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語料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現象討論

前一節我們已經分析了「可以」、「能」、「得」及「要」的語料,亦歸納 出個別情態動詞的核心語意。本節我們將集中在以上情態動詞肯定及否定現 象的討論。每個小節我們將先陳述該情態動詞之肯定現象,其次綜合討論其 否定現象,最後再歸納出觀察的結論。

一、「可以」和「能」的肯定與否定

以上經由討論「能」和「可以」的核心語意,除了意義上的差異之外,

我們發現「能」與「可以」在表達完成事件的能力上最大的區別還在於「可 以」總是和話語平面有密切關係。「可以」的語意核心為「突破阻礙」,「具 有障礙」就是「可以」的重要特點。而「障礙」來源於人為的這個特質,再 驅使「可以」與人際互動間的話語層面連結在一起。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

由於障礙與人為先天意義上的緊密相關,「可以」也必須與話語平面有所關 連。最後語言自然形成了這樣的分工現象:只要和話語平面相關,就必須使 用「可以」與「不可以」。

我們認為:「可以」與話語平面的強相關是自然形成的。從語料分析中 我們注意到,在許多語境中障礙未必直接而且明顯地出現,但是說話者卻都 使用了「可以」暗示障礙的存在。既然這些障礙實質上沒有辦法直接影響到 事件的結果,那麼使用「可以」最大的目的就只是在話語層次上凸顯說話人 對障礙的注意,即便這些阻礙沒有實際功能。僅就這一點而言,「可以」就 足以作為話語層次的代表了。

檢視我們所蒐集的語料,在「可以」的部分,我們分別以可否替換為「能」

討論。結果發現,可以替換為「能」的「可以」句,顯示句子的主語仍有選 擇的權力;主語可以選擇使用能力,或是跨越障礙。不可替換為「能」的「可 以」句,主語不具備、或者需要顯示出沒有能力,而障礙則是必須跨越的。

(116)很多人問我十三歲來美國,為什麼可以用中文寫文章? [聯合]

(117)我除了會演雜技,別無所長,在省文化廳待的那段時間,也沒有學 到什麼可以到社會上混的本領。 [北大]

(118)臺灣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什麼東西都可以找得到。 [中研院]

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的主語都有兩種說明事件得以完成的選擇:認 為自己有能力或是認為阻止事件完成的障礙是可以被跨越的。例(116)十三 歲到美國的「我」,用中文寫文章既是突破了從小就移民的限制,當然也是

一種能力。我們可以這樣說:在主語有能力完成事件時,選擇用「能」或是

「可以」與說話人想傳達的焦點更有關係。

(119)她獲獎後立刻向父母報喜,並稱希望能上哈佛大學。 [聯合]

(120)對於來北京的外地人,理論上你被要求領暫住證才能繼續待下去,

而沒有暫住證,你便會淪為「不受歡迎的客人」。 [北大]

(121)他不懂台語,以致有時無法理解女友講的話,倒是女友能聽懂他的 山東話。 [中研院]

同樣的,可以代換為「可以」的「能」,也反映了說話人對不同焦點的 選擇。例(119)以「能」表達想上知名大學的強烈意願、使用「能」表現「暫 住證」賦予居住的強大權利以及以「能」陳述聽懂不同語言的能力,都比使 用「可以」在語意表達上來得積極且彰顯了主控性。

我們對「可以」進行語料分析後,可做為「可以」的否定式共有以下幾 種,分別按比例排列如下表:

表四-5 「可以」否定式及其比例

「可以」的否定式 筆數/總筆數 比例

「不能」 131/300 43.67%

無法否定 117/300 39.00%

「無法」 80/300 26.67%

補語 39/300 13.00%

「不可以」 33/300 11.00%

語序 11/300 3.67%

「不會」 8/300 2.67%

「沒有」 7/300 2.33%

「不行」 3/300 1.00%

從表中可得知,「不能」仍是最主要的否定對應方式,加上不能被否定 的筆數,已可含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比例。「不能」由於比例上最高,又屬 於情態動詞,是我們最重要的討論項。另外表中也顯示了最直接的對應形式

「不可以」僅佔語料的十分之一左右,「可以」不對應「不可以」的原因究 竟為何是我們在以下章節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不能以「不」否定的「可以」

上節在討論「可以」的語意時,並沒有加入對「能力」的討論。有了這 種共識之後我們再來看「可以」的否定多為「不能」的原因時才會有正確的 前提。

在前面我們歸納「可以」的內部語意為:「障礙來源為他人」及「障礙 來源為自己」。但是如果「可以」除了本來語意之外,還負有傳達其他語意 或語用推理的目的,那麼這些「可以」就不適用直接對應的否定式「不可以」。 在「障礙來源為自己」一項分類中,因為障礙是自己所製造的,我們有理由 相信說話人會這麼做是基於某些必要的原因,例如保守表達意見、給予他人 建議或傳達某些預設立場。沒有意外的,這些「可以」都不能被否定。好比 例(122)界定生命中貴人時流露出的謹慎、例(123)提供瞭解骨髓移植的建議 和例(124)推翻老大等於不快樂的預設。

(122)要不是偶然認識吳瓊,我想我的人生就這樣暗淡無光。這句話也可 以這樣說,吳瓊改寫了我的人生。 [北大]

(123)如果您對於骨髓移植想要進一步的瞭解,可以與血液腫瘤科林主任

或張醫師聯繫。 [中研院]

(124)即使身為老大負了這麼多的責任,他還是可以從人生中得到快樂。

[中研院]

其次,用在反問句中的「可以」,實際作用是為了提出質疑,藉此表達 說話人的意見,無論是贊同或不贊同,因此也不能被否定。

(125)難道人們的休閒雅興,真的可以用流浪動物的生命苦難交換?[聯 合]

(126)我怎麼就把她的手機號給弄丟了呢,要是不丟,想她了我不就可以 去找她了嗎? [北大]

(127)「還有什麼行業可以這麼自由?」 [中研院]

總結不能以「不可以」做為否定式的「可以」都是由於兼有其他語意或 語用推理功能18,無論是在肯定句或反問句中。藉由「可以」隱喻了其他意 義,所以不能否定或是替換。

(二)「可以」的否定: 「不能」與「不可以」

我們發現可被否定的「可以」,語意為「障礙來源為他人」。從語意邏輯 上不難解釋:當無法完成的命題導因於外界因素影響時,不能完成的原因一 是障礙還存在,二是發現自己沒有能力,所以「不可以」和「不能」兩者都 適用。而自己製造障礙以凸顯完成困難度之高之不容易者,或者因為會話含 義不能被否定,即使一定要否定也因為障礙的可移除性,最後只能用否定式

「不能」。至此我們仍必須問:雖然「不能」與「不可以」都可作為「可以」

的否定,為何兩者在使用頻率上仍有很大的差別?為什麼否定「可以」時,

使用「不能」比使用「不可以」更普遍?

由於「可以」的語意與話語平面的緊密連結,使得表達否定的「不可以」

同樣受到這項條件的限制。相對來說,「能」和「不能」由於是從積極面出 發,沒有這樣的限制條件,使用上自然較「不可以」的範圍廣泛得多。

關於「可以」的存在,我們認為這個詞語除了填補表達可能性的空缺之 外,還在於它延伸到語用上的價值。「可以」表示「障礙的被突破」常常具 有間接言語的功能,用來反映肯定的側面。亦即,當「可以」以成功完成事

18 類似的概念如彭利貞(2007:342-343)分析「沒+情態動詞+動詞」及「沒+動詞」

的結合不同之處。由於情態動詞在此所承擔了表達「積極」之語用價值,因此「沒+情 態動詞+動詞」與「沒+動詞」出現差異,也有了存在的必要。

件之姿出現時,最大的功能在於凸顯「障礙」最終的「被突破」。不僅描述 事件完了的事實,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顯示本有或是預設困難的消失。但 是,如果沒辦法讓事件完成,「被突破」的意義就不存在;背後預設既然無 法成立,也就不必使用含有預設被否定意義的「不可以」了。到這裡我們再 回到「可以」與話語平面的聯繫上討論,必須要和聽話人互動的「可以」與

「不可以」,如果能將語意指回到障礙的來源:語言環境中形成障礙的發話 者,並且語意中不包含預設,那麼「可以」的否定式就是「不可以」;如果 找不到對象,原本又有預設的間接語意,那麼在否定時,「不能」就成為否 定「可以」的否定式了。另外,以「不能」否定「可以」,也是禮貌原則中

「策略準則」的應用。強調能力的不足而非意願的缺乏,能使他人顏面受損 最小,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否定意見。

二、「得」的肯定與否定

「得」的語意為「必須」。從邏輯上討論,如果肯定的時候語意在於「必 須要完成某事」,在否定時的語意並不等於「必須不去完成某事」。正確來說,

否定的對應意義應該是「不必完成某事」。沒有必要完成某事亦即可以做也 可以不做,這樣一來,就使命題回到原始的中立狀態:由有自由意志的主語 自行選擇是否要完成事件。如果完全遵守語意被否定的邏輯規則,那麼語意 從原本「必須」轉變為後來「不必如此」的過程就完全消失了。所以我們可 以預測,雖然邏輯上提供這樣的條件,真實語言仍不能產生相同的對應結 果。由於義務在現實世界中未完成是一個已存在的命題,所以否定「得」的 結果不是一個完全自由的事件。

從「否定某事被完成」的角度考慮,主語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表現方式。

例如以下的例子:

(128)現在我的中文程度不夠,離標準還差很遠,我得繼續學下去。[中 研院]

例(128)中事件的否定可能是:

1. 否定自己有完成某事的可能性:我不會繼續學下去。

2. 否定自己有完成某事的必要性:我不必繼續學下去。

基於相同結果的不同理由選擇使以上的句子都能成為對應「得」的否定 式。不過最常見的「得」的否定式仍然是「不用」。以下我們將討論形成這 個現象的原因為何。

首先我們可以先討論最基本的「用」的語意問題。辭典19上「用」的語 意有六種,最基本的是「使用」義。「用」要成立有幾個基本條件必須先成 立:一、有某樣事物存在,二、主語有能力並有決定權考慮是否要使用這個 事物。例如若某天一早先生問太太:「你今天要用車嗎?」意味著:

1. 存在至少一輛堪用的車。

2. 太太有能力使用這輛車。

當然這裡「存在的某事物」,既可以是有實體的,例如車;在經過意義 引伸之後,也可以是一個已經存在的觀念。譬如下面這一段對話:

(129)甲:要來杯咖啡嗎?

乙:不用了。

乙:不用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