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壹、研究目的

一、探討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情形。

二、探討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情形。

三、分析不同學校環境變項、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各分量得分與教 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教學現況(教學準備、教學歷程、教學評量、

教學管理)之相關情形。

四、探討所有相關變項(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 注階段)對國小特教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的預測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相關教育單位及後續研究參考。

貳、研究問題

一、探討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情形。

1-1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低度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1-2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資訊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1-3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個人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1-4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管理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1-5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成效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1-6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合作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1-7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再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二、探討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之情形。

2-1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教學準備」分量表的得分情形如何?

2-2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教學實施」分量表的得分情形如何?

2-3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教學評量」分量表的得分情形如何?

2-4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教學管理」分量表的得分情形如何?

三、分析不同學校環境變項、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各分量得分與教 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教學現況(教學準備、教學歷程、教學評量、

教學管理)之相關情形。

3-1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不同學校環境變項各分量得分(軟體資源、硬體設施、

行政支援、時間)與特殊教育教學教學現況各分量得分(教學準備、教學歷 程、教學評量、教學管理)得分之相關情形為何?

3-2 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各分量得分與特殊教育教學教學現 況各分量得分(教學準備、教學歷程、教學評量、教學管理)之相關情形為 何?

四、探討所有相關變項(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 注階段)對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教學的預測力。

4-1 國小特教教師個人背景變項(任教地區、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特教服 務年資、特教專業背景、每週使用電腦時間、電腦研習時數、資訊科技操 作能力)是否對「資訊融入特教教學實施」有顯著的預測力?

4-2 學校環境變項(軟體資源、硬體設施、行政支援、時間)是否對「資訊融 入特教教學實施」有顯著的預測力?

4-3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段」是否對「資訊融入特教教學實施」有顯著 的預測力?

第三節 名詞解釋

ㄧ、國小特殊教育老師

本研究所指的國小特殊教育老師,係指目前擔任於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包含 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啟智班、多障班、不分類巡迴輔導、巡迴輔導在家教育教 師(但不包含資優教育之特殊教育教師)。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資訊科技」的定義為「利用數位電子媒介所發展出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 式」(謝清俊,1996:76-82)。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指的是應用資訊科技在特 殊教育各學科教學活動上,結合電腦化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於部份或整個 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上。而這新的數位系統或傳播方式比過去的教學傳播媒介(印 刷媒介、口述傳播、傳統視聽媒介)更增添了許多互動性、可重製性、可計算 性、以及工具化的應用。本研究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為,是以受試者在 本研究調查問卷中之「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現況量表」的得分來決定,

量表中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為歸納為四大類分別為「教學準備」、「教學歷 程」、「教學管理」、「教學評量」,得分愈高,表示其運用資訊科技於特殊教育教

學頻率愈高,反之則愈低。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根據本研究的動機及目的,研究者擬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研 究的範圍及限制如下:

壹、研究範圍

因限於人力及時間,本研究所指之「學校與教師」係指目前任教於南投縣國小 特教教師,包含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啟智班、多障班、不分類巡迴輔導、巡迴 輔導在家教育教師(但不包含資優教育之特殊教育教師)為母群體,進行普查。

貳、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僅以南投縣國民小學為範圍,研究對象僅限任教於南投縣特殊教育教 師(不含資優班特教教師,研究結果適用性應參酌個別之情形,不宜用來探討 其他縣市國小教師,有其推論上的限制。

二、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受試者資料,受試者填答量表時,主要是以 自陳方式進行,本研究假設受試者均能誠實回答,並且不受到情緒、情境、

壓力及社會期許之影響,故本研究在解釋及應用時應謹慎。

三、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為主,未採用其他方法(如訪談法)加以驗 證。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與實施

國內有關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文獻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而漸多,雖然教 育部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期望教師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時間 達20%,但在中、小學方面,仍然有很多教師將其視為一項新的教學法,未能深 入瞭解其本質,不知其內涵,以下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就國內外相關 文獻部份加以探究。

壹、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

雖然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在國內還算是新興的教學方式,但與其相關的概 念和教學方法早已行之有年,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學者,常用電腦整合教學

(Computer Integrated Instruction)或科技整合來強調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上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使用資訊科技於課程與教室中(王全世,2000;藍瑋琛,2001;

Dias, 1999)。例如電腦輔助教學、電腦整合教學與網路教學等等,由於這些教學 方式與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有某些程度上的相似,也因此常常使人誤以為資訊 科技融入學科教學就一定得用電腦來從事教學活動。王全世(2000)認為雖然電 腦、資訊科技、與科技這三個名詞所包含的範圍不同,但是它們在融入教學的內 涵中,主要都是指電腦與網路相關科技。

ㄧ.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啟示

「資訊科技」是為了克服人類先天的限制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資訊處理與傳播 的科技,其產品包括電腦、網路、電話、電傳視訊、電視等。雖然資訊不等於電

腦,但資訊的來源主要還是來自於電腦與網路,因此也可以說「資訊科技」就是 電腦科技與通訊科技的結合(王全世,2000)。當今「數位化」的資訊科技,優點 是它能夠以極高速度處理極大量資訊、能夠儲存大量資訊(而人類的記憶卻不 能),也能在現有的資訊上作不斷重複的加工、整理(人類的思維卻不擅於不斷重 複的工作);其缺點是資訊科技無法(或不容易)作綜合、反省,或創造等人類經 常做的思維工作。比較資訊科技與人兩者差別,又帶來何種教育上的啟示?試想 在學習的歷程中,我們不免需要處理資訊,若能結合數位化資訊技術所提升的效 率,來提升學習效果,這樣人們從此處理資訊的「效率」就能提升。

資訊科技可以促進教育改革,對傳統教學帶來革新(Dexter & Anderson,

1999),Mitchell 和 Hunt(1997)認為「教師應了解現在的教學角色是完全不同於教 師以前學生時代的經驗,因為今日的學生將比他們的老師接受更多的資訊科技教 育。」,Ertner(1999)也認為資訊科技與網路等工具因其資源共享、溝通及多媒體 等特性,具備了協助教師發展課程願景、有助於製造教學中各種學習機會,有容 易取得學習資源、管理資源及評估學習成果等優點,世界先進國家,如美國、加 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均是朝這個方向來規劃資訊教育(蕭惠君、邱貴發,

1998),在美國,許多教師主動使用資訊科技與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將資訊科技整 合於課程中(Levine,1998)。而國外學者也常用電腦整合教學或科技整合來強調資 訊科技於課程與教室中(Sprague & Dede ,1999),並且將科技整合列為課程統整的 一項重要主題。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

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定義,國內外學者分別以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扮 演的角色、功用、價值與課程整合的角度下定義,茲將學者的看法整理如下如表 2-1:

表 2-1 研究者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

者。因此資訊科技只是工具,其功能在於協助學生進行學習以及思考,利用資訊 科技的特性,將資訊科技與學習領域做結合,適切的將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活動 中,連結軟體、媒體或其他的科技工具與特定教學目標,以強化教與學的過程。

貳、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

資訊科技雖然可以提供許多功能,但這些功能本身並不ㄧ定具有教學意義,

Terry 和 Thomas(1999)等學者也指出雖然資訊科技的發展快速,但實際可行的教 學應用模式與相關理論的基礎研究仍然相當的薄弱。以下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原則、應用層次、實施模式、限制,分別說明如下:

一、應用原則

Ross(1995)提出以下原則做為資訊融入教學應用時參考:

1.我希望我的學生達到什麼教育目標?

2.思考運用資訊科技或傳統方式完成這個教育目標時,教育目標是否具有價值?

3.設法使用能達成教育目標的科技,或那些科技工具能使教育目標更有成效?

3.設法使用能達成教育目標的科技,或那些科技工具能使教育目標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