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展或不發展?國際醫療服務的發展定位與意義競逐

第四章 研究分析

第一節 發展或不發展?國際醫療服務的發展定位與意義競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第四章 研究分析

本章將以意見場域為理論背景,探看台灣發展醫療旅遊/國際醫療服務的過 程中,相關行動者如何正當化自身持具之立場,在其正當化自身立場的同時又反 映了何種為其視為當然之預設。本章依照有關國際醫療服務的政府主要推動計畫 時程和論辯的主要議題兩者,將所探看的發展時間分為三時期,分別為:(1)關 於醫療服務國際化是否應該發展以及如何發展的討論;(2)行政院核定以公司化、

專區化作為主要發展方向所引發的論辯;(3)國際醫療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之後 的實體專區發展模式所引發的論述競逐。

以下所揭示的將不同於台灣多數既有研究傾向在預設立場下歌頌/譴責相 關發展、或是在存有此發展為必然/不必然之預設立場而去脈絡地平行羅列發展 帶來的利與弊;而是著眼於行動者據以保證或改善他們在意見場域中所處位置的 論述策略類型。在 Bourdieu 的重新定義下,策略所體現的將不僅指涉行動者有 意識的行動,更同時強調行動者所坐落的場域本身對於行動者認知的形塑;從另 一角度言之,著眼於策略類型得在了解行動者如何正當化自身立場的同時了解那 些為之視為當然的預設。本章將在兼顧時間進程的原則上指出,不僅在各時期之 間呈現著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行動者論述策略,在各時期裡亦存在各方論述者 之間或同或異的預設基礎。藉著刻劃整體發展過程中的各式策略及其變化,本章 將據此探索各論述者之間如何召喚、排除彼此,以尋求各方未來溝通的基準。

第一節 發展或不發展?國際醫療服務的發展定位與意義競逐

本節所探究的時間為自 2007 年 7 月 11 日行政院通過「醫療服務國際化旗艦 計畫」開始至行政院通過「醫療服務國際化行動計畫」的 2010 年 6 月 18 日;於 此時期,論辯議題主要聚焦於國際醫療服務是否發展的正當性;在所整理及分析 的 11 種論述競逐策略中,將可看見持具各種立場的各個行動者如何藉由各種分 類的自然化來詮釋「國際醫療」的發展意義與定位;分類的提出本身亦同時彰顯 出那些為行動者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預設。藉由此基本預設的探看,本節將揭示,

那些看似傾向支持發展者之間如何存在差異,以及看似傾向反對發展者之間又如 何存在差異,更進一步的,那些看似屬於正反兩方的行動者之間又如何存在共同 持具的預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一、策略一:自然化醫療服務之國際與產業屬性——必然的世界潮流作為前提 有別於過往服務對象同樣為國際病患的國際醫療援助或是零星個案的國際 人士醫療服務,在 2007 年由產官學界共同擘劃、旨在發展為一新興產業的「醫 療服務國際化」,必須在以下三個相互關聯的面向作出正當化此發展的論述,分 別為:醫療服務本身如何具有「產業化」和「國際化」的屬性與隨之而來的推動 內涵說明、推動部會/單位的角色定位,以及推動的時間點。

可以發現,如同既有多數研究將「醫療旅遊產業」視為必然發生而具普遍性 的「必然趨勢」與「世界趨勢」,是分別作為產官學界代表的吳明彥、蔡素玲、

黃美純及柯承恩等人合理化台灣發展此項產業的共同特徵。其中,蔡素玲和柯承 恩進一步透過將所要發展之「吸引外國人來台就醫」的醫療服務類型融入到既有 類屬當中,據以正當化醫療服務的「產業化」和「國際化」屬性。

首先,行動者強調醫療服務在產業結構中係屬服務業分類項目,在服務業已 是當前台灣經濟發展主流的時刻、且相比於美國,發現台灣醫療產業還有很大的 發展空間等脈絡下,提出台灣醫療服務具有增加產值的潛能(蔡素玲 2007:17;

柯承恩 2007:39)。延續此論述脈絡,時任衛生署參事的蔡素玲(2007:18)進 一步逕以「產業生命週期理論」和「供給」、「需求」等語彙,一方面凸顯台灣醫 療服務「理所當然地」可被視為產業,另一方面以此理論為根基,強化「台灣醫 療服務產業尋找創新經營模式」在當前時刻的正面意義和必要性:

套用產業生命週期理論,台灣醫療服務產業處於成熟階段,具有成本效 率之高品質服務,雖供應面尚有餘裕,惟國內市場需求漸趨飽和。為避 免成熟產業面臨進入衰退產業的困境,成熟產業基於技術變動趨緩的特 徵,更需要在差異化中於功能、品牌形象、通路、搭售方式等方面尋找 新的獨特途徑,此種新的經營模式即所謂的「策略創新」。醫療服務產 業亦然,如何在行銷、產品設計、顧客服務模式和組織、流程再造等方 面進行創新?是一個新的課題。(蔡素玲 2007:18)

相較於蔡素玲持續從產業相關的經濟理論論證醫療服務國際化具有產業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新之意義,柯承恩則是在強調此發展屬於服務業之後,進一步將此發展類比於收 費雖高、但仍受學界推崇的哈佛大學教育事業,認為當中還蘊含著與經營一般產 業迥異的社會意涵,而不只是作為一門生意在經營:

而讓國際病人來台灣看病,是創造一種生命關懷與價值,跟經營一般產 業,有很不同的社會意涵,就像教育,以國際有名的哈佛為例來說,因 具有無法取代的知識學習價值,雖然學費很高,還是備受學界推崇,就 不會只被視為一門生意,國際醫療也是一樣,必須有其核心技術跟理念,

才能讓國際病人感受到與眾不同的優質服務與口碑。(柯承恩 2007:41)

換言之,柯承恩不僅將國際醫療服務融入到既有的「產業」類屬當中,亦透 過將之類比於早已向全球招生、具有「國際化」先例的教育事業,使得其在強調 了醫療服務的產業化屬性後,仍保留了醫療服務產業不同於一般產業的正面社會 價值。而就醫療服務的「國際化」屬性此面向而言,蔡素玲(2007:20)則是將

「醫療服務國際化」定位為屬於「臨床醫療國際學術交流、國際醫療衛生人才交 流與訓練、國際衛生參與醫療外交援助、國際疫病共同防治、與生醫產業國際化」

等早已具有國際交流屬性之「醫療國際化」的一環,勾勒台灣醫療服務早已具有 朝國際化發展的屬性或潛力。如此一來,醫療服務國際化所蘊含的醫療服務「產 業化」和「國際化」屬性即藉由行動者論述而「成為」既有類別之一環,使得發 展舉措變得是「理所當然」或是屬於一種「自然」的發展方向。

雖然如此,醫療服務國際化當中蘊含著「從產業觀點構思醫療服務」的意義,

對於台灣醫療服務領域的主管機關而言仍是個從未出現於腦海中的新構想:

我國社會一向是高度的自由經濟體制,然而由於醫療服務的特性,我國 醫療服務二、三十年來均以計畫經濟為指導原則,1995 年全民健康保 險實施使台灣的醫療體制更具社會主義面貌。如今,依行政院三年衝刺 計畫-產業升級套案總體規劃,要以產業的觀點,跳脫原來的思維框架,

去思考如何增加醫療服務產值,對主管機關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蔡素玲 2007: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此發展對主管機關所帶來的思維衝突(社會主義的醫療體制面貌 vs. 刺激醫 療服務產值提升),亦展現在受訪者 G1 回憶當時開始發展醫療服務國際化之初,

主管機關是如何對於醫療旅遊一詞感到陌生甚至驚恐;這也部分解釋了此計畫由 產官學界共同規劃的原因:

[之所以發展醫療服務國際化的原因]一個是台灣 GDP 都已經完蛋啦,

只能靠服務業,那服務業裡面就是醫療最有競爭力啊。再來是看到新加 坡跟那個...那時候是蔡英文當副院長的時候,看到新加坡...ㄟ印度成功 啊,那下一個條子給衛生署,那衛生署嚇死了,衛生署說我從來沒聽過 medical travel(醫療旅遊)這個名稱,後來找到我,因為我已經有研究 兩年了。我才給 proposal 的。那時候才半[年],叫我六個月寫一個 feasibility study(可行性研究)給政府。後來才成立這個專案一直推動 這樣。(受訪者 G1 2013/5/2)

衛生署之所以對醫療旅遊感到陌生甚至驚恐,係由於其從來是以維護全體國 民健康為主要任務64。因此當部會討論之後,認為「醫療由衛生署主管,所以就 由衛生署來擔任主要執行單位(受訪者 G2 2013/5/2)」時,可以看到醫療旅遊所 蘊含的醫療服務產業化思維以及服務對象擴及至非本國人士此兩面向,似乎與衛 生署過往扮演的角色產生矛盾。如此一來,身為衛生署官員,蔡素玲又如何論述 其所屬單位在這當中的角色定位?

二、策略二:在促進經濟為目的下進行角色定位——「與照顧國人健康之關係」

作為定位依據

通過蔡素玲的論述可看到,為了顯示衛生署同時擔負本國國民健康責無旁貸 的使命與醫療服務國際化的發展使命,在這篇主要介紹醫療服務國際化的文章中,

蔡素玲係站在「台灣整體醫療產業增加產值」來著眼,並循此而將醫療服務國際 化視為一種「醫療服務產業升級創新策略(蔡素玲 2007:18)」,以 W. Chan Kim

64 參見衛福部網站簡介使命與願景。

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DM1_P.aspx?f_list_no=5&fod_list_no=0&doc_no=510。取用 日期:2014 年 7 月 2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和 Renee Mauborgne 提出的「藍海策略」作為思維邏輯,一方面以「創新」此種 具正面意涵的詞彙來看待國際醫療服務,另一方面藉由藍海策略當中所分梳的顧 客類型來交代本國國民如何首先為衛生署所考量,以化解衛生署在當中面臨的角

和 Renee Mauborgne 提出的「藍海策略」作為思維邏輯,一方面以「創新」此種 具正面意涵的詞彙來看待國際醫療服務,另一方面藉由藍海策略當中所分梳的顧 客類型來交代本國國民如何首先為衛生署所考量,以化解衛生署在當中面臨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