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球體理論與杯子理論

在文檔中 後ECFA時代的兩岸政治關係 (頁 65-73)

第三章 後 ECFA 時代的兩岸治理模式

第二節 球體理論與杯子理論

壹、球體國家理論

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軌道是兩岸關係史上的大事,必將對兩岸 未來前途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兩岸關係的定位問題也逐漸 白熱化。兩岸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也紛紛提出對這一問題的見 解。2009 年 11 月,劉國深教授在台北「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上,提出 的「球體國家」理論,引起兩岸學者的關注和討論。「球體國家」理 論的核心,是把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界定為「一個中國境內兩個競爭 中國代表權的政權差序幷存」,「球體國家」理論沒有回避「中華民 國」問題,沒有否定「中華民國」政權的存在,將「中華民國」定位 為一個中國境內差序存在的競爭性的政權符號。劉國深教授指出:如 果我們將國家結構比作一個「球體」,那麼,國家要素就構成了「國 家球體」的內在主體部分。以地球構造作譬喻,國家球體是由「國家 地核」-領土、「國家地幔」-人民、「國家地表」-有效的政府三 個部分組成,而「有效的政府」對內行使鎮壓和管理、對外行使保護 和履行義務的功能就是主權。建立在領土與人民之上的政權機構(政府) 則是「國家球體」的「球面」。「球面」的對內約束功能(統治權)為對 內主權,對外交功能(獨立權)為對外主權」(劉國深,2010:13)。

「球體國家」理論提出「共同決定、平等協商、一個球體,兩種 顏色、兩個政權差序並存」等命題。至於被視為分據兩岸並行使內、

外主權的「有效政府」(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劉國深教授認為 既不是誰大誰小、誰有誰無的關係,而是中國這一球體國家的兩個「對 面」;儘管至今兩個競爭性政府並未「合一」,但卻在一個「國際雲 系」的空間上代表著中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球體」只有一個政 權代表這個國家,而中國這一「國家球體」的球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 國和和中華民國兩個競爭中的政權構成,她們分別在背靠背的空間和 場合代表著中國,雙方形成了事實上「一體兩面」的關係(劉國深,2009:

1)。

60 多年來兩岸雙方雖然在國際場合各自主張代表中國,而且分別 得到數量不等的國際社會成員的承認,但是,中國代表權之爭與中國 的領土主權客觀屬性是兩個層面上的問題,在兩岸之間的場合,中國 仍然是兩岸人民的共同符號」(劉國深,2009:1)。

自劉國深提出「球體國家」理論以來,對於此一理論,反對者有 之,但贊成者占多數。有論者認為,球體國家理論,「切合於兩岸的 政治現實,不僅堅持了兩岸主權統一的原則,也兼顧兩岸的現實政治 分歧。為解決當前兩岸政治關係定位難題提供了一個既合乎學理、法 理和情理又具有充足實踐操作性空間的理論基架」(張西雲,2012);有 人認為,此一理論「試圖為兩岸政治分歧『解套』,令人耳目一新」(王 鶴亭,2009);有論者認為,「球體國家理論」為解決兩岸當前的政治 定位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理論典範,因為這一理論,「擯棄了兩岸 長期的意識形態糾葛,以極大的勇氣面對兩岸的政治現實」(古小明,

2009)。古小明指出,「根據這一理論提出的建立『兩岸共同事務委員 會』的方案,試圖化解兩岸在涉及『肩並肩』、『面對面』事務中的

行動困境,凸顯了和平、合作、多贏的時代價值。其用意就是以球體 的圓融精神來表明國際社會中各國人民追求世界和平的美好理想」(古 小明,2010)。

贊同「球體國家理論」的學者廖中武,還提出了「存量原则不变,

增量拓展共商」的原則,並且高度重視和尊重臺灣的制度與社會存量,

「臺灣的『存量』不單單指的是經濟方面,也涵蓋了政治制度、社會 制度、軍事力量、國際空間等方面,尊重臺灣現有的『存量』,讓臺 灣感受到不是被排擠、被欺壓,不會有對立和脫離的意向,雙方才有 合作和互信的基礎和可能,這需要大陸釋放出最大的誠意,主動給臺 灣的發展提供條件和空間」(廖中武,2010b:46)。

貳、「球體國家」理論的創新思維

劉國深教授的「球體國家」理論,體現了幾個創新性思維:第一,

「球體國家」的提出是為「正視現實」做理論鋪墊,是迄今為止最能 體現兩岸平等、尊重、包容、多元與和平精神的理論;既不獨尊任何 一方的意識形態立場,也不強調任何一方凌駕另一方的主觀意志;特 別是高度尊重臺灣的地位與感受(宋國誠,2013:228),這與過去「強 迫推銷」和單方宣傳「一個兩制」,宣稱「中華民國已不存在」、「世 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已是不可同日而語,因 而也受到臺灣的重視與接受。

第二,「球體國家」理論改變了兩岸各自一廂情願的主觀設想,

打破了傳統上的「單一主權國家」的平面思維,建立了「複合主權國 家」的立體架構,為兩岸長期在「一個中國」和「兩國論」的爭論之 間,提出了釋疑、解惑與相互接受的可能性(宋國誠,2013:228)。特 別是「球體國家」理論可以延伸至「重疊性認同」的思考與建構,相 較於「單一∕對立」性認同,更能化解兩岸的主權僵局,一如 Jeremy

Paltiel 指出的「互認」,如果台北能夠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但北 京同時也能承認中華民國是合法的政府,兩岸的聯合就會出現許多的 可能性(Paltiel,2001)。

第三,「球體」概念澄清的「一個中國」的包容性內涵,它既不 單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僅指中華民國,而是兩者各自以「球面」

圍繞一個「球體中國」,這是一種兩岸在保有「各自分享」權益之下 不約而同地組合一個「大中國主權」的概念(宋國誠,2013:228)。依 據此一概念推衍,劉國深教授實際上在說明,兩岸其實從未真正的分 裂,只是在表述「一個中國」問題上處於「競爭性分歧」的狀態。實 際上,中國在實現「統一」上的最高原則-「一國兩制」,本身就不 是一個力求「全國統一」的主張,它保留了各個特區在社會制度、司 法體系和行政管理的獨立自治;既然中國從未分裂,也不真正追求「全 國一盤棋」的完全統一,那麼「一個中國」原則就不應該是兩岸關係 最敏感、最困難的爭議所在。既然繞開的「一個中國」這一本是理所 當然、無須爭論的假性障礙,也就打破了兩岸過去「中心∕邊陲」的不 對等關係,也不存在「誰吃掉誰」的疑慮,如此將可為兩岸和平發展 拓寬認同與互信的空間。

參、「球體國家」理論實踐上的落差

但是,「球體國家」理論也存在著幾個在實踐上的落差:第一,

儘管「球體國家」理論傾向於「康德式」(Kantian)的世界主義(理想主 義與和平主義的範疇,如「國際星系」概念屬於「國際共同體」的國 際政治模式(Henderson,金帆譯,2004:24),並認為「國家」應在更 高的層次上為人類共同體(星系穩定)負責(儘管劉教授把國家主權分為

「所有權」與「使用權」兩個不同的屬性),但是從 Max Weber 對現實 主義的詮釋來看,所謂「國家」,就是在特定領土上壟斷合法性暴力

的群體(Weber,1946:78),基於「壟斷」,很少有國家願意和他人(國) 分享權力或主權的。時至今日,中國政府從未承認中華民國是一個主 權國家,在現實上,「一個中國」原則始終沒有讓位於「球體國家」

理論,「大陸方面在處理國際外交承認上,仍然要清晰而堅定的表達 中國的代表權,這是無法撼動的鐵的原則」(黃閩,2011),儘管這並非

「球體理論」本身的不足或缺陷。換言之,儘管「球體理論」正視了 兩岸的現實,並在「重建兩岸人民之間有關中國政治知識的共同基礎」

(劉國深,2009:3)上做出了貢獻,但理論的創意並沒有進入政策的現 實。

第二,「球體國家」理論最終並沒有跳脫「主權」的歸屬問題,

即便劉國深教授區分了「中國代表權之爭與中國的領土主權客觀屬性 是兩個層面上的問題」(劉國深,2009:1),即便「球體國家」理論高 度尊重中華民國的存在,如廖中武教授的詮釋:「儘管臺灣政權的影 響力和國際活動空間比以前縮小很多,臺灣政權的影響力並未消失殆 盡,在國際舞臺上仍以『中華民國』的政治符號和形象存在著,只是 對國際事務的影響比以前減小很多罷了」(廖中武,2010b:46),也儘 管劉國深教授強調,「現階段不能挑戰兩岸『領土歸屬』完全重疊這 一法理規定性」(劉國深,2011:20),但是在兩岸關係的執行與行動層 面,「球體國家」理論依然默示「統治政體」(regime of government) 的優先性與權威性,無法跳脫單一的「國家主體」對多元的「治理結 構」的排斥作用,依然必須被動依賴公權力部門對民間部門的「釋權」

或「收縮」(劉國深,2009:1),也就是劉教授所說的兩岸公權力部門 甚至可以採取「放權」的方式,在公權力「力有未逮」的現階段,激 勵和調動民間力量「自在自為」地去解決和處理涉及兩岸的經濟、社 會和文教事務」(劉國深,2011:18),這種民間依賴政府的「國家(政

府)中心主義」色彩,與未來「兩岸治理」以民間為主體的內涵與趨勢,

還有相當的距離。

肆、杯子理論

後 ECFA 時代的兩岸政治關係「以和平取代戰爭」的大勢應當已 告確立;現在的互動準則是「先經後政/先急後緩/先易後難」。鄧 小平以「一國兩制」的方式順利地處理了香港問題,這應是在中國人 歷史上處理最好的政治議題之一。其後胡錦濤藉 2005 年「連胡會」的 時機,對兩岸關係提出的「和平發展」,或許有可能超越鄧小平處理 兩岸關係之難題。因為,中國大陸處理「臺灣」的考題比「港、澳」

及「西藏」難得太多。

原本,中國大陸認為「一國兩制」是一帖萬靈丹。香港好用,臺 灣也適用,但顯然藥不對症。畢竟,香港的紫荊花旗與中華民國的青 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不同;中華民國直選總統,香港連特首亦非直選。

過去二十年,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台獨操作致使兩岸互動陷入嚴重僵 局,但不可否認的中國大陸一向欲以「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橫柴入 灶,亦是主因之一。一直到了胡錦濤提出「和平發展」,事態始有轉

過去二十年,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台獨操作致使兩岸互動陷入嚴重僵 局,但不可否認的中國大陸一向欲以「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橫柴入 灶,亦是主因之一。一直到了胡錦濤提出「和平發展」,事態始有轉

在文檔中 後ECFA時代的兩岸政治關係 (頁 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