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的程序可分為研究準備、撰寫研究計畫、發展工具、正式施測、資料分 析,以及撰寫報告等六個階段,研究的過程分述如下:

一、研究準備

研究者於95年1月確定「資訊科技融入特教教學」為研究方向之後,便著手蒐集 國內外相關文獻,予以整理歸納,以確定研究主題為「南投地區-國小特教教師運用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二、撰寫研究計畫

研究者進行相關文獻討探與分析後,根據研究目的,選擇調查研究法,與指導 教授多次討論後,撰寫研究計畫。

三、發展研究工具

名 稱 主 要 內 容

教師背景資料 任教地區、性別、年齡、特教專業背景、特教服務年資、資訊融入教 學研習時數、每週使用電腦時間、資訊科技操作能力等九項。

學校環境量表 軟體資源(1-4 題)、硬體設施(5-8 題)、行政支援(9-13 題)、時間(14-15 題)

資訊科技融入特 教教學關注階段 量表

階段 0:低度關注(3,10,19,21)題、階段 1:資訊關注(12,13,24,31)題 階段 2:個人關注(6,11,15,26,30)題、階段 3:管理關注(4,7,14,23)題 階段 4:成效關注(1,9,17,22,29)題、階段 5:合作關注(5,8,16,25,27)題 階段 6:再關注(2,18,20,28)題

資訊科技融入特 教教學現況量表

教學準備(1-4)題、教學歷程(5-8)題、教學評量(9-11)題、教學管理(12-21) 題

1.編擬問卷初稿

配合理論與文獻基礎,編擬調查問卷問卷,經過專家評內容效度,彙整專家意 見,刪除並修改不當題目,確定預試問卷初稿。

2.選取樣本進行預試

於95年5月底,以郵寄方式將問卷寄送到抽樣學校,透過特教組長發放問卷給該 校特教教師填答完成後,由特教組長協助將問卷寄回給研究者。

3.建立工具信效度

預試之後進行項目分析與信度考驗,將不當題目予以刪除,決定正式問卷向度 與題目,問卷內容。

四、正式調查

研究者於95年9月將正式問卷寄出,採普查方式。

五、資料分析

待問卷回收完畢後,先檢查填答情形、刪除填答不全之無效問卷,將問卷原始 資料編碼後登錄電腦,並以預定的統計方法加以分析。

六、撰寫報告

就統計分析結果與文獻探討的內容進行討論後,將論文結果歸納整理為研究發 現與結論,並與指導教授討論,修飾論文內容,最後完成研究報告。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運用統計套裝軟體 SPSS(12.0視窗版)進行資料分析,統計顯著水準設 為.05。所採用的統計分析方法,說明如下:

一、以次數分配、百分比來說明「教師背景變項」的分佈情形。

二、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與標準差來分析「資訊科技融入特教教學關注階 段」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兩個變項的分佈情形,以回答研究問題

1-1、2-1、2-2、2-3和2-4。

三、以典型相關求出不同學校環境變項、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各分 量得分與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教學現況(教學準備、教學歷程、

教學評量、教學管理)之相關情形,回答問題3-1和3-2。

四、以多元迴歸分析中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法(Stepwise)探討問題四,「個人背景變 項」、「學校環境變項」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切階段」為預測變項而效標 變項則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回答4-1、4-2、4-3。由於多元迴歸分 析自變項應為計量變項(等距變項或比例變項),如果自變項為間斷變項(名義或 次序變項),在投入迴歸模式時應先轉為「虛擬變項」(dummy variable),以 使間斷變項具備連續變項的特性,再將轉換後的虛擬變項作為多元迴歸之預測 變項之一(吳銘隆,2006,頁13-2)。以本研究的教育程度為例,其教育程度水準 有四個(數值編碼:1為專科、2為大學 、3為碩士、4為博士),需產生三個虛擬 變項,轉換為虛擬變項後的編碼為:專科1,0,0;大學0,1,0;碩士0,0,1;

博士0,0,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根據問卷調查的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以回答本研究的待答問題。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南投縣特教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段調查結 果;第二節為南投縣特教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之調查結果;第三 節探究學校環境變項、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與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實施現況相關情形;第四節則分析上述變項對資訊科技融入南投縣特教 教學的影響及預測力。

第一節 南投縣特教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段調查結果

本節依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南投縣特教教師背景資 料」,以及「特教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段」分量表得分情形,以回 答問題一。

壹、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背景資料

本研究寄發95 份調查問卷,回收94份,有效問卷數共計91份,有效回收 率為95.7 %。在本研究91份有效樣本中,基本資料分佈如表4-1 所示說明如下:

表4-1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基本資料表(N=91)

問卷題項 組 別 人 數 百分比%

1.市、鎮 71 78.0%

1.任教地區

2.鄉 20 22.0%

1.男 39 42.9%

2.性別

2.女 52 57.1%

1. 23~29 歲 31 34.1%

2. 30~36 歲 30 33.0%

3. 37~43 歲 19 20.9%

3.年齡

4. 44~52 歲 11 12.1%

續表4-1

一、任教地區

本研究的有效樣本有91個,將研究者任教地區分為2類(如表4-1所示):將 1個市4個鎮歸為第一類,8個鄉歸為第二類。

二、性別

男性教師39人,佔42.9%,女性教師52人,佔57.1%,女性教師多於男性 教師。

三、年齡

將年齡分為4類(如表4-1),36歲以下的教師,佔了67.1%以上,顯示南投 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傾向年輕化。

四、教育程度

由表4-1顯示目前95.6%的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具大學以上(含)的 學歷。

五、特殊教育服務年資

將特殊教育服務年資分為4類(如表4-1),教師的年資多在五年以下,有55

問卷題項 組 別 人 數 百分比%

1.專科 4 4.4%

2.大學 75 82.4%

3.碩士 12 13.2%

4.教育程度

4.博士 0 0%

1. 1~5 年 55 60.4%

2. 6~10 年 25 27.5%

3. 11~15 年 5 5.5%

5.特教服務年資

4. 16~30年 6 6.6%

1.未曾修習特教學分 4 4.4%

2.曾修特教學分,但學分未達

20學分 6 6.6%

3.曾修20個(含)以上特教育

學分 29 31.9%

6.特教專業背景

4.特殊教育學系(所/組)畢 52 57.1%

人佔60.4%,至於年資在十年以上者,僅有11人為12.08%左右。

續表4-2

資訊科技操作能力選項得分人數表

3.套裝軟體使用能力(N=91;總分=5;平均數= 3.42 ;標準差=1.165;(每個選項 平均數=0.68 )

6.程式設計或修改能力:(N=91;總分=3;平均數= .33 ;標準差=.59;(每個選項 平均數=0.11 ) 訊素養及資訊融入教學的程度較高(邱志忠,2002;張文嘉,2003;van Braak,

2001),由表4-2顯示每週使用電腦時間在十一小時以上者約為5成2,由此可 看出,一半以上的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平時都有使用電腦的習慣,對 於資訊科技操作能力應有所助益。

八、過去兩年曾受過資訊應用於教學研習時數

如表4-2所示,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在過去兩年曾受過的資訊科技 應用於教學的研習時數,以「20(含)小時以下」(70人,76.9%)所佔比例最 多(76.9%),也就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資訊應用於教學研習時數平均每 學期只有5小時,很不利於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教 教學,參加研習時數這麼少,有可能是教師太忙、研習場次太少、不符合教 師需求,對自己的資訊素養沒信心…原因有待進一步調查,因此調查結果南 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資訊應用於教學的研習,仍然有調升的空間。

九、資訊科技操作能力

如表4-2 所示,本項為複選題,教師的資訊科技操作能力,以會使用「1.

網路操作能力、2.電腦基本操作能力、3.套裝軟體使用能力、4.資訊輔助科技、

5.電腦週邊硬體使用能力、6.程式設計或修改能力」等六大項為依據(總共有 22個選項),每會使用1個選項得1分,使用愈多項則資訊科技操作能力愈好。

調查結果以得分11-15 分最多有 50 人占樣本總人數 54.9%,顯示多數南投縣 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已有基礎的電腦操作能力。

表4-2 為資訊科技操作能力各選項得分人數表,整體而言,南投縣身障 類國小特教教師普遍擁有電腦基本操作能力、網路操作能力、電腦週邊硬體 使用、套裝軟體使用能力,但資訊輔助科技、程式設計或修改能力有待加強。

關於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資訊輔助科技操作能力低落結果與李天 佑(1999)對全國特殊教育學校與特殊班教師(685 位)所做的電腦輔具素養調 查發現教師在 5 等量表自評結果平均只有 2.07 分顯示當年教師代表對電腦輔 具應用操作能力普遍低落,結論相同; 吳亭芳、陳明聰(2001),以國內 220 位特殊教育工作者,所做的調查也發現國內的特教工作者普遍認為特殊教育 教師缺乏輔助科技的專業知識,究其原因為教師對於使用資訊輔助科技協助 身障生學習的知能不足,雖然國內縣市政府會舉辦資訊輔助科技研習,但研 習的內容多以輔具操作為主,較少與教學結合,教師無法將所學轉化為教學

所用,特教教師在教學上鮮少使用輔助科技,很快就會忘記研習內容,造成 輔具操作技能較弱,與本研究資訊輔助科技操作能力得分低落(如表 4-2)結果 相同。

而架設互動式教學網站能力及程式設計或修改能力這些能力難度較高,

牽涉較多的電腦常識,細節以及介面也較難較複雜,並非縣政府辦ㄧ、兩天 研習就能在教學派上用場,除非教師有興趣持續研究,不然研習過了ㄧ個月 大概也都忘得差不多了,這部份教師的能力普遍不好,研究者認為教育部或 當地縣市政府應研發或尋求民間企業在設計教學應用軟體或互動式網站時,

朝向更符合人性、更具彈性的方向,讓教師不用去碰觸艱澀難懂的電腦程式,

也能使老師以視覺化的設計方式互動式教學軟體或網站,讓教師回歸本業專 心於教學設計,程式介面就教給專業人員,而不是樣樣都學,以南投縣學籍 管理系統為例,未開發之前,教師處理成績有是 3 種方式,計算機計算,用 電子試算軟體計算,自己設計程式,此時如要運用資訊科技,則資訊科技操 作能力較弱就會造成運用上的障礙,能力不好的教師只有按計算機的份,而學 籍管理系統平台建置好之後,教師只要看的懂字,點點滑鼠、輸入數字,就 能享受資訊科技的便利,大大降低使用資訊科技的門檻。

貳、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之關注階段調查結果

本量表內容針對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 學實施現況進行問卷調查,題目共有31題,分為以下7個階段:「低度關注」、

本量表內容針對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 學實施現況進行問卷調查,題目共有31題,分為以下7個階段:「低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