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重新定義後ECFA時代的兩岸政治關係:一國兩區

在文檔中 後ECFA時代的兩岸政治關係 (頁 43-47)

第二章 何謂後 ECFA 時代

第三節 重新定義後ECFA時代的兩岸政治關係:一國兩區

兩岸交流互動迄今,兩岸兩會所簽署的 18 項協議及 2 項共識中,

內容雖然包羅萬象,但每一項協議都是以兩岸和平與繁榮為基礎,這 18 項協議亦為廣義的和平協議。馬總統在兩次大選的競選政見中,都 將兩岸和平協議納入其中;其意涵乃是期望確保兩岸的和平環境,讓 臺灣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確保臺灣長遠的未來及下一代的幸福。馬總 統將兩岸和平協議的想法納入「黃金十年」的規劃中,並認為這是一

個兩岸不能迴避、必須面對的議題。

2012 年 3 月 22 日,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北京會見中國大陸總 書記胡錦濤,提出兩岸是「一國兩區」的概念,並表示這是「臺灣處 理兩岸關係的法理基礎,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而是特殊關係」(行政 院大陸委員會,2012)。此說法,引起了一些討論。

壹、民進黨對「一國兩區」質疑

曾任陸委會主委的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台聯黨主席黃昆輝針對 兩岸是「一國兩區」的概念都提出強烈質疑。蔡英文表示,「一國兩 區」的說法滿危險的,馬總統必須說明「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有何不同?關係是什麼?」。黃昆輝則表示,兩岸條例規範兩岸互動是 準國際關係,李登輝前總統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就是對兩岸條例最好 的詮釋;拿兩岸條例來詮釋一國兩區,是惡意的扭曲,不管是一國兩 區、兩制,都是中國底下的地方政府;只要接受一國,就是落入中國 的框架,如同套上緊箍咒的孫悟空,永遠跳不出如來佛掌心(自由時 報,2013)。

民進黨發言人羅致政及林俊憲分別表示「一國兩區」最大的危險,

不只是自我矮化台灣成為一個地區,更嚴重的是把兩岸定義為同一個 國家,完全違背台灣民意的看法,也是對現狀的改變,若馬總統認同 所謂一國兩區的說法,「等於正式宣示放棄、甚至消滅中華民國」,這 樣重大政策的改變,尤其可能改變台灣民主自由以及主權地位。

貳、回歸憲法的「一國兩區」

「一國兩區」可以說是回歸憲法的規範,只是我們對於此說法已經 疏離多年,依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所謂「固有疆域」之規定,我國法 定領土仍包含全中國大陸,但實際有效管轄範圍則只限台澎金馬。更 進一步來看,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

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在 憲法架構下,中華民國就是自由地區,也可稱為臺灣地區,對岸是大 陸地區,每個統治地區上面有統治的當局,「我們是臺灣當局,他們是 大陸當局」。而依照憲法增修條文所制定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 關係條例》,則以「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來指稱大陸。必須 強調,這兩概念只適用於兩岸,在國際上,中華民國當然是主權國家。

因此,基於兩岸如此特殊的情況,也只能以「內外有別」的方式 來處理。中國大陸雖不屬於我國憲法的實際有效範圍,但我們仍不得 將其視之為外國,因而這既非外國又非本國的關係,故只能以「模糊 又特殊地區」來規範,與此「模糊又特殊地區」的關係當然就是「特 殊關係」,即便中國大陸已是世界上重要的國家,但我們仍不能正式承 認。

至於「一國」,當然只能是中華民國,只是中國大陸無法接受;相 對的,對岸的「一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臺灣人民也一樣不 能承認。由於雙方迄今都無法也不願消滅對方,因而以「一中各表」

的方式刻意保持一個模糊空間,如此雙方都可以生存,這也就是一般 所謂的「一中各表」,或以「九二共識」代之,亦可稱為「一中屋頂」。

所謂一國,其實就是不要將對方或本身視為外國,否則將陷入兩 國論違憲的困境。至於兩岸關係如何定位,先以上述「特殊關係」為 之,也還過得去,因為此解釋為國家內部的關係,即如一間大公司內 兩個部門間的關係,自然可以為雙方所接受,並成為雙方交往的基礎。

這也就是馬英九有別於李登輝 1999 年的「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論述,

以及與陳水扁 2002 年的「一邊一國論」之差異,因為這兩者都具有自 外於對方或自視為外國的台獨內涵。

對此,馬英九總統表示:目前我們在兩岸關係上的主要是以「三 不」(不統、不獨、不武)和國家安全,三道防線為內容。所謂三道 防線即是:第一道防線是將兩岸關係制度化;第二道是臺灣必須透過 經濟與外交,使國際社會瞭解臺灣的國力與軟實力;第三道防線則是 透過外交與國防的結合,廣結奧援,使國家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青 年日報,2011)。這反應兩岸關係的現實,有其合理務實性,對於因 應大陸的政策和論述攻勢,產生一定的功能和作用,從而有助於兩岸 的相互理解與和平穩定的發展。

參、一國兩區、永不離中的框架

在中國大陸十八大報告中,中共不只把「九二共識」列入其中,

還特別提到所謂在兩岸統一前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以及與此相關連 的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議題,所謂「合情合理的安排」,是指既能將兩 岸標定在「永不離中」的框架上,又能使臺灣走向「永別台獨」的道 路上。十八大召開後,中國大陸相關涉臺事務的主事者紛紛發表有關 中國大陸十八大所透露的對臺政策路線的看法,的確已經逐漸構成對 我們的宏觀總體論述壓力。臺灣要能夠面對中國大陸在十八大後所可 能建構的對臺宏觀總體壓力,就必須考慮在上述「三不」和三道防線 論述基礎上。

首先,兩岸的主權屬於人民,而不屬於任何一方政府或輪為國家 機器,要讓主權轉向人民本位,而非傳統的國家和政府本位,人民主 權的補充能夠在憲法的法理主權上獲得,從而使憲法民權主義化。進 而促進兩岸人民的福祉及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提升兩岸人民的實質 幸福指數,實現兩岸關係的民生主義化。

其次,依憲法的框架,豐富「一國兩區」的發展,其要點在於,

藉由歷史文化將「一國」結合起來,讓「一國」跳脫國家和政府的糾

葛,實現優位或上位化。這樣,一國就成為歷史文化的「一國」,若 再結合上述主權在民的邏輯,「一國」也是主權在民的「一國」或人 民主權的「一國」。而在這種框架下,兩區就是「一國」下的兩個行 政治權或管轄權區。

最後,以上述的論述為基礎,建構新的兩岸關係論述:「世界上 只有一個中國,這個中國是主權在民和歷史文化的中國。」,兩岸可 以跳脫主權是否互相承認的糾葛,並且在治權和管轄權層次上可以相 互承認;因為這種承認是在歷史文化和主權在民的「一國」框架下進 行的,亦符合憲法所提供的「一國兩區」的框架。

在文檔中 後ECFA時代的兩岸政治關係 (頁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