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著作權作為創作誘因

第二節 誘因理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台灣獨立音樂人為對象的實證研究 第一章 緒論

5

至著作權法中與該動機相關的規定,檢視著作權制度是否真的能夠提供與該動機 相呼應的創作誘因。

貳、以台灣獨立音樂人為研究對象

獨立音樂向來被認為相較於流行音樂更獨立和自由,獨立音樂人對於創作方 向、創作內容以及創作品之行銷方式都能自主決定,亦不以取悅主流市場或是獲 取利潤為導向。雖然如此,獨立音樂在我國音樂產業中仍扮演重要角色,其旺盛 的創造力和多元的音樂風格,往往成為主流音樂之創意溫床14。因此,獨立音樂 的重要性不容小覷,政策上應盡力維護獨立音樂的生存空間,甚至創造一個能令 其成長、茁壯的環境。

著作權向為音樂產業核心價值之一,獨立音樂作為我國音樂產業的重要創意 動能,其對於著作權制度的反應尤其重要。為了保障獨立音樂創作者的權益以提 供充足的創作誘因,我國著作權制度原則上也以「保留所有權利」的精神賦予音 樂創作者對其著作專有和排他之權。然而,近年卻有愈來愈多獨立音樂人選擇採 取 Creative Commons(創用 CC)的音樂授權模式,以「保留部分權利」(some rights reserved)的方式將自己作品的部分利用權限,釋放給大眾自由使用15。 此現象顯示部分獨立音樂人對於自己作品的著作權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歡 迎他人在自己願意開放的限度內,利用自己的著作。本研究推測,這些獨立音樂 人之所以對音樂利用行為有較為寬容的態度,是因為獨立音樂的本質即非以商業 利潤為導向,獨立音樂人亦較不執著於作品獲得的經濟回饋。在此情況下,著作 權提供的保護,尤其是著作財產權的規範,是否真的足以作為獨立音樂人的創作 誘因,即有待商榷。

綜上所述,美國已有研究證實,以著作權為誘因機制不一定能在實證面產生 鼓勵創作的效果,而我國雖然沒有相關實證研究,但從部分獨立音樂人使用創用 CC 授權而放棄某些著作權權利的現象亦可推測,我國著作權法中部分權利規範 並非該等獨立音樂人所重視之保護,這些規定似乎無法提供那些獨立音樂人創作

14 詳細說明參考本文第二章第二節參、二、台灣獨立音樂的重要性。

15 採用 CC 授權的音樂人包括豬頭皮(朱約信)、濁水溪公社樂團、拷秋勤樂團、林強、張睿 銓、莫尚等音樂人。關於創用 CC 授權方式之說明,可參考台灣創用 CC 網站:

http://creativecommons.tw/license,最後瀏覽日:2013 年 11 月 14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台灣獨立音樂人為對象的實證研究 第一章 緒論

6

誘因,甚至會被他們主動放棄。獨立音樂人作為我國音樂產業重要的創新能量,

若著作權制度無法提供相當的創作誘因,卻反面孕育一個充滿創作障礙的音樂環 境,無疑扼殺了台灣音樂產業創意的重要源頭,而與著作權法「促進國家文化發 展」的立法精神背道而馳。

因此,本研究針對台灣獨立音樂人的創作動機進行研究,透過深度訪談的方 式了解獨立音樂人在創意活動各個階段中-創意源頭、創作過程、創作產出16- 其創作背後的主要趨力為何,並分析其創作行為可能的誘因為何?而現行著作權 法中的規定是否能夠提供獨立音樂人該等誘因的保護,並發揮「鼓勵創作」之立 法目的?本研究希望能夠提供著作權保護制度不同面向的思考,並藉由實證結 果,為著作權政策提出較貼近實務的建議方向。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係以深度訪談為主,文獻研究為輔。在進行實證研究 前,須先定義本研究訪談對象-台灣獨立音樂人,故本研究整理過去傳播學者對 獨立音樂之定義,並依照研究目的替本研究之對象劃定一較明確之範圍;接著,

針對台灣獨立音樂人面臨的產業環境作介紹;其後,整理著作權制度的理論基 礎,並深入了解誘因理論之正當性依據;最後,再以心理學中誘因對人類行為之 影響力及兩大動機理論作為訪談架構及訪談結果分析之基礎。

在藉由文獻建構較為完整的研究基礎後,本研究針對 13 位台灣獨立音樂人 進行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所謂深度訪談,係指一種帶有目的的對話,

以開放式的問題進行訪談,且並未預設問題的答案,目的在從訪談中探求深度的 訊息和資訊17。本研究採取此種訪談法之原因在於,透過深度訪談之內容,可察 覺受訪者的態度、動機與看法等。

16 本研究將創作活動分成三個階段之原因和詳細說明請參考本文第四章第三節誘因與動機理論之 小結。

17 孫義雄,深度訪談法與犯罪成因之探索,通識教育教學及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224,http://gec.cpu.edu.tw/ezfiles/91/1091/img/387/925785823.pdf(最後瀏覽日:2014/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台灣獨立音樂人為對象的實證研究 第一章 緒論

7

深度訪談法又可區分為半結構式和非結構式的訪談。半結構式訪談係於訪談 前擬定訪談大綱,但所提問的問題可以在訪問過程中隨時形成,題目和順序也可 依受訪情形彈性調動。非結構式訪談則不事先建立訪談架構,亦無標準化程序,

而以一種日常生活對話般之方式進行訪談18。本研究希望了解獨立音樂人創作之 動機及著作權制度在其創作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故為避免訪談結果過於分散以致 難以分析,本研究選擇採取「半結構式訪談」方式,於文獻回顧後以之為基礎訂 定訪談架構,並於該架構中設計若干問題,以深入了解獨立音樂人的創作動機及 其對著作權之態度19

於訪談分析方法上,本研究希望以心理學動機理論為基礎,分析受訪者於訪 談過程中選用的語言和敘述方式,以探求其行為背後之驅力,故訪問時不會直接 詢問受訪者的創作動機,而是透過問題設計,讓受訪者形容自己創作或接觸音樂 之經驗,並從他們的描述和自傳中尋找語言上的線索。目的在藉由獨立音樂人的 回覆,勾勒其創作背景和創作時的心態,分析其創作動機,並以心理學理論歸納 創作誘因。最後,再將該等誘因對應於現行著作權法之規定,探討著作權法的保 護是否真的能為獨立音樂人提供創作誘因。

然而,本研究認為答案可能並非全是全非,而應將著作權法提供的各項權利 保護予以個別分析:某部分制度設計或許可以提供誘因,某部分則否;某些規定 或許提供很強的誘因,而其他規定只提供很弱的誘因。換句話說,現行著作權法 中的各項權利雖然看似皆為著作權人之權利,提供一樣的創作誘因,但事實上獨 立音樂人重視的權利可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至於哪些權利的賦予提供了誘因?

誘因的強度又分別是如何?則為本研究欲藉由訪談獲知的資訊。

貳、論文架構

本文第一章介紹研究背景、動機與方法,第二章針對台灣獨立音樂人及其所 面臨的產業環境作一詳細介紹,包含本文整理過去文獻後自行界定之獨立音樂定 義、獨立音樂產業中的價值活動及其生存條件、台灣獨立音樂人的類型及其重要 性。第三章深入探討著作權作為創作誘因機制之論證基礎,包含著作權制度之理

18 同前註。

19 訪談架構請參本文第五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台灣獨立音樂人為對象的實證研究 第一章 緒論

8

論基礎介紹以及誘因理論的正當性依據,接著整理近年來學界對誘因理論的質 疑,並分析誘因理論在獨立音樂市場中可能體現的情形。第四章整理心理學中行 為、動機與誘因之間的關係及兩大動機理論,作為訪談架構和訪談結果分析的基 礎。第五章介紹本研究之訪談架構及設計之問題。第六章呈現研究結果,包含訪 談結果整理及訪談結果分析。第七章是結語,包含本文結論、研究限制與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台灣獨立音樂人為對象的實證研究 第二章 台灣獨立音樂人面臨的產業環境

9

第二章、 台灣獨立音樂人面臨的產業環境

本章界定本研究訪談對象-台灣獨立音樂人-之定義為何,並探討其所面臨 的產業環境和生存條件,以為後續訪談建構背景知識,亦得對應於訪談結果,作 一完整分析。

第一節 獨立音樂之定義

在進行訪談前,首先需特定研究對象-台灣獨立音樂人-之範疇。本研究認 為,獨立音樂人應係指在台灣從事「獨立音樂」活動之人。故本章節整理過去文 獻中對獨立音樂之定義,並透過獨立音樂之定義為本研究訪談對象-獨立音樂人

-作一符合研究目的之明確界定。

壹、文獻研究

獨立音樂(independent sound 或 independent music,簡稱 indies)的概念是 從歐美等西方國家而來,最初概念並不明確,與地下音樂、另類音樂、非主流音 樂相同,皆是西方當時特定的社會環境產物,旨在表達一種具批判性、實驗色彩 的音樂,例如 1950 年代具青少年反叛精神的搖滾樂,以及 1960 年代學運和嬉皮 運動出現以反社會情節為基礎的抗議民歌(protest folksongs)20。在 1950 年代到 1970 年代的自由、反叛浪潮期間,出現了許多獨立公司,這些公司堅持不受主 流商業價值所宰,而以自己的審美價值觀進行創新活動,而驅使這些公司成立的 背後動力,來自於市場對主流文化過分集中(over-concentration)以及過分標準 化(standardization)的不滿21。人們不想再聽到不停複製成功模式的音樂,於是 這些小型、不願隨波逐流的「獨立」公司因應而生,成為現在獨立音樂的始祖

22。

隨著時間的演進,「獨立音樂」的概念逐漸掙脫傳統「地下」、「反叛精神」

隨著時間的演進,「獨立音樂」的概念逐漸掙脫傳統「地下」、「反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