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特殊教育教師的人格特質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目的在於探討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專業承 諾之現況、差異情形與相關情形,本研究綜合整理參考文獻,進行深入 瞭解與分析,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章共有四節,第一節為特殊教育教師的人格特質,第二節為幸福 感的定義與相關影響因素,第三節是教師的專業承諾與相關理論,第四 節是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特殊教育教師的人格特質

本節分為「人格特質的意涵」、「人格特質的相關理論」及「特殊教 育教師人格特質現況與背景變項探討」,彙整相關文獻資料,進行人格特 質之意涵與理論說明。

壹、人格特質的意涵

人格(Personality)一詞源於古希臘字 persona,意指古羅馬劇場中,

演員所戴的「面具」,其含義有二,一是用以呈現不同人物的性格與特點,

暗示觀眾不同的 persona 代表著不同的角色表徵;其次是指面具底下個體 的「真正自我」,包含個人的內在動機、思想、習慣與情緒等(黃堅厚,

2004)。

人格是心理學重要的議題之一,歷年來心理學家紛紛給予不同界定,

莫衷一是,人格的定義學者之間尚未達成共識;然而心理學家對於人格 的重視,可由專門研究人格現象的學派─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 Psychology)之成立看出端倪。

Allport 於 1961 年針對人格提出一個相對具體且較廣受心理學者歡 迎的定義:「人格意指個體內在心理與生理系統的動態組織,此組織能決 定個體獨特的思想與行為」;而國內學者張春興也在 1991 年綜合各家學 派,將人格定義為:「個體在對人、對己及對一切環境事物適應時所顯現 的獨特性格;而這樣的性格是在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

8

Allport

(1961)

一個人生理系統與內在心理的動態組織,此組織決 定了個體獨有的行為及思想。

Libert 與 Libert

(1994)

身心獨特的動力組織,影響個人、物理環境與社會 的反應行為。

Pervin、Cervone 與 John

(2005)

意指形成個人情感、思想及行為模式的特性。

Schultz 與 Schultz

(1994)

獨特而持久的個人特性之組合,可因應情境的差異 而轉化與改變。

9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人格的定義,可歸納出一個共通的特性,

亦即人格有其穩定性、一致性與獨特性,也因為這些特性,使得人格成 為預測個體行為的重要變項。

貳、人格特質的相關理論

所謂的人格理論,是指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對於人格概念所提出 的系統性及理論性之解釋(張春興,2006),其中較廣為人知的研究學派 包含:精神分析學派、認知學派、行為與社會學習學派、人本學派以及 特質學派。本研究所探討的人格特質屬於特質學派範疇,故僅介紹特質 學派的重要心理學者與相關理論。

一、特質論

人格特質是指個體思考、感覺與行為的一致模式,多數的特質理論 學者皆同意特質概念為建構人格之基本單位,能夠統括、解釋、預測個 體的行為舉止。然而,不同學者間對於特質概念確切的功能、本質、優 劣勢之看法各異,此為長久以來的爭論議題,實難達成共識。以下分別 介紹 Allport、Cattell 與 Eysenck 三位學者提出的特質論內涵。

(一)G. W. Allport 的特質論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Allport 是特質論的代表性人物,不僅奠定人格特 質論的基礎,也是第一位開設「人格心理學」課程的學者,其主張特質 奠基於神經系統中並且實際存在,代表一般性格的傾向,亦解釋了個體 在不同時間及情境裡運作的規律性。

Allport 將人格特質分為兩個概念:「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共 同特質指的是生活在同一種族、文化形態及社會之中的一群人所共有的 一般性格或傾向;個人特質是指特定個體所具有的特性,Allport 強調個 體的獨特性,故認為研究目標應著重在個人特質。個人特質細分為「首 要特質」、「中心特質」和「次要性格」,茲分別敘述如下。

10

1.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s)

意指最能概括個體的特質,例如:用「吝嗇」即可代表一個人的性 格,且周遭的人都認同這個人確實是「吝嗇」,那麼,「吝嗇」便是此人 的首要特質,又如德雷莎修女的「博愛」、關羽的「忠義」、曹操的「狡 猾」;此特質在個體生活的各個面向之中相當突出與普遍,是最具影響力 的,然而,能夠突顯首要特質的個體並不多。

2.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s)

中心特質所涵蓋的情境範圍比首要特質還要小,是組成個體獨特性 的少數顯著特質,一般而言,每一個人具有五至十個中心特質,例如:

當我們用認真、積極、負責、勤奮來評價個體的工作態度時,這些詞彙 即是所謂的中心特質,且相對數量少,越能高度代表一個人的性格。

3.次要性格(secondary dispositions)

意指個體在特殊情境或場合下表現出來的暫時性行為特徵,譬如:

有些人平時沉默寡言,但在陌生人面前,卻喜歡高談闊論,若從陌生情 境的觀點來看,喜愛高談闊論便是此人的次要性格。

除此之外,Allport 認為情境很重要,特質雖然可以預測大多數情境 下個體通常會如何反應,但卻無法推測個體在所有情境下的行為模式,

因此,我們需要透過特質來說明行為的穩定性,也應由情境去解釋行為 的多變性。

(二)R. B. Cattel 的特質論

Cattell 採用科學的測驗統計方法,將特質概念進行因素分析,並提 出兩種分類,一種是動態特質(dynamic trait)、氣質特質(temperament trait) 與能力特質(ability trait);另一種是潛源特質(source trait)與表面特質

(surface trait)。

動態特質、氣質特質與能力特質被視為維繫人格穩定的關鍵要素,

其中能力特質與個體在技巧及能力上的運作有關,可決定反應之效果,

11

智力即為一例;而動態特質與個體的動機及奮鬥目標相關,通常在設定 反應後展開行動;氣質特質則與個體的行為特性及情緒有關,個體的行 事風格,例如:衝動行事或三思而後行、情緒化或冷靜、急驚風或慢郎 中,都因個體氣質特質的不同而影響其反應情形。

潛源特質與表面特質之差異與觀察的行為層面有關,表面特質是個 體外顯的行為特徵,能直接進行觀察或由主觀法獲知,這些特質會依環 境的不同而改變,彼此雖有關聯卻未必一起變動,較不具穩定性;潛源 特質則是內蘊的,需透過精確的因素分析統計法,將相互關聯的特質進 行結合,這些潛源特質具備持久性與穩定性,即為建構人格的基本單位。

Cattell 針對不同職業、文化背景和年齡的人進行客觀的測量統計與 分析,經由因素分析法發現了十六因素人格(如表 2-2),此十六因素亦 被稱為潛源特質,進而發展出「十六種人格因素量表」(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aire),簡稱 16 PF 量表,期望透過嚴謹的科學方法,找出 個體的人格特質,並進一步推論或預測在不同情境下個體的行為反應。

表 2-2

十六因素人格

沉默寡言 外向

低智力 高智力

情緒化/神經質 穩定/自我強度

謙遜 獨斷

嚴謹 隨遇而安

敷衍 盡責

害羞 大膽

粗心 細心

強悍 溫和

信任 多疑

(續下頁)

12

務實 想像

直率 精明

冷靜 多慮

保守 勇於嘗試

依賴團體 自立

放鬆 緊張

除此之外,Cattell 主張個體處在不同情境下的所表現的行為模式,

除了受特質影響之外,還決定於個體的心理狀態(state) 和角色(role)。

心理狀態意指受到特定情境觸動影響的情緒改變;角色則指個體在不同 環境背景下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所產生的不同行為。雖然人格因素使得 個體行為在不同情境中維持穩定性,但他仍相信個體的心理狀態及情境 中的自我角色皆會影響個體行為。

儘管 Cattell 的理論被批評缺少階層結構及有過多的特質,然而,他 將人格分類的特質變項大幅減少,著實為後世的大五人格特質(Big Five)

奠定了明確的基礎。

(三)H. J. Eysenck 的特質論

Eysenck 特別重視客觀的測量,強調以科學實徵的研究為典範,他採 用因素分析法來進行特質的測量及分類系統的發展,運用高階因素分析,

把各個特質因素結合成相互獨立且數量較少的進階因素(super factors),

如此一來,各個因素所涵蓋的行為範圍便相對廣泛。其分析的結果得出 兩種獨立向度,分別為「內─外向」(introversion-extraversion)與「神經 質」,(neuroticism)也稱「情緒穩定─不穩定」,後來又增添了第三種向 度「精神病質」(psychoticism),此三種向度構成了 Eysenck 的精神病質

─外向性─神經質(PEN)三向度人格理論,茲說明如下。

1.內─外向(introversion-extraversion)

在此向度得分高者較為外向,反之為內向。外向性之特徵為精力充沛、

13

交遊廣闊、主動性強、愛冒險、樂觀、喜形於色等;內向性特徵則為沉 靜內斂、少與人互動、深思熟慮、喜歡規律生活等。

2.神經質(neuroticism)

此向度代表情緒的穩定性,得分高者較具有神經質傾向、情緒較不 穩定,其特徵為焦慮、憂鬱、低自尊、罪惡感、緊繃、非理性、害羞、

喜怒無常、情緒化;得分低者則情緒波動較小,且不容易失控。

3.精神病質(psychoticism)

此向度得分高者較具有精神疾病傾向,其特徵為好鬥、冷漠、無人 情味、衝動、反社會常規、無同理心、自我中心、固執等人格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Eysenck 所定義的向度是一種連續變項,類似光譜的 概念,個體的人格特質有可能落在兩個極端中間的任何一點,例如,一 個人並不是非內向即外向,而是落在兩者之間的任一點上。因此個體之 間的差異是在比較傾向某一特質的程度,是由連續向度的變動而造成。

二、大五人格特質理論

依據前述探討,可知 Eysenck、Allport 和 Cattell 皆認同「特質是人格 的基本單位」,但彼此之間對特質的本質、數量與分類的看法各異。然而

依據前述探討,可知 Eysenck、Allport 和 Cattell 皆認同「特質是人格 的基本單位」,但彼此之間對特質的本質、數量與分類的看法各異。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