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理論與文獻探討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理論與文獻探討

本研究係以環保署為個案,對其組織與人力狀況,及其人力流動進行研究,

以下謹就相關議題之理論與現有文獻研究加以整理探討,以作為本研究參考與改 進之依據。

壹、需求理論

國內外文獻探討影響個人工作績效的因素時,除了工作能力之外,常以個人 動機為焦點切入分析。動機為決定行為最主要因素之一,人為了滿足某種慾望需 求,以致產生動機,進而引發行為。常見的需求理論有Maslow(1954)的需求 層次理論、McClelland(1961)的「三需求理論」、Herzberg(1968)的「雙因 子理論」及Alderfer(1969)的ERG理論。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

亦是研究組織激勵(motivation)時應用最廣泛的理論。3其提出個體成長的內在 動力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 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 界。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六個)層次,由低到高,並分別提出 激勵措施,其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人是一種追求完全需求的動物。」人的 行為受到各種需求的控制,人類的需求是以層次的形式出現的,由低級的需求開 始,逐級向上發展到高級層次的需求。需求各層次,不是一種剛性的結構,所謂 層次,並沒有截然的界限,層次與層次之間是相互疊合,互相交叉的,隨著某一 項需要的強度逐漸降低,另一項需要將逐漸上升。此外,可能有些人的需要始終 維持在較低的層次上,而沒有向上一層次發展的機會。各項需要的先後順序,不 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即使兩個行業相同的人,也並不見得有同樣需要,正所謂世

3參見教育部教育百科網站,網址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9%A6%AC%E6%96%AF%E6%B4%9B%E9%9C%

80%E6%B1%82%E5%B1%A4%E6%AC%A1%E7%90%86%E8%AB%96,2016 年 5 月 11 日查詢。

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葉子。當一組需要得到滿足時,這組需要就不再成為激勵因 素。因此,若想要達到激勵的目的,則必須瞭解目前的需求是在哪一層級,然後 設法滿足該層級的需求。

需求層次理論被廣泛地運用在組織之中,根據其理論,組織必須使用許多不 同的激勵因素來激發不同需求層級員工的行為與績效。依該理論人類的需要分為 六大類,與其相對應之激勵措施分別是:

(一)生理需求:人類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如飢餓及口渴等,運用於工作上即 是使員工吃飽穿暖之需要。

激勵措施: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給予更多的業餘時間和工間休息、

提高福利待遇。

(二)安全需求:追求安全、不受身理或心理侵害之 需求,運用於工作上即指 組織應保障員工工作不受剝奪威脅, 使其得以安心工作。

激勵措施:強調規章制度、職業保障、福利待遇,並保護員工不致失業,

提供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避免員工收到雙重的指令而混亂。

(三)社會需求:如親情、友情等社交需求,運用於工作上即是與同仁間的和睦 相處的需要。

激勵措施: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支持與讚許員工尋找及建立和諧溫 馨的人際關係,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

(四)尊嚴需求:包括內在的尊重因素,如自尊心、自主權與成就感,及外在的 尊重因素,需求如身份地位、被人認同與受人重視。

激勵措施:公開獎勵和表揚,強調工作任務的艱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 超技巧,頒發榮譽獎章、在公司刊物發表文章表揚、優秀員工光榮榜。

(五)自我實現:心想事成的需求,包括自我成長、發揮個人潛能、及實踐理想 等需求。

激勵措施:設計工作時運用複雜情況的適應策略,給有特長的人委派特別 任務,在設計工作和執行計劃時為下級留有餘地。

(六)超自我實現:超自我實現(Over Actualization)是 Maslow 在晚期時,所 提出的一個理論。這是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 時,所出現短暫的「高峰經驗」,通常都是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或是完成 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通常都是出現在藝術家、或是 音樂家身上。例如: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的一股「忘我」的體 驗;又如藝術家在畫圖時,感受不到時間的消逝,他在畫圖的每一分鐘,

對他來說跟一秒一樣快,但每一秒卻活的比一個禮拜還充實。

這些需求排列由低而高循序漸進,較低需求獲得合理滿足後,人們才會開始 追求較高的階層,此時較高層次的需求才具有激勵的效果,故組織欲激勵員工首 先須掌握其需求狀態。

Alderfer(l969)針對Maslow所提出之基本需求再做修正,提出ERG理論(ERG Theory),E代表存在(Existense)、R代表關係(Relatedness)、G代表成長(Growth), 他認為需求沒有絕對優先之順序差別。存在指的是生理與物質方面的需求,此需 求對應於Maslow之生理及安全需求;關係需求則為環境中與他人的人際關係,

對個體而言,此需求是靠著與他人之間的情感與相互關懷而得到滿足,因此關係 需求大致對應於Maslow中尊嚴需求之外在尊重部分;至於成長需求係指尋求發 揮潛能,以促使自我發展的需求,此需求大致對應於Maslow中尊嚴需求之自尊 部分,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吳志仁,2009)。

ERG理論和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最大差異在於ERG理論認為各種需求 可以同時具有激勵作用及挫折-退化作用;需求越不滿足,越是引發個體去追求;

亦是高層次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會自動後退去尋求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例如當 關係需求不滿足時,個體會去追求存在需求,而當存在需求被滿足之後,個體即 再轉而追求關係需求的滿足,此時進步就產生了。

McClelland等人(1961)提出三需求理論如下:

(一)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成就需求是指超越別人,達成目標或 創造成功的需求。一個成就需求高的人,會比一般人更想把事情做好。他 們所追求的是可以獨自承擔責任且可以立刻得到績效回饋的工作,當其在 面對成功與失敗的機率各半時,他們會有最好的工作績效,因為如此才最 有機會感受到努力後的成就感與滿意感。

(二)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權力需求是指使他人改變行為,順從自己 的需求。高權力需求者喜歡控制和影響他人,偏好有競爭性和地位取向的 場合,重視權勢的獲得甚於高效能的工作內容。

(三)親和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親和需求是指追求友善,重視人際關係 的需求。高親和需求者追求友誼,喜歡合作的情況,較不喜歡競爭的場合,

並且希望和別人有彼此高度互相瞭解的關係。

McClelland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上述三種內在需求,只是需求之組 成及比重並不相同,且這三種需求並無層級關係(洪雪珍,2003)。

Herzberg等人(1968)以工作行為的觀點,研究工作滿意與需求的關係,他 們將滿意與不滿意的因素分為保健和激勵二因素,稱為雙因子理論(Two Factor Theory),又稱為激勵-保健理論。其理論要旨為:某些工作情況出現時,可以 使人感到滿意;但若不存在亦不會造成不滿意,如:成就感、認同感、工作內容 本身與職責等,此種因素稱之為激勵因素(Motivators),皆是屬於心理成長的 需求。相反的,某些工作情況消失時,將會造成不滿意,但其存在卻也不會讓員 工感到滿意,這種稱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其大多是與工作無直接關 係的環境因素,如:行政措施及人際關係等。從而可以得知,管理者若僅致力去 消除那些導致工作不滿意的因素,只能降低員工的不滿意而不能提升員工的滿意 度,如果我們想激勵員工努力工作,則必須將重點放在強調成就感、認同感及個 人成長等,讓員工能獲得充分的內在滿意(洪雪珍,2003)。Herzberg 認為激

勵因素滿足了創造性的需求,而保健因素則滿足了要求公平的需求,不良的外在 工作環境會令人感到不滿意,能讓員工感到滿意的則是工作的內在本質。此外,

Herzberg也提出工作豐富化能幫助滿足員工的高支配性需求,因而能增加激勵效 果,達到高水準的工作績效,其中工作豐富化是指在工作內容中建立更多的激勵 因子,例如:責任、成就感、認同和個人成長等,以豐富工作內容的做法。

從Maslow「需要層級理論」以觀,公務人員既需要尊榮感,也需要豐衣足 食的生理需求與安全感;從Herzberg「雙因子理論」以觀,公務人員會受到成就、

責任等滿意因素所激勵,但亦會不滿於監督、報酬等保健因素而沮喪消極。因此 對公務人員而言,如何強調公共服務事業的崇高、神聖及使命,激勵其認真工作,

追求更好的工作績效,除了以工作保障與福利、穩定收入等外在回饋角度分析,

近來有越來越多研究著重於內在回饋機制的探討(張鎧如等,2015)。例如李俊 達、黃朝盟(2010)探討公務人員「精神力」的研究發現,公務人員的工作表現 優異,相當程度上可歸因於公務人員在精神上充份追求自我實現、相信公務工作 具有不凡的意義與目的,以及希望能和同仁合作以成就公共服務事業,顯示出內 在回饋機制對於工作表現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以此論點,訓練主管機關在進 行基層公務人員的培訓工作時,應注重規劃開設精神力養成及發展的相關課程,

藉由培養個人對公務組織精神力的認知,了解個人的內在生命、工作意義以及群 體關係,相信除了有助於提高工作績效外,更能均衡公務人員的工作與家庭生

藉由培養個人對公務組織精神力的認知,了解個人的內在生命、工作意義以及群 體關係,相信除了有助於提高工作績效外,更能均衡公務人員的工作與家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