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化」與「象徵化」的展演空間(1914-1935)

第三章 殖民政府的權力拓展與空間意象形塑(1895-1945)

第三節 「現代化」與「象徵化」的展演空間(1914-1935)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修學旅行的方式,一方面目睹帝國建設下的現代化建設,更在貼近大自然、「寓 樂於教」的動機下,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觀光空間」之中,日後也就會成 為一種「慣習」了。

第三節 「現代化」與「象徵化」的展演空間(1914-1935)

我國民與櫻花有著無法分離的關係,就某種意義來說,我壯烈的國民 性,來自櫻花的感化,無其力則不成。現聽聞本島移植櫻花之聲,改善 殖民地風景,藉此使之如身在母國一般,永住觀念的創造極其必要。87 顏杏如以日本內地的風景名勝投射於臺灣自然地景的現象,說明儘管到了 國家統治日趨穩定的 1920 年代,在臺日人進行賞櫻活動的同時,仍然有一種身 處外地、擔心自身安危的感覺,88文中也同時透露出日本人有意將臺灣建構成 日本內地風景區的一隅,草山遂成為了一個極佳的櫻花種植地。

陽明山地區作為接近臺北的自然環境地,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更同時 作為殖民政府推展觀光休閒的重要場所。不管是在現代化的硬體設備,或是舒 服的、休閒的空間意象,都是為了要彰顯帝國統治下的成效。然而,在這樣概 念成形之前曾經面臨殖民地統治方法的爭論,如何有效地利用熱帶地區的高海 拔地區,並將其轉化為殖民政府得以運用的空間,即是本節討論的重點之一。

本章將從此股爭論開始檢視,進而論及國家權力是如何轉變劣勢,並將陽明山 地區結合成一個兼具「現代化」與「象徵化」意味的展演空間。

一、「異己」的熱帶風土馴化

大正 3 年(西元 1914 年)臺灣日日新報上刊載了要求重新審視殖民政策的 文章,該篇文章中提及歐、美各個先進的殖民國家無一不懂得利用熱帶地區殖 民地的高海拔地區,作以休憩、浴場的建造地,反觀日本帝國已統治臺灣近 20 年,卻始終不知利用高海拔的優勢,尚不足以稱之為文明現代化的國家。另一

87〈櫻花の移植〉,《臺灣時報》,1911.03,頁 30。

88 顏杏如,〈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象:「內地」風景的發現、移植與櫻花論述〉,

《臺灣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09),14 卷 3 期,頁 129-1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方面,該文也提及草山富含天然的溫泉,具有良好的海拔利用價值以及醫學上 的療養效果,是臺北近郊最值得利用的場所,而且在衛生當局的努力之下,已 有相當得成效。89

從該篇報導的論述中,陽明山地區的開發狀況反應出日本在經營殖民地的 兩項特點,其一,儘管日本帝國已經掌握臺灣北部的治理權力,但對於「殖民 者」身分的想像,仍脫離不了歐、美等前殖民主義國家的經驗,也就是說,臺 灣作為日本帝國第一個海外殖民地,如何效仿、甚至超越歐美在熱帶地區的殖 民地經營模式,乃是證明日本帝國身為先進國家之列的重要指標。其二,日本 位處溫帶地區,對於熱帶地區的諸多狀況不甚了解,草山、北投所蘊藏的溫泉 資源正好可加以利用,不僅可以破除對於是否有資格稱為文明現代化的國家,

也如上節所述,進而將溫泉資源轉化為殖民政府推展觀光休閒的有利空間。

另一方面,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需求,昭和 13 年(西元 1938 年)總督府將臺北州七星郡士林街福德洋山子腳共 0.2552 甲的土地收為國 有,在該地成立「血清及預防劑製造所」,90以此作為熱帶性血清的研發場所,

昭和 14 年(西元 1939 年)4 月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院以「南進基地化」的名 義改組,研究院衛生部也改成「熱帶醫學研究所」,附屬於臺北帝國大學,並設 有士林、臺中、臺南等支所,士林支所延續前述「血清及預防劑製造所」的工 作,專職於細菌血清學科的研究,包含細菌性預防治療品的研究、調查、實 驗、製造和配送。91 由此可知,不管是高海拔的利用或是各項設施的興築,殖 民政府在陽明山地區的諸多建設,除了休閒觀光的推展之外,還可以從「熱帶 風土馴化」的概念來理解國家權力的空間建構邏輯。

「熱帶風土馴化」的概念源自於十九世紀歐洲的「環境決定說」,各殖民母 國向亞非地區等熱帶地區侵略時,所衍伸出來的熱帶氣候以及相關疾病的殖民 知識,也受到「種族」(race)概念的影響,進而衍伸出「熱帶風土=異地=危 險」、「熱帶住民=異己=落後」的邏輯,並藉此合理化歐洲人帝國主義式的侵略 行為。這個論述到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被大量運用,明治 29 年(西元 1896

89 〈夏の草山温泉(五) 日本人はまだ舊思想 殖民政策ご海拔利用〉,《臺灣日日新報》,

1914.07.05,7 版;夏の草山温泉(六) 日本人はまだ舊思想植民政策と海拔利用〉,《臺灣日 日新報》,1914.07.07,7 版。

90 0.2552 甲大約是 750 坪,該地現址約在臺北市士林區。〈請負入札(會計課)〉,《臺灣總督府 報》,1937.11.17,第 3135 號,頁 54。〈土地收用指定〉,《臺灣總督府報》,1938.03.03,第 3219 號,頁 10。

91 沈佳姍,〈日治時期臺灣細菌性免疫醫學發展之研究─從中央研究院機構的制度面考察〉,

《臺灣學研究》(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12.06),第 13 期,頁 1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年)派遣東京帝國大學病理學教授三浦守治、緒方正規、山極勝太郎等,先後 發表了「瘧疾預防文」、「有關臺灣婦人的畸形足」等文章,可以說是殖民政府 就臺灣的疾病狀況,採取了以研究為主、社會調查為輔的因應措施,92這也說 明了為什麼日本在取得臺灣之後,會如此積極地以歐洲的熱帶殖民經驗作為參 考。

日治初期對於臺灣熱帶性疾病的防疫措施,主要是從霍亂、鼠瘟以及風土 病瘧疾著手。93後藤新平接任民政長官後,強調建立一套殖民地衛生的研究機 構,執行上則採用德國中央集權式的醫院體系以及警察制度,94例如在大正 8 年(西元 1919 年),臺北廳下士林、大稻埕等地爆發嚴重的瘧疾時,礙於臺灣 人的舊慣民俗,常有藏匿患者、遺棄屍體的情事,防疫作業相當困難。根據統 計,該年臺北廳共有 1,633 人感染、1,358 人因此死亡,為了因應此狀況,總督 府在 7 月正式公告中國福州、汕頭等地為感染地,並時刻注意兩地的疫情狀 況,所有來自這兩個地方的船隻都必須停靠基隆(含淡水出張所)以及打狗的 海港檢疫所進行檢疫,河道或是渡口也會設置監視站,士林渡口就扮演了相當 重要的管控樞紐,陸上則是由警察與醫師組成的檢疫小組,進行戶口調查並同 時確認家戶的感染狀況。防疫體系就是建立在醫學研究以及警察、保甲制度的 相互配合,一經發現有相關感染的徵兆,就必須提報附近派出所,並被收容在

「健康者集體隔離所」進行隔離觀察,一旦確認感染霍亂,包含患者及患者家 屬都必須進行居家隔離,患者家門口以駐警看守,強制限制患者或其親友的移 動,避免疫情擴散。95

明治 34 年(西元 1901 年)3 月,一艘由中國溫州來的金和順號載有 59 頭 豬隻,其中 29 頭被發現感染虎列剌96,同日在石碇堡、三貂堡以及士林街也發 現有 18 頭豬隻感染,且有 10 頭病死,97再加上隔年一位日本人被發現死在通 往北投的路上,經證實後也確定為虎列剌的感染者,98這兩次事件引起了地方

92 范燕秋,〈熱帶風土馴化、日本帝國醫學與殖民地人種〉,《臺灣社會研究季刊》(臺北:臺灣 社會研究季刊社,2005.03),第 57 期,頁 90-93。

93 范燕秋,〈熱帶風土馴化、日本帝國醫學與殖民地人種〉,頁 95。

94 張隆志,〈後藤新平─生物學政治與臺灣殖民現代性的構築(1898-1906)〉,頁 1245。

95 〈汕頭ニ於ケル「コレラ」狀況〉,《臺灣總督府報》,1919.08.26,第 1913 號,頁 106-107;

〈福州虎列剌狀況〉,《臺灣總督府報》,1919.11.14,第 1970 號,頁 59;〈士林は眞正コレラ 傳染徑路甚だ不審〉,《臺灣日日新報》,1919.07.25,7 版;〈豫防注射をせぬ者は乘船を許さず 愈愈十七日より實施〉,《臺灣日日新報》,1919.09.10,7 版。

96 日文為コレラ,即霍亂。

97 〈獸疫〉,《臺灣總督府報》,1901.04.08,第 933 號,頁 13。

98 〈虎列剌患者發生〉,《臺灣總督府報》1902.06.04,第 1165 號,頁 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民眾的驚恐,也同時讓殖民政府再次重視相關的防疫措施。

明治 41 年(西元 1909 年),總督府分別任命三位醫官從事鼠疫、傷寒、瘧 疾的防疫工作,99其中,被任命為臺灣總督府防疫醫官的羽鳥重郎,就是當時 處理瘧疾研究的醫療專家。100

自明治 35 年(西元 1902 年)北投站成為淡水線上的重點觀光站別之後,

為了避免來自各地的旅客受到瘧蚊疫情的影響,總督府在 1909 年任命羽鳥重郎 為內務局衛生課防疫醫官,並以北投地區為試驗地進行相關的防瘧工作。1910 年開始,鳥羽重郎集結北投庄約 630 戶、3177 名住民進行調查,以原蟲顯微鏡 以及脾臟腫脹的程度進行篩選,6 月檢疫時發現攜帶原蟲者有內地人 2 人、本 島人 40 人,脾臟腫大者內地人 11 人、本島人約有百人之多,發現患有瘧疾 者,立刻要求隔離觀察,並同時強制規定患者必須要連續 18 天服用奎寧,到該 年年末時,患者僅剩下 63 人,脾臟腫大者 80 餘人。101

另一方面,殖民政府也將北投的防疫區域一分為二,第一防疫區為北投橋 以東的區域,該地住戶約有百餘名內地人以及兩百多名本島人,每日必須進行 血液的檢查;第二防疫區則是淡水線鐵道以東至磺溪之間,該地約有一千五百 餘名本島人,較為不同的是每三天才抽血檢查一次。防疫組織方面,規定防疫 區內的住民須加入「豫防組合」,一旦發現有疑似感染者,必須立刻通報甲長,

由甲長通報組合後進行隔離,確診後給予投藥,此外,提倡蚊帳、排水、除草 等方式,企圖藉由改善環境來減少病蚊蟲的孳生。102

北投庄的案例顯示不管是在患者的掌握或是瘧蚊的抑制狀況都獲得了良好 的控制,也提供殖民政府一個全新的防疫概念─針對不同區域狀況而劃定「特

北投庄的案例顯示不管是在患者的掌握或是瘧蚊的抑制狀況都獲得了良好 的控制,也提供殖民政府一個全新的防疫概念─針對不同區域狀況而劃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