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語用

語用學對詞語使用外在情境因素的解釋,或許可以跳脫我們一直以來單 純對詞義的討論。Frege(1967)認為,只有思想才有真實值。語用理論是 為了解釋沒有真實與否的句子而出現,也正適合用來解釋代表可能世界的情 態動詞。我們認為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的情況,也許也與詞語本身是 使用中的語言、受語境影響而兼具語言推理功能有關。透過語用學,我們能 夠從語言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尋找動因,解決更多語言內部無法說明的現 象。我們也將利用語用學探討特定語境及社會規範對情態動詞產生不對稱否 定的影響。

本現象與許多語用學中的基本理論相關。例如否定與量級之間的關連可 以在合作原則中找到根據,禮貌原則說明了情態動詞擔任消極溝通的角色,

但我們仍對情態動詞是否總是以語用模糊為最佳策略而感到疑惑。下面段落 我們將針對:1. 前提、蘊含及相關的否定特徵 2.合作原則與量級 3. 禮貌 原則與語用模糊等三個方面,進行文獻回顧。

1. 前提與蘊含

關於否定與語用的互動情況,我們瞭解否定能夠檢驗前提和蘊含。這 個特徵可能顯露了否定的其他內涵,也許有助於我們推導情態動詞肯否不對 稱現象。否定是檢驗前提和蘊含(entailment)的一種方式。前提與蘊含都 存在從語義中推導出其他命題的關係,兩者的分別在於當前句不真實時後句 的結論是否依然真實。前句不真實時後句也不真實是「蘊含」;前句不真實 時後句仍然真實則是「前提」。例如:「我要開車」可以推導出「我會開車」

和「有一台車」兩種語意關係。但在否定前句真實性後,「我不會開車」就 否定了第一個語意關係的真實性。由此可知:「我會開車」是蘊含、「有一台 車」是前提。前提是語用推理的一種。前提所提出的概念由說話人所建立,

蘊含的概念則是邏輯推理的結果(Yule,1996)。因此在否定時無法否認說 話人所建立的心理概念,邏輯則可以被否定。既然能夠以否定篩檢出前提和 蘊含,似乎反映了對心理假設與邏輯的否定,可能有不同表現。

前提可以建立在整句話的語義上,也可以建立在特定詞類與句式上,與 將意義建立在整體語義內容上、具有「不可分離性(non-detachability)」的 會話含義不同。這類「做為前提基礎的詞項或表層結構形式」即稱為前提語

(presupposition trigger)(何兆熊,2005:163、289)。不過前提也會因為否 定而消失。由於前提具有「可撤銷性」,被認為「不是一種純粹的語義關係」, 可能因為語言及非語言的因素消失(何兆熊,2005:297-299)。那麼有沒有 與語義相關,但是又不可取消的語用功能呢?由於前提可以依附於單詞上,

且與否定功能相關,我們也將觀察前提與情態動詞肯定與否定形式的具體互 動。

2. 合作原則

我們相信情態動詞的量級是造成肯定與否定不對稱的原因之一(石毓 智,2000),因此也必須觀察與量級相關的概念在語用學上的應用情況。合 作原則由Grice(1975)所提出,由以下四個方面所組成:數量準則(Quantity maxim)、質量準則(Quality maxim)、關連準則(Relation maxim)和方式 準則(Manner maxim)。根據何兆熊(2005),合作原則包括:

數量準則:使自己說的話達到(交談的現時目的)所要求的詳盡程度;不能 使自己所說的話比要求的更詳盡。

質量準則: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關連準則:說話要貼切。

方式準則:避免晦澀的詞語;避免歧異;說話要簡要;說話要有條理。

其中合作原則中的數量準則涉及到對「量級」的討論(沈家煊,1999:

63)。由於數量準則的重點在於說話人必須以最少的資訊使聽話人能做出最 多的推理,如何以語義的極小量(semantic minimization)和詞語的極小量

(expression minimization)帶來最有效率的溝通便成為該策略的重點。語義 極小量「是指語義籠統、不具體」;詞語極小量則是「指話語的語音表層的 長度和複雜程度」(何兆熊,2005:176)。情態動詞是否也有此一現象,具 體如何反映在肯定式與否定式上,應該繼續觀察。假設合作原則是人們在交 際互動中遵循的基本原則,我們認為情態動詞在語境中的使用情況,無論是 肯定或否定,也都應該依照合作原則表現。

3. 禮貌原則

語用學認為語意是交際雙方動態建構和推理的結果,他們「關注話語上 下文、語境和社會文化等因素;充分注意交際雙方在動態的社會交往過程中 對意義和所指的磋商、推理和建構(何兆熊,2005:55)」。意義具有不確定 性,也因此具有可廢棄性與可撤銷性。意義的不確定使語意模糊,語用推理 成為另一種會話策略:說話人透過讓話語有兩種以上解釋可能的手段,讓聽 話人承擔解讀意圖的責任,因而能立於對話中的主動地位(Leech,1983:

23-24)。情態動詞的多義性是使其肯定與否定對應情況變得複雜的主因,以 多義性做為特徵對應不同否定式的情況,是否肇因於語用模糊效應?

情態動詞在話語平面中應用的現象相當廣,因經常在疑問句中出現而成 為禮貌標記之一。由詢問帶來的間接性,「給聽話人留有選擇的餘地,他可 以通過否定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願望等來比較婉轉地拒絕聽話人的請求(何 兆熊,2005:136)」。情態動詞經常在提問中出現,而提問又與社會互動緊 密相關。如果無論是提問或回答均須具備禮貌是基本條件,那麼情態動詞作 為提問的標記,無論是肯定或否定都應與人們如何表達「禮貌」有關。若我 們想更深入地瞭解情態動詞與人際互動禮儀的關係,則必須先瞭解語用中的 禮貌原則。

Leech(1983)提出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對人們違反合作原 則的原因進行說明。他把言外行為分成四大類;競爭(competitive)、和諧

(convivial)、合作(collaborative)和衝突(conflictive)類。其中競爭類是 說話人想讓聽話人依照自己的意志從事某一行為的言語活動,例如命令、請 求、要求等,這些言語行為的本質就是不禮貌的。對於本研究所討論的情態 動詞來說,由於經常與要求或命令他人的指令相關,都屬於本質上不禮貌的 競爭類範疇,也和禮貌原則的應用密切相關。指令越直接,說話人越容易達 到目的;指令越間接,給聽話人越多拒絕的空間,說話人也就越不容易達到 目的,但聽起來比較禮貌。「禮貌程度和『他人』受損(或受損的可能性),

或者說和『自身』受惠(或受惠的可能性)成反比關係」(何兆熊,2005:

214-218)。

Leech 禮貌原則的具體說明如下(何兆熊,2005:219):

策略準則(Tact maxim): 使他人受損最小、他人受惠最大。

寬宏準則(Generosity maxim):使自身受惠最小、自身受損最大。

讚揚準則(Approbation maxim):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誇大對他人的讚 揚。

謙虛準則(Modesty maxim):盡力縮小對自身的讚揚、誇大對自身的貶損。

贊同準則(Agreement maxim):盡力縮小自身和他人的分歧、誇大自身和他 人的一致。

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盡力縮小自身對他人的厭惡、誇大自身對他 人的同情。

Brown 和 Levinson 則將有面子(face)需求和理性(rationality)的典型 人,為了減輕言語行為威嚇程度所採取之禮貌策略,由最不禮貌至最禮貌排 序如下(何兆熊,2005):

1. 不使用補救策略、赤裸裸地公開施行面子威嚇行為 2. 積極禮貌策略

3. 消極禮貌策略 4. 非公開策略

5. 不施行面子威嚇行為

其中消極禮貌策略以迴避為基礎(avoidance-based),情態動詞是該策 略的標記。然而情態動詞是否僅有此類消極溝通策略?使用情態動詞是否即 代表說話人在有效傳遞訊息與維護聽話人面子之間,選擇相對模糊的語義而 非傳達信息?情態動詞對清楚表達意圖沒有任何幫助嗎?都是值得我們再 探討的部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