) 、2000 年民. y. Nat. sit. 主黨的李卡多・拉哥斯・艾斯科巴(Ricardo Lagos Escobar)、2006 年社會黨的蜜雪兒. er. io. ・巴切萊(Michelle Bachelet Jeria,以下簡稱蜜雪兒)、2010 年獨立黨的塞巴斯蒂. al. iv n C 21世紀後,智利的政治聯盟出現分裂與轉型,目前主要政治聯盟為執政的「新 hengchi U n. 安・皮涅拉(Sebastián Piñera)等。. 多數派」(Nueva Mayoría),以及在野的「智利前進聯盟」(Chile Vamos, CV)。新多 數派前身為民主聯盟,由PDC、PPD、PRSD、PS等左翼政黨在2013年組成;智利 前進聯盟前身為智利陣線,由UDI、RN、政治革命黨(Evolución Política, Evópoli)、 獨立區域主義黨(Partido Regionalista de los Independientes, PRI)等右翼政黨在2015年 所組成。(Huber&Stephens, 2012: 209) 現行憲法明文規定,智利為單一、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國,主權屬於人民,行 政權由總統掌管,總統為國家元首,任期 4 年,由人民兩輪投票中的絕對多數中直 選,不得連選連任(第四章);立法權由國會行使,國會為參、眾議院兩院制,參 議院 38 席、任期為 8 年,眾議院 120 席、任期為 4 年(第五章);司法權則最高 29.

(38) 為憲法法庭,負責審查合憲性(第八章),其中權力分屬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憲 法法庭、選舉資格法庭等)及下屬法院(上訴法庭、軍事法庭、特設法庭)。 自 1980 年憲法通過後,智利憲法進行過多次改革。變動幅度較大的如 2005 年 憲法修正,智利將總統任期自 6 年縮短至 4 年;取消終身參議員以及指定眾議員, 改為全部民選;賦予總統直接領導軍隊與警察等。最新的修正案於 2011 年通過。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7a) 當今,智利仍持續推動憲法改革,主要目標是規 範政治與企業間的關係,防止貪污、利益衝突等,期能防止職權濫用,進一步改善 憲法秩序。另外,選舉制度的改革亦近年為焦點,最新的選制改革為 2015 年通過, 將「雙席位制」(Sistema Binominal)3改為比例代表制,將在 2017 年 11 月的國會選 舉中啟用。. 立. 政 治 大. 轉型開始後,智利在區域及國際的領導角色不斷增加,國內的公民權利及政治. ‧ 國. 學. 權力都相較其他開發中國家更為先進、穩定且民主。4然而,智利近年來面臨政府 效能下滑、失業率升高等問題,引起多次抗議行動,例如 2011 年、2008 年、2011. Nat. y. ‧. 年、2012 年、2015 以及 2016 年的學生運動。. sit. 二、經濟發展概況. er. io. 智利經濟為對外、市場導向,以具有強壯的金融機構及穩定政策享負盛名,因. al. iv n C 商品及服務出口總計占智利 GDP 約三分之一。(WITS, h e n g c h i U 2015) n. 而獲得南美洲主權債券評等(sovereign bond rating) 最強地位。智利商品有 60%外銷,. 回顧智利發展歷史,政治開放程度容易受到政權更替而影響,但經濟自由及貿. 易開放程度是隨著時間積累而增加的。獨立運動期間,智利政府的經濟政策由特惠 單一集團轉為由私人企業確立市場規則;1830~1861 年確立「經濟自由先行、政治. 3「雙席位制」為皮諾契特政府為防止多數黨獨大而留下的「少數代表制」。. 4. 1990 年代開始,左派聯盟推動許多促進公民權利的法律,包含 1998 年《親子法》(Ley de Filiación)、 1999 年《性別平權法》(Ley de igualdad jura entre hombres y mujeres) 、2004 年《離婚法》(Ley de Divorcio ) 等,另外也成立「國家真相與和解委員會」(Comisión Nacional de Derechos Humanos)、推 動刑事訴訟改革(Reforma Procesal Penal)、成立家事法庭(Tribunales de la Familia )、改革社福制度 (sistema previsional)等。. 30.

(39) 自由後行」;1930~1960 年代開始了城市工業化發展;1970 年代奉行新自由主義、 經濟自由化等政策,皆奠定智利國家的經濟發展命脈。 進入 21 世紀以後,智利開始了大幅且穩定的經濟成長,1990~2015 年間,其 GDP 變為三倍,且年通膨率低於 5%。(Direcon, 2015) 根據近年資料顯示,2003 年 ~2013 年間,智利每年都達到將近 5%的實質成長,唯一的例外是 2009 年全球金融 風暴(降至 1%)。近三年來,智利也面臨新興經濟體的發展趨緩,2015 年經濟成 長率放緩至 2.3%;2016 年銅礦價格持續下降,也使得經濟成長更為放緩,並使得 通貨膨脹率提高、貨幣貶值。(The World Bank, 2017b). 政 治 大 礦業是智利經濟中位置最重要的產業,占總出口的 49%、政府總收益的 20%。 立. (一) 主要產業、出口品項以及貿易夥伴. ‧ 國. 學. 其他主要出口商品為水果及堅果類( 9.8%)、魚及海鮮(7.4%)、化學製品 (7%)、木頭與相關製品(3.8%)、飲品(3.2%,包含酒、醋)機器與設備. ‧. (2%)。主要貿易夥伴包含中國大陸(25%)、美國(12%)、日本(9%)、南 韓(6%)以及巴西(5%)等。(Trading Economics, 2016). al. er. io. sit. y. Nat. 1. 採礦業. n. 採礦業是智利經濟發展的動能,光是精煉銅、銅礦等相關產品即占將近一半的. Ch. i n U. v. 出口量、政府總收益的五分之一。1830 年代,航運業及貿易的發展,加上銅礦的. engchi. 開採及銀礦的發現等,使智利政府收入增加,帶動經濟成長。1870 年代,智利大 量出產白銀,總量大約是世界產量三分之一。1879 年太平洋戰爭中,智利戰勝秘 魯得到硝石礦床,隨後在國際需求不斷上升加上船運發達下,硝石在 1890~1914 年 間,占出口總額的 70%~80%。1910 年以後,銅礦因現代化生產而復興。礦物出口 使智利經濟成長,政府得以將稅收投注在現代化公共建設、工業化採礦技術等。 (郝名瑋譯,2009) 然而,長期依賴國際市場的礦業,缺點在於容易受到國際危機的衝擊。當世界 經濟局勢動盪、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地硝石需求暴增,國家出口及政府收入隨. 31.

(40) 之上升,恢復「金本位」;但是當需求下降時,政府即大量印製鈔票,以支付債務 及救援銀行。(郝名瑋譯,2009). 2. 服務業 服務業在智利經濟中扮演重要位置,它占國家整體 GDP 的 63.6%,有將近 70% 的人口從事此產業。(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7a) 此部門相對穩定,涵括產業 如商業及金融服務、交通與運輸通訊,以及諸如教育、健康照顧和房地產等個人服 務。近年來,離岸及全球服務提供智利主要的工作機會,而健全的法規環境、低廉 的基礎建設費用以及高度貿易開放等特性,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外資進行貿易。. 政 治 大.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6a; OECD, 2016). 立. ‧ 國. 學. (二)新自由主義與經濟改革. 1970 年,社會黨阿葉德總統上任後,推動私人企業及銀行國有化、大規模土. ‧. 地徵收、農業集體化(colectivización),以及銅礦國有化等政策。其任命佩德羅・烏 斯科維奇(Pedro Vuskovic)為經濟部長,制定就業、財產分配、工業國有化等計畫. Nat. sit. y. 以推動經濟改革。為降低通貨膨脹造成的損失,他們一方面凍結物價上漲,另一方. al. er. io. 面調漲工人工資,最終經濟成功增長。然而,隨著進口增加、銅礦的生產及出口下. n. 降,國家財政儲備隨之枯竭;另外,農業生產因土地改革加速而中斷,出現物品短. Ch. i n U. v. 缺、通貨膨脹等現象。由於政府未能提出相應政策,經濟廣泛惡化。終在 1972 年 9. engchi. 月,民主聯盟推動全國大罷工。(郝名瑋譯,2009) 1973 年皮諾契特上任時,新自由主義式的經濟全面開展。他採行經濟自由放 任(laissez-faire)、政治獨裁,極力追求恢復市場運作以及財產權,放鬆價格控制, 並將部分企業返還私人部門,將智利從一個高度保護的工業化「經濟國家主義」 (economic statism),走向開放、自由市場的「經濟自由主義」(economic liberalism)。(Buc, 2006) 1970 年代,來自芝加哥大學的一批經濟學家向皮諾契特提交計畫,開始了 「激進新自由主義」式的經濟重整。然而,由於決策圈的排外性,資訊不公開、未 能通盤考慮其他經濟部門的利益下,政策走向僵化。1982 年,金融及經濟終於崩 32.

(41) 潰,直至 1985 年赫爾南・布奇(Hernán Büchi)擔任財政部長,轉向「務實新自由主 義」改革,才開始寬鬆、彈性且務實的經濟政策。(葉長城,2007; Clark, 2016) 1980 年代以來,皮諾契特將政策分為不同階段,帶來經濟穩定成長。第一階 段,以宏觀經濟平衡為目標,作法包含以價格、稅率、匯率等政策調整,建立以市 場機制為主的經濟模式。第二階段,是在取得經濟環境相對穩定的基礎上,轉往調 整經濟結構及發展策略。調整經濟結構的方式是推動貿易改革,以加速自由化、開 放經濟制度;調整發展策略的方式則是私有化,以加快政府角色的轉變。 5 (Fontaine, 1993; IBP, 2016) 1980~1990 年代的富足導致中產階級興起消費革命,服務業 人口由 55%上升至 59%。(World Bank, 2015). 政 治 大. 新自由主義式的經濟模式延續至今。從 1949 年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起,艾. 立. 爾文政府在 1990 年代更進一步推動自由化,全力打造「公平競爭」環境;1995 年. ‧ 國. 學. 1 月 1 日加入成為 WTO 會員國;6 2004 年生效的《美智自由貿易協定》;2010 年 5 月簽署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公約(OECD Convention),成為南美洲第一個參與此組. ‧. 織的國家;逐年增長的國際組織及貿易協定參與等皆例證。7. 過去 20 年間,智利以商品出口導向,帶來經濟快速成長,1990 至 2015 年間,. y. Nat. sit. 其 GDP 成長三倍,且通貨膨脹率低於 5%。雖然智利經濟仰賴天然資源以及初級產. n. al. (33.1%)。(Ministerio del Medio Ambiente, 2016). 第二節、. Ch. engchi. er. io. 品,金融及個人服務占 GDP 最高比例(33.7%),緊接在後的為製造及採礦業. i n U. v. 智利貿易開放程度與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貿易為智利經濟所不可或缺,其總值占進出口 GDP 的 60%,平均關稅率是 1.8%。智利對於全球貿易及投資的開放態度為其經濟發展建立穩固基礎;對於智. 5. 在財政政策方面,智利遵循「反景氣循環財政政策」(countercyclical fiscal policy),在銅礦價格以 及經濟成長較高的時期,累積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的盈餘;在銅價低和經濟成長較 低的時期,才允許出現支出赤字。 6 1990 年代,艾爾文政府欲打造一個,採行市場經濟模式、促進出口並抑制通貨膨脹。推動特定的 社會方案和社會支出,在 1989 年至 1993 年間,有了 30%的顯著性經濟成長。 7 美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於 2004 年 1 月 1 日生效,兩國關稅有 90%在此日後立即消除。 33.

(42) 慧財產權的保障,提供私部門一個透明的法規環境;獨立司法系統,則維護法律規 範。(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6;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17). 一、 貿易開放程度 (一)貿易開放發展過程 總體而言,智利的對外經濟互動最高原則為經濟自由化,而貿易開放程度也是 在獨立後就呈現上升趨勢。自結束獨裁時期的外交孤立以來,1970 年代新自由主 義大行其道,1974 年芝加哥學派的部長上任,開始了降低進口稅的重要過程; 1979 年,採行每筆進口 10%的單一稅率,是當時極低的數字。智利企業在世界的. 政 治 大 智利今日已是貿易、投資等程度皆高度開放的開發中國家。由「商品貿易占 立. 競爭力,就從單一稅制、扁平關稅的透明度中獲得。 (Buc, 2006). ‧ 國. 學. GDP 比重」觀察智利近年的貿易開放發展過程,1973 年占 15%、1980 年占 34%、 1990 年占 51%、2008 年達最高點 71%後趨緩、2015 年占 52.5%。(World Bank, 2016). ‧. 隨著國際貿易的開展,智利當今已擁有覆蓋 60 國的 22 個貿易協定,參與的經濟組 織及條約包含國際性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Cooperación Económica de Asia Pacífico,. y. Nat. sit. 英文簡稱 APEC) 、太平洋聯盟(Pacific Alliance)、南錐共同市場(Mercado Común del. er. io. Sur, MERCOSUR)、南美洲國家聯盟(Unión De Naciones Suramericanas, UNASUR)等;. al. iv n C 則有阿根廷、澳洲、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玻利維亞、中華人民共和國、哥斯 hengchi U n. 多邊條約對象包含 P-4(汶萊、紐西蘭、新加坡)、歐盟等;雙邊投資協議的對象. 大黎加、法國、秘魯、南韓、西班牙、英國、美國等。(ITA, 2016). 政府除了對外採取貿易開放,對內也進行環境改善與體質調整。就宏觀經濟政 策與貨幣政策而言,以控制通膨、採行匯率寬鬆及謹慎的稅率政策為主;就微觀政 策而言,則推動國內基礎建設發展,如鐵路、港口、機場、醫院及學校等;同時, 為了讓市場更加開放,對外資更加友善,也進行法規、稅制的改善,進而將國內市 場擴大、多元化,降低國內貧窮及邊緣化,並帶動整體國家經濟成長。 智利為南美洲早期經濟開放的先驅,其經濟自由化從 1970 年代推展以來,已 獲得普遍且全面的實踐,並持續透過法規進一步深化、明文化。智利目前貿易開放. 34.

(43) 程度已擴展全世界, 不僅有超越區域的廣度,也得以兼具商品、服務等交換的深 度,詳請見下表。. 表 4-1. 智利參與之商品暨服務貿易協定 貿易夥伴及簽署時間 多邊協議. WTO 成員(1995) 太平洋聯盟(2014)、泰國(2013)、香港(2012)、越南(2011) 馬 來 西 亞 (2010) 、 土 耳 其 (2009) 、 澳 大 利 亞 (2008) 、 日 本 (2007)、哥倫比亞(2006)、祕魯(2006)、巴拿馬(2006)、中國大. 政 治 大. 陸(2005)、P4(紐西蘭、新加坡、汶萊)(2005) FTA. 立.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2003)、美國(2003)、韓國(2003)、歐洲聯盟. ‧ 國. 學. (2002). 中美洲聯盟(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 厄 瓜 多 (2008) 、 印 度 (2006) 、 玻 利 維 亞 (1993) 、 委 內 瑞 拉. y. Nat. 優惠性貿易協定. ‧. 尼加拉瓜)(1999)、加拿大(1996)、南錐共同體(1996). al. n. 資料來源:SICE (2017a)。. er. 烏拉圭(2016)、跨太平洋夥伴貿易協定(2016). io. 尚未生效的 FTA. sit. (1993)、阿根廷(1991). (二)貿易開放程度測量指標.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將以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經濟自由指數(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中的貿易自由(Trade Freedom)8作為貿易開放測量指標:. 8. 貿易開放是複合性指標,測量可能影響商品及貨物進出口的關稅及非關稅障礙,根據「貿易加權 平均關稅率」(The trade-weighted average tariff rate)及「非關稅障礙」(Non-tariff barriers, NTBs)評分。. 非關稅障礙類型包含數量限制、價格限制、法規限制、投資限制、海關限制(Customs restrictions)、政府直接介入等,而其罰則是由基準分數減去所計算而來。. 35.

(44)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政 治 大.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50. 立. 智利貿易開放. 世界貿易開放. 資料來源: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17)。. ‧. ‧ 國. 學. 圖 4-1. 智利貿易自由度. Nat. sit. y. 交叉比對其他貿易開放相關指標,發現無論在哪一個資料庫中,智利所獲得的. er. io. 評分均甚高(貿易開放程度高)。傳統基金會所提供的資料係以百分計算,越靠近. al. 100 為越開放;1995~2017 年間,智利獲取 77.67 分,為前段國。. n. iv n C 然而,在觀察資料庫的檢測分數時,發現由於世界上國家的貿易開放程度多位 hengchi U 於中間以上。因此,貿易開放指標的起始點應設置較高,此係考量世界各國貿易開 放程度大多集中分布在某一區塊以上後的考量。例如在傳統基金會的資料庫中,世 界上幾乎全部國家均高於 60 分。因此,當各國的範圍差異不大,意味著評分結果 中,差一分即差很多。. 二、 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一) 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進口商依據美國生產者為符 合國內環境標準的成本及財 政部決定的溫室氣體量,支 付碳費.

①尼古丁 ②焦油 ③一氧化碳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本署)建立之空氣污染排放清冊第十

「深化且全面之自由貿易區(Deep and Comprehensive Free Trade Area, DCFTA) 」已於同年 9 月生效,預計將為烏克蘭入 歐進程及國家政經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2019

聯合國(UN)氣候小組 9 日發佈指標性報告,表示全球暖化瀕臨失控邊緣,就算 各國極力減少碳排放,20 年內地球溫度仍將提高

聯合國(UN)氣候小組 9 日發佈指標性報告,表示全球暖化瀕臨失控邊緣,就算 各國極力減少碳排放,20 年內地球溫度仍將提高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