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分析策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訪談以上人員之原因各異,並採開放式提問方式:針對 H1,主要在了解所 任職的醫院發展國際醫療服務之當時狀況,例如該院發展原因與意願、發展措施、

當時已服務之對象來源與服務項目、推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對台灣整體相關發 展的看法。針對 G1 與 G2,主要在了解該小組作為統籌單位在此政府計畫中所 扮演的角色以及遇到的困難。同時,由於擔任該組織高階主管的 G1 本身即是促 成此項政府計畫成形的主要人物,因此亦針對此部分了解當初發展該項計畫之成 因與構想。H2 在受訪時為所任職之醫院的國際醫療相關事務顧問(現為中國大 陸某新設台資醫院院長),主要職責為協助中國大陸醫院通過 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國際醫院認證,亦即主要在該醫院中從事醫院管理服 務輸出之事項,然因 H2 曾於台灣公立、財團法人等不同屬性醫院擔任院長和副 院長,亦具在中國大陸台資醫院擔任院長之經歷,熟稔兩岸醫療環境且具有豐富 經驗,因此本研究亦透過電話訪問了解 H2 對其任職醫院發展醫療旅遊及對台灣 整體發展醫療服務國際化之看法與觀察。在 S1 方面,由於該學校附設醫院及其 相關醫院皆參與在國際醫療服務當中;在該醫療體系於 2010 年中舉辦的相關人 才培訓課程中,S1 亦是講者之一。S1 過去長期投入國際衛生領域當中,對於國 外醫療環境亦有相當的了解,因此本研究亦據此請教 S1 在對比於國外醫療環境 下,對台灣發展醫療服務國際化之看法。H3 為任職醫院的醫療單位高階主管,

了解該醫院現況;據此,本研究請教 H3 對於該醫院在既有現況下發展國際醫療 服務的看法。P1 為民間某醫療改革相關團體的重要成員,該團體在此議題上有 長期的關注,並亦曾做為利害關係人受邀至公聽會、聽證會發表意見。因此請教 P1 的相關看法,同時亦據以回顧和比較該團體自往至今之論述一致性。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分析策略

針對次級資料進行蒐集與分析,以及經由深度訪談所得到的資料略具不同的 研究意圖與探問層次:前者主要以論述分析探究行動者論述內涵和策略,後者則 是經由研究者依受訪者背景而觸發特定問題所引起的討論。然而兩者涉及之內涵 本身並非完全不相關;因此在研究設計上主要將兩者分別論之,但仍會視情況將 出自兩方的資訊作相互補充與參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就次級資料的分析策略方面,有鑑於那些具有反映與形構等雙重作用、於不 同時空出現的論述,總是有與之對應的既定社會實踐,據此,後續在分析各個行 動者論述時,亦將同時了解此作為產業發展的醫療旅遊在不同時序中的發展形貌 與過程。由於醫療服務國際化是作為政策由政府帶頭發展,因此,後續將首先以 本研究選取之 4 篇於 2007 年推展醫療服務國際化旗艦計畫脈絡下所出現的《台 灣經濟論衡》文章作為探究的起始點,了解相關推動者如何論述其推動正當性,

與此同時回溯與該論述對應之既定社會實踐內涵。後續的發展形貌與過程,亦將 在本研究接下來依時序探究那些於報紙媒體所蒐集的文本、三份會議紀錄、論壇 演講等次級資料時做一併的處理與呈現,以達本研究在探查該等相關行動者之論 述及其流變/不變時,同時了解台灣醫療旅遊在不同時序中的發展形貌與過程此 目的。在深度訪談方面,後續分析策略著重探看此些背景各異之受訪者對於台灣 發展醫療服務國際化的看法;同時,本研究亦將嘗試透過受訪者的陳述,分析受 訪者表達其看法時所具有之某些被其視為理所當然的預設。

以下為本研究針對蒐集的次級資料中每篇文章、演講/講話之論述結構的分 析策略:

(1)論述者是誰,其身分為何?

(2)論述者為何要寫這篇文章/發表這個演講(講話)?

1 他的主要訴求是甚麼(標題)?

2 他如何開頭,亦即,他將自身論述放置/關聯到甚麼樣的情境中?

(3)論述者如何呈現他的訴求?

1 他認為該訴求所對應的問題是甚麼,亦即,他認為有哪些問題必須被解決?

2 為什麼他認為這個問題是重要的(或是,若他是為了要回應另一人的論述,則 他何以認為做這樣的回應是重要的),這個問題關乎到甚麼層面的旨趣?例如從 國家整體層次考量(向外的國與國態勢[如競爭、合作、外交、援助、國家形象 等]、向內的國民之間旨趣的連結[如與全民健保制度的雙贏或排擠等關係、人 才與就業問題]);從個別業者(如醫院、旅行業者等)和/或個別病人(醫療使 用者或醫療消費者)利弊考量;從醫療行為本身考量(如其非營利的本質或/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仍有可營利的成分);其他面向。

3 若同時講述多重層面,則各層面在其論述中的次序與輕重緩急為何?例如,哪 些層面置於開頭、哪些層面置於結尾;哪些層面的主張透過如「必然」、「必須」、

「必要」、「更」、「應該要」、「簡直」、「極少」、「一直」、「從未」等、「驚嘆號」

或「反詰語氣」的添入而被加強、哪些層面的主張透過如「似乎」、「應該不會」、

「應該能」等委婉語氣的添入而表現得較有可議空間?

(4)論述如何做結

1 如果有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則論述者的解決方案內容為何?若無提出解決問 題的方案,則論述者如何再次重申所提問題的重要性?

2 是否有呼籲的對象,若有,則他向誰呼籲(被呼籲的對象屬性為何,是否有精 確的對象或是模糊指涉)?他是否引用了其他資料來源來做為借鏡(增加他提出 該解決方案的正當性),若是,則其資料來源及其屬性為何(引用某國/某組織 提供的數據、引用某人的話、未具體指出引用出處等)?

經過上述架構分析了每篇文章、演講/講話的論述結構後,接下來探查那些 重複出現之行動者的論述結構,是否隨著時間進程和論述平台屬性之不同而變化 或不變。

除了探查同一人的論述結構變化外,本研究亦將比較,當不同行動者之間實 際發生相互辯駁的情境時,他們相互論辯的內涵為何,在論述結構上存在何種異 同。此外,此種論辯的論述結構中亦包含了標的辯論對象的成分,因此亦將探查 他們如何重新詮釋對方的訴求、指出對方訴求如何與自己主張存在異同,甚至指 出對方主張具有何種偏誤或錯誤,與此同時重申/堅持己見、對己主張進行重新 詮釋,或是增加自己主張的寬鬆性。

探究了上述論述層面後,為回應本研究於文獻回顧已大抵了解台灣既有研究 傾向以及部分研究者身分之於國際醫療服務發展的關連,本研究希望進一步在可 行範圍內探究當中各個研究者之間的引用概況,以此反映台灣學術領域生產醫療 服務國際化之相關知識論述的結構面貌,同時藉此抽取分析次級資料的面向。如 同蘇國賢(2004:140)所言:「由於實際的文獻引用模式同時展現了文獻在知

以下幾點(參考自蘇國賢 2004:143):(1)作者撰寫此主題之文章篇數;(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論文指導者指導該主題之學位論文次數;(3)該文引用它文次數;(4)該文被引 次數;(5)自引(self-citation)次數;(6)學位論文所屬學校系所;(7)期刊論 文作者現職單位。可以預見的是,越早完成之文章被引用可能性越高;越是長期 投入此領域者,其撰寫篇數、自引次數,或指導論文寫作次數之可能性亦越大。

60就本研究旨趣而言,探究上述面向得了解各篇論述之間的引用關係,從而發現 相關知識再生產體系以及隱含於其中的權力與聲譽結構,藉此一定程度衡量場域 中行動者所擁有的象徵資本與文化資本,以彰顯行動者論述正當性之依據。

分析結果發現,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兩篇論文,即為由時任中經院董事長的柯 承恩指導張紫薇(2006)就讀台大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高階公共管理組碩士班 時所撰寫的《台灣觀光醫療產業策略評估-以價值創新為基礎-》(被本研究探 看之行動者中的 49 位直接引用),以及長期任職於政府部門的黃月芬61(2006)

於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撰寫之碩士學位論文《台灣發展醫療觀光之可行 性研究》(被本研究探看之行動者中的 56 位直接引用)。如文獻回顧所述,張 紫薇(2006)與黃月芬(2006)皆將醫療觀光/觀光醫療視為具有市場發展潛力 之事業,與政府 2006 年提出之產業發展套案同年,完成對政策決策者、醫療院 所經營者、觀光業及一般消費者等進行初步了解以訂定發展策略。這兩篇論文亦 曾為政府部門所引用。在經建會於 2006 年推出產業發展套案時所發布的新聞稿

〈掌握全球觀光醫療服務產業新商機〉當中,即引用張文關於「台灣與亞洲主要 國家發展觀光醫療之相對優勢」,以作為支持該新聞稿中談及「台灣發展觀光醫 療服務前景樂觀可期」的證據。規劃醫療服務國際化旗艦計畫之衛生署參事蔡素 玲(2007)亦於經建會發行刊物《台灣經濟論衡》撰寫的文章〈讓顧客走進來 醫 療走出去〉中引用兩者論文。其中,蔡素玲在比較台大醫院和外國醫院之國際醫 療價格時,即明確引用黃月芬文中蒐集的數據,據以呼籲發展不同的醫療項目需 搭配不同的業者異業結盟,以和各國競爭客源。

60 但亦存在其他如取得該文章的難易度(是否於網路公開全文)等可能影響引用概況的因素。

60 但亦存在其他如取得該文章的難易度(是否於網路公開全文)等可能影響引用概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