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特教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特教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Copied!
1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進修暨推廣部

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傅秀媚 博士

國小特教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

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研究生:張益睿 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

(2)

國小特教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 的實施現況以及關注情形。研究對象為任教於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研 究方法係以郵寄自編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回收之有效問卷為 91 份,有效問 卷回收率達 95.7 %。採用描述性統計、典型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 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ㄧ、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教教學」關注程度偏向正面 態度,關注程度最高為「資訊關注」,其次是「成效關注」。 二、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的整體實施情形尚可,以「教學 準備」部分最佳,「教學管理」、「教學歷程」次之,「教學評量」部分較不理 想。 三、以學校整體環境、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為自變項,資訊科技 融入特教教學實施現況為依變項,4 個典型因素中有 2 個典型因素達統計顯 著水準,第 1 個典型因素,可解釋 53.9%的全體變異量;第 2 個典因素,可 解釋 18.5%的全體變異量。 四、由第一個典型相關係數負荷量可知,南投縣國小身障類特教教師在「學校硬 體設施」及「行政支援」愈好時且「再關注」、「成效關注」、「合作關注」得 分較高的特教教師會有較高的資訊科技融入特教教學行為表現。 五、由第二個典型相關係數負荷量可知南投縣國小身障類特教教師在學校「軟體 資源」較佳的環境中在「教學評量」會有較好的資訊科技融入行為表現;在 「個人關注」得分越高的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中「教學準備」 會有較好的融入行為。 六、「再關注」、「資訊科技操作能力」、「行政支援」、「6~10 年特教服務年資」4 個變項對於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實施現況」有 顯著的預測力。 七、所有相關變項(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段) 可解釋國小特教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的變異量達 49.4%。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相關教育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特殊教育、南投縣、關注階段、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3)

A study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implicated by element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alize the implication and concern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 toward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speci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the element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using a mail questionnaire and a census for those teachers was carried out. The number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was 91 and the response rate was 95.7%. The data was processed and analyzed by adopt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concerning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 toward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special education was positive, the highest was the “informational concerns”, and the second was “consequence concerns”.

2.

The overall scor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 implicate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special education

was higher than median. The best part was “teaching preparation”, the

second part included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worst part was “teaching evaluation”.

3. Schools’ overall environment and the concerned degree towar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special education were adopt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imp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special education was adopted as dependent variable. Two of the four canonical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 The first canonical factor explained 53.9% of the total variance, the second canonical factor explained 18.5% of the total variance.

4. The first canonic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loading indicated that the better “school’s hardware”,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thos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 with high score in “refocusing concerns”, “consequence concerns” and “collaboration concerns” will implicate mo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special

(4)

5. The seco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loading indicated that thos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 will perform better in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special education when the schools with better “software resource”; those teachers with higher scores in “personal concerns” performed better in “teaching prepar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special education.

6. Those four variables about “refocusing concerns”, “The ability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support” and “6-10 working years in special education” can predict the status quo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 integra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special education from significantly.

7. All the relative variables (personal background, school environment, the stage of concern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can explain the 49.9% varianc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mplica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 : special education, Nantou Coun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stages of concern

(5)

國小特教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目 次

頁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表目次………….………...…...….VI 圖目次………….………...…...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與實施………..………..9 第二節 特殊教育與資訊科技…………..…………..………..27 第三節 變革關注理論與關注本位採用模式……….….39 第四節 影響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相關因素探討……….….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56

第一節 研究架構……….….56 第二節 研究對象………...………...58

(6)

第四節 研究程序………..68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7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71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關注階段調查結果………...……..….71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調查結果……….…….84 第三節 學校環境變項、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 與實施現況之相關情形…….……….89 第四節 相關變項對於資訊科技融入特教教學實施現況的預測力….…….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4

第一節 結 論…….………104 第二節 建 議…….………108 第三節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12

參考書目

壹 中文部份………..………...………..….114 貳 西文部份………...………...121 附錄一………...………...127 附錄二………...………...128 附錄三………...………...133 附錄四………...………...138

(7)

表目次

表 2-1 學者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11 表 2-2 電腦相關輔具………29 表 2-3 資訊科技應用於特殊教育的相關研究………37 表 2-4 CBAM 的關注階段「SoC」………..…………41 表 2-5 影響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態度及實施現況之個人背景因素………45 表 2-6 影響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態度及實施現況之學校環境因素………51 表 3-1 問卷主要內容和來源一覽表………60 表 3-2 學校環境量表項目分析ㄧ覽表………62 表 3-3 資訊融入關注階段量表項目分析ㄧ覽表………63 表 3-4 資訊科技融入特教教學現況量表項目分析ㄧ覽表………65 表 3-5 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信度檢定結果比較………67 表 3-6 正式問卷主要內容………68 表 4-1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基本資料表………71 表 4-2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與資訊科技有關之教師基本資料表………....73 表 4-3 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之關注階段 平均數及排序表………77 表 4-4 資訊科技融入國小特殊教育教學之實施情形量表得分平均數及排序表……...84 表 4-5 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在學校環境變項各向度得分之描述性統計摘要表……...89 表 4-6 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在學校環境變項題項平均數及排序表…………...89 表 4-7 典型因素顯著性考驗………92 表 4-8 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學校整體環境、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 關注階段與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實施現況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93 表 4-9「教育程度」變項轉成虛擬變項數據表………..…96 表 4-10 所有相關變項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教教學「教學準備」之逐步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96 表 4-11 所有相關變項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教教學「教學歷程」之逐步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98 表 4-12 所有相關變項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教教學「教學評量」之逐步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99 表 4-13 所有相關變項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教教學「教學管理」之逐步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100 表 4-14 所有相關變項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教教學「實施現況」之逐步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101

(8)

圖目次

圖2-1數位教學過程……….………..….………17

圖2-2資訊科技的範圍……….27

圖2-3關注本位採用模式CBAM理論架構圖.………43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

自計算機問世以來,資訊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的影響,人類從此闊步邁 向資訊社會,由於資訊科技快速發展與迅速普及,已帶來許多生活上和社會組織上 的改變,而且引發了許多課程與教學方法上的革新,使得傳統的學習型態發生了革 命性的轉變。 資訊科技中的網際網路改變了資訊傳遞的方式和速度,讓學習變得更自由也更 快速,網路把教室延伸到課堂外,正衝擊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的教育方式,資訊科技 的使用,近年來在教育改革計畫中日顯重要,為改革關鍵因素之一,透過資訊數位 化之後,人們就可以運用電腦高速的運算能力、儲存能力、快速、大量傳遞以及處 理資訊,運用資訊科技在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利用網際網路,蒐集、整理、 分析有用的資訊,藉以提升學習成效。也因此各國為因應資訊時代的需要,深怕影 響國家競爭力,無不積極的進行資訊基礎規劃,以期培養每個國民具備資訊知識與 應用能力;諸如美國的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 re )、日 本的「資訊新政」、新加坡的IT2000(Information Technique 2000)及馬來西亞MSC (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計劃,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強調 學生要有運用科技及資訊的基本能力,而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政策中,提 供多元化的學習管道,具體地提出「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 伴終生」四大願景,並規劃在未來四年內,要達「師師用電腦,處處上網路」、「教 師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時間達20%」、「各學習領域均有豐富且具特色 教學之網路融入教學資源」、「學生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瞭解並尊重資訊倫理、

(10)

具有科技時代人文情懷」等具體目標(教育部,2001)。由此可見資訊科技對於教育影 響已直接衝擊第一線的教師們。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到底所謂何物,顏龍源(2000)認為,將資訊科技中可供教與學 所用的個項優勢資源與媒體,平順且適切地置入各科教與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資訊 科技不強調運用的結果與表現,而是重視融入的觀念、過程和科技的可用性。其實 更淺顯的說法是「運用資訊科技教與學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 Learning)」,過去曾稱為「電腦輔助教學」,兩者之間存有些許差異,一般「資訊科 技」和「電腦」常被視為同義詞,實際上資訊科技的涵蓋的範圍較廣,電腦只佔其 中的一部分(Driscoll,2001)。 資訊科技有著多媒體的優勢,無限的容忍力、絕不錯誤的記憶、高速的運算能 力及迅速給予答案的能力,很符合身心特質差異極大的特殊學生的需求,因為資訊 媒體可以儲存相當多的資料,可以很完整的記錄每一個學生的資料以及學習情形, 符合個別化原則,快速的計算便能夠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之中能夠非常迅速的得到 回應,這符合了行為改變技術之中所強調的增強物必須及時。運用資訊科技在特殊 教育上它能提升身心障礙學生在閱讀、數學、語句、社會適應方面的學習成效,並 有效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增加學習信心與學習動機(李品蓓,2002;MacArthur, Ferretti, Okolo & Cavalier, 2001)。很多研究顯示,運用資訊科技對特殊教育學生的學習上成 效上有正向明顯的效果(王鳳妃 ,2005;朱經明,1997;李品蓓,2002;吳雅琪 & 孟瑛如,2005;施美朱,2000;蔡文煉,1995;歐婷怡 ,2004;Berry ,l994;Culliver &Obi ,1994;Rapper &Gittinger,1993)。Driscoll(2001)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 重要性,在於可讓教學者採取兒童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林宏熾(1995)及鐘樹椽 (1996)的研究也發現:運用資訊科技中的電腦化教學可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提 供適當的教材與充分的練習機會,教學的設計及多元感官的刺激,讓學生可以形成 主動與互動式的學習,且從立即的回饋中,增進學習的興趣與效果,以實現個別化

(11)

教學。朱經明(1999)認為:一般而言,身心障礙學生的抽象思考能力較為薄弱, 需要具體實務學習、生活化的經驗並由實際操作中學習生活基本能力。網路資源運 用教學正可以提供此種具體化、生活化、趣味化以及實用化的學習經驗,由國內外 學者的看法可知,特殊教育運用資訊科技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 必須要的。 除了專家學者認為資訊科技運用在特殊教育是必要的,在法令上也有相關規 定,要求學校當局必要時需使用科技來協助特殊學童,美國在 1997 年障礙者教育 法修正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Act,IDEA) (PL105-17,1997)要求將「輔助性 科技」的設備及服務應用在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童身上,也就是當個別教育計畫小 組在為特殊需求學生計畫個別化教育方案時,必須特別考慮輔助性科技的使用可能 性,此法規定之後,愈來愈多的科技被建議用來幫助認知有困難的學童,來達成這 些對他們具有挑戰性的課程。我國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實施辦法第九條也提到為 達成個別化教學目標得以實施電腦或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及遠距教學(教育部, 1997;教育部,1998)。實際上「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也包含在「輔助性科技」的 範疇之內,我們可將應用資訊科技在特殊教育教學,視為協助特殊學生學習的一種 輔助科技。 各國政府都積極培養特殊教育老師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英國在1997發表 以「卓越」為主題的身心障礙教育綠皮書中即以「廣泛且有效地運用資訊通訊科 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onlogy)來協助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學習,擴展 其學習潛能」為重要的政策(DfEE, 1997)。美國對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能力的培養, 一直相當重視,近年來尤其強調融入教室課程的能力以在職進修訓練,日益強調 強調能力本位訓練 (Wahl, 2002)。教育部自民國82年7月起,實施「改善各級學 校資訊教學計劃」以及推廣「Tanet 到中小學」,使現今國內中小學也多能連接 網際網路,使教學資源的共享與傳遞都可迅速完成。強調的不是特殊教育教師們

(12)

的電腦網路技術,而是網路資源的應用能力。運用的資訊溝通科技與教學課程相 結合,透過教育訓練嘗試去改變特殊教育教師的教學方法,以網路資源應用於特 教課程為方向,進行特殊教育教學改革。 國外研究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的文獻越來越多,Edyburn分析2001年 及 2002 年 有 關 特 教 科 技 的 419 篇 論 文 , 發 現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teachnology intergration )是主要的議題之一(Edyburn,2002;2003),國內在非特教界已有許多 相關研究,但應用在特殊兒童的研究上並不多見(蘇琲雯、崔夢萍、朱慧娟,2002) 目前僅有意願與困擾因素(林育毅,2004)及態度調查(黃明裕,2002),尚未 對國小特教老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及其相關因素進行探討,此乃研究動 機一。 另外,陳明聰(2002)曾表示:在日益強調數位化學習的環境中,如何讓特 殊學生能公平的參與數位學習,課程設計中融入資訊科技的考量,更形重要,否 則數位化只是讓身心障礙者的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更形擴大而已,南投地區在 西部各縣市是屬於資訊設備及資源較弱勢的地區,筆者想瞭解南投地區國小特殊 教育老師是否因設備或資源較少,而形成運用資訊科技的障礙之一,此乃研究動 機二。 目前在教學現場中,特殊教育老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比例偏低,實施上 仍遭遇許多困難,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因素:第一是學校老師對自己的資訊素養 缺乏信心,以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需要很純熟的資訊科技,因此不敢嘗試。第 二是缺乏實例或網路共享資源,在很多討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論文或所舉例子 中,皆嫌太理論導向,或例子中需要使用較專業的軟體,而讓僅具備一般資訊素養 的老師望之卻步,影響其信心。第三是誤以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只有在教室才能進 行,事實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方式未必如此狹隘。如果非得在教室中進行 不可,那麼在臺灣地區,除臺灣北市有此齊全的設備外,其他地方恐都難以實施(何

(13)

榮桂,2002a)。面對此種現象挑起研究者想瞭解那些相關因素會影響國小特殊教育 老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此乃研究動機三。 综合上述本研究擬以「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現況及其 相關因素」進行研究,就國小特教教師對資訊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與實施現 況做探討,及其是否會因教師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不同而有所差異。依研究結 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參考之用。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一、探討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情形。 二、探討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情形。 三、分析不同學校環境變項、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各分量得分與教 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教學現況(教學準備、教學歷程、教學評量、 教學管理)之相關情形。 四、探討所有相關變項(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 注階段)對國小特教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的預測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相關教育單位及後續研究參考。

貳、研究問題

一、探討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情形。 1-1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低度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1-2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資訊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14)

1-3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個人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1-4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管理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1-5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成效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1-6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合作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1-7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再關注」階段得分情形為何? 二、探討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之情形。 2-1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教學準備」分量表的得分情形如何? 2-2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教學實施」分量表的得分情形如何? 2-3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教學評量」分量表的得分情形如何? 2-4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在「教學管理」分量表的得分情形如何? 三、分析不同學校環境變項、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各分量得分與教 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教學現況(教學準備、教學歷程、教學評量、 教學管理)之相關情形。 3-1 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不同學校環境變項各分量得分(軟體資源、硬體設施、 行政支援、時間)與特殊教育教學教學現況各分量得分(教學準備、教學歷 程、教學評量、教學管理)得分之相關情形為何? 3-2 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關注階段各分量得分與特殊教育教學教學現 況各分量得分(教學準備、教學歷程、教學評量、教學管理)之相關情形為 何? 四、探討所有相關變項(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 注階段)對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教學的預測力。 4-1 國小特教教師個人背景變項(任教地區、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特教服 務年資、特教專業背景、每週使用電腦時間、電腦研習時數、資訊科技操 作能力)是否對「資訊融入特教教學實施」有顯著的預測力?

(15)

4-2 學校環境變項(軟體資源、硬體設施、行政支援、時間)是否對「資訊融 入特教教學實施」有顯著的預測力? 4-3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段」是否對「資訊融入特教教學實施」有顯著 的預測力?

第三節 名詞解釋

ㄧ、國小特殊教育老師 本研究所指的國小特殊教育老師,係指目前擔任於南投縣國小特教教師,包含 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啟智班、多障班、不分類巡迴輔導、巡迴輔導在家教育教 師(但不包含資優教育之特殊教育教師)。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資訊科技」的定義為「利用數位電子媒介所發展出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 式」(謝清俊,1996:76-82)。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指的是應用資訊科技在特 殊教育各學科教學活動上,結合電腦化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於部份或整個 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上。而這新的數位系統或傳播方式比過去的教學傳播媒介(印 刷媒介、口述傳播、傳統視聽媒介)更增添了許多互動性、可重製性、可計算 性、以及工具化的應用。本研究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為,是以受試者在 本研究調查問卷中之「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現況量表」的得分來決定, 量表中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為歸納為四大類分別為「教學準備」、「教學歷 程」、「教學管理」、「教學評量」,得分愈高,表示其運用資訊科技於特殊教育教

(16)

學頻率愈高,反之則愈低。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根據本研究的動機及目的,研究者擬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研 究的範圍及限制如下:

壹、研究範圍

因限於人力及時間,本研究所指之「學校與教師」係指目前任教於南投縣國小 特教教師,包含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啟智班、多障班、不分類巡迴輔導、巡迴 輔導在家教育教師(但不包含資優教育之特殊教育教師)為母群體,進行普查。

貳、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僅以南投縣國民小學為範圍,研究對象僅限任教於南投縣特殊教育教 師(不含資優班特教教師,研究結果適用性應參酌個別之情形,不宜用來探討 其他縣市國小教師,有其推論上的限制。 二、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受試者資料,受試者填答量表時,主要是以 自陳方式進行,本研究假設受試者均能誠實回答,並且不受到情緒、情境、 壓力及社會期許之影響,故本研究在解釋及應用時應謹慎。 三、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為主,未採用其他方法(如訪談法)加以驗 證。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與實施

國內有關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文獻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而漸多,雖然教 育部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期望教師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時間 達20%,但在中、小學方面,仍然有很多教師將其視為一項新的教學法,未能深 入瞭解其本質,不知其內涵,以下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就國內外相關 文獻部份加以探究。

壹、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

雖然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在國內還算是新興的教學方式,但與其相關的概 念和教學方法早已行之有年,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學者,常用電腦整合教學 (Computer Integrated Instruction)或科技整合來強調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上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使用資訊科技於課程與教室中(王全世,2000;藍瑋琛,2001; Dias, 1999)。例如電腦輔助教學、電腦整合教學與網路教學等等,由於這些教學 方式與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有某些程度上的相似,也因此常常使人誤以為資訊 科技融入學科教學就一定得用電腦來從事教學活動。王全世(2000)認為雖然電 腦、資訊科技、與科技這三個名詞所包含的範圍不同,但是它們在融入教學的內 涵中,主要都是指電腦與網路相關科技。 ㄧ.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啟示 「資訊科技」是為了克服人類先天的限制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資訊處理與傳播 的科技,其產品包括電腦、網路、電話、電傳視訊、電視等。雖然資訊不等於電

(18)

腦,但資訊的來源主要還是來自於電腦與網路,因此也可以說「資訊科技」就是 電腦科技與通訊科技的結合(王全世,2000)。當今「數位化」的資訊科技,優點 是它能夠以極高速度處理極大量資訊、能夠儲存大量資訊(而人類的記憶卻不 能),也能在現有的資訊上作不斷重複的加工、整理(人類的思維卻不擅於不斷重 複的工作);其缺點是資訊科技無法(或不容易)作綜合、反省,或創造等人類經 常做的思維工作。比較資訊科技與人兩者差別,又帶來何種教育上的啟示?試想 在學習的歷程中,我們不免需要處理資訊,若能結合數位化資訊技術所提升的效 率,來提升學習效果,這樣人們從此處理資訊的「效率」就能提升。

資訊科技可以促進教育改革,對傳統教學帶來革新(Dexter & Anderson, 1999),Mitchell 和 Hunt(1997)認為「教師應了解現在的教學角色是完全不同於教 師以前學生時代的經驗,因為今日的學生將比他們的老師接受更多的資訊科技教 育。」,Ertner(1999)也認為資訊科技與網路等工具因其資源共享、溝通及多媒體 等特性,具備了協助教師發展課程願景、有助於製造教學中各種學習機會,有容 易取得學習資源、管理資源及評估學習成果等優點,世界先進國家,如美國、加 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均是朝這個方向來規劃資訊教育(蕭惠君、邱貴發, 1998),在美國,許多教師主動使用資訊科技與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將資訊科技整 合於課程中(Levine,1998)。而國外學者也常用電腦整合教學或科技整合來強調資 訊科技於課程與教室中(Sprague & Dede ,1999),並且將科技整合列為課程統整的 一項重要主題。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

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定義,國內外學者分別以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扮 演的角色、功用、價值與課程整合的角度下定義,茲將學者的看法整理如下如表 2-1:

(19)

表 2-1 研究者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 研 究 者 定 義 Dias (1999) 將資訊科技以整合與無間隙的方式之下進行,應用以科技以支援及延 伸課程的目標,達成有意義的學習。 Edwards 和 Roblyer (2000) 提供電腦相關配備與科技,將其融入教學中以滿足教育需求。 王全世 (2000) 資訊科技包含三種意涵: 1.資訊科技與其他領域充分整合,整合於課程、教材及教學活動中。 2.資訊科技被視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與學習工具,就像教師手中的 粉筆與黑板。 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焦點是「教學」本身,而不是資訊科技。 尹玫君 (2003) 利用科技來幫助學習,將課程目標與科技組織起來。且科技的應用能 讓學生以一種以前無法做 到的方式學習,科技就如同教室中其他的 工具一般,很自然的整合在教學中。 邱瓊慧 (2002) 透過資訊科技與學習領域的整合,以提升學生在該學習領域的成效。 姜禮能 (2002) 應用電腦至課程或課堂活動中,但教材教法則不設限。 陳佳伶 (2002) 教師利用電腦整合教學歷程,以使學生能獲得更高層次的學習。 黃信銘 (2003) 老師於學科教學活動當中,將資訊科技融入課程、教材與教學行為之 中。 張國恩 (1999) 老師運用電腦科技於課堂上教學上和課後活動上,以培養學生"運用 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 "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能"獨 立思考與解決的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生學習。 廖志書 (2004) 將資訊科技融入課程、教材與教學當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 可或缺的教學工具或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日常教學的 一部份,並能延伸地視資訊教學為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任何時間任 何地點都都能用來尋找問題的答案。 嚴龍源 (2000) 將資訊科技中可供教與學所用的各項優勢資源與媒體,平順的、適切 的置入各科教與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 綜合以上觀點,所謂「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說詳細一點就是「運用資訊科技 教與學」,也就是運用資訊科技到教學上,利用資訊科技的優點,提高教與學的 效果,讓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使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

(20)

者。因此資訊科技只是工具,其功能在於協助學生進行學習以及思考,利用資訊 科技的特性,將資訊科技與學習領域做結合,適切的將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活動 中,連結軟體、媒體或其他的科技工具與特定教學目標,以強化教與學的過程。

貳、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

資訊科技雖然可以提供許多功能,但這些功能本身並不ㄧ定具有教學意義, Terry 和 Thomas(1999)等學者也指出雖然資訊科技的發展快速,但實際可行的教 學應用模式與相關理論的基礎研究仍然相當的薄弱。以下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原則、應用層次、實施模式、限制,分別說明如下: 一、應用原則 Ross(1995)提出以下原則做為資訊融入教學應用時參考: 1.我希望我的學生達到什麼教育目標? 2.思考運用資訊科技或傳統方式完成這個教育目標時,教育目標是否具有價值? 3.設法使用能達成教育目標的科技,或那些科技工具能使教育目標更有成效? 4.在比較其他的可用工具後,資訊科技是否能有效幫助完成教育目標? 5.若使用其他傳統方法,是否也可以達到教育目標? 6.資訊媒體是達到教育目標的有效方法或只是技巧練習的工具? Ross 是以課程與教學設計歷程來思考是否採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當教師在 思考過以上問題後,便可對於該課程是否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做出判斷或決 定,如果使用傳統方法便可達到教學目標,那麼就不是非得使用資訊媒體不可。 另外,何榮桂(2002b)也建議在實施資訊融入教學時,應考慮五個 W: 1.WHY:指為何要進行資訊融入的教學,對於要進行的課程內容、性質,是否有 其必要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理解程度是否會因為資訊科技的融入而 提高? 2.WHO:指資訊融入教學時的實施者與對象為何?教師本身與學生應具有哪些資

(21)

訊技能? 3.WHEN:指何時進行?凡是與上課內容有關的各種資料蒐集、課前的準備活動、 課程內容的討論等都是可以進行資訊融入教學的時機。 4.WHERE:指實施的地點為何?這些地點的軟硬體是否可以支援教師進行資訊融 入教學? 5.WHAT:教學中可以融入哪一類型的資訊科技?實施哪一種模式的教學法?所能 融入的資訊科技類型與課程性質、現有軟硬體資源均有密切關係。 何榮桂用五何(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物)來檢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時機 及必要性,作為應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應用原則。 綜合以上文獻,可知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並不是非得使用不可,教師應 將資訊科技定位在教學輔助的角色,將學習者、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 可使用資源與教室環境之需求等因素加以考慮,思考是否有其使用的必要性,希 望利用資訊科技強大的資訊處理能力,促進學習,令學習更有成效,這也是資訊 科技教學運用適當與否的判別準則所在。 二.資訊科技融入的應用層次: 關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應用層次及階段,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 解析,Johnson(1997)認為運用資訊科技在教學上步驟是: 1.熟悉資訊媒體:讓教師熟識資訊媒體,進而將資訊媒體作為教學工具。 2.獲取知識: 為了有效運用資訊科技,能將數位化工具變成教育輔助工具,就 需獲取電腦、網路等相關軟硬體知能,以作為資訊科技應用的基 礎。 3.統整融入:具備基本知能之後,接著就是如何統整資訊科技運用於日常教學 過程及學習情境中。 Johnson 從將資訊科技的應用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應用的教師對於資 訊媒體不需要有很深入的認識,只有基本的操作媒體能力即可。第二層次運用,

(22)

三層次的運用也就是將資訊科技整合於教學歷程當中,由此可知要使用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中教師需要基本的資訊素養,在科技技術方面強調運用層次,ㄧ般教師 只要會用,不需要要有非常專業的軟硬體知識。 劉世雄提出六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層次(劉世雄,2000),分別是: 1、單向式資訊提供: 教師本身無法示範或較抽象的教材,藉由資訊科技提供或傳遞資訊給學生。 2、結合教學引導的訊息傳遞: 除了藉由資訊科技協助呈現外,教師必須適當引導以及擷選學習素材。 3、 具教學活動設計理論的應用: 考慮學習者特性,注意到所使用資訊科技教材是否造成學生多餘效應或迷失 概念所造成的認知負載,而忽略原有學習之內容重點。 4、 學生與教師互動的學習: 學生藉由資訊科技特質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教師或其他學生進行研討。例 如:課後以電子郵件或討論區和老師、學生進行討論。 5、 善用媒體特性,建立教學網頁: 將教材設計成教學網頁,不僅課堂上可以融入使用,更將學習活動延伸到課 後或其他上課地點,學生可以藉著電子郵件、留言版、討論區或即時聊天系統, 與教師、學生,甚至家長、大學生及社會人士,進行教學或討論活動。 6、 善用學習理論建立學習網站: 教師利用班級電腦及個人 web server 等功能,建立班級教學網頁,包括課程 名稱、教學內容、教材資源、作業上傳、線上評量等網頁功能,是教師結合資訊 科技設備與教學理論、學習理論進行的教學活動。 由上述文獻可知,融入的程度由少至多應有下列的改變,融入教學應由部分 歷程漸增至整個教學歷程的整合,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漸變成主動選擇知識,老 師則是由主導的角色漸退居輔助角色。

(23)

至高分成三個層次,茲敘述如下: 1.層次一:零度運用 教學內容雖涉資訊科技,但實際並沒有運用到資訊科技對資訊的強大處理能力, 例如:說話訓練中要求學生描述最近瀏覽過、並最有印象的網頁內容。 2.層次二:有效運用 教學過程運用了資訊科技,比不運用更有效率 ,例如:利用文書處理軟體印製 講義、簡報代替板書、播放影像光碟 (VCD,DVD)、網路上提交作業、利用學校行 政及管理系統(SAMS)製作學生成績表。 3.層次三:突破運用 運用資訊科技不僅增進學習的成效,甚至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取得不用資訊 科技便無法得到的學習效果,例如:兩國異地學生同步互通電郵(或 MSN),向對方 描述實時的天氣狀況、電子論壇、WebQuest…等 絕大多數教學僅止於第二層次的運用,第三層次才是運用資訊科技教學的目 的所在。第二層次的著眼點,還是在於教師如何提高教學效率;第三層次卻改變 了思考的範式,轉而考慮如何讓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學習。當然,能夠通過資訊科 技技術的幫助,令教學更有效率,也是有價值的,不過,卻不要僅止於此,至少 在觀念上知道這還不是運用資訊科技教學的理想目標。因此要發揮資訊科技在教 學上的優點,教師應要思考如何呈現教與學的環境,讓學生自身運用資訊科技, 學習所要把握的內容,這才是資訊科技教學的方向。換句話說,資訊科技教學的 關鍵,不在教師怎樣教、用了甚麼高新技術的問題,而在學生怎樣利用資訊科技 有效學習的問題。

(24)

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模式 國內徐南號(1989),曾以教師教學過程為例,說明資訊科技應用雛形,供教 師們參考(如圖2-1 所示): 1.認識學生: 建置完善的學籍、輔導數位化系統,藉此瞭解學生身心狀態、掌握學習狀態。 2.決定目標 教師可依教學資料庫整合教學資料,以瞭解教學單元之目標、課程架構。 3.準備教材 教師在準備教材上有更佳效能,數位化編撰教材具有即時編修、多媒體整 合、互動性、多人共同建構等優點,比傳統抄寫剪貼更便利省時。 4.選擇方法 教學策略與方法之選擇有困惑、或其他教學上有困難,可透過遠距教學輔導 系統、教師成長網路社群,進行線上討論,以獲得相關協助或建議。 5.教學活動與輔導學習 教學活動中可運用多媒體、VOD隨選視訊,教學過程之解說以數位化教學工 具(如power point)為輔助工具,減少教師抄寫工作,教師省下時間可用來輔導學 生。 6.評量成績 評量考卷可至教育資源中心網站選取並下載線上題庫做參考,可利用線上測 驗系統,並做進一步做學習者分析及診斷,進而提供補救措施;測驗結果可放入 學籍管理系統中。 7.檢討改進 教學需要反省與回饋,家長可透過網路社群提供教學建議及回饋,不斷檢討 改進,使教學成效更好。 從文獻討論歸納來看,資訊科技在教育上只是扮演輔助角色,是一項工具, 使勞力工作變為技術、智力導向工作,以提升教學效能與品質。

(25)

圖2-1 數位教學過程 資料來源:改編自教學原理(頁68)徐南號,1996,台北:師苑教育叢書出版 出版 E-mail 家長、學生 BBS、Chat Room、留言板、家長、學生 教師反省成長網路社群 教材 教學活動 討論、輔導 評量準備 線上評量 評量紀錄 家長連絡 配合 Internet 進行 配合教學軟體進行 BBS Chat Room Guest Book E-mail 課後輔導 線上作業、線上練習 線上討論分析 線上即時測驗、分析、診斷 學科經營管 理資料庫 線上題庫 檢索教材資源 編制教材-補充教材、活動單 遠距教學輔導系統 教學疑難 WWW FTP VOD 數位化圖書館 Web title CD title VR title 益智遊戲 Internet news Digital audio/Video 教學軟體 4.選擇 方法 5.教學活 動與輔 導 6.評量 成績 7.檢討 改進 3.準備 教材 2.決定 目標 1.認識 學生 學校行政電腦化系統 學籍、學習輔導、心 理輔導資料庫 檢索 E-mail

(26)

林奇賢(1999)提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模式有以下三種: 1.瀏覽與整理模式 教師指定一個主題或列出問題讓學生上網去尋找、在電腦光碟中瀏覽或閱讀 相關資料,然後每位學生將所瀏覽的資料收集起來,以製作成書面或口頭報告。 2.探索式學習模式 在此模式中,教師需先設計相關學習問題,然後要求學生與其他同學合作上 網去尋找問題的解答。學生被要求了解問題的重要原則與概念以建構其知識,並 且需要學習如何與其同伴相互配合。教師在探索式學習中所給的問題較前一種模 式複雜, 而且不為學生指示上網瀏覽與尋找資訊的範圍與方向。 3. 合作學習模式 合作學習策略讓更多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並讓學生更專注在學習活動中。這 種學習活動通常包含超過兩個不同區域的學生團體或個人來進行,因此,合作學 習活動的規劃往往需要教師更多課前的準備。 林奇賢主張教師設定學習主題,而學生以個人或分組的方式進行學習統整, 在教學現場,實際採用以第一個模式瀏覽與整理模式最多,筆者建議為了節省上 課時間,實行前教師先提供幾個跟主題相關的網址以供學生參考,以免學生光瀏 覽以及搜尋資料就佔用太部分時間,而學習合作模式會造成教師過重的負擔,因 此如沒有適當的行政支持則實施的可能性不大。 香港第二屆國際資訊教育研究(SITES)在2003年所出版的「蛻變中的課堂與學 校」將資訊科技在課堂上的運用大約歸類成下列五種模式,可供國內教師參考: 1、講述教學法 本教學法的資訊科技運用方式:利用多媒體以不同的表達形式來展示抽象概 念,向學生講解。如加以善用,這些資料可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反之如不加留意 教師便可能把過量的資料給予學生,以致減少他們思考的空間及吸收資料的時 間。

(27)

2、歸納教學法

本教學法的資訊科技運用方式:主要針對學生如何在課堂使用特定的軟體進 行學習,例如: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軟體可以讓學生從簡化的數據 和描述性資料中學習,學生便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探索現實(虛擬)中包羅萬 象的數據及引證他們的假設。此教學法最困難的地方,是教師須決定何時為討論 引入一些分歧的見解,及何時帶領學生集中注意力到最適切的範圍。 3、課業為本教學法 本教學法的資訊科技運用方式:資訊科技是學生做作業的工具,學生以小組 形式完成有關學習課業,此時資訊科技可增加課業的趣味性及為學習過程注入新 的元素,此外教師也要在課業進行期間及前後,與學生討論與檢討他們的作品。 4、難題為本教學法 學生以小組形式嘗試探索一個根據真實情境虛擬的課題,他們需要運用不同 範疇的知識去解決它,並不時監察著自己的學習情況。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先 了解問題,然後決定研究方法、運用數位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分析及作出結論。 教師則透過與學生進行討論,幫助學生學習及給予回饋,以肯定學生的學習進度。 5、社群建構教學法 學生利用網際網路為工具整理及表達他們對某個問題的見解,然後互相給予 意見,學生透過積極地討論.表達自己見解及對別人的意見作出回饋來學習。而 教師需要設計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參與共同建構及探索知識的活動。教師視他們 的主要工作為向學生提出具挑戰性的問題及參與學生的討論,而不是傳授知識的 學科專家。這類活動有助於學生訓練思考、篩選以及分析資料的能力。 以上 5 種模式,教師的角色由上至下逐漸退隱,第 1 種由教師主導,教師主 管教學材料,控制教學進度;到第 5 種純由學生主導,學生自我選擇學習材料, 自行調節學習進度,小學運用以第 1 種最常見,其次是第 2、3,最後是第 4、5 種教學法,沒有人使用,原因是第 4、5 種方法不符合小學的認知發展層次,對

(28)

綜合以上探討有關資訊科技的教學模式,可以知道資訊科技教學模式若以教 學策略歸類大約含五種類型 1.以學生個別化學習 2.實作學習 3.小組合作學習 4.探 索式學習 5.專案式學習,以上方法雖不能囊括所有方法,但是卻可以幫教師了解 運用資訊科技的可能方式,在香港第二屆國際資訊教育研究(SITES)研究中也發 現,教師採用的教學法是影響教學目標及互動的最主要因素,運用資訊科技的方 式也隨之改變,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習領域,會因教學方法不同而影響運用資訊科 技方法,教師們必須視教學目標不同而有所改變,而不能只是一成不變的運用資 訊科技。此外無論教師使用那一種教學法,要成功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首先 教師們必須要有信心,自信能掌握資訊科技,並運用自如,教師們可先嘗試使用 較簡單、容易掌握的資訊科技,再來便是教學能力的提升,此外在蒐集及發展教 材方面,教師要付出不少時間和努力,就教學各方面進行反思,對於課程及教學 目標必須要有更多的著墨,以目前教學現場實況要實踐第 4、5 種教學法,對教 師確實是一大挑戰 。 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限制 近年來資訊科技已經逐漸成為教學之新利器,如能有效的運用教師們可減輕 教學負擔,有人認為未來它能取代教師之地位,然而資訊科技確實如此全能嗎? 回顧近百年來教育的發展史,似乎科技總是扮演著改革的推手,每當新科技問世 時,總會出現所謂有識之士察覺新科技對教育可能帶來的影響與衝擊,然而歷史 重複的顯示,科技的引入對絕大多數學校中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模式所 達到的效果遠小於當初所預期的成效,資訊科技所繪製的教育未來願景,是否又 如同電視媒體、電腦輔助媒體一樣在未來的二十年後幻滅?成敗與否,端看推行 者與執行者們的心態、角色與行為模式,倘使教師無法擺脫學生承襲被動接受訊 息的習性,那麼失敗是必然的(于富雲,2003),的確資訊科技是一股不容忽視的 力量,但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方面仍有一些待解決之侷限處,以下針對資訊科技

(29)

1. 所有教材並不ㄧ定都要運用資訊科技,資訊科技也不ㄧ定受到所有學習者的親 睞。 有些教師認為資訊融入教學就是要利用多功能的電腦軟體把教學內容設 計的愈花俏愈好,再透過最新的、最昂貴的多媒體傳達給學生,而忽略了教 學的真正目的應在於了解學生是否因此獲得更佳的學習結果,教師於課前應 深入了解教材的內涵及教學目標為何?確實掌握學生的認知起點行為,分析 教材的難易,才決定用何種模式融入資訊科技於教學中。例如:比較抽象的 數學公式或教材、學校教具比較無法取得的教材內容、教師本身專業比較缺 乏的知識或需要模擬實境的教材等,都是適合以資訊媒體呈現的教材內容。 Wiksten 與 Buxton (1998)比較互動式數位教學與傳統教學在體育訓練學習成 果,結果發現傳統教學組的認知知識顯著高於互動式數位教學,但在實務技 能上則無顯著差別,在態度方面,傳統教學組仍高於互動式數位教學,顯示 學習者喜好傳統教學高於互動式數位教學,因此運用數位媒體不ㄧ定就完全 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 2.數位學習成果並非絕對優於傳統學習。 邱玉菁(2004)分析國外 1998-2003 年間收錄於 SSCI,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及 ERIC 學術性期刊有關於數位學習成果相關研究,發現數位學習並非 絕對優於傳統學習成果,部分研究結果還發現數位學習成果較傳統學習成果低 ,而從民國 89-92 年國內學術期刊研究的結果顯示皆ㄧ致認為數位學習成果優 於傳統學習成果,造成此結果的差異在於國內針對數位學習的學習成果多以成 就測驗為主以滿意度為輔,而在滿意度方面所使用的量表多為做為評量依據, 而國外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則認為學習成果應從多元角度來評量,且師生應用數 位學習的方式直接影響到學習成果的高低。 3.過度依賴資訊科技,並不ㄧ定能提升教學效能,也不一應能豐富學習者的學習 經驗。

(30)

教師應用這些工具可以有效率的完成一些教學上的準備與活動,例如使用文書 處理來建立教學檔案,便於儲存與修改;試算軟體則是老師們紀錄分數、計算 成績的最愛;而資料庫的功用是便於讓使用者以關鍵字尋找資料,有了這些好 用的軟體工具,師生們就能更有效利用時間來進行教與學的互動。的確資訊科 技提供許多軟體工具讓學習者運用,但不可否認的,它們也有使用上的限制和 缺點,如果過於依賴科技來寫作,相對的可能會降低我們手寫的能力,在學校 裡,我們會發現學生的字越寫越醜,而且錯字連篇,原因就是缺乏手寫練習的 機會,再加上電腦輸入法會自動幫你選字,久而久之,學生就忘記許多國字該 怎麼寫,再者如果以電腦來協助教學,所呈現的教材內容過量或太複雜,非但 學生無法了解,也會造成學習者「認知負載(Cognition Load)」的問題,進而 降低學習效果,而軟硬體不能符合教學需求也會影響教學效能,例如利用網路 教數學,雖可即時同步且師生有互動,但受限於頻寬,影音效果延遲而影響教 學(崔夢萍、朱慧娟,2002),同時因為一對多影音呈現之方式,教師容易因 打字速度不及回應而產生教學上的問題(洪雪芬,2002)。 4.資訊倫理方面的議題 Mason(1996) 提出網路時代的資訊倫理議題包括有資訊隱私權(privacy)、 資訊財產權(property)、資訊存取權(accessibility)與資訊精確性(accuracy)。在資 訊社會時代,能成功運用科技的人,就容易擁有知識、財富與權利,對於弱勢 族群如身心障礙者在各方面的發展易處於劣勢,以 2005 年台閩地區數位落差 的調查來看,身心障礙民眾只有 40.6%曾經使用電腦,上網率 35%,相對於一 般名眾 66.8%曾經使用電腦,上網率 62.7%,明顯偏低,各障礙類別又以聽覺 障礙會用電腦比率最低(17.1%)(簡文吟,2006)。資訊科技愈發達隱私的問題 更是層出不窮,尤其是目前的資料庫大部分以集中方式處理,個人資料很容易 從網路獲得,如此對學生個人隱私造成很大的威脅,再者網站缺乏自律,部分 網站內容不實誇大,國小學生對網路資訊的正確性的辨識能力不足,很容易造 成負面學習。網路資料因為複製方便,容易侵犯智慧財產權,因而產生法律問

(31)

題(譚寧君,2003),因此資訊科技帶給學習者並不全然是正面的,學習者面 臨的挑戰,不只是大量知識的學習,更是種種不確定與變動帶來的焦慮與不安。 總之資訊科技是學習的輔助工具,而非教師訊息傳導的替代工具,教學目 標應主導資訊媒體的使用,資訊科技絕非教學的萬靈丹,它應是眾多解決方案中 最有效的一個選擇,切忌所有東西都由資訊掛帥,應該因時制宜,思考應用時機 及原則,才不會運用資訊科技後非但沒有解決教學的問題反而帶來其他問題。

參、南投縣資訊教育推行現況

一、南投縣推行資訊教育面臨的問題: 雖然教育部以及南投縣地方首長在推行資訊教育不遺餘力,但限於地方的人 力及財力限制,2003 年南投縣在推行資訊教育遭遇以下問題:(南投縣教育網路 中心,2004) 1. 教學設備不足,且缺乏汰舊經費。 2. 各級學校資訊課程之規劃缺乏連貫性及完整性,且僅部份將資訊應用融入一 般課程之中。 3. 各級學校在職教師於網路基本素養之能力養成比率仍偏低致使本縣各級學校 網路安全維護上狀況連連。 4. 資訊進步日新月異,各種教學軟硬體推陳出新日益快速,教師過往所學與目 前最新教學資訊易於脫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學校教師此種情況更是嚴重。 由以上的問題,可知道問題出在硬體設備及教師資訊素養不足,是全國普遍 性的問題,當然在推動資訊教育並不一定要有很好的硬體設備,特殊的是南投縣 大部份學校電腦教室的電腦都已經有 7 年的高齡,除了故障的情況頻繁之外,電

(32)

終端機,但由於電腦維護費大多使用在維修上及印表機耗材,因此也只能逐年改 善舊電腦,在資訊教育的推廣確實是十分吃力,在硬體設備上縣政府無法立即解 決,但對於教師資訊素養不足的問題南投縣教育網路中心提出具體的改善措施, 在 2004 年 7 月擬訂改善各級學校教師資訊網路教學及應用推廣計畫,預計在 2007 年 6 月前達成,計畫之內容整理如下:(南投縣教育網路中心,2004) 1、加強教師資訊網路維護與管理能力 (1)分網路管理初級及網路進階管理二階段實施 (2)採研習時數認證,並於階段研習完成時頒予資格證書。 2、加強教師之電腦素養及網路素養 (1) 採研習時數認證。 (2) 組成教師電腦資訊之網路討論社群期能迅速提升教師資訊能力並可達到 教學相長之目的。 (3) 應建立參與研習之教師人才資料庫,以利資訊教材之製作人才培訓。 (4) 對於鼓勵教師參於研習並評鑑為績優學校應給於獎勵。 3、加強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能力 (1) 每學年辦理資訊融入教學之教材教案甄選,並規範入選作品必須開放各 校分享。 (2) 組成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網路討論社群。 (3) 評鑑各校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能力,對評鑑績優學校應給於獎勵。 以上的方法是希望藉由認證方式建立縣內資訊人材庫,透過教案甄選鼓勵 教師設計資訊融入教學的教材,希望縣內教師提昇現有的資訊融入教學能力,將 不利推行資訊融入教學的因素降低。 二、94學年度資訊教育推動計畫及實施成效 94 學年度南投縣資訊教育推動主要有 2 大目標:1.提昇資訊教育環境設備。

(33)

2.發展中小學網路學習。在提昇資訊教育環境設備方面,逐年更新國民中小學電 腦教室設備,汰換不堪使用的資訊設備,在中小學網路學習部分,1.持續推展資 訊融入各教學領域範疇。2.提供資訊社群資源共享平台。3.教職員工資訊基本素 養及進階運用能力培訓等網路學習內涵,以期本縣國民中小學在網路教學資源共 創、共享的環境中,使網路學習內容得以廣泛應用與發展。其執行成果如下:(南 投縣教育網路中心,2005a;南投縣教育網路中心,2005b) 1.資訊教育行政運作 (1)明訂「重視資訊教育,縮短城鄉差距」為本縣教育行動年十大重點工作之 ㄧ。 (2)增設 33 位國小資訊組長 (2005 年 9 月 1 日生效)。 (3)整合資訊種子團隊的專業教師群與教育網路中心的團隊,成為本縣推動資 訊教育的專責團隊,負責全縣資訊融入教學的營運。 2.資訊教學基礎環境 (1)建置本縣各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推動成效網站。 (2)辦理各校網站競賽(2006 年起將改為各校推動資訊教育成效評鑑)。 (3)規劃本縣教學資料庫。 (4)94 學年度第二學期完成第一階段教學電腦汰舊換新作業,預計四年逐步汰 換。 3.教師資訊研習 (1)建置本縣教師進修研習系統(2005 年 1 月 1 日啟用)。 (2)一般教師資訊素養 76 場、資訊融入各科教學 16 場次、資訊專業研習 16 場次,4844 人次。 (3)規劃教師自修研習辦法。 4.資訊融入教學

(34)

(2)校園自由軟體教學應用。 (3)彙整資訊種子學校及夥伴學校成果。 5.縮減數位落差 (1)持續建置資訊環境基礎建設 。 (2)建構優質、豐富且具有學校本位特色的數位內容支援教學 。 (3)培養學生體驗資訊,應用資訊的態度與能力。 (4)培養教師資訊素養的專業能力 。 (5)落實校務行政電腦化 。 (6)協助家長及社區民眾提升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從以上文獻可以了解,南投縣教育網路中心在推行資訊教育工作 94 年執行 成效,在人力規劃方面,硬體方面,教育訓練方面,數位教材方面、及資訊融入 教學方面已有做初步的整合,這些整合的成效對於縣內推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有 相輔相乘的效果,但礙於經費及人力問題這些推廣無法廣及全縣學校,目前做法 是透過資訊種子學校推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得的經驗及成果,經由研習或網路 分享平台進行經驗交流,各校可依個別需求選擇適合自己資訊融入教學的方案, 這樣才不會在推行資訊融入教學時無所適從。

(35)

第二節 特殊教育與資訊科技

我國憲法明訂保障國民「教育機會均等」,特殊教育中也提到適性教育、個 別化教育,無障礙學習...,以往這些理想因諸多因素難以實現,不過隨著科技的 進步,理想不再是夢想,運用資訊科技在特殊教育,可以改進教材的呈現、教學 的方法和評量的方式,讓上述的理想得以實踐。Edyburn 分析 2001 年及 2002 年 有關特教科技的 419 篇論文,發現資訊科技融入教學(technology intergration )是主 要的議題之一(Edyburn,2002;2003),由此可見特殊教育運用資訊科技在未來的發 展趨勢中是不可缺少的。本節所指的「資訊科技」硬體與軟體範圍研究者整理如 圖 2-2,硬體部分含通訊科技的網際網路以及部份與電腦有關的輔助性科技 (Assistive Technology),軟體部份包含電腦輔助教學 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電腦輔助學習 CAL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電腦輔助管理 CMI(Computer -managed Instruction)…等,以下分三節討論:壹、輔助科技與特殊 教育。貳、資訊科技與特殊教育教學。參、資訊科技在特殊學生學習上的影響。

(36)

壹、輔助科技與特殊教育

身心障礙學生由於其身體機能的缺陷、感官功能的障礙、或是心智功能不 健全,導致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學習,由於輔助科技(Assistive Technology)具有 擴大障礙者殘存、或補償其較不足之能力,對於身心障礙者除了提供補救教學之 外,藉由輔助科技的協助,也可以幫助他們跨過其原其原有的障礙而更有效地參 與班級的學習活動,因此從特殊教育觀點來看輔助科技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學習是 非常重要,尤其是融合教育班級的身心障礙學生。 ㄧ、輔助科技的法令依據 美國相關法案明文規定得提供個案適合的輔助科技,諸如美國的身心障礙者 法 案 (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Act,IDEA) 、 美 國 障 礙 者 法 案 (American with Disabilites Act)...等,而國內特殊教育相關法規中並無「輔助性科技」一詞,相關 法規使用的是「輔具」或「教育輔助器材」。民國 86 年修正通過的「特殊教育法」 中規定學校應提供身心障礙兒童更多的教育輔助服務,第 24 條更進一步針對輔 具的相關資源有所規定:「就讀特殊學校(班)及一般學校普通班之身心障礙者,學 校應依據其學習及生活需要…盲用電腦、等必要之教育補助器材及相關支援服 務;其實施辦法由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二、電腦輔具的意涵與介面調整 輔助性科技設備是為了讓身心障礙學生得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基本上都是必 要的,以資訊科技應用在班級教學而言,電腦相關輔助性科技設備更顯得重要(以 下簡稱電腦輔具),因此我們將針對電腦輔具相關議題作深入說明。所謂電 腦 輔 具 是 指 為 「 特 殊 需 求 者 」 所 特 別 考 慮 的 電 腦 介 面 , 藉 助 特 別 的 設 備 、 設 計 或 調 整 , 以 便 和 一 般 人 一 樣 順 利 操 作 電 腦 , 就 是 「 電 腦 輔 具 」。

(37)

如何讓身心障礙學生能無障礙的使用電腦,以減少數位落差呢?綜合國內學 者電腦輔具可分為輸入設備、輸出設備、作業系統,如表2-2 所示(王華沛,1999; 朱經明,1997;吳亭芳、侯嘉怡、陳明聰,2000): 表 2-2 電腦相關輔具 電腦相關輔具 類別 項 目 電 腦 輔 具 或 用 途 手杖、頭杖、腳杖、口杖…等 按鍵調整設備 打字輔助器 鍵盤調整設備 特大鍵盤、迷你鍵盤、鍵盤護框、代替性標籤、按 鍵鎖(Key Latch)、可程式化鍵盤、摩斯碼輸入介面 軌跡球、搖桿、頭控滑鼠、眼控滑鼠、腳控滑鼠 滑鼠代替設備

電子式點選設備(Electronic Pointing Devices) 輔助性電腦 輸入設備 另類輸入 手寫輸入、觸碰式螢幕、語音辨識系統、光學文字 辨識系統、開關控制鍵盤、摩斯碼、單鍵輸入系統、 無字天書輸入法 擴視螢幕、電腦螢幕放大功能、改變螢光幕上顏色、 對比、背景或放大字體、字的間隔、高反差(背景與 底圖)。 弱視者的 替代性視覺顯示 語音和點字機器,摸讀系統、光學文字辨識(OCR) 與語音輸出之結合、點字輸出等 點字浮凸機與點字翻譯機 語音合成系統(speech synthesizers) 輸助性電腦 輸出設備 全盲者的代替性 顯示 螢幕閱讀者(screen reader) 鍵盤:包括相黏鍵、篩選鍵、切換鍵 聲音:利用「聲音」的輔助,系統的警告能以視覺 的效果從螢幕上顯示給使用者 顯示:選擇「顯示」,顯示資訊的前景與背景之間創 造高反差,使之更容易閱讀。 Microsoft 視窗作 業系統,協助工 具選項 (accessibility) 滑鼠:調整按鍵次數、拖拉滑鼠、調節速度等。 動作障礙類:可程式化鍵盤、滑鼠模擬程式、 單一開關鍵盤修改程式、摩斯碼介面程式 電腦作業系統 與軟體之調整 應用特定的軟體 感官障礙類:擴視處理程式、視覺聲響指示程、語 音輸出程式及螢幕語音回饋輸出程式

(38)

續表 2-2 電腦相關輔具 類別 項 目 電 腦 輔 具 或 用 途 以連接電腦與代替性鍵盤輸入系統 (觸摸式螢幕、一或兩種特殊開關) 插入介面卡 (AFC) 作為鍵盤轉換的外接式電子設備 電腦作業系統 與軟體之調整 連接鍵盤轉換器 作為鍵盤轉換的外接式電子設備 由以上所知,身心障礙學生在使用電腦時,會因不同的特殊需求而有使用上 的障礙,ㄧ般人根本感受不到,藉由上述的資料有助於特教教師瞭解有那些電腦 輔具介面可以協助解決身心障礙學生使用一般電腦的問題。 三、 輔助科技對身心障礙學生學習上的助益 陳明聰、吳亭芳(2005) 將輔助科技對身心障礙學生參與班級學習的助益說明 如下: (一) 聽的部分 輔助科技可以放大聲音、重複播放、利用視覺輔助,提示重點與增進理解, 因此對於聽覺障礙與理解弱的學生可提供下列助益:1.圖形可提供學生視覺上的 線索。2.利用資訊媒體呈現上課大綱與圖形說明,以提示重點與加強注意力。 (二)說的部分 利用語音溝通板、電腦化溝通器等資訊科技輔具,提供說的助益,包括:放 大聲音、改善說話清晰度、提供替代性溝通的方式等。 (三)讀的部分 輔助科技的可能助益包括:放大文字及圖形、改變文字排版、提供其它表徵 等。在電子檔案格式的閱讀環境中,多使用電腦做為閱讀平台,可令閱讀輔助性 設備更具彈性,如有語音報讀的閱讀軟體(如小鸚鵡、WYNN)、螢幕閱讀軟體

(39)

(screen reader)(如導盲鼠、JAWS)、螢幕放大軟體、點字顯示器、圖形瀏覽器、 電子字典等。 (四)寫的部分 輔助科技設備的可能助益包括:協助再認目標字詞、提供替代性書寫方式、 協助文意的組織等。在替代性書寫設備部分,包括錄音、電腦、電腦加替代性輸 入/輸出設備(如電腦配合掃描功能之螢幕鍵盤和單鍵開關)、語音輸入系統、 點字、圖形符號輸入系統(如Writing with Symbol 2000)、有語音的文書處理軟 體、有文字預測功能的文書處理軟體、圖示的擬大綱軟體等(如概念構圖軟體)。 (五)計算的部分 輔助科技設備可以協助學生計算或替代計算,在協助的部分,可用的設備包 括:單鍵開關操作的數學軟體等;在替代計算部分則可以提供試算表、計算機等。 雖然輔助科技能協助學生學習,教學現場特殊需求學生能在聽、說、讀、寫 方面符合無障礙學習環境的卻是少之又少,普遍的現象是特殊教師對於如何運用 輔助科技在特殊教育上並不熟悉,至於有哪些輔助科技可供利用?對這些輔助科 技適用的範圍為何?Edyburn(2000)以輕度障礙學生為例,提出了ACCESS 工具 組方案,以解決上述的教師的問題,此方案讓老師省去評量輔助科技的需求,使 身心障礙者都能有適當的輔具,以提供學生聽、說、讀、寫以及數學計算等協助。 這些輔具包含:語音輸出、拼字預測、試算表,而電子心智繪圖工具可以用來支 持認知及計畫方面的寫作,掃瞄及閱讀程式可以支持閱讀歷程,提供螢幕閱讀 (screen reading)、做筆記的鷹架支持,或是定義和同義詞的電子參考工具(Puckett, 2004)。 由以上文獻可知,藉由 ACCESS 工具組方案能協助特教教師選擇適當的輔 具提供給身心障礙學生,再藉由上述輔助性科技協助身心障礙學生更容易參與普

(40)

通課程,不過由於現在很多學習的素材都以網頁呈現,對於視覺障礙者或其他障 礙者在瀏覽網頁資料時會造成一些使用上的困擾,因此要實現無障礙數位學習, 在選擇或設計網站時還必須考慮網頁是否符合無障礙網頁空間規範,務必要依身 心障礙者的特別需求列入重要考量。

貳、電腦科技與特殊教育

1966年Atkinson和Hansen兩位學者在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發表第一篇 有關CAI應用在閱讀教學後,從此運用電腦在教學上的研究致此蓬勃發展,歷經 40逾年的演進與發展不但沒有沒落,反而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更加重要。Taylor 曾指出電腦在學校之角色有三:1.指導者(tutor) 2.工具(tool) 3.被指導者(tutee)。以 教師而言,指導者的學習情境就是「電腦輔助教學」(CAI)或「電腦輔助學習」 (CAL);電腦式工具的學習情境就是「電腦輔助管理」(CAM)及「電腦教學應用」; 電腦是被指導者角色的學習情境,就是教師以程式語言來操控電腦,經由程式語 法的邏輯安排,用電腦的強大功能來達成目標(Taylor,1980)。 不管電腦在教育上扮演上述那一個角色,其重要任務就是提供更多的學習機 會,讓學生得以在輕鬆、有趣、可重複、即時回饋和有互動的環境中學習,讓特 教老師能輕鬆駕馭資訊科技,提昇教學效能,這樣的功能正是特殊教育所需要 的,以下综合電腦這三種角色討論電腦科技在特殊教育教學上的應用。 一、電腦教學軟體的沿革與發展 我國電腦輔助教學濫觴於民國65年,由淡江大學引進,發展至今將近三十 年,過去所研發出來之CAI 軟體,在量的方面已頗為可觀,若干教學實驗的結果

數據

表 2-1 研究者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  研 究 者  定                  義  Dias  (1999)  將資訊科技以整合與無間隙的方式之下進行,應用以科技以支援及延 伸課程的目標,達成有意義的學習。  Edwards  和 Roblyer  (2000)  提供電腦相關配備與科技,將其融入教學中以滿足教育需求。  王全世  (2000)  資訊科技包含三種意涵:  1.資訊科技與其他領域充分整合,整合於課程、教材及教學活動中。 2.資訊科技被視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與學習工具,就像
表 4-3南投縣身障類國小特教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教學之關注階段平均         數及排序表  題 號  項               目  1 2 3 4 5  平均數  標準差 1.階段 0:低度關注 2.65   人數  0 5 32 46 8  21  即使我對「資訊融入教學」 不熟悉,但我還是會很關心 這方面的事。  百分 比  0% 5.5% 35.2% 50.5% 8.8%  3.63 .725  人數  4 27 36 22 2 19  我的心思較著重於其他事 務,而非「資訊融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rom the findings reported above,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has been huge progress in ITEd in Hong Kong schools, as reflected by th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the

In 2006, most School Heads perceived that the NET’s role as primarily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local English teachers, act as an English language resource for students,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自 1998 年起,教育局制訂了一系列資訊科技教育策略,促進學 校將資訊科技融入學與教當中。於 2000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