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由世第一法入見道

3. 瑜伽行派觀點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2

究。

3. 瑜伽行派觀點

(一) 異質的有漏法、無漏法

《成唯識論》明確展現出了對有漏法及無漏法異質的態度,在討論無漏種 為本有或熏生的問題時,其說

《成唯識論》卷 2:「若唯始起有為無漏,無因緣故,應不得生。有漏不應 為無漏種,勿無漏種生有漏故。許應諸佛有漏復生,善等應為不善等種。」

(T31,1585,8c15-17)

《成唯識論》不認可無漏種(有為無漏)是本始具有的,原因是其不可能 無因而生。有漏法不能是無漏種,因為如果「無漏種」是有漏法,而有漏法可 以生有漏法,則可以推倒出無漏種會產生有漏法的謬論。《成唯識論述記》認為 [76],這會造成有漏無漏互生的矛盾。因此會產生純為無漏法的佛會再次生起有 漏法,或者善法是不善法因的狀況。《成唯識論述記》在解釋此段時立量,

《成唯識論述記》卷 2:「此初無漏,許無因緣,亦有何妨。

答曰:『不然,佛說無一法非因緣生故。若無因生,便非釋種。立量云:汝 初無漏心,應無漏種為因緣生,體是有為無漏法故,如後無漏法。」(T43, 1830, 306c29-p307a4)

[76] 《成唯識論述記》卷 2:「若有漏生無漏,應無漏生有漏。許漏、無漏得相生故。」(T43.

1830. 306c26-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3

此論式可整理為

宗:初無漏心——無漏法——是因緣生;

因:初無漏心體為有為無漏法;

喻:如後無漏心。

通過論式,《成唯識論述記》很明確地表達了,由於初無漏心是有為法,所 以其必定為因緣生。和部派相似,《成唯識論》也選擇了「說分別部」作為了論 敵,並且進行了詳細地辯駁

《成唯識論》卷 2:「分別論者雖作是說:『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污 故,名為雜染,離煩惱時轉成無漏故,無漏法非無因生。』

而『心性』言彼說何義?

若說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諸法種子,以體前後無轉變故。

若即說心,應同數論,相雖轉變而體常一。惡、無記心又應是善,許則應 與信等相應,不許便應非善心體尚不名善,況是無漏。有漏善心既稱『雜染』, 如惡心等,性非無漏,故不應與無漏為因。勿善惡等,互為因故。

若有漏心性是無漏,應無漏心性是有漏,差別因緣不可得故。

又異生心若是無漏,則異生位無漏現行,應名聖者。若異生心性雖無漏,

而相有染,不名無漏。無斯過者,則心種子亦非無漏。」

(T31,1585,8c18-‧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4

9a7)

「分別論者」,依照《成唯識論述記》的看法[77],其為大眾、一說、說出 世、雞胤四個部派,它們主要是認為無漏法無因緣生。另外這裡也在破大乘中 認為無漏種純為新熏的看法。「分別論」認為,心性本凈,客塵所染,當離開煩 惱的時候,心性就自然轉為了無漏。這種看法其實就是認為,「心性」本身是無 漏的,當有漏客塵剝離後,無漏的本質就得到了彰顯。

《成唯識論》不認同這樣的看法,因此它從「心性」的定義上來對「分別 論者」進行了辯駁:(1)如果「心性」是「空」,「空」是常法,則不能變轉;

(2)如果「心性」就是指「心」本身,那這種看法和數論一樣,也就是認為體 為常一,而相可以轉變。如果這樣的話,那應該認可惡、無記和善等同,因為 三者體一。非善的心體尚且不能稱為是善,何況有漏要稱為無漏。即便是有漏 善心,也是「雜染」,當然也不能稱為無漏的因,就像善惡不能互為因一樣;

(3)如果有漏心性就等同於無漏的話,那無漏也就是有漏了,因為這種定義抹 滅了二者的差別;(4)如果異生的心是無漏,則等同聖者。如果說體是無漏,

相為有染,那就稱不上無漏。

透過《成唯識論》這段對「無漏本有」的辯駁,可以很明確地觀察到其認 為有漏法和無漏法具有嚴格的區別,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互相轉化的關係。

《成唯識論》中也有一些略微模糊的文段,文面似乎暗示了有漏生無漏,

例如

[77] 《成唯識論述記》卷 2:「諸邪分別皆名毘婆闍婆提,即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

因諍無漏無因緣,故今亦敘破。本即大乘唯說新熏心溷師等,名分別論。」(T43. 1830.

307a13-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5

《成唯識論》卷 7:「阿陀那識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下上死生相開 等故。有漏無間有無漏生,無漏定無生有漏者,鏡智起已,必無斷故,善與無 記相望亦然。」(T31,1585,40b15-18)

這裡的文脈是在說明各識在三界九地中作為等無間緣的交叉關係,而這一 文段是在說明第七識的情況。其中,提及無漏法必定無法生有漏法,因為大圓 鏡智已經生起,則決定不會再存在所斷品(詳如《佛地經論》所說[78]),類似 的關係就像善法和無記法,兩者不會有生的關係。不過「有漏無間有無漏生」

似乎暗示了有漏生無漏,但從上文中已經可以明顯看出《成唯識論》並不支持 有漏生無漏。這裡稍加細心觀察則可發現,在描述無漏無法生有漏時是「定無 生」,而描述有漏和無漏的關係時是「無間有……生」,後者應該主要是在強調 有漏法和無漏法生在時間序列上的關係,即相續中有漏法最末,無間(無有間 隔地)存在「無漏法的產生」。因此,這裡並非在說有漏法生無漏法,只是說明 無漏法的產生是在有漏法最末無間出現。

至此可以看出,《成唯識論》對有漏法、無漏法關係的觀點是較為「中道」

的看法。一方面它並不認為無漏法是無因緣的「本有」,另一方面它也不認為無 漏法是完全新生。總而言之,無漏法是因緣而生,但並不是由有漏法而生。這 也造成了《成唯識論》對「種姓」問題持有的特殊觀點,「種」有本有,也有新 熏。

[78] 《佛地經論》卷 3:「無漏種性無始本有,依異熟識生滅相續,發心已去,由外熏習漸漸增 長。大圓鏡智相應心品,金剛喻定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異熟識等。爾時方得最初現行 一切佛果無漏種子圓滿依附,盡未來際常無間斷。」(T26. 1530. 304a10-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6

(二) 本有、新熏的「種」

「種」並不是瑜伽行派新創立的名相,但在唯識的思想背景下,「種」的地 位被空前地提升。總體而言,「種」承載了「延續、連接」的功能。筆者認為,

這種功能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業」的方面,「業」的延續從部派開始一 直都存在諍論,詮釋「業」的載體為何,是部派理論差異的一個重要基底。瑜 伽行派以「種子」作為業的載體,結合第八識的詮釋,形成了「種子」藏、

熏、熟的理論。另一方面,「種子」承載了連接凡夫和聖者的作用,也就是起到 了解決「有漏法和無漏法異質」而引起的凡聖斷裂的問題。後者,將是筆者在 本節中主要討論的議題。

這裡《成唯識論》面臨的困難是:因為有漏法和無漏法不能互相轉換,所 以作為完全沒有無漏法的凡夫,如何能夠成為具備無漏法的聖者,兩者之間存 在著異質連接的困難。瑜伽行派對此大致分為了兩個基礎觀點:本有、新熏。

《成唯識論》在這部分討論的開始,提綱挈領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成唯識論》卷 2:「由此應信,有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無漏種,不由熏習法 爾成就,後勝進位熏令增長。無漏法起,以此為因。無漏起時復熏成種。有漏 法種類此應知。」(T31,1585,9a7-11)

這裡寥寥幾句,但卻含義豐富。首先,「有諸有情」暗示了,並不是所有的 有情,而是部分的有情。「無始時來有無漏種,不由熏習法爾成就」說明了部分 有情的無漏種從無始以來就自然存在。「後勝進位熏令增長」無漏種可以被熏 習,並且增長;這一方面說明了其可以熏、熟的特質,一方面也說明其是有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7

法。「無漏法起,以此為因。」這裡文面說明了無漏法是以無漏種為因而生;也 暗示了無漏法和無漏種並不等同,若是等同,則「無漏法起」以前已經存在了 無漏法。「無漏起時復熏成種。」這說明了,無漏法產生以後,又會熏習產生無 漏種。因為即使成就了無漏法,並非當生就會畢竟解脫,無論是大乘還是部 派,成為聖者到究竟解脫之間依然有很大距離。所以,這裡就解釋了聖者屢生 之間解脫的銜接問題。「有漏法種類此應知。」同樣地,有漏種也是無始以來就 存在,並且以此為因而產生有漏法;通過熏習,有漏法由變為種子,屢生傳 遞。

從這一段中可以讀出,

《成唯識論述記》對此段解讀為

《成唯識論述記》卷 2:「應信本有無漏種子,至解脫分善根已去,名勝進 位,但熏增長。復熏成種,謂入見道。且如無漏既有本有及與新熏,有漏法種 類此應悉。」(T43,1830,308a21-24)

這裡說明,無漏種在見道之前都僅是熏習增長,而從無漏法再次熏習為 種,則是入見道之後的狀況。結合論文本身的解讀,以一位凡夫為例:在見道 之前,凡夫的無漏種通過聽聞正法而熏習增長[79]。待種子現行生無漏法時,則 位見道,見道之後,無漏法又可以產生無漏種。因此以《成唯識論》而言,其 認為存在本有和新熏兩類無漏種。

[79] 《成唯識論》卷 2:「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說此 名聞熏習。」(T31. 1585. 9a15-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