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理論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首先以 Pierre Bourdieu 提出的「意見場域」為主要的理論背景,將台灣 發展醫療旅遊此一為人爭論的議題作為意見場域的浮現。再者,回顧既有國內外 研究醫療旅遊主題的論述文獻,發現國內文獻之缺乏、而國際文獻從報紙、電視 等(相對而言較為大眾所接觸的)媒體論述進行探究,是較為相關的取徑;依循 Bourdieu 的理路,媒體可作為一處鬥爭的場域:媒體機構當中的權力競逐形塑了 呈現於閱聽大眾的內容;據此,本研究亦將回顧該等探討醫療旅遊如何被媒體論 述及論述形貌之流變的研究旨趣與發現。藉由探看國際此等相關研究,有助於本 研究後續從論述層次的相互比較中,凸顯台灣脈絡特質,例如哪些是尚未浮現於 台灣相關論述的面向、哪些是相較被強調的面向等。

第三,回顧台灣既有關於醫療旅遊的文獻;此方面的文獻對本研究有兩種功 能:一方面是作為相關文獻檢閱,另一方面也幫助了解該文獻本身作為一種論述,

它們(一定程度地作為學院中的知識)傳達了甚麼訊息,如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 的預設與研究目的為何、使用了何種探詢方法及提出何種建議;這些訊息是否隨 著時間進程而變化等;更有甚者,在可確認的範圍內嘗試點出,此些台灣在地文 獻之撰寫者及其指導者當中,有部分實則(在廣泛定義下)本身背景即與此相關 發展有直接的關聯,從而顯現了這些學院知識論述得再生產與進一步支持該等論 述者的正當性。進一步將作為論述的台灣既有文獻與國際相關研究進行比較,發 現上述台灣既有研究論述與其他醫療服務提供國之媒體論述傾向雖未完全一致 但相去不遠,皆以市場發展為主要論述內涵,而有別於醫療旅遊病人輸出國之媒 體從病人立場出發的論述傾向。最後提點本研究與台灣既有研究在預設立場上的 差異以及循此而來的本研究取向和特點。

第一節 理論背景

針對這樣一處「存在各種論述爭辯」、關乎行動者必須賦予自身行動正當性 的論述戰場,我們可以藉由 Bourdieu(2000、宋偉航譯 2009)提出的意見場域

(field of opinion)作為理論背景。意見場域,是一處「互作競爭的論述正面交 鋒的所在——其中的政治實相,可能作公開宣揚,也可能始終隱藏在信仰或哲學 對比的偽裝下(Bourdieu 2000、宋偉航譯 2009:334)」。其凸顯了一個「常識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界」的相生存在。常識世界是一個「本然如此,毋須多言,不必質疑」之主觀上

「不證自明」的世界——這是一個不作討論、不作爭辯、將客觀結構視為理所當 然的俗見(doxa)宇域。Bourdieu 認為,「這裡面根本就沒人知道還有正當性這 個問題(Bourdieu 2000、宋偉航譯 2009:333)」,換言之,在俗見的宇域中,是 人們對既有宇宙秩序和政治秩序之任意性的誤認,而導致人們承認其中的正當性 是「絕對」的。俗見的實相,「只有循否定的途徑,建立起意見場域,才會充分 顯現出來(Bourdieu 2000、宋偉航譯 2009:334)」。亦即,將俗見顯露出來,唯 有當發生「危機」,致使主觀結構與客觀結構之間原先存有的契合被打破,對於 俗見的質疑才可能發生。此時,原來被誤認進而被承認的絕對正當性被問題化,

意見場域中的不同團體「因為聲稱握有正當性而發生衝突(Bourdieu 2000、宋偉 航譯 2009:334)」——亦言之,不同團體在當中對正當性進行競逐,而進入了 一處「言說」或是「爭辯」的宇域(如圖 1)。

圖 1 對比於俗見宇域之意見場域示意圖

資料來源:轉引自 Bourdieu(2000、宋偉航譯 2007:334)。

行動者或團體在場域中的位置,係藉著其擁有的各類資本如經濟資本、文化 資本(包含各種正當性知識)、社會資本(即人們之間有價值的社會關係)與象 徵資本(來自於人們的榮譽和聲望)等類型的量和比重而決定( Ritzer and Goodman 2004、柯朝欽、鄭祖邦、陳巨擘譯 2007:284-285)。配有各種資本的

不做討論(爭 辯)的宇域

言說(或爭辯)的宇域 異

正 統 意見

俗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行動者即在場域中以策略(strategies)來「保證或改善他們在場域中的位置,並 強加一種對他們自身的產物最有利的等級化原則(principle of hierarchization)

(Bourdieu and Wacquant 1992: 101;Bourdieu and Wacquant 1992、李猛、李康譯 2004:139-140)」。這裡所稱的策略,並非如 Coleman(1986)所謂「對已經過 計算的目標」進行的「有意圖、預先計畫好的追求」(Wacquant 1992: 25;Bourdieu and Wacquant 1992、李猛、李康譯 2004:27),而是具客觀取向之「行動方式」

(lines of action)的積極部署——「這些客觀趨向的『行動方式』乃是對規律性 的遵從,對連貫一致且能在社會中被理解的模式的形塑,哪怕它們並未遵循有意 識的規則,也未致力於完成由某位策略家安排的事先考慮的目標(Wacquant 1992:

25;Bourdieu and Wacquant 1992、李猛、李康譯 2004:27)」。直言之,Bourdieu 拒絕的是「將個人的自願選擇意識作為行動動力的意識哲學的目的論(Wacquant 1992: 25;Bourdieu and Wacquant 1992、李猛、李康譯 2004:27)」。據此,行動 者的策略取決於其在場域中的位置,也取決於行動者對該場域的認知——然而,

行動者的認知又是從「該場域中某個位置點出發」所採取的視角(Bourdieu and Wacquant 1992: 101;Bourdieu and Wacquant 1992、李猛、李康譯 2004:139-140)。 依循著存在支配與臣屬之分的階級社會討論理路,Bourdieu 指出,在俗見宇 域中,臣屬階級「不得不承認居主位的類別具有正當性(Bourdieu 2000、宋偉航 譯 2009:327)」而向其稱臣,以確保「將最不利此臣屬分類之效應抵銷」,並「轉 而加以利用」(Bourdieu 2000、宋偉航譯 2009:327)。然而,當發生「文化接觸」, 或是階級分化致使產生政治與經濟危機時,即可能形成支配階級與臣屬階級之間 競爭俗見場域和意見場域之間分界的局勢,亦即形成了奪取「分類體系的支配權」

局勢。如此一來,對既屬支配地位的階級而言,如要維持即將被打破的俗見與意 見場域之間的分界線,他們必須「維持俗見的完整,或者略退一步,改以未必完 美的正統(orthodoxy)來替代(Bourdieu 2000、宋偉航譯 2009:336)」;對既屬 臣屬地位的階級而言,則是要將過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任意性」一一條列明示。

這樣的任意性要完全地被揭露,必須建立在以下條件:

唯有在臣屬的階級擁有物質和象徵兩方面的資源,可以拒絕再製社會結 構的邏輯結構硬套在他們身上對「真實」的界定(也就是權力關係的狀 態),同時掙脫此一界定套在他們身上的(制度化或內化的)箝制,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就是在社會分類成為階級鬥爭的目標和工具的時候,支配型分類法內含 的任意性原則才會露出原形,這時,也才有必要以有意識的系統化和明 白的合理化,從俗見朝正統推進。(Bourdieu 2000、宋偉航譯 2009:336)

正統僅存在於與之對比相生的異端(heterodoxy)當中。透過兩者的相互對 比,使兩造皆「知道或承認可能有不同或敵對的信念存在(Bourdieu 2000、宋偉 航譯 2009:327)」。異端論述的力量來自於其「將未曾形諸言語的經驗予以客觀 化(Bourdieu 2000、宋偉航譯 2009:338)」的能力,即是讓正統知道或承認「有 其它具競爭力的可能性」存在,亦即讓「選擇」成為可能,揭露那些「所有未被 選擇」的存在可能性。

在 Bourdieu 的討論中可看到,他將正統與異端視為彼此「相生相剋」的關 係;不僅如此,把持或者要維護著「正統」的階級,是那一「即存」的支配階級——

這種「純正(straight)」或謂「矯正過的(straightened)」意見,雖然「從未完全 成功過」,但其目的即在於「回復俗見純淨的原初狀態(Bourdieu 2000、宋偉航 譯 2009:336)」,並將異端斥為「褻瀆」的一方。然而,經過正統打造的宇域與 過往被視為當然的俗見宇域兩者存在之意義,具有更深層的區別或言不同層次的 箝制:在正統的論述宇域裡,還存在著正確的右派(right)意見與錯的左派(left)

意見的「明白對比」。這樣的明白對比對於 Bourdieu 而言,不僅標示著,經過一 番正當性爭奪而型塑出正統(純正)/異端(褻瀆)的論述宇域,以及被視為理 所當然的俗見宇域兩者之間深層的箝制差異,這樣的明白對比對於 Bourdieu 而 言,也掩蓋了兩者之間的基本對比:

[將右派意見和左派意見配成明白的對比,]把可行論述的宇域橫加劃 上界線,不管正當與否、也不管是委婉語還是褻瀆,進而掩蓋了可以說、

進而就是可以想的宇域,和理所當然的宇域這兩方面的基本對比。

(Bourdieu 2000、宋偉航譯 2009:337;粗體為原文所強調)

依循 Bourdieu 的討論而回到台灣發展醫療服務國際化的爭辯來看,可以說,

此議題已經使得一處意見場域成形,也凸顯出存在一處過往被視為當然的俗見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域;這樣一處意見場域當中,各個團體或行動者依循著自身持具的正當性而產生 衝突。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藉由分析各個行動者的論述,一方面梳理他們正當 化自身意見、以保證或改善他們在場域中所處位置的策略,另一方面擷取出那些 過往被視為當然、而今備受質疑的俗見;退一步而言,即是據此了解各個行動者 如何進行俗見宇域和意見場域之間的劃界工作,並在意見場域當中,如何透過區 分正確/錯誤的論述,以爭奪自身作為正統意見的支配地位、同時將自身以外的 意見斥為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