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途徑與方法

在文檔中 後ECFA時代的兩岸政治關係 (頁 12-15)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科學實證立基於經驗性的研究之上,重視以科學的方法直接獲得 證據並歸納出結論,觀察目前對於中國大陸研究之理論基礎,是既期 望能奠基於實證性研究資料,又能在符合規範性的邏輯框架之下,而 其結果是研究當中,既包含非實驗性的資料又充斥著規範性的假設,

兩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結合兩者並設法找出結論,實乃互補可行 之方法。

壹、研究途徑

所謂的「研究途徑」,係指選擇問題與相關資料的標準,這是屬 於在某種研究基本理論下,對於某一問題的題材抉擇標準的問題,亦 即研究者在確認研究主題後,必先選擇適當面向看待此一研究主題(孫

本初,2005:3)。對於研究對象的研究,會根據不同的出發點、著眼點、

入手處,去進行觀察、歸納、分類與分析,各有一組與之對應的概念,

作為分析的架構,並以其中一個核心概念作為此研究途徑之名稱(朱浤 源,2001:182)。

本研究以著重縱向時序探討上以歷史研究途徑為主,期藉由歷史 資料來描述和分析歷史,並解釋期間的前因後果關係,宏觀地瞭解自 1949 年來兩岸關係演變歷程,找出影響兩岸關係之變項因素,並評估 其效益與影響,作為研析「後 ECFA」時代兩岸因應作為之依據。

其次,在中層的觀察角度上採取政治研究途徑,政治是各種集團 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一般來說,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 家的行為,它是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影響到 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本文期藉由從政治角度的切入,在「後 ECFA」時代中,據以解釋當前各學者提出之理論,並評估其效益與影 響,作為研析兩岸治理作為之依據。

最後,在微觀上則分別採取統治(government)及治理(governance)

研究途徑,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人類的政治生活在發生重大的變 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便是人類政治過程的重心正在從統 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從善政(good government)

走向善治(good governance),從政府的統治走向沒有政府的治理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由於兩岸政策問題的解決已進入 了一個「後 ECFA」時代的新紀元,使我們瞭解當前兩岸治理觀念的改 變,因此,吾人藉由統治、治理及善政、善治探討,將可更精確解釋

「後 ECFA」時代兩岸政治定位的座標。

綜上,本研究在途徑上乃期藉由宏觀的歷史時序縱向發展研究,

在輔以中層的政治途徑、微觀的「統治」與「治理」途徑,從橫面向

對本研究進行研究分析,俾從此縱、橫兩個面向的交織研究探討中,

較前人更加深入、完整,對「後 ECFA」時代的兩岸政治關係進行研析、

提供決策者與後續研究者參考,期能在學術與實務上提供些許貢獻,

此亦本研究所具之研究價值所在。

貳、研究方法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依其進行實驗與否,可區分為「非實驗性 的 方 法 」( non-experimental method )、「 準 實 驗 性 的 方 法 」( quasi- experimental method)及「實驗性的方法」(experimental method)等三 種主要類別(朱浤源,2001:156),而文獻分析法即屬「非實驗性的方 法」範疇,所謂的文獻分析法主要藉由過去事件的真實性,透過系統 化的客觀界定,據以瞭解過去、洞悉現在、預測未來,所以文獻分析 法是一種因果推論的研究方法(陳偉華,2003:143)。

本文在結合「球體國家」與「第三憲法」的基礎上,提出「兩岸 治理」理論,並以作為「後 ECFA」時期的兩岸政治定位。本文認為,

基於「兩會模式」已取得成效,以及兩岸「第三社會」的形成,已為 兩岸「沒有政府的治理」提供了條件。「兩岸治理」分為兩大範疇:

一般性日常治理(傳統治理)和「特殊性風險治理」(非傳統治理);「治 理政體」一方面補充「政府主導─官僚負責」治理機制的缺陷,一方面 加深與增厚兩岸和平發展的內涵與進程,是「後 ECFA」時期兩岸政治 關係發展的核心與主軸。

在「後 ECFA 時代的兩岸政治關係」此一主題的資料處理上,主 要採用非實驗性的「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為主,在相關文 獻資料的蒐集上,基於兩岸相同文化的研究優勢,本研究主要仍以中 文學術專門著作、期刊論文、中國大陸出版的書籍、期刊以及臺、港、

中出版報紙等為主,外國文獻與國外網站資料為輔,經藉由兩岸官方

與長期、專精學者的文獻論述分析,以結合理論與實務為出發點,運 用「風險」、「統合」、「複合治理」等概念,說明兩岸應通過互助、互 信、互賴的治理合作模式,建立「兩岸統合治理」的新思維和新作為。

在文檔中 後ECFA時代的兩岸政治關係 (頁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