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家權力與空間建構─以陽明山地區為例(1895-1966)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家權力與空間建構─以陽明山地區為例(1895-1966)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國家權力與空間建構─以陽明山地區為例 (1895-1966).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薛化元 教授 研究生:吳亮衡 日期:2016 年 6 月.

(2) 謝誌 總是聽聞畢業的學長姐們訴說寫謝誌的心情,終於,自己也到了這樣的時 刻,還真的是百感交集、五味雜陳,不知從何下手,眾多的情緒,實在沒辦法 用三言兩語就完整表達。時光荏苒,進入政大台史所已經第四個年頭,在這過 程當中酸、甜、苦、辣樣樣都嚐了一遍,回首這些年的日子,不敢說自己成長 了多少,但實在慶幸自己可以堅持下來,也逐漸發掘出自己喜歡的路,以及, 未來人生想要貢獻自己所學的那一份熱誠。 踏入歷史的專業學門,原先並不在人生的規劃之中,然而,對於歷史知識 的渴望,卻也讓人越陷越深,一發不可收拾。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薛化元. 政 治 大 個歷史學者應有的謹慎(當天也被老師強大的氣場給衝擊了不少 XD),歷次的面 立 談都是訓練自己腦力激盪的最佳時刻,感謝老師耐心的指導以及適時的提點, 老師,跟第一次跟老師見面是在碩士班甄試,也是第一次,讓我感受到作為一. ‧ 國. 學. 讓習慣鑽牛角尖的我,可以暫時跳脫框架,以更大的視野來完成我的論文。此 外,另外一個要感謝的是果顯老師,亦師亦友的關係,讓我的碩士生涯增添不. ‧. 少光彩,最懷念的就是每周五上完討論課,師生三、四人慵懶的在老師研究室 聊天、談學術的時光,那段時間,總是讓我有機會巴著老師問問題,如今,遇. y. Nat. sit. 到任何對於台灣史有興趣、想要找我討論的人,我都願意放下手邊的工作回答. n. al. er. io. 問題,或許,這就是取之於果顯師太多,受之於己太少的反應吧!. i n U. v. 碩四階段相當開心有機會申請到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的訪問學員,不. Ch. engchi. 管颳風下雨,幾乎每天騎著 100c.c.的摩托車橫越南深路,就是因為那邊有一群 令我敬佩的學習對象,感謝謝國興老師、許雪姬老師、陳宗仁老師對於論文架 構、論文資料的建議,聖凱學長、恆湛學長、鶴園學長、勝全學長、螢憶學 長、鎧揚學長、豪濱學長的討論,我想,可以跟諸位學長打屁、吃飯、打球、 討論學術問題,寫論文,好像也不是那麼煩人的事情。 當然還有師大讀書會的夥伴,名為「拼畢業讀書會」,我終於也榮登「畢業 榜」,沒有政哲學長、瑞賓學長、哲翰學長、錡薇學姊、易修學姊、佩蓉學姊、 威君學姊、楠暘、宗鑫的激盪與討論,我想,這一篇論文不會那麼快有完成的 一天,祝福還在奮(水)發(深)向(火)上(熱)的夥伴們,總有一天會完成,先求有、 再求好! 我也要感謝家人,願意有耐心的等待我完成學業,四年不是一個很短的時 1.

(3) 間,不管來自家人的壓力或是鼓勵一直是我完成學業重要動力來源,謝謝你 們,我確實做到了,過去那個成績總是滿江紅的孩子,終於也拿到碩士學位、 有機會一展長才了。 謝誌的最後,我想要送給我認為碩士班最重要的幾個夥伴。感謝峰楠大 大,總是在我想要一邊喝酒精飲料一邊大吐苦水的時候義不容辭地加入,作為 忘年之交,也真的感謝你容忍我的放肆、沒大沒小;感謝經緯,可以說是我在 進行論文寫作時最堅強的夥伴,不管是學術討論也好、一起打球也罷,始終有 耐心(?)的回覆我,幫我校稿;感謝助教,在四年裡真的也受到不少的照顧,雖 然妳說我後來變成學術咖,但我還是會強調我也可以是玩樂咖的!;感謝君灝 哥,也是因為你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個性,所以我們會如此之投緣,看到你. 政 治 大 謝誌的最最後,我要給郁婷。人家說作研究是孤獨的,但幸好我有妳的陪 立. 現在這麼有成就,學弟我真的打從心裡替你感到高興。. 伴,縱使分隔台北、宜蘭兩地,但妳也就像是我的開心果,聽我分享、聽我抱. ‧ 國. 學. 怨,適時的給予我建議,也因為有妳,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了解到除了讀書 以外其實可以讓更多人知道這塊土地曾經發生的事情,期望我們可以一同貢獻. ‧. 所學的日子,早日到來。. Nat. sit. y. 歷史學科的訓練,讓我們知道所有的足跡都將成為未來檢視的證據,謝誌. io. er. 所言並不是流水帳,而是希望秉持著此時此刻的熱血,留下四年的努力,也提 醒未來的自己,莫忘這些日子所受的照顧,以及初衷。.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吳亮衡 謹識於政治大學自強一舍 2016 年 7 月 3 日. 2.

(4) 摘要 空間作為國家拓展權力的重要媒介,相當具有研究意義,不同政權對於同 一個空間內所進行的諸項建設,則會反應出統治者的政治性目的。 陽明山,作為最靠近首都的自然環境區,在日治時期結束以前已經成為以 休閒觀光為名、台灣總督府展示統治成果的重要地點,戰後在國民黨政府的建 構下,陽明山成為黨國菁英進駐的空間,又在 1950 年代白團、美軍顧問團、革 命實踐研究院以及 1966 年中山樓落成後,陽明山被塑造為「反共復國指揮司令 臺」,也反映出戰後國民黨政府由「軍事反共」轉為「精神反共」的歷程。 本文以陽明山地區(包含士林、北投、陽明山)作為研究的空間範圍,將可. 政 治 大 臺灣總督府以及戰後的國民黨政府作為研究對象,檢視這兩個具有現代國家統 立 突破過去研究者僅針對個別區域或是單一組織的侷限性。此外,以日治時期的. 治技術的政體是如何利用「空間建構」以及「空間意象」,來達到社會控制以及. ‧ 國. 學. 推展與國家權力相符合的意識形態。. 本文將從「空間建構」以及「空間意象」的角度,檢視陽明山地區歷經跨. ‧. 政權的洗禮,究竟產生了哪一些可以「被看見」的改變,又如何透過宣傳、教. y. Nat. 育或是由國家權力刻意營造出來的氛圍,建構屬於「感覺上」的空間意象,企. n. er. io. al. sit. 圖提供另一種國家統治地方的研究案例。.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現代國家、權力、空間建構、空間意象、陽明山地區. 3.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 11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 13 第二章. 國家權力與統治技術 ........................................................................................... 16. 第一節 國家權力下的行政空間 ....................................................................................... 17 第二節 現代統治技術下的規訓 ....................................................................................... 24. 治 政 一、治安管控與監控網絡 ............................................................................................. 33 大 立 二、民眾組訓與區域防護 ............................................................................................. 40 ‧ 國. 學. 三、民眾動員與政治訓練 ............................................................................................. 43 第三章 殖民政府的權力拓展與空間意象形塑(1895-1945) .......................................... 47. ‧. 第一節 現代化的奠基:軍事掃蕩與通訊網絡(1895-1923) ...................................... 48. sit. y. Nat. 一、簡大獅事件:軍事掃蕩與道路修築 ..................................................................... 49. er. io. 二、郵便系統與通信傳輸 ............................................................................................. 56. al. 第二節 象徵化建構:休閒觀光的意象形塑(1899-1927) .......................................... 63. n. v i n 一、官方建制下的空間距離C ......................................................................................... 64 hengchi U 二、官方建制下的空間意象 ......................................................................................... 70. 第三節 「現代化」與「象徵化」的展演空間(1914-1935) ...................................... 74 一、「異己」的熱帶風土馴化 ..................................................................................... 74 二、皇族蒞臨的權力宣示 ............................................................................................. 79 三、大屯國立公園的設置構想與四十週年始政紀念博覽會的展示作用 ................. 85 第四章 黨國權力的鞏固與空間意象重構(1945-1966) .................................................. 91 第一節 特區化現象:從日產移轉到政治中心的建構(1945-1948) .......................... 92 一、日產接收與黨國休憩空間的形塑 ......................................................................... 92 二、戰後初期政治中心的確立 ..................................................................................... 98 i.

(6) 第二節 政治化延伸:戡亂時期反共中心的形塑(1948-1950) ................................ 104 一、因政治目的而圈劃的特別行政區 ....................................................................... 104 二、被冠以戡亂意義的地方自治體系 ....................................................................... 107 第三節. 「特區化」與「政治化」的反共復國指揮司令臺(1950-1966) ............ 115. 一、白團、革命實踐研究院與反共氛圍 ................................................................... 116 二、美援、美軍顧問團與美式文化租界 ................................................................... 120 第五章 結論 ......................................................................................................................... 132 徵引書目 ............................................................................................................................... 13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7) 表 次 【表 2-1-1】陽明山地區歷代行政區劃表.....................................................................19 【表 2-2-1】芝蘭堡一十八庄戶口資料..........................................................................25 【表 2-2-2】1898 年臺北辨務署士林支署人口統計...................................................28 【表 2-2-3】昭和 13 年(西元 1938 年)士林分室派出所、保甲、壯丁團數量............31 【表 2-2-4】昭和 19 年(西元 1944 年)士林分室各派出所管轄範圍........................32 【表 2-2-5】臺灣省保安司令部保安處第一諜報組陽明山區匪嫌份子分類名單...........36 【表 2-2-6】1952 年陽明山地區民眾服務站、主責小組與工作內容.....................44 【表 3-1-1】元旦事件後備急隊編制..............................................................................50 【表 3-1-2】 「北山土匪」修築道路一覽...........................................................................53 【表 3-1-3】簡大獅事件討伐事件兵力配置表............................................................55 【表 3-1-4】陽明山地區郵便局設立暨服務項目表....................................................57 【表 3-1-5】1905-1939 年草山庄人口統計表...............................................................59 【表 3-2-1】日治時期淡水線各站起迄年代.................................................................65 【表 3-2-2】1902 年淡水線二等旅客票價表(單位:錢)...........................................67.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表 3-2-3】1936 年淡水線各等旅客票價表(自臺北驛).........................................68. ‧. 【表 3-2-4】臺北地區小學校至草山、北投、士林進行修學旅行..........................72.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 3-2-5】各地公學校至草山、北投、士林進行修學旅行...................................73 【表 3-3-1】日治時期草山北投立碑記錄.....................................................................84 【表 3-3-2】草山觀光館內展品及其分類意義............................................................88 【表 4-1-1】1946 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陽明山地區接收狀況.....................96. i n U. v. 【表 4-1-2】總裁辦公室設計委員會各組名單..........................................................101. Ch. engchi. 【表 4-1-3】總裁辦公室各組工作及裁撤後歸併單位表.........................................103 【表 4-2-1】陽明山管理局歷任局長簡歷.......................................................................111. iii.

(8) 圖 次 【圖 2-1-1】芝蘭二堡圖─北投庄..................................................................................22 【圖 2-1-2】芝蘭一堡圖─草山庄..................................................................................22 【圖 2-2-1】寄留者戶籍登記示義圖..............................................................................26 【圖 2-2-2】1896 年戶口調查簿樣式.............................................................................27 【圖 2-2-3】1905 年戶口調查簿樣式圖.........................................................................30 【圖 2-2-4】陽明山警察所組織系統表.........................................................................35 【圖 2-2-5】陽明山管理局民眾反共自衛總隊組織系統圖.......................................42 【圖 3-1-1】元旦事件後第二備急隊(民政局)編制................................................51 【圖 3-1-2】領臺當初土匪分布並襲擊略圖.................................................................52 【圖 3-1-3】簡大獅事件討伐事件兵力配置圖.............................................................55 【圖 3-1-4】臺北等地名勝史蹟之郵戳樣式(草山郵便局使用) ...........................62 【圖 3-1-5】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北等地名勝史蹟之郵戳樣式(草山郵便局使用)..... 6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圖 3-1-6】臺北等地名勝史蹟之郵戳樣式(北投郵便局使用) ...........................62 【圖 3-2-1】淡水線略圖...................................................................................................68 【圖 3-3-1】昭和 5 年(西元 1930 年)草山溫泉地區鳥瞰部分圖...........................83 【圖 3-3-2】草山觀光館內伊勢大神宮、大雪山及屋島............................................89 【圖 3-3-3】草山觀光館內部配置圖..............................................................................90.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北投草山的遊覽地,可以從北投地獄谷噴出的瓦斯氣體一直到位於頂北 投的溫泉場,而到草山的沿路也有絕佳的景緻,將來肯定是一大遊園勝 地。 1 為紀念有明一代哲學家王陽明先生之戡亂精神與知行合一學說,建議將. 政 治 大. 草山改為陽明山,藉以激發全國人民愛國情緒,力行精神,以爭取反共. 立. 抗俄之最後勝利。 2. ‧ 國. 學. 空間性的研究往往是研究者極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一個橫跨不同政權的空 間,則更有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上面兩則史料分別摘自 1927 年的《臺灣鐵道旅. ‧. 行案內》以及 1950 年代中國國民黨對外發送的文宣,同樣來自官方宣傳品,也 同樣是以陽明山地區作為記述的對象,卻傳達出截然不同的空間意象,不禁令. Nat. sit. y. 人好奇,國家對於空間的形塑,是否會因為統治目的的不同而有差異?權力的. er. io. 推展,是否又跟這些「被建構」出來的空間意象有所關聯?本文將以陽明山地 區作為探討的對象,細析日治和戰後陽明山地區不同的空間意象,藉此梳理國. n. al. Ch. i n U. v. 家權力是如何進行空間內(看的見的硬體建物)以及空間外(看不見的空間意. engchi. 象)的建構行為,再者,對比兩個不同政權宣傳陽明山地區的特殊意象,以此 觀察出不同政權對空間建構的態度以及目的。 1895 年,清帝國統治時期(以下簡稱清治時期)依據「馬關條約」將臺灣 割讓予日本,開始了長達 50 年的日本殖民統治時代(以下簡稱日治時期)。作 為一個早熟型的帝國主義國家,獲取殖民地臺灣資源的同時,正如同矢內原忠 雄所稱的「世界政治經濟發展階段的後進國日本的必然現象」,儘管獲取第一個 海外殖民地,日本帝國在面對殖民地統治時,仍處於一種先有實踐、後有實質 的摸索模式。 3日治初期,面對來自本島舊有勢力的抵抗以及熱帶性風土疾病的 1.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27) , 頁 75。 2 「陽明山」 ,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庫藏史料,館藏號:一般 576/54,出版年不詳。 3 矢內原忠雄指出,日本帝國主義不同於歐美帝國主義,蓋歐美帝國主義乃內部資本主義發展 1.

(10) 侵擾,征討之餘,臺灣總督府亦著手於殖民地的現代化建設,以鐵道的鋪設為 例,渡部慶之進在《臺灣鐵道讀本》中就曾批評當政者所採取的「速成延長主 義」,沒有顧及營業上的劣勢或工程費用的損失,因此無法期待縱貫線能帶給殖 民母國任何振興的殖墾產業的作用。 4換句話說,進行日治時期臺灣各項「現代 化」建設的討論時,並不能忽略隱藏於國家權力背後的殖民本質,空間藍圖的 規劃亦有可能隨著殖民政策的移轉,進而產生完全不同的空間意象。 日本帝國不遺餘力地進行殖民地人民的教化,同樣也反映在空間建構的歷 程之中,藉由官方(臺灣總督府)政策的扶植、商人(在臺日籍商人或較親日 的臺籍商人)投資開設觀光旅館、臺灣日日新報社舉辦的「八景十二勝」票選 活動宣傳、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出版的系列旅遊案內 5等,都將臺灣形塑成為帝. 政 治 大. 國統治下的一個觀光空間,吸引了大量來自日本、朝鮮甚至是臺灣本島的旅 客。換句話說,殖民現代性的歷史意義並不只是呈現於硬體建設上的改良,最. 立. 初的構想也不是要將臺灣打造成帝國主義下的觀光勝地,但隨著臺灣總督府漸. ‧ 國. 學. 次地修正殖民地政策方針以及在各單位的協力宣傳,這一波由官方主導營造的 休閒觀光氛圍,使得臺灣在 1930 年代已成為一個適合旅行、且具有現代觀光規. ‧. 模的空間, 6經過「八景十二勝」票選後的觀光景點,也成為日本皇室來臺視察 的重點,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的 50 年內,被臺灣總督府形塑為帝國主義下的展. sit. y. Nat. 演空間。. al. er. io. 1945 年太平洋戰爭結束,根據美國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布的第一號命. v i n Ch 北地區內之日本全部陸海空軍與補助部隊應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投 engchi U 降。 1945 年 10 月 25 日,陳儀受蔣介石之命,前來臺灣辦理接收事宜,揭開 n. 令(General Order No.1),中華民國(東三省除外)、臺灣與越南北緯十六度以 7. 後,為了銷售其工業品,爭取生產原料而推動政府向外侵略的結果。當中日戰爭時,日本雖然 已有近代經濟機構的型態,但當時還不是高度發展階段的獨占資本主義國,即還未具有作為金 融資本主義國之帝國主義的實質。從經濟、資本上來說,日本的確沒有西方帝國主義的資本雄 厚,應該稱不上是帝國主義國家。但是,從「意識形態」上來說,日本已具備帝國國族主義意 識。因此, 「早熟型帝國主義」是一種尚未達到帝國主義,但卻在政治動機大於貿易動機的政府 主導下的典型特徵。參考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 (臺北:海峽學 術出版社,2003) ,頁 10。 4 渡部慶之進,黃得峰翻譯, 《臺灣鐵道讀本》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頁 38-39。 5 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計有 1916 年、1924 年、1930 年、1940 年、1942 年的版本,其中 1924 年 10 月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受到同年「八景十二勝」 票選活動所影響,進而加入了票選後的觀光遊勝地的介紹,日後各版本則在 1924 年版本的基礎 上,加以增補介紹的內容。 6 曾山毅,《植民地臺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 (東京:青弓社,2003),頁 176-181。 7 薛化元,《臺灣地位關係文書》 (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 ,頁 82-83。 2.

(11) 中華民國統治臺灣的序幕。隨著國共內戰的白熱化,陳誠建議應以海南、臺灣 為後方基地,爭取時間,積極佈署。 8蔣介石亦認為臺灣是中國大陸東方唯一的 門戶,東海與南洋島嶼中間的鎖鑰,在亞洲東南諸島裡面,氣候最為適中,物 產也最為豐富,是最適合進行反共抗俄的良好根據地。 9隨著國共和談的決裂, 陳誠多次電呈蔣介石駐節臺灣, 101949 年 6 月 24 日,蔣介石抵達臺北,隨即前 往草山行館,黨政相關人士,亦先後安頓於草山。 111949 年 7 月始,蔣介石以 中國國民黨總裁的身分籌辦「革命實踐研究院」,以作為黨政高級思想訓練機 構; 127 月 1 日設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8 月 1 日正式作業,內部設有九組 一會之設置; 1310 月 16 日「革命實踐研究院」正式開學,並稱為「陽明山 莊」。 14草山,逐漸形成以黨國機構為主的「反共抗俄」基地。. 政 治 大. 草山(陽明山)自清治時期以來即以豐富的天然資源聞名,清治時期就有 漢人於此墾拓。日治時期確立了臺北的政經首要地位後,陽明山地區以林野、. 立. 溫泉資源以及鄰近首都等優越條件,成為日本帝國統治下著名的休閒觀光空. ‧ 國. 學. 間,也在日本殖民政府有意建構、宣傳下,休閒觀光空間中的「日優臺劣」現 象被突顯了出來。另一方面,差別性的施政方針,也會導致同一空間擁有不同. ‧. 型態的發展模式,將草山溫泉以及北投溫泉不同的發展模式放置在殖民政府對 於空間利用的脈絡下,將會出現有別於以往的研究成果。到了戰後,隨著 1949. sit. y. Nat. 年相繼遷入陽明山的蔣介石以及黨政高層人士,讓陽明山地區跳脫過往自然風 景區的定位,成為了一個政治意味濃烈的區域,也在多重的黨、政、軍、特、. io. n. al. er. 教機構嵌入陽明山地區後,成為一個「反共抗俄」為標誌的黨國空間,同時,. i n U. v. 陽明山管理局的成立,無論是行政位階或是行使職權皆高於當時臺灣各縣轄. Ch. engchi. 市,也突顯了戰後陽明山地區被「特區化」的歷史事實。 過去研究陽明山的研究頗為豐富,然而多侷限於特定產業發展史、區域史 或是以概略性的斷代史進行書寫,本文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檢視不同政. 8. 何智霖編輯, 《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生往來函電(下) 》(臺北:國史館,2007) ,頁 716。 9 唐鎮楚編,《總裁辦公室工作紀要》 (臺北:中國國民黨編印,1952) ,頁 9。 10 1949 年 4 月 29 日〈電呈請早日命駕駐蹕臺灣〉、1949 年 5 月 11 日〈電呈請即飛臺〉 、1949 年 5 月 15 日〈電呈請逕飛臺不必有所顧慮〉 。參考《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生往來函電 (下)》 ,頁 729、頁 731。 11 高純淑,〈蔣介石的草山歲月─從日記中的觀察〉 ,收入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 ,頁 157。 12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 (臺北:五南出版社,2010) ,頁 64。 13 唐鎮楚編,《總裁辦公室工作紀要》 ,頁 13。 14 高純淑,〈蔣介石的草山歲月─從日記中的觀察〉 ,頁 158。 3.

(12) 權對於陽明山地區的空間建構,企圖提供另一種國家統治地方的研究案例。針 對時間斷線的部分,將以日本統治臺灣之始(西元 1895 年)至戰後陽明山中山 樓興建(西元 1966 年)為止。 1966 年 11 月 12 日,蔣介石在中山樓落成當天發表了一段紀念演講,文中 以台灣作為復興基地,竟沒有一個足以彰顯中華文化的建築為憾,直到中山樓 落成後,蔣介石形容其建築外觀「儘略具我傳統建築範疇之一二」,但凡是中華 民國國民在目睹這座「紀念國父手創民國之德澤」、「發揚中華文化之矞皇」的 樓堂時,當思中華文化之精奧,聽聞「中山樓」或「中華文化堂」之名時,應 念國父未竟之三民主義事業,反觀中國共產黨正在進行文化大革命,中山樓不 僅承載了中華傳統建築之美,更突顯了台灣作為三民主義復興基地的重要使 命, 15此外,企圖將空間中的日式建築外觀改造成中國式建築,並以此營造出. 政 治 大. 一種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道統精神, 16中山樓以及中華文化堂被當作是重建民. 立. 族文化的標誌。 17. ‧ 國. 學. 本文藉由橫跨兩個政權的時間軸線檢視不同國家權力對於建構陽明山地區 的差異。本文將採取有別於前人研究對於空間範圍的侷限,視「陽明山地區」. ‧. 為一個整體性的空間,指稱的範圍包含陽明山(草山)、北投以及士林,若從行. y. Nat. 政區劃的角度而言,日治時期雖然沒有刻意將草山、北投以及士林納入同一個. sit. 政制體系,但從「現代化」到「象徵化」的歷程中可以發現,臺灣總督府在進. al. er. io. 行陽明山地區的空間建構時,草山、北投其實是被視為一整體性的休閒觀光空. v. n. 間,而士林則扮演著交通轉運的功能,這樣的空間概念延續到了戰後便是草山. Ch. (陽明山)管理局時期的管轄範圍。. engchi. i n U. 綜上所述,不禁令人產生下列疑問:陽明山地區歷經日治、戰後的跨政權 統治,不同的國家權力對於陽明山地區的建構模式有何不同?兩者是否有承先 啟後的因果關係?換句話說,若是根據不同目的而進行的施政方針,將會直接 地呈現在於建構後的空間建物,從空間建物的出現或是建物在外觀、數量規模 的改變,將會是一個極佳的觀察點,上述問題也將掌握陽明山地區歷經跨政權 的洗禮,究竟產生了哪一些可以「被看見」的改變。國家權力在空間置入不同 的硬體建物後,將會出現「視覺上」的空間實體,然而,透過宣傳、教育或是 15. 〈紀念國父一百晉一誕辰 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 蔣總統發表紀念文 國父繼承道統發明三 民主義 使五千年中華文化歷久彌新〉 ,《中央日報》 ,1966.11.12,1 版。 16 〈趙聚鈺談建中山樓目的 以古典建築型式表現我傳統特色〉, 《中央日報》,1966.11.12,3 版。 17 林果顯,《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臺北:稻鄉,2005) ,頁 3。 4.

(13) 由國家權力刻意營造出來的氛圍,則是屬於「感覺上」的空間意象。 也因此,本文的另一項研究目的,是想要理解兩個政權具體想要建構的空 間意象是什麼?建構方式又是什麼?空間意象是否有轉化的可能? 透過兩個主要的問題意識,本文企圖解釋不同政權在空間硬體的規畫目的 以及從空間意象的型塑中,思考兩個國家權力的統治本質,另外,本文也會利 用官方檔案、日記、口述訪談等資料來源,企圖從陽明山地區的案例來理解國 家權力與空間建構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政 治 大 關於空間的研究,由於牽涉層面甚廣,社會學、政治學、地理學等學科多 立. ‧ 國. 學. 有研究,數本專著皆提及「權力」與「空間」的因果關係, 18提供本文相當多. 元的研究視角,也在本文所關注的「國家權力」與「空間建構」的議題中,擴 展了研究上的跨學科視野。這些研究成果大約可以歸納成三種思考途徑。. ‧. 第一種途徑是借用其他學科理論進行「國家」、「空間」、「權力」,三者在概. y. Nat. sit. 念上解析。國家與空間的應對關係,以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對於權. er. io. 力的剖析最為精闢。傅柯曾指出權力(power)是一種「把個體(individual)形 塑為主體(subject)」的過程, 19自 16 世紀開始,新的權力政治形式不斷發展,. n. al. Ch. i n U. v. 「國家」(state)概念的出現,宣示了一種新型態的政治結構,大多數的時候,. engchi. 國家被理解為一種忽略個體的、政治上的權力, 2018 世紀後,國家逐漸擁有一 種累加形式的強大權力,而作為現代國家的表徵,這種由國家生產的、形式上 的權力,使得「個體」(individual)淪為被控制的對象。 21換句話說,傅柯認為 國家在政治型態的轉變下,逐漸確立了一種主動的、壓倒性的強大權力,這種. 18. 空間社會學可參考蘇碩斌,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群學出版社,2010) 。空間政 治學可參考王志弘、李秉霖等合著,《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臺北:群學出版社,2011) 、洪長 泰, 《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 、徐裕健, 《殖民城市的文化空 間與權力 : 以日治時期臺北之休閒生活模式及空間建構為個案》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1995)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等。 19 原文為「My work has dealt with three modes of objectification that transform human beings into subjects.」 。參考 Michel Foucault, “The Subject and Power” in Power, ed., James D. Faubion, trans.,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New York: New Press, 2000), p.326. 20 Michel Foucault, “The Subject and Power” ,p.332. 21 Michel Foucault, “The Subject and Power” ,pp.333-335. 5.

(14) 形式上的強大權力,使得空間成為被宰制的對象。 那要如何進行空間的宰制呢?傅柯在《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首先從 規訓(discipline)的角度提出對個體的空間分配。傅柯認為空間規模的配置, 提供國家權力一種新型態的控制方式,透過建築體本身或是意識形態上的分割 原則,空間成為可組織的「單元化」結構,換句話說,國家利用由內(建築 體)而外(意識形態)的細瑣化過程,將空間建構成一種「現實/理念」的綜合 體,透過上述方式,國家得以有效地掌握了空間的宰制權,可想而知的是,依 侍國家權力而生的政治性空間,也在國家刻意的經營下出現。另一方面,國家 擴展權力的同時,也納入了知識性的技術以及表格化的統計結果,兩者都帶有 詳述「單位化」後的空間特徵以及確保「階級化」的等級序列的優點,空間內. 政 治 大. (建築體)的「隔離」和空間外(意識形態)的「組合」,將賦予特定空間的 「階級化」的等級序列。 22由此可知,現代國家在獲得了空間宰制權之後,待. 立. 這套權力邏輯内化至被統治者時,將進一步地確保統治正當性以及延續性。. ‧ 國. 學. 第二種途徑是在臺灣史發展的脈絡下理解空間建構(即「空間內」)的變 革,正因為日治時期全臺重心移轉至臺北城,因此以「臺北」作為一個整體性. ‧. 空間所進行的論述,往往是都市史研究者的重點。近年以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 y. Nat. 北作為研究主體者包含葉肅科、 23徐裕健、 24蔡采秀等, 25三篇專著分別從「都. sit. 市發展與日常生活」、「殖民城市與文化空間」、「都市結構與都市性質」角度出. al. er. io. 發,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卻不出「都市規劃」的討論範疇,國家對於空間的. v i n Ch 的統治手段,多指出隱藏於空間建構背後的權力邏輯是「社會文化的轉化歷 engchi U 程」。站在上述研究的基礎,近年集臺北都市研究於一身者,當屬蘇碩斌的《看 n. 建構模式,則多呼應傅柯由內到外的邏輯,除了列舉日本帝國主義在不同時期. 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一書。 蘇碩斌在《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中,呈現出不同政權統治下的空間差 異,以及對於跨政權空間建構模式的研究。蘇氏主要關懷的重點,在於釐清清. 22. 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 ,頁 141-148。 23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 》 (臺北:自立 晚報,1993) 。 24 徐裕健,〈殖民城市的文化空間與權力─以日治時期臺北之休閒生活模式及空間建構為個 案〉 ,收入《文化政治與歷史重建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 ,頁 1-47。 25 蔡采秀,〈從日治到戰後的臺北(1895-1985)─一個都市性質轉變的歷史過程分析〉 ,收入 《臺灣史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6.12) ,第 3 卷 2 期,頁 5-50。 6.

(15) 治時期的「三市街」是如何轉變成日本殖民統治下「都市規模」的臺北市。該 書認為,「臺北市」作為一個泛空間的概念,並非「自然」都市擴張現象,而是 一種統治者掌控的「社會」現象。蘇氏援引 Anothy Giddens 和段易孚的理論, 強調現代國家以「空間規劃」作為統治手段的特徵,是透過刮除土地上既存的 「地方」(place)情感,才有可能使其成為便於控制的「空間」(space)。面對 兩個不同國家政權的統治本質,在檢視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手段,則提出「空 間均質化」以及「空間視覺化」兩概念作為分析,前者說明清治時期紳商階層 功能的消失或轉化,使得殖民政府得以除去了清治以來始終介於國家與地方之 間的中介角色,國家於是可以直接「摸得到」地方民眾;後者則突顯明治維新 後,日本運用現代化國家統治技術,經由調查與空間規劃,將空間中所有物件 資料化、數據化,國家於是「看得到」地方社會。蘇氏大量地運用一、二手史. 政 治 大 捻,則提供讀者一種「清治時期─混亂─看不到」、「日治─清晰─看得到」的 立 聯想。本書看似並未跳脫「清治/落後」、「日治/進步」的傳統二元對立式論點, 料,使其得以克服長達橫跨二百餘年的時間限制,而對於社會科學理論的熟. ‧ 國. 學. 但卻提示了「空間即是權力」的概念,受此啟發,本文在釐清空間對於國家統 治之餘,將更重視空間背後的社會意涵,另一方面,為了避免陷入「現代/非現. ‧. 代」的二元式論點,本文也將選取兩個具備現代國家定義的政權進行分析。. sit. y. Nat.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則是另一經典之 作, 26雖然通書是以博覽會作為解構的對象,但書中針對展示會場的空間特性、. io. n. al. er. 展示分類邏輯、觀者以及被觀者等角度進行探討,提供本文一種介於「國家權. i n U. v. 力」與「空間展演」的思考點。呂氏綜合國內外關於博覽會的學術研究,企圖. Ch. engchi. 回答殖民者如何利用博覽會的展演性質,進一步在空間中建構出「臺灣」的形 象,此問題涉及了殖民者知識權力的建構,也反應出國家權力在營造秩序觀的 主動性,也就是說,統治者進行「選擇性展示」、「原子化展示技術」的同時, 國家權力的符號就已經充斥在空間內、外的各個角落了,不管是「觀者/被觀 者」、「展示者/被展示者」,都在無形之中被納入此種空間意象之中,展示的終 極目的便是突顯執政當局統治的成果,並透過空間細瑣化的展示技巧,將「現 代」的空間意象內化至臺灣人的心中。 27與傳統歷史學書寫模式較為不同的是, 《展示臺灣》的論述並非採取單一的「由上而下」式寫法,除了來自官方的報. 26 27.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 (臺北:麥田,2005) 。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 ,頁 394-396。 7.

(16) 告、檔案以外,書中大量使用時人的日記 28、遊記 29等,提供另一種來自「社 會」的聲音。 作為最靠近首都的郊區,陽明山地區至今仍存在跨政權建構下的延續性和 斷裂性,理解這樣的轉化歷程,將有助於建構國家權力從都市向外延伸至郊區 的另一套邏輯。受限於陽明山地區的專論較少見,但仍有許多研究者從產業發 展、區域發展、組織變革的角度檢視不同時期的陽明山地區,提供本文極為重 要的研究基礎,第三種思考途徑則即是從空間意象(即「空間外」)的角度進行 探討。 欲探討陽明山地區空間意象,首先應該鑑定陽明山地區的範圍並梳理空間 中的諸項變化。對此,已有諸多先行研究者透過聚落興衰、族群變遷、古道路. 政 治 大 的範圍進行調查,調查範圍橫跨陽明山地區、士林區以及北投區。從古今地名 立. 線、考古遺址等面向進行多元性的統整。 30黃雯娟以陽明山管理局時期所統轄. 的改變,釐清陽明山地區在不同政權下的區域發展狀況,並透過地名的轉變,. ‧ 國. 學. 聯結古今各種人文活動的關聯性。 31黃氏在《陽明山地區地名探源與調查研 究》研究中發現,由於陽明山地區自然環境甚為豐富,各地地名多以此為命名. ‧. 方式,隨著戰後草山(陽明山)管理局的成立以及 1967 年、1974 年兩次行政. sit. y. Nat. 區劃的變動,可見戰後陽明山地區地名的改變多受政治性影響。. io. er. 名稱變更有其歷史意義,更動的背後更帶有不同政權的政治性意圖。蔡蕙 頻於〈從「草山」到「陽明山」:一個地景文化意涵的演變歷程〉分析清治時期. n. al. Ch. i n U. v. 以降各時期陽明山地景文化的演變,以及各政權相繼賦予該區域的歷史定位。. engchi. 蔡氏分析戰後官方出版物以及時人文獻,解釋陽明山迅速地成為總統府以外的 政治中心,且以蔣介石個人的喜好逐一命名區內各項自然設施,並在在管制範 圍內力行「中國化」政策,藉此展現中華民國政府「異鄉家鄉化」的政治目 的。 32. 28. 如《吳新榮日記》 、《水竹居主人日記》、 《林獻堂日記》等。 如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吳德功《觀光日記》、張遵旭《臺灣遊記》等。 30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自 1987 年始即針對陽明山地區進行區域內的人文史蹟進行調查,截 至 2015 年 6 月,計有 44 篇研究報告出版。陽明山國家公園網站,http://www.ymsnp.gov.tw /index.php?option=com_research&view=research&gp=0&Itemid=199&class_no=H 【最後流覽時 間:2015.06.01】 。 31 黃雯娟主持, 《陽明山地區地名的緣起與地區特色》 (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8) 。 32 蔡蕙頻,〈從「草山」到「陽明山」 :一個地景文化意涵的演變歷程〉 ,《白紗歷史地理學 報》 ,8 期,頁 142-147。 8 29.

(17) 上述兩項研究皆以「陽明山」做一空間範圍進行探討,解析地景的分期與 變異要素。整體而言,兩位研究者同時指出陽明山地區在戰後所被強加的政治 意象,初步地建構陽明山地區的政治特殊性,但陽明山地區如何從日治時期 「臺灣的一大遊園勝地」到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自由中國領導反共抗俄的中 心」, 33尚未提供更細緻的說明。 對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國家對於特定空間的宣傳方式,目前已有諸多碩士 論文進行探討。陳煒翰〈日本皇族的殖民地臺灣視察〉蒐集所有來臺日本皇族 視察的資料,詳細地描繪出臺灣總督府刻意營造的帝國統治權威,同時在臺灣 人一同配合演出的「奉迎大戲」,則標示了國家權力行銷、宣傳其統治成果的展 演意義; 34齊藤啟介以《臺灣鐵道旅行案內》進行分析,著重於不同時期旅行 案內記載的內容、修辭的改變,建構並宣傳臺灣總督府眼中的「臺灣形象」; 35. 政 治 大. 吳兆宗則利用臺灣日日新報社所主辦的「八景十二勝」選票活動作為主題,分. 立. 析票選的對象、意義以及後續的影響,八景十二勝的出現,也影響了日本帝國. ‧ 國. 學. 整體的旅遊空間。 36綜上所述,並不難看出臺灣總督府利用休閒觀光所帶來的 文化衝擊,企圖將臺灣建構成一個帝國統治下的展演空間。雖然臺灣內部也在. ‧. 國家權力不同的設定之下出現差異性極大的空間意象,但整體而言,都是為了 要營造出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共存共榮的美好形象,陽明山地區也因為擁有豐富. y. sit. io. al. er. 間。 37. Nat. 的溫泉資源以及鄰近首都的優勢,被視為臺北近郊最值得利用的高海拔空. v i n Ch 地區儼然成為中國國民黨的指揮中心,又基於元首、黨政高層的居住安全,地 engchi U 方治安格外受到重視。對此,分析蔣介石在陽明山各式設施的談話、會議以及 n. 這樣的空間意象在戰後產生了劇變,作為黨政軍高度集中的區域,陽明山. 生活細節,以及位處於陽明山地區黨、政、軍、特組織的相關研究,將有助於 理解戰後黨國權力的擴展,且對於陽明山是如何被形塑成為一個「反共抗俄」 的精神基地,進行脈絡化的分析。. 33. 轉引自蔡蕙頻,〈從「草山」到「陽明山」 :一個地景文化意涵的演變歷程〉 ,頁 144-145。 陳煒翰,〈日本皇族的殖民地臺灣視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1) 。 35 齊藤啟介,〈《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塑造的臺灣形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2) 。 36 吳兆宗,〈昭和 2 年臺灣八景募集活動及其影響〉 (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2) 。 37 〈夏の草山温泉(五) 日本人はまだ舊思想 殖民政策ご海拔利用〉 , 《臺灣日日新報》 , 1914.07.05,7 版。 9 34.

(18) 高純淑在〈蔣介石的草山歲月─從日記中的觀察〉中認為陽明山政治色彩 的淡化與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的逝世存在著因果關係。 38高氏以蔣介石在草 山當中的活動做為研究旨趣,兼論陽明山管理局的創立與變革,透過蔣介石日 記所載的大量資料,高氏得以突破過去針對蔣介石的研究,統計其居住於陽明 山期間,遊憩的日期、地點以及談話對象。此文另一項突破在於整理出蔣介石 在中山樓進行的各項活動,統計 1966 年 7 月 26 日至 1972 年 11 月 11 日期間, 蔣介石總共在中山樓進行 231 次活動,活動內容多為接見外國賓客、黨政軍人 士以及發表個人言論, 39足顯中山樓對於戰後推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象徵性 意義。 李君山〈蔣介石在臺行館之初探(一九四九─一九七五)〉則強化了蔣介石. 政 治 大. 與陽明山之間的政治性聯結,藉由在臺行館的設立、分布以及產權問題,以軍 事大本營轉移的歷程,強化中國國民黨所塑造的戰時氛圍,並嘗試解釋蔣介石. 立. 何以選擇駐節於草山。 40過去即有研究者提出蔣介石在其行館、官邸內親自主. ‧ 國. 學. 持的黨務會談、黨政幹部會談、參事會議等重要性匪淺, 41李氏於結論中也指 出,賓館位置之所以選擇交通不便之地,乃考量到隱密性較高安全性為佳的保. ‧. 安問題,而各賓館內的聚會,也多為各種政治談判帶來轉圜或緩衝的餘地。 42. y. Nat. 談論蔣介石在草山活動者,尚有劉家綺的〈草山行館變遷研究〉, 43該篇碩. sit. 士論文以高純淑、李君山為研究基礎,補強草山在日治時期的發展過程,且與. al. er. io. 前述兩項研究不同是,劉氏特別針對蔣介石在草山行館中接見賓客的次數以及. v i n Ch 背景。本文認為劉氏指稱陽明山地區在歷經二次大戰後「 e n g c h i U (日本)將多數軍事設 置及有可能助國軍的建築設施相繼毀壞…當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一切從零 n. 時代背景進行解析,並說明日後草山行館仍作為蔣介石在夏日辦公之處的歷史. 開始…」的說法恐有疑慮, 44根據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以及臺灣省政府檔案的 資料顯示,戰後初期國民黨政府仍然有使用到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軍用建物(例 如防空洞),另一方面,臺北縣日產接收委員會在草山、北投兩地日產接收的成 果亦相當豐富,以此基礎進而將其轉化為黨國的休憩空間(詳見本文第四章), 38. 高純淑,〈蔣介石的草山歲月─從日記中的觀察〉 ,收入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 。 39 活動總次數以及活動內容分類為筆者統計。同上,頁 174-190。 40 李君山,〈蔣介石在臺行館之初探(一九四九─一九七五)〉 ,收入呂芳上主編, 《蔣介石的日 常生活》 (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 。 41 參考劉維開, 〈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 《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21 期,頁 135-164。 42 李君山,〈蔣介石在臺行館之初探(一九四九─一九七五)〉 ,頁 239。 43 劉家綺,〈草山行館變遷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 。 44 劉家綺,〈草山行館變遷研究〉 ,頁 25。 10.

(19) 因此,應該不會有如劉氏所稱「一切從零開始」的狀況。 整體而言,上述三位研究者皆從蔣介石的角度出發,解釋陽明山地區在戰 後的政治性意義,然而對於空間形塑的過程卻未能詳述。事實上,蔣介石在成 立總裁辦公室後,設立設計委員會,分別進行黨務、政治、軍事、外交、財政 以及文化宣傳等工作, 45也同時規定辦公室的工作同志,時刻與臺灣各界人士 接觸,而且每人至少應認識十人以上。 46單從從組織的設立以及任務的分配, 不難看出蔣介石居住於草山時期即開始建構富含黨國意義的空間意象。 綜合三項研究途徑,將有助於建構本文的基礎背景,但同時也發現,儘管 陽明山地區擁有諸多異於它區的特殊現象,研究者多著重於單一個案陳述或區 域現象進行描寫,本文既以「空間」作為研究題材,企圖將「陽明山地區」視. 政 治 大. 為一整體空間的視角進行研究,並深究不同國家權力與此空間範圍的互動關. 立.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學. ‧ 國. 係。. ‧. 歷史學門著重於過去的事件,以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藉由文本的記述、. y. Nat. 史料的挖掘、爬梳,建構出最接近歷史事實的論述。過去歷史的詮釋權掌握於. sit. 官方指派的史官,一國國民對於國家歷史的認識往往不出國家權力的掌控之. al. er. io. 中,臺灣在歷經多次國家權力的變動,對於臺灣歷史的理解,不論是學界與民. n. v i n Ch 觀,這也突顯臺灣史研究與國家權力之間的拉鋸。 e n g c h i U 本文以歷史學門的角度出. 間,面對同一事件時常出現二元對立式的解讀,不同意識形態形塑了不同的史 47. 發,企圖理解跨政權(日本殖民政府與中華民國)統治下的陽明山地區,如何 從內(硬體建物)到外(空間意象)的進行空間建構行為,進而理解空間建構 對於國家權力統治的重要性。 由於本文所探討的時間軸線橫跨兩個政權,在資料取得上首重官方檔案, 日治時期主要參考《臺灣總督府報》(以下簡稱《府報》)、《臺灣總督府公文類 纂》(以下簡稱《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以下簡稱《警察沿革. 45. 唐鎮楚編,《總裁辦公室工作紀要》 ,頁 15。 唐鎮楚編,《總裁辦公室工作紀要》 ,頁 20。 47 關於臺灣史研究與國家權力之間的對應關係,請參考許雪姬,〈臺灣史研究三部曲:從鮮學 經顯學到險學〉 ,收錄思想編委會,《思想 臺灣史:焦慮與自信》 (臺北:聯津出版,2010) ,第 16 冊,頁 71-100。 11 46.

(20) 志》、《臺灣鐵道史》、《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以下簡稱《旅行案內》)、各式調查 紀錄等,戰後則針對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國立政治大學孫中山圖書館中所藏關 於陽明山地區資料蒐集,例如中國國民黨陽明山特區黨部出版的〈黨工通訊〉、 《陽明山會談實錄》等,還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保密局臺灣站」在 陽明山地區的監控紀錄、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陳誠副總統文物》、國 史館臺灣文獻館數位典藏《行政長官公署檔案》、《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省級 機關檔案》、《臺灣省政府公報》、《省府委員會議檔案》以及近年陽明山國家公 園委託研究計劃書等。為了補強官方資料的不足,兩個時期的報紙資料也成為 重要的史料來源,包含《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新民報》、《中央日報》、《民 報》、《民聲日報》等。. 政 治 大. 近年臺灣史研究著重於時人日記的解讀,本文也將在研究文本加入時人的 回憶錄、日記,以此突破過去歷史研究僅呈現官方視角的缺點,利用中央研究. 立. 院臺灣史研究所所珍藏的《田健治郎日記》、《林獻堂日記》、《水竹居主人日. ‧ 國. 學. 記》、《黃旺成先生日記》,除了《田健治郎》日記僅記載西元 1919 到西元 1923 年,其餘的日記所載之事多橫跨兩個政權,將成為本文另一重要的史料來源。. ‧. 戰後的部分則主要援引「蔣中正日記」,礙於資料限制以及學力的不足,使用上. sit. Nat. 《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 y. 皆轉引自呂芳上主編,國史館、中正紀念堂與中正文教基金會於 2015 年出版的. al. er. io. 透過口述歷史內容對照文本史料已是目前臺灣史研究方法之一,目前針對. v i n Ch 參與陽明山地區耆老口述訪談的經驗,對照蒐集的官方資料,期待可呈現出更 engchi U 加多元的研究成果。 n. 陽明山地區所進行的口述訪談成果相當豐碩, 48本文將以此為基礎,運用實際. 最後,除了前述無法親赴美國胡佛圖書館閱覽「蔣中正日記」外,檔案與. 48. 與本研究主題較為相關者,包含陳儀深主持, 〈陽明書屋今昔與人文變遷調查研究〉 (臺北:陽 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案,2004.12) ;戴寶村主持, 〈建立陽明山地區耆老資料庫、生命史 及口述歷史紀錄〉 (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報告,2013.12) ;李其霖等主持, 〈建 立陽明山地區耆老資料庫、生命史及口述歷史計畫(二)〉 (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14.12) 。 此外尚有針對陽明山地區產業、環境等主題進行的口述訪談,如李瑞宗主持,〈陽明山國家公園 原住民史蹟調查與耆老口述歷史紀錄─十八份、頂湖座談會、菁礐、山豬湖座談會〉 (臺北:陽 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計畫,1997.06);李瑞宗主持,〈陽明山國家公園原住民史蹟調查與耆 老口述歷史紀錄─湖底座談會、竹子湖座談會〉 (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計劃, 1997.06);李宗瑞主持,〈陽明山國家公園原住民史蹟調查與耆老口述歷史紀錄─西北分區訪談 紀錄〉 (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計畫,1997.06) ;李宗瑞主持, 〈陽明山國家公園原住 民史蹟調查與耆老口述歷史紀錄─東北分區訪談紀錄〉 (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計畫, 1997.06) 。 12.

(21) 史料的取得將成為本次研究是否得以突破前人研究的重要關鍵。受到 2010 年開 始實施的「個人資料保護法」的影響,儘管以學術研究之名義進行申請,蒐集 戰後史料時往往被告知「部分開放」或是「全不開放」,增加資料蒐集地限制與 困難,如何克服既有限制,將是本文最大的挑戰。.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本文將以時序為經、事件為緯的方式進行撰寫。對比臺灣總督府和國民黨 政府兩個不同的國家組織,對於陽明山地區的統治歷程,再以此為基礎,檢視 國家權力是如何以「空間」作為媒介,達到控制地方、精神改造的統治目的。 藉由時序的排序,釐清陽明山地區在跨政權統治下的歷史定位。日治時期,陽. 政 治 大 投降「土匪」進行道路鋪設工事,反抗勢力一度獲得控制,最終在後藤新平採 立 明山作為地方抗日勢力的聚集地,總督府以「三段警備制」進行鎮壓,並指派 取警察、保甲的雙軌制,臺灣北部的反抗情事終獲平定。隨著總督府統治政策. ‧ 國. 學. 的轉化,臺灣被納入日本帝國休閒觀光的體系之中,透過現代化鐵道的修築、 官方宣傳的休閒意象,草山、北投等地被形塑為鄰近臺北的最佳觀光地,又在. ‧. 臺灣博覽會、皇太子來臺行啟等歷史事件後,昭示了陽明山地區並不只有提供. y. Nat. 休閒觀光的功能,尚有宣揚帝國統治成果、展示「日優臺劣」意象的展演空. sit. 間。戰後初期,陽明山不僅延續了日治時期以來的觀光休閒氛圍,但在蔣介石. er. io. 的指示下,黨、政、軍、特、教等黨國單位先後成立以及進駐陽明山,戰後的. al. v i n Ch 的加入後,突顯了國民黨政府在冷戰體系下的空間規畫以及因應國際角力的考 engchi U 量,1960 年陽明山會談以及 1966 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際,則再度從「精 n. 陽明山地區不僅是臺北近郊黨國意象最為濃烈的空間,也在白團與美軍顧問團. 神」層面將黨國意象推展達到高峰。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想要理解現代國家如何透過「空間」來達到權力的拓展 以及有效的統治,章節安排是以時序經、事件為緯的方式進行安排,除了第一 章緒論與第五章結論,共分為三個章節進行論述。另一方面,由於通篇論文都 是從「空間建構」與「空間意象」的概念進行檢視,有必要在此先進行兩個概 念的解釋。 空間建構是指統治者對於硬體建物形式、分布上的規劃或限制。對統治者 而言,為了建構一個有利於自我統治的空間,首要考量者便是進行諸如調查事 業、鐵路鋪設、道路修築等基礎工程,目的是為了使統治者以最快速的方式排 13.

(22) 除空間中的不利因素。其次,國家透過土地收購、建物營造等的方式,決定了 空間中硬體建物的擺放位置,將有利於聚集與國家利益相符者於統治中心,建 構出一種與統治者利益相符的規模空間,相對地,不利因素將被配置於空間中 較差的位置,同時由國家權力建構下的監控系統掌控。簡言之,空間建物的出 現或是建物在外觀、數量規模的改變,將可觀察出國家權力所進行的「空間建 構」,究竟產生了哪一些「視覺上」的改變。 空間意象則是建立在空間建構的基礎之上,當國家權力選擇性地在空間中 置入不同的硬體建物之後,透過宣傳或是形塑出來的「感覺上」的氛圍。從建 築樣式、建築外觀、甚至是景物的命名,都有可能存在著國家權力的政治目 的,這種被形塑出來的空間意象,並不只有親臨現場的人會因此產生情感上的. 政 治 大. 投射,在統治者賦予該空間特別強化某種象徵符號或是特定象徵意義的時候, 就連這個統治空間以外的人,都有可能受此「空間意象」所影響,進而產生相. 立. 符於國家權力所營造的空間聯想。. ‧ 國. 學. 第二章「國家權力與統治技術」將針對「陽明山地區」這個泛空間的概念 進行釋義。相較於前人僅以機關、組織運作模式等進行的個案式分析,本文首. ‧. 要之務是理解士林、北投、陽明山三者在各不同時期行政區劃的變革,以及空. y. Nat. 間範圍改變背後的歷史脈絡。另一方面,現代化國家權力的特色之一就是能有. sit. ,不同時期的國家權力如何透 效地利用統治技術進行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 er. io. 過保甲、警察制度的監控功能達到此目標,也會在本章進行探討。因此,本章. al. v i n Ch 涵義,目的是要論證日治時期與戰後的國民黨政府皆具備現代國家的資格,並 engchi U 以此為基礎,進行兩個時期國家權力對於陽明山地區的空間建構歷程。 n. 除了著重於陽明山地區各時期的行政範圍外尚檢視「政制」變動下的「政治」. 第三章「殖民政府的權力拓展與空間意象形塑」是以「現代化的奠基」、 「象徵化建構」以及「『現代化』與『象徵化』展演空間」三個小節討論日本帝 國在「殖民現代性」的脈絡下,如何漸進式地剔除治安不佳、通訊不良的非現 代因素,在略具現代建設的同時,又透過哪些方式將陽明山地區建構成為展演 帝國治理成績的空間。對於統治者而言,為了快速地進行統治行為,確立治 安、通訊制度等「現代化」建設就顯得格外重要,伴隨著休閒觀光的推廣,陽 明山地區也開始進行空間中的「象徵化」歷程,由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共構的空 間意象,促使陽明山地區成為帝國向外宣揚統治成果的展演空間。值得注意的 是,「現代化」與「象徵化」之間並沒有存在年代上斷裂性,也就是說,兩者的 因果關係並非建立在「先/後」的二元對立之上,而是在臺灣總督府政策轉化的 14.

(23) 同時,兩者會出現同時並進、或是此消彼長的現象。 第四章「黨國權力的鞏固與空間意象重構」則檢視戰後國民黨政府延續或 改變哪些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空間建構,又是如何在美、日兩軍事顧問團的矛 盾與衝突下,將陽明山地區轉化為「反共復國神聖大業之指揮司令臺」的黨國 49 空間意象。 本章將透過時序性的編排方式,分為「特區化現象」、「政治化延. 伸」以及「『特區化』與『政治化』的反共復國指揮司令臺」等三個小節,而透 過官方檔案、報紙以及「蔣中正日記」的整理,可以發現國民黨政府對於陽明 山地區的空間治理邏輯帶有一種延續性以及轉變性,似乎也反映了國民黨政府 在面臨各時期政治困境的處理態度。 第五章將統整前三章的研究成果,歸納出日本殖民政府以及國民黨政府在. 政 治 大. 明山地區的建構邏輯以及兩個政權各自在空間意象背後所要呈現的國家權力。.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49. Ch. engchi. i n U. v. 士林鎮編輯委員會, 《士林鎮誌》(臺北:士林鎮編輯委員會,1968) ,頁 12。 15.

(24) 第二章. 國家權力與統治技術. 欲了解國家權力對於空間的掌握,就必須先從何謂「空間」和「地方」說 起。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認為,地方(place)帶有一種穩定性的成分,同時也 是體現人類社會歷史意象的總和,空間(space)則是一種動態的存在,空間中 的個人(personal)和文化(culture)都成為一種客觀的幾何元素。 1問題是由 誰建構?如何建構?英國社會學家 Giddens 告訴我們,現代國家已經懂得利用 某些統治手段來消除固著於「地方」的歷史意象,並使其成為更有利於國家宰 制的「空間」,更重要的是,現代國家除了用有資本主義式的工業基礎結構,還. 政 治 大. 擴張了對於空間中一切事務的監視活動。 2換句話說,具有現代特徵的國家統治 技術是導致「地方」轉為「空間」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在這種流變的過程中,. 立. 空間中所建構出來的知識或是意象符號,都將成為國家權力得以操控的動態性. ‧ 國. 學. 元素。. 本章將分析日本殖民政府以及戰後國民黨政府的現代統治技術,從空間範. ‧. 圍的界定、以及對於地方人口的掌握程度來看,兩個國家權力的統治技術皆符. y. Nat. 合現代性的要素,卻因為不同的統治目的,突顯出兩個國家權力在空間知識的. sit. 理解與建構的差異。為便於理解「陽明山地區」這個跨區域的空間概念,本章. al. er. io. 將整理歷代士林、北投地區的行政區劃變革,說明國家權力的統治目的,再進. n. v i n Ch 構,分述陽明山地區在國家權力與統治技術下的特殊性意義。 engchi U. 一步說明日治時期到戰後國民黨政府對於戶籍資料的掌握,以及監控網絡的建. 1.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 (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頁 4。 Anthony Giddens 著,李康譯, 《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 (臺北:左岸文化出版, 2002) ,頁 131。 16. 2.

(25) 第一節 國家權力下的行政空間 陽明山原名草山, 3就地質範圍而言屬大屯火山群,泛指大屯山、七星山、 紗帽山所圍繞的山谷地區, 4東自雙溪內雙溪,西迄和尚洲中洲埔;南達社子, 北達竹子湖,南北總長度為 14.06 公里,東西寬為 15.03 公里,全境面積共 1,189,895 平方公里, 5地形上可分為火山、平地以及丘陵三區, 6因此陽明山地 區除了有豐富的地熱資源,該地亦富有多樣的產業型態,包含牧牛、稻作、 茶、柑橘、蔬菜等,戰後初期,臺灣省農林廳為解決夏季蔬菜供應不足,擬定 「高冷地夏季蔬菜栽培計劃」,要求陽明山管理局擇定區域內海拔 500-1000 公 尺的區域,目標生產 1000 公噸的高冷蔬菜,以此解決臺北市蔬菜供應量不足的 狀況。 7. 立. 政 治 大. 就行政區劃而言,陽明山地區最早見於史料當屬荷蘭統治時期的戶口統計. ‧ 國. 學. 表,從當時紀錄中已可發現在 1647 年至 1655 年期間,Kimassauw、Kipatauw、 Kirragenan 三聚落的消長情形; 8明鄭時期被劃入天興縣的管轄範圍,永曆 18 年. ‧. (西元 1664 年)被納入天興州的管轄範圍,且已有部分漢人移墾於此的記 載。 9清治時期,康熙 23 年(西元 1684 年)被劃入諸羅縣的管轄範圍,並未設. Nat. sit er. io. 3. y. 堡,直到朱一貴事件結束後,雍正元年(西元 1723 年)始以諸羅大甲溪以北設 「草山」一詞並非單指本研究所稱之陽明山地區,清治時期地方志書當中亦可見得。如《續 修臺灣縣志》中「大烏山:…前起巨阜曰草山(以多茅草,故名)…」 ,上述草山約今高雄市與 臺南市縣界); 《恆春縣志》(卷五) )中「…外文社三十七人、阿者美社九十六人、草山社二百 零五人…」上述草山約今屏東縣獅子鄉一帶; 《噶瑪蘭廳志》(卷四)中「…請改設千總一員、 戰守兵五十名.馬賽、草山之外曰蘇澳,接界生番,東臨大海,可泊大小百艘…」。吳亮衡訪問 記錄,〈黃文和先生訪問記錄〉 ,2016 年 7 月 3 日於宜蘭縣,未刊稿。黃姓受訪者表示上述草山 位置約為今日宜蘭縣武荖坑風景區與蘇澳新火車站中間的山丘,經查證後應為日治時期糞箕湖 庄出水口旁,標高為 560.8 公尺的山丘地。 4 黃雯娟,《陽明山地區地名探源與調查報告》 ,頁 5。 5 陽明山管理局主計室編輯, 《陽明山管理局二周年統計報告》 (臺北:陽明山管理局,1951) , 頁 1。 6 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陽明山新方誌》,頁 33。 7 〈獎勵陽明山區種蔬菜 供臺北市民夏季食用 農廳訂高冷地夏季種菜計畫〉 ,《中央日報》 , 1951.03.13,4 版。 8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瑶譯,〈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收入《臺灣風物》44 卷 1 期,頁 212。在〈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一文中,將臺灣番社分為四大集會區,本文的 陽明山地區屬於「淡水集會區」 ,範圍包含淡水河流域、新店、桃園、淡水保壘以南、宜蘭等 地。本文所提及 Kimassauw 為麻少翁社(或稱毛少翁社) ,於今日士林區天母一帶;Kipatauw 稱北投社,屬今日北投區境內;Kirragenan 稱唭里岸社(或稱奇里岸社) ,為今日北投區立農里 一帶。針對該範圍內平埔族諸社人口與村社規模演變,可參考翁佳音主持,《陽明山地區族群變 遷與古文書研究》 (臺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2006) ,頁 45-49。 9 陳三井總纂, 《臺北市發展史(一) 》(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1) ,頁 25。 17. n. al. Ch. engchi. i n U. v.

(26) 立淡水海防廳,分設竹塹與淡水二堡,八芝蘭林庄以及北投庄分別為士林以及 北投的聚落所在; 10光緒元年(西元 1875 年)設臺北府,下置淡水、新竹、宜 蘭 3 縣,士林和北投分屬臺北府淡水縣芝蘭一堡與芝蘭二堡。 11 馬關條約簽訂後,士林和北投皆屬臺北縣所管轄,明治 30 年(西元 1897 年)日本政府進行地方制度改正,縣下設立辨務署,士林與北投皆隸於臺北縣 士林辨務署,明治 31 年(西元 1898 年)再行整編,兩者改隸為臺北辨務署士 林支署,明治 34 年(西元 1901 年),在後藤新平主導下改縣為廳、改辨務署為 支廳,士林與北投隸屬於臺北廳士林支廳所管轄,大正 9 年(西元 1920 年), 總督田健治郎進行行政區域改革,廢廳置州、州下設郡、郡下設街、庄,形成 「州─郡(市)─街庄」的三級行政區域,士林與北投分別隸屬於臺北州七星. 政 治 大. 郡士林庄與臺北州七星郡北投庄,昭和 8 年(西元 1933 年)與昭和 16 年(西 元 1941 年)則分別升格為士林街與北投街,仍隸屬於臺北州所管轄。. 立. 戰後,陽明山地區被劃入臺北縣的管轄範圍,1946 年 1 月 16 日連震東代. ‧ 國. 學. 理臺北縣長並接印視事後, 12隨即廢州廳設縣、廢郡(市)為區、廢街庄為鄉 鎮,士林與北投分別成為臺北縣七星區士林鎮以及臺北縣七星區北投鎮,1947. ‧. 年 1 月臺北縣政府即撤銷七星區,原轄之士林、北投、汐止、南港四鎮,歸併. y. Nat. 淡水區署管轄, 131949 年 2 月,臺灣省政府雖有將陽明山地區劃入「大屯山區. sit. 署」的倡議,但是並未在省政府委員會議中通過, 141949 年 8 月 9 日臺灣省政. al. er. io. 府以單行法規的方式通過「臺灣省草山管理局組織規程」,將士林、北投二鎮劃. v i n Ch 未有明顯更動,管理局仍屬臺灣省政府所管轄,唯原草山管理局轄內所有草山 engchi U 字樣者全數更名為陽明山,然而不管是草山管理局時期或是陽明山管理局時 n. 入管理局之中,1950 年 4 月 26 日草山管理局改稱陽明山管理局,實際職權並. 期,陽明山地區內的機關團體、學校名稱,仍舊冠以臺北縣之名。 151967 年 7 月 1 日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陽明山管理局也在隔年改隸於臺北市,但仍轄有. 10 劉良璧主修,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頁 164。 11 余文儀主修, 《續修臺灣府志》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 ,頁 174。 12 〈臺北縣政府兼代縣長連震東接印視事通報案〉 (1946 年 1 月 16 日) , 《行政長官公署檔 案》 ,典藏號:00301300008013。 1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36 年春字第 29 期,1947 年 2 月 4 日,頁 461。 14 〈臺灣省日月潭管理局組織規程草案及大屯山區應否改設管理局請公決案〉 (1949 年 5 月 27 日) ,《省府委員會議檔案》,典藏號:00501010006。 15 其原文為「管理局轄區內除附屬機關(如警察所、衛生院)外,其餘機關團體學校名稱,仍 冠以臺北縣之名(如士林鎮公所仍稱為臺北縣士林鎮公所)」。見〈收購公地舊欠租谷 以征起交 倉時價算 省府例會通過要案 陽明山管理局設置辦法 及與臺北縣府聯繫辦法〉 ,《中央日報》 , 1950.12.23,4 版。 18.

(27) 士林、北投二地,兩地並分別更名為「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士林區」與「臺北 市陽明山管理局北投區」, 161974 年 1 月 1 日,陽明山管理局不再擁有地方行政 權,士林與北投二區始歸由臺北市政府管轄,稱「臺北市士林區」與「臺北市 北投區」,迄今。 【表 2-1-1】陽明山地區歷代行政區劃表. 年代. 士林. 北投. 草山(陽明. 更動因素. 山) 荷蘭時期. Kimassauw(麻. Kipatauw(北投社). (1647-. 少翁社、毛少. Kirragenan(唭里. 1655). 翁社). 岸、奇里岸社). 永曆 18 年. 天興州. 天興州. 立. (1664). 鄭經改易郡縣, 以東都為東寧,. Nat. 劃分一府三縣. y. 臺灣府諸羅縣. 臺灣府諸羅縣. 大甲溪以北設淡 水海防廳,分竹. 臺灣府淡水廳淡水堡. 臺灣府淡水海防. (1723). 淡水堡八芝蘭. 北投庄. 廳淡水堡. n. al. 光緒元年. 臺北府淡水縣. (1875). 芝蘭一堡. er. 臺灣府淡水廳. io. 雍正元年. 林庄. v i 臺北府淡水縣芝蘭二 臺北府淡水縣芝 n Ch engchi U 堡. 以南為萬年州. sit. ‧ 國. 臺灣府諸羅縣. 以北為天興州,. ‧. (1684). 天興州. 學. 康熙 23 年. 政 治 大. 蘭堡. 塹、淡水二堡 設臺北府,下置 淡水、新竹、宜 蘭三縣. 光緒 11 年. 臺灣省臺北府. 臺灣省臺北府淡水縣. 臺灣省臺北府淡. 臺灣建省,臺北. (1885). 淡水縣芝蘭一. 芝蘭二堡. 水縣芝蘭三堡. 府下仍為三縣一 廳. 堡 明治 30 年. 臺北縣士林辨. 臺北縣士林辨務署芝. 臺北縣士林辨務. 乃木希典進行地. (1897). 務署芝蘭一堡. 蘭二堡. 署芝蘭二堡. 方制度改正,劃 為六縣三廳,縣 下不設支廳,設 辨務署。芝蘭三. 16. 張枝榮,《陽明山管理局組織與地位之研究》 ,頁 93-94。 19.

(28) 堡併入淡水支廳 明治 31 年. 臺北辨務署士. 臺北辨務署士林支署. 臺北辨務署士林. 兒玉源太郎因財. (1898). 林支署芝蘭一. 芝蘭二堡. 支署芝蘭一堡. 政困難進行地方 區域改正,劃為. 堡. 三縣三廳 明治 34 年. 臺北廳士林支. 臺北廳士林支廳芝蘭. 臺北廳士林支廳. 後藤新平主導下. (1901). 廳芝蘭一堡. 二堡. 芝蘭一堡. 改縣為廳、改辨 務署為支廳. 大正 9 年. 臺北州七星郡. (1920). 士林庄. 臺北州七星郡北投庄. 立. 士林街. 昭和 16 年. 臺北州七星郡. (1941). 士林街. 民國 35 年. 臺北縣七星區. (1946). 士林鎮. ‧ 國. (1933). 林庄. 「州─郡(市) ─街庄」三級行. 政 治 大. 臺北州七星郡北投庄. 臺北州七星郡北投街. 臺北縣七星區北投鎮. 政制度. 臺北州七星郡士. 升士林庄為士林. 林街. 街. 臺北州七星郡士. 升北投庄為北投. 林街. 街. ‧. 臺北州七星郡. 田健治郎施行. 學. 昭和 8 年. 臺北州七星郡士. 臺北縣七星區.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U. 臺北縣淡水區北投鎮. v ni. 臺北縣淡水區. 行政長官公署進 行行政區域改 正,廢州廳設 縣、廢郡(市) 為區、廢街庄為 鄉鎮. 民國 36 年. 臺北縣淡水區. 臺北縣政府撤銷. (1947). 士林鎮. 民國 38 年. 臺北縣草山管. 臺北縣草山管理局北. 臺北縣草山管理. (1949). 理局士林鎮. 投鎮. 局. 民國 39 年. 臺北縣陽明山. 臺北縣陽明山管理局. 臺北縣陽明山管. 草山管理局更明. (1950). 管理局士林鎮. 北投鎮. 理局. 為陽明山管理. 七星區 草山管理局成立. 局,草山字樣一 律更改為陽明山 民國 56 年. 臺北市陽明山. 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 臺北市陽明山管. 陽明山管理局改. (1967). 管理局士林區. 北投區. 理局. 隸於升格為直轄 市的臺北市政府. 20.

(29) 民國 63 年. 臺北市士林區. 臺北市北投區. 陽明山管理局裁. (1974). 撤. 資料來源: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要計表(街庄社別居住及戶口等) 》 ,臺北:臨時臺 灣戶口調查部,1905-1942。士林鎮志編纂委員會編印,《士林鎮志》 ,臺北:士林鎮志編纂委員會, 1968。臺北市北投區公所編印,《北投區志》 ,臺北:臺北市北投區公所,2011。曾迺碩總纂,《臺北市 志》 〈卷一 沿革志封域篇〉 ,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黃雯娟主持,《陽明山地區地名探源與調查 研究》 ,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8。翁佳音主持,《陽明山地區族群變遷與古文書研究》 ,臺 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2006。陳三井總纂,《臺北市發展史》 ,臺北:臺北市 文獻委員會,1981-1983。蔡蕙頻,〈從「草山」到「陽明山」 :一個地景文化意涵的演變歷程〉 , 《白沙歷 史地理學報》 ,8 期,頁 129-131。. 政 治 大. 說明:表 2-1 是根據前人研究的基礎,再行增補而成。如研究動機所言,過去研究者多以. 立. 士林、北投、陽明山的個別視角進行論述,無法通透描繪出整體陽明山地區的變動脈絡, 有鑑於此,除了統整既有研究外,將士林、北投以及草山(陽明山)一併檢視,新增荷蘭. ‧ 國. 學. 統治時期與明鄭時期的範圍,並將重點放置於行政區劃變動的時代背景與更動後政制型態. ‧. io. sit. y. Nat. n. al. er. 的解釋。. Ch. engchi. 21. i n U.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莫三比克蘊藏豐富的天然資源,例漁產、水力資源、森林 與礦產等,曾被 EIU 列為 2010-2015 年非洲經濟成長最快速的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投資成長幅度遠低於2020年。就所觀察的國家來看,其中以對新加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明天啟四年至永曆十五年之間(1624─1661)荷蘭以其政治及經濟力量 在臺灣南部先住民之間傳播基督教。4 西元 1636 年開始引進中國人到

紐西蘭地處大洋,國土分為北島與南島,兩個島的輪廓均呈南北狹長形,北島緯度介於南 緯 34.5-41.5 度間;南島介於南緯 40.5-46.7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天華,1984) ,頁 297。另外,關於般若經典的概述,可參考〔日本〕水野弘元著、劉欣如譯, 《佛典 成立》 (台北:東大,民國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