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情態動詞 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The Positive-Negative Asymmetric Phenomenon in Modal Verbs of Mandarin. 指導教授:謝佳玲 博士 研 究 生:尹菀榕.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八月.

(2)

(3)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中文摘要 關鍵字: 情態動詞、肯定、否定、不對稱、華語教學 本論文以語料庫為研究工具、語料分析為研究方法,討論漢語情態動詞 肯定式與否定式的不對稱現象。研究範圍為肯否不對稱之情態動詞「能」 、 「可 以」 、 「得」與「要」。 語料分析的結果,我們發現「可以」與「能」都可表示命題成立:「可 以」消極表述障礙的突破; 「能」積極表達動力的具備。不能直接否定的「可 以」能傳遞不同語用推理功能;此外「可以」對自己立場的預設屬於動力情 態、與他人的互動則屬道義情態。 「要」的語義內容分為即將、意願及必須, 語義核心為「行為實踐」與「未來時間」 ;肯定式分別有對應於不同情態類 別的否定形。「得」屬道義情態,與「要」的道義情態共用相同的否定式。 研究成果具體可分為三個面向:對否定原則的補充、對情態主題思考的 拓展以及對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現象之總結。在補充否定原則方面, 研究針對否定的基本語意成分進行了補充,並發現語用的概念可以使否定量 級理論更加完善。在重新思考情態的概念上,本論文尋找到動力情態能力的 必然存在與否的理據,並確立了道義情態之否定與話語平面的連結。最後在 現象總結方面,我們認為情態動詞肯否不對稱的原因至少源自於前提與量級 的影響。前提的必要性等同最高量級無法否定,且情態動詞類別之間既有垂 直階層亦有平行階層。此外情態類別才是影響如何選擇否定式的主因,因此 對該現象的討論應該以否定為基礎。論文並藉此推導出漢語在表達肯定與否 定時具有相異焦點之結論。 文末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華語教學上,在檢討數種教材後做出結論。如教 師須注意實際溝通有正反面的需求,勿偏廢於肯定或否定表達;其次考量情 態動詞分散於不同課數,採螺旋式方法編纂教材及教學將最能有效的學習。. i.

(4) The Positive-Negative Asymmetric Phenomenon in Modal Verbs of Mandarin Abstract Keywords:Modal verb、Positive、Negative、Asymmetric、Chinese teaching.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ositive-negative asymmetry phenomenon in Chinese modal verbs. These modal verbs are "neng", "keyi", "dei" and "yao". In terms of modality, we find that deontic modality has a strong connection to discourse level. We also find that modal verbs in the same category do not necessarily form a vertical hierarchy. For example, “neng” and “keyi” describe “being capable of carrying out a topic” in a complementary way. This study also makes several revelations regarding negation and the asymmetry phenomenon. The negative form a modal verb chooses depends mainly on the specific modality the speaker wants to negate. The elements of modal verbs that can be negated include at least quantity and prerequisites. Prerequisites carry implicatures, such as modal verbs like “keyi,” which use a relatively simple form to express a quantized meaning. The basic elements of negation in a logistic real world are controllable and realistic. This definition explains why internal negation is necessary to negate mental activities. The polysemantic character of modal verbs allows vagueness, which the speaker can use to lessen their responsibility. It appears that positive forms in Chinese put emphasis on an existing fact; while to explain why a topic cannot exist is the purpose of negative forms.. ii.

(5) 目錄 目錄 ................................................................................................................... iii 表目錄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 4 第四節 章節架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語義 ....................................................................................... 9 一、情態動詞........................................................................9 二、否定..............................................................................26 三、相關研究......................................................................29 第二節 語用 .....................................................................................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8 第一節 語料來源 ............................................................................. 38 第二節 分析過程 ............................................................................. 39 第四章 語料分析與討論 ................................................................................. 43 第一節 語料分析 ............................................................................. 43 一、「可以」語料分析..........................................................44. iii.

(6) 二、 「能」語料分析..............................................................51 三、「要」語料分析..............................................................55 四、「得」語料分析..............................................................68 第二節 現象討論.............................................................................. 68 一、「可以」和「能」的肯定與否定...................................69 二、「得」的肯定與否定.......................................................73 三、 「要」的肯定與否定........................................................75 第三節 小結 ..................................................................................... 78 一、語義................................................................................78 二、語用................................................................................79 三、句法................................................................................81 第五章 教學應用 ............................................................................................. 86 第一節 現行教材檢視 ...................................................................... 86 一、縱向檢視........................................................................86 二、橫向檢視........................................................................87 第二節 教學啟示與應用 .................................................................. 90 第三節 教學應用................................................................................92 一、背景知識教學................................................................92 二、實際應學練習................................................................92 第四節 小結........................................................................................95 第六章 結語 ..................................................................................................... 96. iv.

(7) 第一節 研究成果總結 ..................................................................... 96 第二節 研究限制及展望.................................................................. 97 參考書目 .......................................................................................................... 99 附錄 ................................................................................................................ 104. v.

(8) 表目錄 表一-1 研究者對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現象之觀察................................5 表二-1 可能性與必然性之概念延伸..................................................................12 表二-2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現象..........................................................29 表四-1 影響事件完成之內容及本質因素..........................................................44 表四-2「能」常見搭配詞及其比例......................................................................51 表四-3「要」道義情態否定式及其比例............................................................60 表四-4「要」動力情態否定式及其比例..............................................................63 表四-5「可以」否定式及其比例..........................................................................70 表五-1《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 (頁 137)...........................................................88 表五-2《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第十一課: 「能願動詞謂語句 1:會、能、可 以、應該的不同」 (頁 166)...............................................................................88 表五-3《新實用漢語課本一》第十一課(頁 154)...............................................88 表五-4《新實用漢語課本一》 (頁 161)...............................................................88 表五-5《遠東生活華語一》第三課(頁 45)........................................................89 表五-6《遠東生活華語一》第三課(頁 45)........................................................89 表五-7《遠東生活華語一》第三課(頁 44)......................................................89 表五-8《遠東生活華語一》第八課(頁 150)....................................................89 表五-9《遠東生活華語一》第五課(頁 102).......................................................90 表五-10《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二》第一課(頁 13)............................................90 表五-11《遠東生活華語一》第十一課(頁 213)...............................................90. vi.

(9) 表五-12 「能」和「可以」學習單一................................................................93 表五-13 「能」和「可以」學習單二................................................................94. vii.

(10)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身為人類,我們天生為對稱性所吸引。科學家發現,臉蛋身材對稱的人 對異性更有吸引力(Jacobson,2010);對稱性也是受試者判斷圖形是否美 觀時最強的預測變數(Leder et al.,2011) 。然而從世界上最小的單位到宇宙, 卻又都證明了不對稱才是普遍存在的現象(McManus,2002/2006) 。自審美 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願望是見到對稱的事物。那麼在人類最獨一無二的發 明: 「語言」上,對稱與不對稱呈現怎樣的分布呢?撇去人類的偏好不談, 「語 言的經濟原則(Martinet,1962;Chomsky,1965;Saussure,1967;Grice, 1975;Leech,1983;向明友,2002 等) 」能判斷語言中的冗餘現象。對稱 既是最簡單的表意方式,不對稱則成為多餘的認知負擔。如果語言是對稱 的,就能再次印證我們對於對稱的熱愛和對簡潔性的心理支持;但如果語言 是不對稱的,為什麼身為製造者,語言的組成卻以複雜冗贅違背了我們的期 待?這正是當我們觀察到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式不對稱現象時,最想得到的 解答。.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文試圖討論漢語中情態動詞在形式上肯定式與否定式的不對稱現 象。目的在討論「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現象及其成因、檢視因此所 產生之學習偏誤,並提出對應之解決辦法。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將先 介紹幾個與本研究相關的概念。 首先說明何謂「情態」與「情態動詞」。關於「情態(modality)」,綜 合不同學者(Lyon,1977;Perkins,1983;Quirk,1985;Bybee & Fleischman, 1995;Palmer,2001)的定義,可以歸納得知「情態」表達一種可能世界, 說話者據此表達對某一命題成立與否之主觀判斷。總而言之,對「情態」一 詞之概念可概括為:說話者之觀點或態度。 「情態」在語言中為「情態詞」, 「情態動詞(modal verb)」則被歸於情態詞中近似動詞的類別。 其次,本研究所指「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現象」之意義說明如下。. 1.

(12)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廣義而言,本研究所指之不對稱表現在:否定特定情態動詞時,即使有包含 該情態動詞之否定式,也不是唯一且最常對應之選擇。狹義則指:使用不同 情態動詞、甚或不使用情態動詞做為否定式之情況。在本研究中,廣義及狹 義的情況我們都將一併討論。在未特別說明時,我們採狹義觀點:否定形式 及內容均與肯定直接對稱者,屬於對稱;不同者稱為不對稱。 (1) 經過治療,雖然還有輕微發燒、起疹子,但醫生說可以出院療養。 [聯合] (2) 他願意「賣身」拍沐浴乳廣告,也可以不計尺度拍內褲廣告。[聯合] (3) 我隨時都可以離開這個位置。. [中研院]. (4) 因此能節制飲食當然好。若實在太痛苦,也不必勉強,可以改從多 [中研院]. 運動等方式下手。. 例(1)的否定是「不可以」 ,那麼就是一個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對稱的句 子;例(2)、例(3)及例(4)的否定都不是「不可以」 ,我們將這些例子都視為情 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的情況。以「可以」為例子類推, 「能」 、 「要」 、 「得」 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的情況分別是:否定式不是「不能」 、「不要」 、 「*不得」 的情況。 在教學現場中我們經常聽到學生以直接加上否定詞綴的的思考模式,說 出關於否定情態動詞所出現的病句(陳盈新,2009;何盈,2010) 。 (5) *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護照,我們不可以回泰國。 (6) *我不要炫耀自己,但我書法非常好。. 例(5)的正確句式為:「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護照,我們不能回泰國」; 例(6)的則是:「我不想炫耀自己,但我書法非常好」 。Kasper 和 Blum-Kulka (1993)提到,外語學習者可能受使用目的語的知識和習慣影響,而依母語 的語言及文化模式使用第二語言。這類用直覺判斷造成誤用的情態動詞否定 式,在大多情況下不會影響語意表達,就算說錯了也很容易理解不致造成太 大困擾。或許也正因為這樣,情態動詞肯定式與否定式不對應的情況即便在. 2.

(13) 第一章 緒論. 教學上有應用價值,也經常為人所忽略。許和平(1991)很早即提到語言學 界對於情態動詞的否定問題還討論的不夠深入。他指出其中包括了兩個問 題:一、很少談及情態動詞內部否定和外部否定的區別。二、情態動詞否定 互補形式較少人注意。在經過多年之後這些問題仍有待回答,關於該現象在 語言研究上相關的深入研究並不多。儘管對稱與不對稱的問題已經有重要成 就(石毓智,2000) ,部分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式對應也已受到關注(相原 茂,1999;渡邊麗玲,2000a、2000b;魯曉琨,2004),然而將整體情況做 深入討論的研究卻還幾乎沒有。我們認為無論是從語言的觀點或對外教學的 觀點,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的現象都非常值得探究。本研究將以對語 言的研究為出發點,討論該現象的實際情況及可能原因,最後將結果應用到 華語教學上。除卻語言形式上的問題有待解決,這個現象背後待回答的問題 還有:語言是否反映了我們的思考方式?人際互動因素是否也影響了詞語的 選用? 本研究將從各方面討論該現象的成因及教學應用,希望能夠提出較有概 括力和解釋力的說法以做拋磚引玉之用。.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本論文欲討論之問題如下:. 1. 如何以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之不對稱現象補充否定之通則?該現象 反映了什麼更深層的不對稱現象之制約因素? 2. 不對稱與情態之間的關連為何?該現象顯示了情態系統內部怎樣的 問題?如何解決? 3. 如何說明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的情況? 語言上否定的通則關係到邏輯與哲學等方面,也已經有了許多研究結 果。關於否定的內涵,我們想繼續探討的是:如果無法完全以現有理論說明 本現象,是否顯示還有待發現的其他影響因子?例如由否定的伸縮性特徵衍 生出對量級之討論,我們發現情態動詞的量級或者難以區分、或者即便有量 級也並非決定否定式的必然因素。針對否定的本質還需再做更多探討。希望. 3.

(14)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對本主題的討論能使我們同時瞭解「否定」與相關之現象。其次,多語義的 情態動詞如何選擇否定式?單一的肯定形式經常對應多種否定形式,那麼選 擇對應式之間的規律是什麼?至於不對稱現象的制約因素,我們假設,不對 稱現象之所以存在,或許與漢語中肯定與否定的傳達重點不同有關。至於是 否果真如此,肯定與否定又分別傳達什麼重點,都還需研究佐證。 對於情態動詞內部分類情況,我們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二: 「情態動詞內 部的量級問題」與「情態動詞的平行性問題」 。第一,在情態動詞內部量級 方面,過去研究認為漢語的情態動詞間似乎存在量級的區別。但否定僅能確 認最高級的存在,連續的情態動詞內部量級模型則尚未建立。另外,量級可 能是解釋多義情態動詞否定式問題的原因之一,例如討論最多的「想」與 「要」 。但如「能」和「可以」可共用「不能」為否定式、 「要」與「得」可 共用「不用」與「不必」為否定式,那麼跨情態動詞之間使用同樣否定式的 原因又是什麼?第二,情態動詞內部平行性問題,最需要解釋的是動力情 態。一般而言應遵循邏輯對稱的肯定與否定,卻無法在動力情態得到印證。 情態動詞中的動力情態是否本來是不成對的概念、原因又是什麼,本研究都 希望能提出合理解答。 關於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的原因則是本研究的重心。我們需要解 答本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麼?情態動詞內部是否也有文獻中討論不對稱現 象之所以存在的特徵?這些特徵是否能解決情態動詞肯否不對稱的問題? 另外也需解釋該現象中存在的矛盾之處,例如對應的否定式不是使用頻率最 高者?又為什麼不同的情態動詞會共用相同的否定式?除了語義之外,還有 沒有別的因素也會影響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種種問題都有待透過 進一步研究回答。.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方面,我們在選擇將以哪些情態動詞做為主要研究對象時,主 要考量到以下幾個原則的交集: 1. 研究者普遍將其歸類進情態動詞一類中(紀漪馨,1986)。. 4.

(15) 第一章 緒論. 2. 台灣地區使用頻率較高之情態動詞(中央科學研究院現代漢語語料 庫詞頻統計)。 3. 具有不對稱現象的情態動詞(魯曉琨 2004,劉月華 2007,呂叔湘 2008) 。 紀漪馨(1986:299)檢視了十四種語法著作,其中八本以上都收入歸 為情態動詞類的詞為:能(14) 、能夠(13) 、會(14) 、可以(14) 、敢(13)、 願意(10) 、肯(14) 、要(13) 、應該(13) 、應當(13) 、該(11) 、得(9) 1. 。將其中語義類似的合併後有:能、會、可以、敢、願意、肯、要、應該、. 得共九個。 以中央科學研究院現代漢語語料庫詞頻統計2重新檢視以上所列情態動 詞後,我們可依詞頻高到低排列如後:要(No.20) 、會(No.22) 、能(No.34) 、 可以(No.42) 、想(No.93, VE) 、應該(No.189) 、得(děi, No.415) 、敢(No.640, VL) 、願意(No.677, VK)、肯(No.1893, VL)3。 另外我們整理劉月華(2007) 《實用漢語語法》及呂叔湘(2008) 《現代 漢語八百詞》中的例子,綜合魯曉琨(2004)研究情態動詞的歸類後,整理 表格如下: 表一- 1 研究者對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現象之觀察 肯定. 否定. 要(劉、呂、魯). 不想、不會. 要(劉). 不打算、不可能. 要(呂). 不願意. 要(魯). 不用、用不著. 1. 括弧內數字為語法著作提及本數。. 2. 中研院將本文所稱之「情態動詞」歸入「副詞」類,詞性標記為 D。. 3. 中研院詞性標記分別為 VE:動作句賓動詞、VL:狀態謂賓動詞、VK:狀態句賓動. 詞。. 5.

(16)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得(劉、呂、魯). 不用. 得(劉、魯). 不會. 得(呂、魯). 用不著. 得(劉). 不必、不可能. 能(劉、呂、魯). 可以. 不能. 能(呂). 能、會. 不能、不會. 能(魯). V不C. 可以(劉、呂、魯). 不能. 可以(劉). 可能補語、不值. 可以-單獨回答(劉、呂). 不行、不成. 雖然在肯定與否定如何對應上有部分歧見,但三人同樣認為「要」、 「得」 、 「能」及「可以」是四個出現否定不對稱形式的情態動詞。綜合以上 研究,本論文將研究對象訂為:「要」、 「得」 、 「能」及「可以」四個肯定與 否定不對稱的情態動詞。 文 獻 中 關 於 語 言 中 否 定 原 則 的 討 論 遍 及 許 多 方 面 ( Jesperson , 1967/1994;石毓智,1992;沈家煊,1993、1995;戴耀晶,2000 等) ,本研 究所稱之「否定」指形式上的否定。不對稱指否定式不等於肯定式前直接加 上否定詞綴的情況。例如: (7) 立法委員是屬於經常性開會,對教學的時間不易安排,所以最好能 辭去教授的工作或改為兼任教授。. [中研院]. (8) 拿這個坐著說吧,就拿這坐,那坐著就得有樣兒,不是胡坐。 [北 大] (9) 他們雖然也捨不得我這麼小就要一個人去市里,但還是高高興興地. 6.

(17) 第一章 緒論. [北大]. 為我打點行裝。. 例(7)的否定不是「不能」、例(8)的否定不是「不得」 、例(9)也不可使用 「不要」做為否定式。否定還可以另外區分為外部否定與內部否定 (Frawley,1992;袁毓林,2000) 。外部否定是形式上對情態陳述的否定, 內部否定形式上則否定主動詞(許和平,1991) 。外部否定否定態度或意見, 內部否定否定命題。例如當我們說: 「所有人都不可以出去」的時候, 「不」 否定情態動詞「可以」 ,也就是外部否定;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出去」則是以 「不」否定「是」,目的在否定命題,是內部否定。 在討論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對應的情況時,常出現以「不」或「沒」等 否定主動詞而非情態動詞、是為內部否定的情況。因此不僅是含有情態動詞 的外部否定,內部否定我們也將納入研究。另外,本研究所討論之與肯定情 態動詞對應之否定情況,以同為情態動詞的否定為主。結果補語由於與情態 動詞對應之複雜,應留待其他研究做更深入之討稐,在此不將其納入本研究 之研究範圍內。 本研究欲討論的「不對稱」是情態動詞否定後內容對稱但形式不對稱的 情況。其次我們也將討論形式對稱的否定式是否、以及何時可以對應於肯定 式,頻率上又為何出現落差。例如:動力情態「要」的否定式之一是「不想」 , 這是內容對稱但形式不對稱。至於形式對稱的否定式「不要」 ,又未必為「要」 內容對稱的否定式,這是形式對稱而內容不對稱。這些情況我們都會在語料 分析時加以觀察討論。 總結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為: 「能」 、 「可以」、 「得」 、 「要」四個情態動詞 及其對應之否定式,包括對稱及不對稱的分布情況。其中不對稱的情況不僅 指形式上之不對稱,也兼指內容上之不對稱,以及對應式使用頻率之不對 稱。本研究的研究範圍不包含以補語做為情態動詞否定式的情況,但對否定 式的討論同時包括內部否定與外部否定兩者。. 第四節 章節架構 本論文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 7.

(18)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題、研究範圍及整篇論文之章節架構。第二章文獻回顧,整理學者對於情態 動詞、否定以及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現象之相關研究。第三章研究方 法,說明語料來源及分析方法。第四章語料分析與討論,針對個別情態動詞 之語義及肯定與否定對應情況,從各方面進行深入討論並提出解釋。第五章 教學應用,檢視現有教材之相關主題,應用研究結果,提供教學及教材編寫 原則依據。第六章結語,對本論文之研究成果做出最後的歸納與總結,檢討 研究限制並提供未來研究方向。論文除正文共計六章外,文末並附有參考書 目及其他附錄。.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我們認為對一 個現象最 好的說明 應該能 從不同範疇中 找出答案 。 Wolfson(1989:194)認為,對人類行為的研究非常複雜,為使分析有預測 力和普遍性,需要佐以多種方法分析。如果語言反映了人類思考的複雜,那 麼語言現象產生於與不只一個特定領域的互動也是非常自然的了。針對本研 究之文獻回顧,我們將自幾個方向提供背景知識回顧。主要文獻領域包括語 義及語用兩個面向,分別依章節陳述如下。. 第一節 語義 對於語義的討論,我們將重點放在情態動詞、否定、對稱等相關的領域 界定上。希望從最基本的語言領域開始掌握整個問題的基礎。. 一、情態動詞 漢語中的情態動詞在名稱上即有諸多討論。包括「助動詞」 、 「能願動詞」 以及「情態動詞」等。情態動詞內部的分類則因與語義範疇有關,我們的回 顧將主要集中在這部分上。 許和平(1991:538)認為,不用「助動詞」或「能願動詞」的原因有 二,其一「助動詞」名稱源於英語語法,但是與漢語語法同領域詞彙的特徵 不完全相同。因為漢語的「助動詞」未必都出現在動詞之前起助動作用,而 真正起助動功能的4又不屬於「助動詞5」。其二「能願動詞」從名稱中過多 地限制了該類別的屬性,因為除了表達「能力」和「意願」之外,該範疇也 含括了道義、認識等意義。本研究亦將採取同樣立場,以「情態動詞」對該 詞義範疇做為統一之稱呼。. 4. 5. 如「了」、「著」、「過」。 此處所指之「助動詞」實應稱為「動助詞」較妥。感謝口試委員陳俊光老師指點。. 9.

(20)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漢語的情態動詞是個有爭議的類別。為了定義該範疇中的成員,不同學 者曾提出不同的定義方法,例如朱德熙(1984:61)條列了幾項原則: 1. 只能帶謂詞,不能帶體詞賓語。 2. 不能重疊 3. 不能帶後綴「了」、「著」、「過」 4. 可以放在「~不~」格式裡 5. 可以單說. 然而這些定義對於教學上習以為常的許多情態動詞成員而言未必適 用,篩選出來的成員亦不完全符合我們直觀的語感,可見定義情態動詞範疇 條件之困難。我們認為之所以無法以明確的形態和句法特徵定義類別,或許 是由於該類別尚未形成一個緊密的封閉範疇的原因。湯廷池(1998:234-235) 即認為漢語的「助動詞6」不似英語的助動詞有明顯的特徵,詞類與詞類之 間亦沒有可絕對清楚劃分的界線,頗能代表我們的想法。湯廷池以下面三點 界定漢語中的「助動詞」: 1. 就認知或語義功能而言助動詞表示情態。 2. 就句法結構而言,助動詞出現於主要動詞之前並具有形成否定或正反問句 等一般動詞的語法功能。 3. 就嚴格的次類劃分而言,助動詞是可以接「動詞組(VP)」為補語的詞類 。. 除了承認語言之間的差異外,學者也推測可能由於漢語的情態動詞尚處 於發展階段,因而無法以絕對的特徵區分。彭利貞(2007:103-104)認為 情態動詞之範疇為一變化中之過程,因此提出「動詞-情態動詞-副詞」連續 統一體假說。並據以區分典型及非典型成員: 典型的情態動詞:能(能夠) 、要、會、應該(應當) 、可以(可)、肯、敢。 較典型的情態動詞:得(děi)、該、可能、想、一定、準。 非典型的情態動詞:必須、肯定、得(dé)、樂意、情願、許、願意。. 6. 文中稱之為「助動詞」,此處保留原本稱呼。.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由於漢語的情態動詞是一個發展中的類別,本研究之研究目標將注意其 中較典型者。總結本研究將以肯定形式的「能」 、 「可以」 、 「得」及「要」四 個情態動詞為主,兼及其否定形式: 「不能」 、 「不可以」 、 「不必」 、 「不用」、 「不應該」、「不想」、「不要」及「不會」 。. (一)基本要素 討論與情態動詞有關的語言現象,我們認為有必要先瞭解其內部的基本 成分。情態動詞表達可能世界的特性,使專責架構抽象情境的邏輯成為其中 的重要主題;邏輯也影響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的許多內涵,是故我們將在下面 段落討論「邏輯」及其相關子題。其次,句法層次中的主語指向與部分情態 動詞之間特殊的搭配限制,也使主語指向成為待了解的基本成分之一。總 之,我們預計自邏輯及主語指向兩方面分析情態動詞的基本構成,並討論其 中的相關問題。 在以下段落中,我們將藉定義邏輯中做為核心概念的「必然」及「可能」 , 推論情態的內部分類。除利用邏輯中的「完全平行性」尋找情態動詞肯定與 否定對稱的根據外, 「存在替補」理論則與不對稱的實際情況如何形成有關。 主語與情態動詞的配搭情形也是句子的基本,透過「主語指向」的討論,我 們更得以推測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可能原因。. 1. 必然與可能 情態表達說話人對命題的態度或看法。相對於真實世界的單一情況,說 話人即在藉由語言建立不同的可能世界。虛擬可能性既是邏輯的重要命題, 顯示情態動詞與邏輯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可能世界的概念由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所提出,可能世界之模型則以「必然性」與「可能性」一對 概念做為基本的真理與核心概念。他認為,一命題當且僅當在所有可能世界 皆為真時,該命題是必然的;一命題當且僅當在部分可能世界中為真時,該 命題是可能的(周北海,1997;陳波,2005) 。我們總結必然性與可能性在 語言中的概念可知:. 11.

(22)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必然性:該事件屬於所有的可能世界,即該事件在所有的可能世界都是真的 。 可能性:該事件至少屬於一個可能世界,即該事件至少在一個可能世界是真 的。. 由於情態範疇與可能世界的密切重合,可能性與必然性也可被視為情態 領域的基本組成,從邏輯上亦證明了諸多學者對情態概念基本成分的看法 (Steele,1981;Perkins,1983;湯廷池,1997;彭利貞,2007 等) 。Georg Henrik von Wright(1951)將該模態概念擴展到其他概念之間,經陳波(2000) 整理如下表: 表二-1 可能性與必然性之概念延伸 □7. ◇. 真理論的. 必然. 可能. 道義論的. 應該. 允許. 認識論的. 知道. 不知道其否定. 實體論的. 所有. 有些. 時間論的. 將要永遠. 將要. 過去一直. 過去. 模態詞的解釋 模態詞的種類. (資料來源:陳波(2000) 。從人工智能看當代邏輯學的發展。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社會科學版),2(20),10-19。). 「必然」與「可能」做為真理論存在,反映在實體上是「所有」及「有 些」 。在語言領域的應用中,道義論成為道義情態,表示說話人對命題為真 的判斷;認識論可視為認識情態,傳達說話人對命題為真之可能性與必然性. 7. 「必然」、「可能」等在邏輯上叫做模態詞,分別用符號□、◇表示。(陳波,2005:. 314). 12.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之看法。我們從該思考邏輯中發現,情態之可能世界也與時間範疇密切相 關。另外在表中儘管模態詞應用的種類不同,仍可以做出成對的對稱解釋。 對稱是概念自然分佈傾向的驗證,為我們尋找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現 象背後理據的可能增加了信心。 我們要討論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跟邏輯重合的子題有二: 「完 全平行性」及「存在替補」。兩者分別代表兩種情態動詞的肯定及否定與邏 輯互動的情形:一是假想中符合邏輯架構顯現對稱狀態的「完全平行性」 ; 二是不對稱情況已經存在因而出現的「存在替補」概念。以下我們將分別討 論「完全平行性」和「存在替補」。. 2. 完全平行性 完全平行性指兩兩相對的概念,且能以否定檢驗。即對任一命題 P 來 說,P 與非 P 不能同時為真,否則命題 P 為假。可能性與必然性是成對的概 念,能透過否定相互定義,具有定義上的完全平行性。然而應用到情態範疇, 似乎難以找到對稱的意義,因而也無法確定對應的形態。彭利貞(2007:39、 55)曾提到動力情態的「能力」和「意願」似乎不存在必然性的問題: 「能力」和「意願」似乎分不出「可能」與「必然」這種等級,...我們好像 找不到「能力」的「必然」和「意願」的「必然」這種概念。 在自然語言中,我們沒有證據證明動力情態動詞是不是也存在可能性與必 然性這種強度上的級差,並以此把動力情態也像另外兩種情態那樣通過否 定來相互定義。並且在人們的概念系統中,好像也不存在必然能力或絕對 能力之類的概念。. 彭利貞(2007)亦提到,無論是表示能力的「可以」與其否定形式「不 能」的情形,或者表示意願的「要」與否定形式「不想」的關係,都存在量 的大小之內部差異。既然「可以」與「能」,以及「想」與「要」似乎都表 現出量的區別,那麼有級差的詞彙序列之中,為什麼沒有最高等級的「必然」 存在?存在於動力情態內部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式不對稱的原因又為何? 這些都是本研究欲解答的問題。 整理我們提出的問題是:動力情態的內容是否不遵循邏輯規範?為什麼. 13.

(24)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邏輯定義上的完全平行性在動力情態上幾乎可以說是完全被破壞了?. 3. 存在替補 存在替補(suppletion,又稱異幹交替)現象在語言學中的定義是: 「指 不能用一般規則說明兩個語素間關係的情形,因為兩個語素有不同的詞根。 異幹替換詞(suppletive)指語法用一個不相關的形式(指即不同詞根的形 式)來填補一個詞形變化表(Crystal,1985/2002)」。在本研究中可視為情 態動詞違反平行性所出現的肯定與否定之不規則現象。 漢語情態動詞 的否定中 也存在許 多存在 替補的情形。 例如彭利 貞 (2007:97)言及漢語中的存在替補現象時舉了幾個語言中的例子: 「如表 認識情態[必然]的『肯定』的否定形式不是『不肯定』 ,而是『不會』或『不 可能』 。而表示道義[必要]的『必須』的否定形式也不是『不必須』 ,而是『不 可以』等」。許和平(1991)亦注意到一些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的現 象: 「在語料中,我們常可以看到『必須』 、 『可以』分別和『不得』 、 『不准』、 『不能』 、 『不許』同用的情況。」他認為這與可能性及必要性的邏輯有關。 由於邏輯語義的制約,必要性往往缺乏外部否定形式,而以其他內部否定形 式彌補。 內部否定與外部否定是語言中否定的類型之一。內部否定(internal negation)亦稱為強否定(strong negation)、焦點否定(focus negation),作 用為否定命題;指否定式句子表達之命題為真,當且僅當與其對應之肯定句 表達之 命題 為假 。外 部否 定( external negation) 又稱 為弱 否定 ( weak negation) 、事實否定(factual negation)及邏輯否定(logical negation)。外 部否定不否定命題,亦即不直接對語句真假做判斷,而在表達對該語意之否 定態度(Frawley,1992:400)。Horn(1985)認為外部否定否定的是句子 表達的合適性而非句子的真值條件,也是一種語用否定。自句法結構來看(許 和平,1991) ,外部否定以態度否定命題成立的可能,對說話人而言事件不 成立是認識中唯一的事實、亦即外部否定在否定情態動詞。內部否定否定主 動詞,句子不成立的部分則可以有不同焦點。例如: 「我們沒有要去那間餐 廳」是內部否定,有不同的對比焦點(contrastive focus) 。否定後的部分可. 14.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能是「他們」要去那間餐廳、我們要去「這間」餐廳、我們要去「電影院」。 相對而言, 「我們不會去那間餐廳」否定了情態,也就是在態度上否認有「去 那間餐廳」這個事實存在的可能,是外部否定。 在對英語的研究中,Palmer(2001:90-92)認為否定形式具有存在替 補是英語情態動詞的特徵之一,特別是否定情態時尙存在否定命題與否定情 態的不同可能,我們在漢語中也發現類似現象。命題指「形式為簡單陳述句 的一個陳述,其主要內容構成一個意義單位」(Crystal,1985/2002),情態 相對於表達意義更近似傳遞語氣。因此否定可能可以分為否定一個不可切割 的意義單位(內部否定,否定命題),與否定一種態度或語氣(外部否定, 否定情態)。我們認為,外部否定比內部否定有更多限制的原因,或許與態 度更難從邏輯上被否定有關。 Palmer(2001:91-98)觀察了多種語言的情況後發現,情態動詞肯 定與否定不對稱的情形是普遍存在於人類語言中的情況。而處理這類情況有 三種手段:使用不同動詞、邏輯性的存在替補及重置否定標記。本研究亦將 觀察漢語情態動詞的相關表現。除透過檢視漢語的情態動詞否定式驗證該情 況之普遍性外,也希望能為個別情態動詞出現否定替補的原因提出邏輯性解 釋。. 4. 主語指向 Halliday(1994:89)認為情 態可分為 情 態( modalization) 和意態 (modulaion)兩種。情態是說話人判斷命題實現之可能性,如可能性 (probability)和經常性(usuality)。意態是說話人判斷提議實現的可能, 包括義務(obligation)和意向(inclination) 。可見情態除與「命題」成立與 否有關之外,也與判斷交際雙方正在進行溝通的提案是否成立有關,因此也 須從交際會話角度加以探討。例如情態動詞固然是用於表示態度與觀點,然 而判斷的取向究竟是屬於說話人主觀角度,或是主語之客觀角度將造成不同 理解。許和平(1991:539)認為情態動詞有主觀性及客觀性之分的指向特 徵。 「所謂『主觀性』就是以『說話人為中心』 ,即,情態表述的主語不屬於 表層主語,而屬於說話人(說話人往往不出現於句法表層) ;而『客觀性』. 15.

(26)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則是以『主語為中心』,即,情態陳述屬於表層主語」 。 根據許和平的定義我們舉例如下: (10) 你可以把那些書放在這兒。 (11) 他會好起來的。 (12) 你可以自己搬那些書吧? (13) 他今天會和朋友見面。. 以上面四句為例,前兩句為主觀性主語指向,後兩句為客觀性主語指 向。例句一和二的深層主語都是「我」而不是「你」或「他」 ;例句三和四 的深層主語和表層主語一致,所以主語分別是討論搬書能力的「你」和與朋 友見面的「他」。在情態動詞的不對稱情況中,某些情態動詞與主語的配對 是受限制的。第一人稱主語「我」或「我們」能和肯定式「可以」共現,做 為尋求許可的問句標記,也可以由第一人稱表述義務消失後得到使命題成立 的可能。 (14) 請問我可以開窗戶嗎? (15) 我今天可以晚一些回家。. 然而「可以」的否定式之一「不可以」卻不能和第一人稱「我」共現。 例如「我」與道義情態的主觀性主語指向的否定「不可以」 ,就是不合法的 搭配。 (16) *沒有手機,我不可以打電話給他。. 我們認為討論情態動詞深層的說話者或主語指向的問題,可以幫助整個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現象做出更好的解釋。主語指向似乎與主語及情 態動詞內部語義邏輯的關係有所關連,因此在討論邏輯互動問題之前,也必 須先釐清情態動詞之內部語義。. (二)下位概念 16.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對於情態動詞下位概念的分類方式,由於情態動詞範疇有界定上之困 難,在定義範疇內基本成員不利的條件下,如何劃分下位概念也引起了廣泛 的討論。我們將從西方對情態動詞的討論,擴及漢語情態動詞的研究成果, 並歸結出本研究對情態動詞下位概念的分類:認識情態、道義情態與動力情 態。其後再解釋研究範圍三種情態的定義,及說明待研究問題。 在西方對情態動詞的討論中,對於情態的下位概念分類不盡相同。二分 法的多半將情態分為認識及道義或根情態兩種(Lyons,1977;Coates,1983; Palmer,1986、1990) ;或者依說話者的判斷方式分為內在與外在情態(Quirk et al.,1985)。將情態三分為認識、道義及動力三類也是一種主要看法 (Palmer,1979;Perkins,1983) 。Bybee & Fleischman(1995)則分為認識 情態、施事導向情態與說話者導向情態。 在漢語的情態動詞下位概念中,將其分為認識、道義及動力情態三類的 學者不少(彭利貞,2007;宋永圭,2007)。謝佳玲(2001)將情態動詞分 為:認知情態、義務情態、動力情態以及評價情態四類。黃郁純(1999)則 將「情態動詞」分為:認知、義務、潛力、泛指和意願等五種類型。 從以上研究中我們發現,研究者大多從情態動詞語義範疇延伸到對其下 位概念的分類。認識及道義情態可以說已成為基本設定,另一個經常出現的 是動力情態。動力情態經常與認識或道義情態共用句法形式的情況,使其存 在的必須性不甚明確,然而在情態範疇中卻又因其易於區辨的語義而佔有地 位。在劃入動力情態能將依語義劃分的情態體系建構得更加完整的考量下, 我們認為動力情態有其存在之必要。至於以三個領域的語義內容為主,再經 其他考量而繼續切分下去的分類方法,因不在本研究的範圍內我們將暫且不 論,僅以情態動詞下位概念「語義」的區分做為考量。 另外,Chung & Timeberlake(1985)認為衡量非現實的情況有三種模式: 認識模式(epistemic) 、認識論模式(epistemological)和道義模式(deontic) 。 反應到情態上,認識模式和道義模式可以分別對應認識情態和道義情態。認 識論討論人的認知及結果,因此認知的能力、方法與內容的限制等等都是其 著重之重點,似乎與動力模式頗有重疊之處。在對非現實表述的語言領域. 17.

(28)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中,認識情態、道義情態、動力情態和衡量非現實情況恰好能夠完全對應, 再次證實了我們對以內容歸類的想法。 總結本研究將情態類別的下位概念區分為三種:認識情態、道義情態和 動力情態,概述如後。. 1. 認識情態 認識情態是說話人對命題為真的看法或態度,表達出說話人對情境出現 可能性的判斷(彭利貞,2007:42-44) 。情境與事實之間的關係可以分成三 類:事實、非事實及反事實。現實與非現實都以事件為基礎;說話人及聽話 人「能從命題8中得知該事件的已發生性」的是「現實」 ,不能肯定是否或能 否發生的則是「非現實」(王曉凌,2009)。 認識情態是在可能世界裡做的判斷,不以現實為基礎,因此是非事實 的。即便是最確定的認識情態,也與事實斷言不同(Palmer,1979:43)。 Tsang(1981:13)因而認為: 「最強的認識情態判斷也是非事實的,而最弱 的情態估價也不能認為是反事實的」。. 2. 道義情態 道義情態的定義是:「表達說話人對事件成真的可能性與必然性的觀點 或態度,涉及許可與必要等概念(彭利貞,2007:44)」 。認識情態和道義情 態之間存在緊密關係已經為許多學者所注意(Lyons,1977;Palmer,2001)。 但正如同 Palmer(2001:98)所提出的疑問,為何在同一形式的情態動詞 中,表達說話人承諾實現的可能,與命令他人做某事會連結在一起? Lyons(1977:823-831)指出道義情態的特點為:其目的在描寫行為施 行出現的情況而非對命題的判斷,特徵是與將來時間有內在聯繫(intrinsic connection) ,並且一般有來源或原因(source or cause)。因此道義情態最普. 8. Rescher(1968:24)對「命題」的定義:「a complete, self-contained statement which, taken. as a whole, will be true or false」。. 18.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遍的適用情況是表述指令,指令的可能與必然分別成為「許可」及「義務」 兩種語義。Palmer(2001:72)認為, 「承諾」也是道義情態中的一種類型。 不同於「義務」的目標是對方, 「承諾」的目標是說話人自己。 但「承諾」涉及了說話人和聽話人互動的雙重性,似乎不完全能在道義 情態中獲得解釋。我們在給予承諾的同時一方面可以解釋成給自己指令,一 方面也提供對方一個選擇接受提議的機會。從發出指令的方向看,「承諾」 是道義情態;但從提供建議的方向看, 「承諾」則比較近似於認識情態。這 也從另一個面向上反映了道義情態和認識情態難以區分的地方。情態動詞的 複雜性正在於此:連肯定式都相當曖昧,容許多種不同解讀。因此我們要問, 是不是不解決語義在肯定上可以有多種解釋空間與歸類可能的情況,我們就 無法判斷否定的情況該如何處理?. 3. 動力情態 動力情態依謝佳玲(2001)所做之定義為: 「表達說話者對一件事情成 真的可能性或必要性的觀點或態度,與能力或意願的意義相關」。彭利貞 (2007)認為,要以可能性或必然性這類有強度的概念定義動力情態很有困 難。他以 Palmer 認為,雖然可以以可能及必然概念定義動力情態,卻又無 法在英語中找到例子,做為證據薄弱的說明。除了難以用可能性和必然性定 義之外,動力情態處於情態領域的「邊緣地位」之原因還在於:「典型的情 態 是 說 話 人 取 向 ( speaker-oriented ) 的 , 而 動 力 情 態 卻 是 主 語 取 向 (subject-oriented),特別是有時候是施事取向的(agent-oriented)(2007: 326-327) 」。 彭利貞(2007)認為,「可以」表能力時由於無法被否定,因此可以做 為最高等級的證明。雖然最高等級的詞彙經常無法被否定,然而以無法被否 定為原因,在邏輯上卻無法回推出該詞處於最高等級的結論。這類說法還需 要再經過檢驗。他也提到:「表達意願的情態動詞『想』與『要』之間似乎 也存在這種級差...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從否定的角度看,對『想』的否定 可以蘊含對表意願的『要』的否定。而在現代漢語的北方方言中,表意願的 『要』本身沒有否定形式,而得通過『想』的否定來實現。僅從這一點上說,. 19.

(30)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要』的意願比『想』的層級要高(2007:48) 」 。關於「想」與「要」在肯 定與否定上不對稱的現象,層級可能是可以解釋的一個原因之一。然而彭利 貞的說明卻並未含括「要」其他否定式如「不會」 ,甚至「不要」都存在的 原因。既然層級並不能完全解釋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的原因,本研究 自當提出更全面的解釋方法。. (三)相關互動 情態動詞經常有多義的現象,這些內部的變化對其使用有很大的影響。 受到不同語義影響,情態動詞的語義又大多分屬不同的下位情態概念。我們 必須先對內部語義的變化有所掌握,才能討論隨之不同的不對稱現象。 彭利貞(2007:116-161)採取的方法是先區分出情態動詞單義與多義 的不同,再依不同義項歸納出情態動詞的下位分類。與本研究相關的分類結 果為: 單義的動力情態動詞:想 單義的道義情態動詞:必須 多義的情態動詞:得(děi)、要、會、能、可以。. 至於再討論多義的情態動詞內部,則有以下結論: 得(děi):道義情態[必要]、認識情態[必然] 要:動力情態[意願]、道義情態[義務](不要) 、認識情態[必然] 會:動力情態[能力]、道義情態[承諾]、認識情態[蓋然] 能:動力情態[能力]、道義情態[許可]、認識情態[可能] 可以:動力情態[能力]、道義情態[許可]. 在確立情態動詞之內部分類後,以下我們將就情態動詞內部語義變化與 否定之互動進行討論。相關的主題為:已為學者所注意之情態動詞否定與肯 定之相關現象: 「否定中和」與「肯定詞」 。其次我們將討論否定與多義情態 動詞的互動,如濾除作用、並討論否定詞「不」和「沒」在否定中所扮演的 角色。我們將從情態與否定的各種交互作用中,歸結出更多不同情態的基本. 20.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組成成分,作為之後討論的基礎。最後我們將討論「否定替補」 ,並將焦點 放到情態動詞的「量級」之研究上。. 1. 情態動詞與否定 許和平(1991)觀察到「否定中和」現象。由於部分情態動詞的否定式 也需充當其他情態動詞形式上空缺的互補否定式,因此「一個否定形式往往 具有它的肯定形式和被它互補的情態動詞的語義和句法特徵」 。從否定中和 理論推論,我們認為這顯示了情態動詞否定的形式或意義都較肯定式複雜得 多,如何找到較簡單的肯定式和較多樣的否定式之連結方法,則是本研究待 探討的問題。 相原茂(1999)研究了不能被直接否定的情態動詞。他認為,漢語中存 在「本來就不能否定」的「肯定詞」。他認為這些「肯定詞」實現否定的情 境有二:一是以非「助動詞9」為意義上的支持,例如「得」的否定是「不 用」 ;二是以其他「助動詞」的否定為自身否定。如「要」的否定為「不會」 或「不想」 、 「得」的否定為「不會」 。他並認為: 「沒有否定形式就是不存在 必然性的外部否定,而必然性的外部否定由可能性的內部否定來補充」 。因 此我們好奇外部否定不存在的原因、並以內部否定補充的理由為何?以及為 何否定可以將不同情態動詞,甚至非情態動詞的語義聯繫起來? 否定具有濾除多義詞的語法功能(王偉,2000;彭利貞,2007) ,對於 多種義項經常出現在同一情況的情態動詞而言,否定與情態動詞的結合勢必 有更多的變化。彭利貞(2007)提到具有「意願」 、 「義務」和「必然」三種 語義的「要」,前方出現的「不」會濾除掉「意願」和「必然」兩種意義, 且提問時的句式也有相同傾向。對如何決定情態動詞否定形式的研究包括討 論否定詞的濾除功能。然而其中的因果關係也必須釐清:究竟是因為否定過 濾掉了多義情態詞的部分義項,還是因為否定式本來就對應不同情態?我們 將在接下來的研究中討論相關問題。. 9. 原文稱為「助動詞」。. 21.

(32)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否定對多義情態動詞的情態解讀並不是完全的,但確實存在傾向性的影 響。王偉(2000)即舉「能」被否定時更容易出現道義情態的「該允」義, 做為「不」有濾除情態動詞意義傾向性的證據。總而言之,關於「不」濾除 多義詞的現象,彭利貞(2007:319)認為: 「外部否定只在格式『不要 VP』、 『不可以 VP』,內部否定也只在『會不 VP』 、 『能不 VP』 、 『可以不 VP』中 有獨立的多義的過濾作用,而在其他多義情態動詞的否定格式中都沒有獨立 的決定權」 。另一個漢語中否定詞「沒」的功能在「否定現實情境」 : 「『沒有』 對『了、著、過』的否定,都是對實現體的否定。...『持續』 、 『終結』包含 有『實現』,只有實現了的活動才可能有持續、終結(聶仁發,2001)」 。也 就是說, 「沒」所在的句子必須與現實有所關連,與實現與否無關的非現實 (non-factual)不能被「沒」所否定。 那麼我們可以推論,若與情態動詞相關的範疇是非現實的,就不能和 「沒」共現。所以只有「動力情態」符合被「沒」否定的標準,認識情態和 道義情態的非現實特徵使其排除在「沒」的否定之外。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能和「沒」結合的情態動詞也經常顯示某種動力或力量、有「致能」的屬性, 例如「能」、「敢」、「肯」等。相對地,不具動力的情態動詞就無法與「沒」 共現。Talmy(1988) 、Sweetser Eva(1990)認為,語言使用者以情態動詞 表達心理空間,再映射了物質世界的動力與障礙。亦即, 「沒」顯示了物質 世界的障礙在心理空間的映射。 綜合以上敘述,由於「沒」與情態動詞共現的限制太大,基本上多數的 情態動詞都不能做為外部否定與「沒」結合。在本研究中, 「沒」將做為內 部否定的代表形式之一,但不屬於本研究定義之肯定與否定形式直接對應的 例子。 我們可以藉此建立幾個與「沒」相關的句式特徵:第一,必須屬於現實 範疇;第二,必須有時間指示特徵;第三,不指向未來。無論談論的話題為 何,認識情態的說話時間總是面向「現在」 ,時間指示對認識情態沒有意義。 另外,正如前面所說,認識情態表達的是說話人對命題的認識,然而即便是 最強的斷言(assertion)也仍不等於事實。那麼,認識情態就不屬於現實範 疇。認識情態不具有時間指示特徵,也不屬於現實範疇,因此不能被「沒」. 22.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否定。同理,有內在時間聯繫的道義情態,與之相關的過去或未來,或因屬 於假設的非現實範疇,或因時間指向未來的義務而無法與「沒」共現。 至於動力情態的情況則比較複雜。動力情態與可能世界的關連在於有動 力不代表已經成為事實,所以可以屬於非現實情境。但是動力情態在表達主 語的動力時,很可能是基於現實做出的陳述,這種陳述的時間指向一般也不 在未來,亦即: 「說話人是在主語非未來的動力狀態做出判斷」 ,又屬於現實 情境。這種雙重特性使得其中部分成員可以被「沒」否定(彭利貞,2007: 327) 。 從研究中可以得知,「否定」可以做為濾除多義情態動詞內容的工具, 但對於為何「否定」能做為濾除多義詞的工具則未說明;甚至也不能完全確 認「否定」與「多義詞剩下單一意義」之間的因果關係。另外否定也無法做 為過濾的唯一標準,有時否定後的形式難以區別: 「情態動詞表達認識情態 與道義情態時,在否定和時態上沒有形式上的區別」 (彭利貞,2007:91、 352) 。. 2. 情態動詞與量級 學者普遍認為「量」是「否定」概念的基本組成成分之一,因此否定的 公理如: 「否定的量向大確定」 (沈家煊,1999;戴耀晶,2000;石毓智,2001) , 往往與量級有關。情態動詞語義內部的量級差別為何,或者更根本的懷疑: 有無量級,便成為我們必須優先解決的問題。 關於情態動詞量級的區辨,經常以否定形式缺失的線索如「否定替補 (suppletive) 」為證明。如「可以」在表能力時沒有相應的否定形式,其否 定替補為: 「不能」 ,顯示「能」的量級較小,因此否定後能涵蓋的範圍較大。 以否定替補為證明的類似例子還有動力情態表意願的「要」和其否定式「不 想」 ,繼而推論「想」在量級上低於「要」 。相關的例子還有認識情態表達表 達最大量之必然的「肯定」及「得(děi)」 ,與其否定替補「可能」和「一. 23.

(34)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定」 ;以及道義情態中表示最大量的「必須」和「得(děi)」10,及否定互補 「應該」和「可以」。 從以上例子可以發現,漢語的所有情態類型:動力、認識和道義情態中, 都有量級存在的跡象。但是以能否否定做為推論只能證明最高級的存在,無 法區分其他等級層次,最重要的是論證似乎尚不足以建立模型的普遍性。可 見如何排列情態動詞的等級仍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從語義著手可能是一條新路。彭利貞(2007)在討論「能」和「可以」 的層級差異時從「動力與障礙(force and barrier)11」的內容來思考。 可以這樣來理解「能力」和事件的「實現」之間的關係:即從「能力」到事 件的『實現』存在級差;從「動力與障礙」到事件的實現,存在這樣一個理 想意象圖式(ICM) :有「能力」而又無「障礙」最有實現的可能。按照這一 理想意象圖式,「可以」表達「能力」時,是最接近現實的(彭利貞 2007: 337)。. 由於已經證明了致能條件與行為實現之間存在平行關連(沈家煊, 1999;戴耀晶,2000;石毓智,2001) ,我們可以透過否定致能條件否定行 為實現的可能。. (四)共現限制 多義情態動詞在單句中呈現何種情態,往往需要其他條件配合,而有共 現的限制。例如 Coates(1983)認為根據特定的語境和環境,可以分化出認 識情態的表達。影響多義情態動詞意義解釋的因素有: 1. 主要動詞特徵:是否為自主動詞(agentive verb) ;靜態動詞(stative verb) 或行為動詞(activity verb) 。 2. 體特徵:進行體或完成體。. 10 11. 「肯定」和「必須」皆不在本研究的討論範圍內,此處僅做舉例之用。 「Sweetser, E.(1990:51)接受 Talmy, L.(1988)關於『動力與障礙(force and barrier)』. 概念來解釋根情態的分析思路,來解釋英語 can 和 may 這兩個情態動詞語義上經常出現 交叉(overlap)的原因(彭利貞,2007:335)。」. 24.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主語類型及人稱。 4. 語態(voice) 。 5. 否定。 可見影響多義情態動詞的條件相當多樣。在前面小節中,我們已經對類 似的主題進行過討論,如主語類型、主語人稱及否定。為了更清楚地瞭解情 態動詞共現條件的限制,以下將繼續討論相關的概念。包括:與主要動詞特 徵相關之事件的質特徵、討論時態影響之事件的體特徵,以及條件不明確時 的情況。 關於事件的質,其內部變化是影響情態動詞與其共現的重要限制之一。 事件有動態和靜態之分,戴耀晶(1997:25)認為,兩者的基本區別在於: 「動態反映變化,動態的句子表達的是變動事件;而靜態不反映變化,靜態 句子表達的是恆定事件」。人們可以試圖「改變」動態事件,但是只能「認 識」靜態事件。此種「動態」與「靜態」的區別反映的是對一種對「質」的 思考方式: 「動態語義特徵具有非均質性,而靜態語義特徵則具有均質性(彭 利貞,2007:195) 」 。若將事件的動態與靜態和情態相連結的話,那麼可以 使事件發生變化的道義和動力情態應該和動態事件連結;均質性的靜態事件 則與認識情態有內在聯繫。綜合對否定及句子內部情況的研究結果,我們發 現「量」和「質」對討論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而言可能是兩個重要的 衡量指標。在事件「質」的討論中,可以思考的同樣是「均質」是否如同「等 量」一樣,可以在每種語義成分中進行討論,是具有普遍性之基本要素? 由於情態與時間有著天然的聯繫,接下來我們將討論事件的「體」。可 能世界中的命題存在於時間中,說話人需要在其中觀察,他們對命題成真與 否的看法或態度也需要在時間中證明。Lyons(1977:810)認為時態和情態 同樣可以用可能世界的概念來定義,兩者在可能世界的概念上還存在類推 (analogous)關係。Leech(1971)發現情態動詞與完成體和進行體同現時, 只表示認識情態「可能」 、 「必然」 、 「預測」等意義,而不表示「能力」 、 「許 可」、 「義務」。戴耀晶(1997:30)認為事件的構成和時間有關,事件中的 時間也就是「體」。「體」不具指示性,它與變動中的時間更有關係:「體意. 25.

(36)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義並非指所描寫情狀的時間位置(即過去、現在或將來等) ,而是指情狀的 時間流程(flow)或片斷(segmentation)。也就是說,『體』所關涉的時間 沒有指示性,...它只關心時間的長和短、點和段等性質對事件的影響」。我 們的研究並不直接討論時體,而會將重點放在因時體影響之事件的動態或靜 態屬性內,也就是回歸「事件的質」本身。並著重觀察「事件的質」在漢語 之普遍性上。 共現條件不明確的情況出現在「會」與「體」互動的情況中。 「會」基 本情態有動力情態的「能力」與認識情態的「蓋然」 ,然而彭利貞(2007: 265)又認為: 「在滿足語境效果的情況下,則也可以表達『承諾』這種道義 情態」 。另外「能」的情態解讀也可能因語境出現歧義。 「...即『能力』(主 要是條件)與『許可』之間的歧義。把客觀環境理解為一種『條件』, 『能』 則獲得表『條件』的『能力』義;把客觀環境當成產生道義的原因, 『能』 則獲得『許可』這一道義意義(彭利貞,2007:260)」。解讀多義情態動詞 時,這類因語境不明確而產生的模糊性,將使肯定本身的語意即難以確定, 也連帶使從中推測對應的否定式更加困難。. 二、否定 本段落我們將分別討論否定的種類及否定的內涵。否定的種類可以從形式 與意義、內部與外部、質與量、語義及語用等方面區分。至於否定的內涵則 可自邏輯、時間、否定的量及界限等不同方向討論。. (一)否定的種類 否定語言的方式可以依不同概念分類。例如我們可以從形式上否定也可 以從意義上否定語義。形式上的否定指能透過如「不」或「沒」表達否定的 情況。意義上的否定則不論形式為何,只要拒絕目前語義的情況,就可視為 意義上的否定。另外,意義上的否定也經常以沒有否定標記的情況出現,例 如暗示否定(implied negation),亦即以暗示達到否定的目的,如利用條件 句、非事實的假設句等(Jespersen,1967/1994:506-507) 。本研究對情態動 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的探討集中在意義對稱,而形式上不對稱之情況。. 26.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其次,否定還分為內部否定(internal negations)及外部否定(external negations) 。外部否定否定態度或看法,也就是句子的情態和命題的合適性、 在句法上以否定情態動詞否定整個句子成立的可能;內部否定否定命題的真 值條件、句法上僅能否定句子的主要動詞。 「後者又稱元語言否定或語用否 定」。內部否定主要是對命題的真值條件進行否定,因此又稱邏輯否定。例 如: (17) 所有人都不可以下課。 (18) 所有人都可以不下課/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下課。. 前者為外部否定, 「不」加在情態動詞「可以」之前,是對情態的否定。 後者為內部否定, 「不」加在主要動詞「下課」之前、或者否定「是」 ,是對 命題的否定。 綜合以上對否定分類的回顧,我們將內部否定視為意義對稱而形式不對 稱的情況。 戴耀晶(2000:45)提到否定分為質與量的不同: 「否定可分為質的否 定和量的否定。質的否定是否認事物的存在或事件的發生,語義含義是 『無』。量的否定是否認事物或事件在數量上的規定性,語義含義是『少 於』 」 。之前我們討論過否定的兩種情況: 「外部否定」與「內部否定」 ,可分 別否定態度(該事件不成立)或命題(某部分不成立) ,似乎與「質的否定」 及「量的否定」頗能對應。 另外,否定還有語義否定與語用否定。語義否定否定的是句子的真值, 至於語用否定則是指:「不是否定句子的真值條件而是否定句子表達命題的 方式的適合性,及否定語句的適宜條件(felicity conditions) 」 (沈家煊,1993: 321) 。顯示隱含(implicature)和預設(presupposition) 、風格等與真值條件 無關,而和適宜與否有關的都是語用否定的範圍。語用否定顯示否定未必與 句子的真值有關,傳遞不同語用功能也可以是否定的意義。既然語言的適宜 性可以被否定以表達語用意涵,是否也有非肯定不能傳達的語用意義?本研 究將以情態動詞為例深入討論。. 27.

(38)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二)否定的內涵 否定與邏輯和哲學概念密切相關,因此語言中否定的特徵也大半由此而 來。Jespersen(1924)認為,否定可以被劃分為一組三分的關係:必然性 (necessity)、可能性(possibility)及不可能性(impossibility)。 「必然性」 包括所有可能,「不可能性」則排除了所有可能。這三個邏輯上的成分若加 入他人意志則變成:命令(command) 、許可(permission)與禁止(prohibition) (Jespersen,1967/1994:485-486)。由此可知「必然」 、 「可能」 、 「不可能」 三者在邏輯與話語平面的應用,囊括了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所有內涵。 關於否定與時間的關係,戴耀晶(2000)認為:「否定有『保持』的語 義特徵,肯定有『變化』的語義特徵」 。 「否定」否定了事件的發生,因此語 義處於原本狀態沒有變化。而「沒」代表的是穩定的持續性的時段,與肯定 的變化「了」代表之時點不同。從事件是否發生,戴耀晶也認為在時序上「否 定與事件『前』相容,肯定與事件『後』相容」 。否定與肯定不同的時間特 徵,能夠幫助我們思考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情況。 否定的內涵與「量」有關。石毓智(1992:40-41)認為, 「語言的否定 不是完全否定,而是差等否定」。關於否定的語義學者普遍認為與「量」的 差異相關。否定在語義上是向下延伸的概念,否定意指「少於、低於(less than)」 ,而非「多於、高於(more than)」(Jespersen,1924)。因此否定在 「量」上的特徵是: 「向上蘊含,向下不蘊含」 、與肯定相較則是「否定的量 向大確定,肯定的量向小確定」,且「否定的範圍有不確定性,肯定範圍有 確定性」 (戴耀晶,2000:45-46)。 在石毓智(1992:34-45)的研究中,影響否定手段的條件可以分為兩 個向度來討論:其一為離散量和連續量的區別,另外則是定量和非定量的差 異。雖然離散量及連續量在語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不過基本的原則 仍是相通的:連續量指的是可以有變化的過程,離散量則相反。以此為標準, 漢語中兩個基本的否定詞「不」和「沒」再行分工: 「不」否定連續量詞, 「沒」 否定離散量詞。其次是定量與非定量的區別。由於語言中否定的特徵在於「否 定的對象在量上必須具有一定的伸縮性(石毓智,1992:41) 」 ,因此那些沒. 28.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有伸縮特徵的詞就都無法被否定,亦即定量詞不在否定的討論範圍中。定量 詞雖然在形式上無法被否定,仍可以否定意義。石毓智在對動詞的研究中 (1992:140-141)指出方法為: 「用跟要否定的定量成分相同概念義的非定 量成分的否定式來實現」 。而否定語義極高的定量動詞則用: 「與之同概念的 語義程度較低的非定量詞的否定式從意義上對其進行否定」 。由於情態動詞 前否定詞的配對限制,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否定情態動詞之情況。 沈家煊(1995)則從「一般認知機制」的角度,認為「有界」和「無界」 是人類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可以應用到語言的各個層面,包括「不」和「沒」 的分工。石毓智所言的「連續量」和「離散量」可以在此分別對應「無界」 和「有界」。在石毓智的理論中以「量」呈現的否定特質,在沈家煊的觀念 中則以「界線」表示。石毓智(1992)歸納出肯定和否定的公理是: 「語義 極高的詞只用於肯定結構」 ,另外兩條否定的規律則是: 「較低量級的否定包 括對較高量級的否定」,以及: 「否定的量越小,否定的範圍越大」 。 總結否定的內涵為:具有一組三切分的邏輯關係:必然、可能及不可能 12. ;否定的時間性與肯定相異,與事件前相容;具有「量」及「界」的概念,. 範疇為向下延伸、事件有無變化亦為區分重點。. 三、相關研究 魯曉琨(2004:92)注意到情態動詞的不對稱現象並做出以下整理。 表二- 2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現象. 12. 情態動詞. 否定式. 想. 不想. 否定的邏輯中僅有「必然性」,然而在情態的應用中則可能有「必然性」或「必要性」. 的爭議。彭利貞(2007:315)即認為兩者有必要進行區分:「與『可能性』相對的是『必 然性』,同屬認識情態。而『必要性』是道義情態概念」。由於「必然」傳達之客觀信 念立場,與「必要」表達的主觀意志確實有細微差異,本研究亦將採用彭利貞之說法, 在認識情態與義務情態中分別使用「必然性」與「必要性」表述。. 29.

(40) 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 要 會. 不會. 要 得 得. 不用、用不著. 要 能. 不能 1. 可以 1 可以 2. 不能 2(不可以、不行). 能 VC. V 不 C(不能 VC). (資料來源:魯曉琨(2004) 。現代漢語基本助動詞語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 魯曉琨(2004)在「助動詞」的不對稱現象中只討論了「能」和「不能」 的不對稱。他認為「不能」的語義應分為「不可能」與「禁止」 。表中情態 動詞的否定式並不等於本身加上否定詞,也有數個情態動詞共用一個否定式 的現象,如「想」 、 「要」共用「不想」 。即便有些不對稱的情態動詞前加「不」 的否定形式確實存在,但亦不完全對應於肯定形式的語意內容,例如「不 要」 。 渡邊麗玲(2000a:485)提到: 「否定式用『不能』 ,而不用『不可以』 ,… 這種系統性不對應情況,是導致『能』的否定句、疑問句比肯定句多的原因」 。 文中所舉的例子如: (19) 駱駝可以好幾天不吃東西 → 駱駝不能好幾天不吃東西。 (20) 他可以挑二百斤的擔子上山 → 他不能挑二百斤的擔子上山。.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Section 3, we propose a GPU-accelerated discret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DPSO) algorithm to find the optimal designs over irregular experimental regions in terms of the

Wang, Unique continuation for the elasticity sys- tem and a counterexample for second order elliptic systems, Harmonic Analysis,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omplex Analysi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practical numerical method based on the LSM and the truncated SVD to reconstruct the support of the inhomogeneity in the acoustic equation with

Health Management and Social Care In Secondary

printing, engraved roller 刻花輥筒印花 printing, flatbed screen 平板絲網印花 printing, heat transfer 熱轉移印花. printing, ink-jet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In this way, we find out that the Chern-Simons partition function is equal to the topological string amplitude for the resolved conifold... Worldsheet formulation of

Optim. Humes, The symmetric eigenvalu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Math. Rohn,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absolute value equation, Eletron. Seeger and Torki, On eigenvalues indu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