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包含:督導者、受訪者、訪談者、協同研究者等。分別 說明如下:

一、 督導者

督導者長期致力於 SFBT 的研究及教學工作,為諮商博士。督導者接受許多 SFBT 專業訓練,且十餘年來從事 SFBT 諮商、督導、教學與訓練工作,著有許多 SFBT 相關文獻與書籍。

二、 受訪者

本研究之受訪者即為提出個案問題接受焦點解決團體督導之受督者,其中前 導性研究之受訪者有四位,正式研究之受訪者有八位,分述如下:

(一) 前導性研究之受訪者

本研究於正式訪談之前進行前導性研究,共訪問了四位受訪者,皆為女性,

年齡介於 30 至 40 歲之間,目前為高中職現職專任輔導教師或主任輔導教師,參 與焦點解決取向的督導團體。他們在團體中提出個案接受督導,每次90 分鐘,在 被督導結束之後一週內,與該名被提報之個案再進行一次諮商,並於諮商後兩日 內接受研究者的訪談。

(二) 正式研究之受訪者

本研究之正式受訪者有八位,皆為女性,其背景為輔導或心理相關科系,四 位碩士,四位學士(目前都在研究所進修中),現職為高中職專任輔導教師或主任輔 導教師,並共同在焦點解決取向之督導團體中接受督導,受訪者的背景資料如表 3-1。本研究八位受訪者的代碼,以英文字母 A、B、C、D、E、F、G、H 代表,

為隨機編碼,並無預設的原則或分類處理。

本研究之焦點解決督導團體共十一位成員,每個月進行一次,每次兩位受督

者提出個案接受督導。本研究之受訪者即為民國九十五年三月至六月間提報個案

表3-2 受訪者提出之個案問題簡述及接受督導之期待

三、 訪談者

在本研究之訪談者由研究者擔任。而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為研究工 具,而質性研究的效度,大部分的關鍵為進行實地工作者的技巧、能力與嚴謹地 執行其工作(吳芝儀、李奉儒,民 84),故研究者的學習背景與態度在整個研究過程 中深具影響,以下針對研究者之相關學習歷程及態度說明如下:

(一) 研究者的學習歷程

研究者大學就讀心理系,目前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之 研究生,具有八年高中職輔導任教經驗,就讀大學及研究所期間,曾修習輔導原 理、團體諮商、諮商理論、諮商實習、諮商技術、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等相關課程,

熟悉訪談所需運用的基本技術,例如發問、摘要、澄清、同理、立即性、具體化 等。

(二) 焦點解決督導的受督導經驗及專業訓練

研究者於民國八十七年九月開始接受三年焦點解決團體督導,後續接受過不 同取向之督導後,於民國九十四年十月再次接受焦點解決團體督導,迄今仍持續 進行。研究者共有六年半(約一百六十小時)的團體督導與一年(約三十小時)之個別 督導的經驗,其中有四年(約一百三十小時)是焦點解決取向之團體督導,受到焦點 解決督導之幫助與影響頗深。

在接受焦點解決團體督導的同時,研究者亦參與團體成員組成的讀書會,閱 讀中英文有關焦點解決取向的書籍。先後並參加了五個相關的工作坊,由國內外 焦點解決大師帶領,進行理論研討及實務演練,收穫頗豐。這些學習經驗使我對 於焦點解決有基本的認識,它具有相當正向的人性觀,相信人都有解決問題的潛 能,且是自己問題的專家,凡事都有例外,只要啟動一點小改變,就能帶來大改 變,這些觀點也深刻地影響我的諮商理念。

在訪談及資料分析過程中,研究者秉持開放、客觀與中立的態度進行,且由

於對焦點解決取向有基本的認識及體會,使我對於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敏銳度,能 夠了解受訪者在訪談中提到的焦點解決精神及技術為何,也對於焦點解決取向帶 給他們的正向影響能夠領悟,對於研究過程及結果也會充滿動力。

四、 協同研究者

本研究共邀請三位協同研究者,分別以甲、乙及丙稱之。在資料歸納分析之 前,甲君與研究者共同取得斷句原則之一致性,協助研究者檢核研究方法與過程。

前後甲君共與研究者討論了三份逐字稿,斷句原則之一致性達.83。甲君並與研究 者討論釐清賦能理論之三大概念、各逐字稿的賦能成分命名及意義排他性、賦能 類別命名、賦能成分歸納進入賦能類別、跨個案資料的檢視及最後整合成三層次 的檢核,甲君在研究過程中給予研究者相當多的協助。後來再邀請協同研究者乙 君及丙君,參與分類層次的再次檢核工作,與研究者共同討論層次分類的適切性,

以及每項賦能成分意義的排他性,為研究結果的架構完整性再作加強。

協同研究者甲為輔導所碩士,論文亦為質性研究取向,目前任職於某高職,

擔任主任輔導教師,並已取得諮商心理師證照。協同研究者乙與丙為輔導所碩士 班在學學生,目前乙任職於某高職,擔任主任輔導教師,丙任職於某高中,擔任 專任輔導教師。乙、丙兩位協同研究者皆已修完所有研究所學分並進行論文研究 撰寫中,其論文同為質性研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