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變革關注理論與關注本位採用模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變革關注理論與關注本位採用模式

很多關於研究教育改革的文獻指出,教師對於變革的態度是影響改革成敗 的重要因素(Tunk,1997 ;Dusick,1998)。Hord於1987指出教師對於創新的個別 性關注與考量對推廣成效影響力十分強大,它會影響教師是否採行此一創新的決 策,亦決定了教師們在採行的過程中會尋求何種有效的協助。

壹、 變革關注理論

一、關注理論

關注理論(Concerns Theory)是1960 年代末期由Frances Fuller 所發展 的,並且根據教師們對教學工作關注的不同,可歸類為四個層次(Dimen -sions):(Fuller,1969)

1.無關的關注(Unrelated Concerns):教師不關注自己的教學或教學時所應扮演的角 色。

2.自我關注(Self Concerns):教師開始關注自己的教學,但都以自我為出發點,如 關注自己教學的能力及角色的扮演是否稱職等。

3.教學關注階段(Task-concern):教師關注以教學及課程為中心,關注教材內 容、教學時間、教學束縛、教學品質、教材教具、班級人數以及其他影響教學 的工作等。

4.影響關注階段(Impact-concern)

教師的關注焦點轉移至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如學生的學習歷程;以及如何使 自己的教學更有效率,如自己是否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滿足學生個別需求、

引發學生學習潛能等。

Hord (1987)指出關注具備發展的特質,在任何變革的歷程,都不可能 是絕對和固定的,它必然會呈現一種發展的型態。因此變革歷程中,個人 的關注階段也不會始終保持同樣的強度,而最大的可能是呈現波浪的形式。在變 革的初期,無關的關注及自我關注通常最強,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提供協助的 增加,自我關注慢慢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教學工作關注的提升,而隨著工作關注 的減弱,學習影響性關注才會逐漸提高。

二、關注階段的影響因素

Hall 認為教師的關注階段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教師對新教學法或新課 程的感受、教師對自己實施新教學法或新課程能力的認知、教師參與新教學法或 新課程的程度、新教學法或新課程發生的環境,最重要的是教師所接受到支持與 支援的種類與數量(Hall & Hord,1987)。

高熏芳也認為關注的程度會因個人的經驗、見識、看法、事物的急迫性、或 個人的參與度而有所變化(高熏芳,1993)。雖然個人對改革的關注階段是依序發 展的,但並非每個人都會發展到最成熟的階段,某些人可能因其投入程度或所處 的環境因素,對改革的關注會在某個階段停滯不前(Anderson, 1997)。

貳、 關注本位採用模式(CBAM)理論

對於教育改革的研究,關注本位採用模式「CABM」被視為最佳的實證理論 模式(Anderson,1997),應用「CBAM」理論中所提出的變革關注階段(SoC)評 估教師們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之需求,方能藉此瞭解推廣的進展情形,及其 所面臨的問題,進而研擬有效的策略,提升創新推廣及實施的成效(王令宜、高熏 芳,1995)。

一、CBAM 理論內涵

關注本位採用模式(Concern Based Adoption Model,CBAM),是以Fran -ces Fuller(1969)關注理論(Concerns Theory)為基礎所發展的,Hall, George

& Rutherford 等人繼承Fuller 教師教學關注的研究,將教師面對教育變革措施的 三個關注階層,再細分為七個階段。CBAM 主要目的在用來評斷在面對教育改 0 Awareness

低度關注

表示對革新很少關注或參與 我並不關心它 1 Informational

資訊性關注

2 Personal 個人關注

3 Management 管理關注

4 Consequence 成效關注 5 Collaboration

合作關注

6 Refocusing 再關注

另外,運用CBAM 必須注意下列三點原則,以免產生錯誤的解讀 (王令宜、

高薰芳,1995):

1. 沒有某一種特別的階段或是某種關注階段模式是最好的:每一種情形會顯現 不同的關注階段模式,我們無需去評定其好壞,重要的是瞭解其代表的含義。

2. 關注階段的波動是無法強迫的:改變關注階段最佳的方法是有效支援與協 助,缺乏協助或是錯誤的的支援都會妨害變革關注的發展。即使是相同的人,

在面對不同的創新時,也會產生極大不同關注階段模式。

3. 關注不是憑空存在的:關注的產生是藉著參與者對創新的感覺、使用創新的 觀感、革新發生的環境改變等等構成,最重要的是藉著他們所得到的可使用 於革新中的支援及協助。

從以上原則,我們可以知道教育當局要推行一項新的政策時,有效的支援才 是影響參與者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只是一昧的道德勸說或是脅迫,對參與者的影 響成效不大,因此推廣者可藉從參與者的感覺、環境下手,當然最重要的是要適 切的協助參與者。

二、CBAM的研究架構

Hall and Hord(1987)提出了關注為本位採用模式圖,說明了CBAM 的組織 與架構(請圖2-3)說明如下:

1.改革推動者(Change Facilitator Team):在學校裡,改革推動者通常為校長,

主任無論是任何人擔任此一角色,要成為有效能的改革推動者要以教師的需求 為基礎,對於決定使用時機、現有資源要做有效的資訊統合。

2.資源系統(Resourece System):指改革推動者可運用的資源,包括行政人員、

課程專家、教學資源中心、圖書館及政府、民間支助等各種人力、物力資源。

3.領導介入(Intervening):指改革推動者致力於影響教師落實改革的行動或事件。

4.深入研究(Probing):指改革推動者應該要用非正式或系統的方式瞭解教師的 需求及執行情形。

圖2-3:關注本位採用模式CBAM 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Hall & Hord, (1987), p12

三、關注階段量表SoCQ(Stages of Concern Questionnaire)的應用

CBAM 主要有三種測量工具,即「關注階段」(Stages of Concern,簡稱 SoC)、「使用的層次」(Levels of use,簡稱LoU)和「創新的形貌」(Innovation Configuration,簡稱IC)(Newhouse,2001)。

張善培(1998)認為,在CBAM的測量工具中關注階段問卷SoCQ 是最常使用 的,研究發展時間也是最長,結果也較精確。

综合上述結論,本研究採用關注階段問卷為本研究測量工具,作為南投地區

國小特教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改變歷程之態度、感覺與關注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