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焦點解決督導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焦點解決督導相關理論與研究

本節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焦點解決督導模式的內涵;第二部分為 焦點解決督導與賦能內涵;第三部分為督導效果之相關研究。

一、 焦點解決督導模式的內涵

(一) 源起

de Shazer(1991)指出,「焦點解決督導模式」源自於「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是 為了使新手諮商師及家庭治療師熟悉焦點解決諮商而發展出來,以供訓練之用 (Juhnke, 1996; Marek, et. al., 1994; Wetchler, 1990)。焦點解決督導模式的基本假設、

理念、方法與技術,皆以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為基礎,兩者是形式內涵相似的同態 體(isomorphic)(陳均姝,民 91)。如同吳秀碧(民 81)提到的「諮商或心理治療督導 模式」,即是運用現有的諮商理論作為督導的理論基礎,督導的過程與諮商過程相 似,督導者的態度和所使用的技術,也與該理論的諮商工作相似。

(二) 基本假設

焦點解決督導的基本假設以焦點解決諮商之哲學假定為基礎,也受短期諮 商、系統觀、社會建構主義的多元觀等影響(樊雪春,民 95)。有多位學者針對焦點 解決督導提出基本假設,例如:Marek 等人(1994)、Presbury 等人(1999)、Rita(1998)、

Selekman 與 Todd(1995)、Thomas(1996)、Triantafillou(1997)、Wetchler(1990)等。

而國內學者陳均姝(民 91)、許維素(民 91b)及樊雪春(民 95)將上述學者提出之基本 假設與特色進行整理後,亦各歸納出幾項重點。研究者再統整上述資料,將此督 導模式之基本假設整理如下:

1. 將受督者視為自己問題的專家,相信其有能力及資源,為自己設定具體清楚 的督導目標

焦點解決督導認為,受督者是自己問題的專家,知道自己的督導需求為何,

了解怎樣的督導方向與內容是符合自己的需要,而對自己解決諮商困境是有幫助

的。所以督導者只要保持對受督者的好奇與尊重,引導受督者對於自己的督導目 標進行闡釋,幫助受督者釐清自己的學習需求,則受督者就能透過自行主導的討 論中,找到具體的督導目標。

2. 尋求與受督者的合作平權關係

焦點解決督導中,督導者與受督者之間並非「上對下」的權威關係,而是彼 此「尊重」的平權與合作關係,兩者應共同發展合作的督導關係,「兩人同心,其 力斷金」,讓受督者在一個自由、支持的氣氛中,面對自己的諮商瓶頸,並思考解 決之道。

3. 積極尋找與開發例外經驗

焦點解決督導認為督導困境總有例外(exception),也就是當受督者聚焦在自己 的挫折與困頓中時,督導者應協助受督者找尋例外經驗,例如:「什麼時候這樣的 困境不會發生」、「何時問題曾被解決過等」等,有時受督者會低估了自己的潛能,

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效能感降低,當督導者幫助他們找到這些例外經驗,

便能擴展其正向的資源與解決方法的思維,提昇其自信心。

4. 著重目標及解決導向而非問題導向的對話

不以問題的角度來看待受督者及其困境,而是聚焦在正向的資源與能力,以 目標及解決導向的對話,引導受督者思考解決方法,正向看待受督者的資源及改 變的可能性,減少其無力及挫折,轉而增加受督者的自我效能感。

5. 辨認與擴展改變

「小改變會引發大改變」是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主要理念,也是焦點解決督 導的重要基本假設之一,即所謂「滾雪球效應」。相信改變總是不斷地在發生,接 受督導的諮商困境不會固定不變的,抱持樂觀的態度,協助受督者運用現有的資 源,辨認自己的小改變或小進步,使受督者的勝任感增加、挫折感減少,而可能 會引發一連串的改變,慢慢累積起來就會變成可觀的進步。

6. 以受督者的目標及改變為專業教育的基準

不可避免的,督導者也需要針對受督者欠缺的知識與技巧,提供臨床教育,

以使督導更實用也更有效率。但在焦點解決督導中強調,這必須在合作與相互尊 重的前提下進行,且目的是讓受督者透過直接的指導得到更足夠的專業知能,發 揮其潛力,並非著重在抓取受督者的缺失而使受督者處在高度焦慮之中,一切都 應以受督者的督導目標及改變、進步為專業教育的基準。

(三) 焦點解決督導模式的流程與要素

Wetchler(1990)認為焦點解決督導模式可分為兩個階段來進行,即「解決方法」

與「臨床教育」兩個部分。Wetchler(1990)的兩階段模式為最早提出之焦點解決督 導模式,後來包括 Juhnke(1996)、Marek 等人(1994)及 Triantafillou(1997)提出之焦 點解決督導模式幾乎都以此為基礎(陳均姝,民 91;許維素,民 91b)。在兩階段督 導模式中,對於有較多諮商經驗的受督者,會著重在「解決方法」階段,幫助受 督者找出自身的資源與能力,因應目前遇到的諮商困境;若受督者為諮商工作剛 入門的新手,則較著重在「臨床教育」階段,透過直接解釋理論概念或技術,使 受督者學習諮商技能及知識(Marek, et al., 1994)。

許維素(民 91)統整各學者(陳均姝,民 91;Juhnke, 1996;Marek, et al., 1994;

Presbury, et al., 1999;Rita, 1998;Rudes, Shilts & Berg, 1997;Selekman & Todd, 1995;Thomas, 1996;Triantafillou, 1997;Wetchler, 1990)所發展之督導模式,將焦 點解決督導流程與要素,分成督導前的準備、正向的開場、督導目標的設定、例 外的找尋與開發、辨識差異及改變與進步、個案是督導的基礎方向之一、臨床教 育、保持進展的未來導向思考等八個部分。研究者參考許維素(民 91b)的架構後,

再經統整其它文獻(Juhnke, 1996; Marek, et al., 1994; Triantafillou, 1997),將其流程 及要素整理如下:

1. 督導前的準備

先 請 受 督 者 填 寫 一 份 「 焦 點 解 決 督 導 預 備 階 段 問 卷 」 (Solution-Focused Presession Questionnaire),屬於自陳式開放問句的問卷型式,藉以澄清受督者目前 使用哪些技巧?個人有哪些特質、運用哪些行為使個案感覺被傾聽、被了解?哪 些行為可以提昇自信?對於往後諮商有哪些正向的期待?這些訊息皆可幫助督導 者了解受督者目前的狀態,且問卷主題與內容可於初次督導時進行討論,釐清問 卷內容並擴大、細緻化,有助於後續督導過程發掘受督者的正向資源與潛能。

2. 正向的開場

督導者與受督者首先要建立彼此合作的關係,督導過程中會進行許多的正向 觀察與回饋,討論解決的方法與改變的可能性,督導者也可以直接或間接的讚美 受督者,使督導過程充滿正向合作的氣氛,減少受督者的焦慮。

3. 督導目標的設定

協助受督者訂定具體可行的督導目標,而督導目標有兩種形式:

(1) 階段特定性(time specific)的督導目標:希望在接受督導的這幾週之內達 成什麼樣的目標。例如在督導十六週之後,希望看到自己有什麼不同,

有何進步。

(2) 單次督導的特定(session specific)目標:希望在這次督導中達到什麼目 標。例如期待這次督導後,明天跟個案諮商時自己可以放慢講話速度,

或是問句可以更流暢等。

本研究以「單次督導的特定目標」為主,亦融合「階段特定性的督導目標」,

因為除了瞭解單次焦點解決督導後對受督者蘊含哪些賦能內涵外,亦希望瞭解在 督導後一週內能達成何種賦能成效。而不論上述哪一種督導目標,都可以用兩種 發問技巧加以詢問:「奇蹟問句(miracle question)」及「快轉式問句(fast-forwarding question)」。「奇蹟式問句」是假設某個奇蹟發生了,他的受督問題已解決,然後請 受督者想像奇蹟發生時自己是什麼樣子,有什麼不同,可以幫助受督者思考自己

想要的改變。例如:「如果今晚有一個奇蹟發生,讓你在下次跟個案諮商時,變成 了你自己期待的樣子,那麼,下次諮商你會看到自己有什麼不一樣?」;「快轉式 問句」是請受督者想像時間像錄影帶一樣快轉,從現在開始快轉到某一段時間後,

請受督者想像錄影帶中前段與後段的差別,幫助受督者想像並覺察自己的差異,

例如:「如果我們用攝影機,將你這次諮商和十六週以後的那次諮商都錄下來,你 想,兩卷錄影帶看起來會有什麼不同?」。這兩種問句都能幫助受督者建立具體的 督導目標,也可使督導者了解受督者真正想要的改變是什麼。

4. 例外的找尋與開發

幫助受督者探索例外經驗,亦即在過去不同的社會情境下,有沒有什麼時候,

督導目標曾經出現過。例如:「過去什麼時候,你說話速度不會那麼快?」。這種 例外問句的探索有助於受督者擴展其正向知覺,覺察自己周遭的資源所在,並對 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潛力抱持信心。

督導者亦可幫助受督者辨識有效的技巧與策略,並對於自己的成功介入技巧 與策略產生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了解自己為什麼這樣做,自己是如何做到的。

這個階段是聚焦在受督者在諮商過程中,自己是如何使擔心的事沒有發生或成功 解決了。可以搭配以下振奮性引導的問句:「你是怎麼做到的?」、「當時你做了什 麼來幫助自己?」、「你可以如何繼續使用這些有效的方法?」,這些問句能間接肯 定與讚美受督者,使受督者深入覺察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產生信心,並發展出更 多有效的諮商策略。若受督者無法回答這些問題,督導者可用奇蹟式問句、關係 問句等幫助受督導者探索,或是與其一起觀看諮商錄影帶或逐字稿,幫助受督者 辨識許多例外與成功的介入片段。

5. 辨識差異、改變與進步

幫助受督者透過許多蛛絲馬跡找尋自己的小改變,使受督者意識到這些進 步,進而肯定自己,並相信自己的困境有改變的可能性,產生更多的力量。常用

的辨識方式有:

(1) 評量督導目標的達成程度:

可以幫助受督者使用評量問句(scaling questions),來評估三個面向:

1 評量自己特定介入行為之成效。例如:講話速度是否變慢。

2 評量知覺到的整體諮商有效性。例如:個案的進步程度。

3 評量接受督導後,督導目標達成的成效。例如:受督者自己的進步程度。

評量問句是請受督者以一到十分來評估這些面向,一是很低,十是很高,

評量問句是請受督者以一到十分來評估這些面向,一是很低,十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