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概念與環境教育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概念與環境教育內涵

任何一門學科的建構都遵循著相同的模式,課程目標是最先被擬定的,依序 才發展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學評量、課程評量等步驟,就因為是依 序發展的過程,故而每一個環節必然都與其他步驟環環相扣,有脈絡可依循。本 節企圖於釐清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概念與環境教育內涵三者的關係,並著墨於環 境教育概念,亦即環境教育內涵之文獻整理。

一、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概念與環境教育內涵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縮寫 UNESCO)在 1977 年時對環境教育給予定義為:「一種教育過 程,在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 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個別的或集體的解決 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王懋雯,1995)。由是可知,發展環境教育已然成為世 界各國面對或解決環境問題時的必經途徑(楊冠政、周儒,1993),我國當然無法 自外於「地球村」。隨著經濟與工業的突飛猛進,六○年代後的台灣也面臨著環境 品質日益惡化的趨勢,有鑑於此,政府於民國七十六年十月頒布了我國「現階段 環境保護政策綱領」,擬定出「提升環境品質、增進國民福祉」為國家環境保護 政策推動之宗旨,也冀望藉由「加強環境教育及研究發展」(第三章第九條)(行政 院環境保護署,1987)的手段來提升環境品質。

8

環境教育的發展與推動,乃期望能建立一般國民的環境知識、積極負責任的 態度與保護環境的技能,而此三個層面即Balzer (1972)所謂的環境教育內涵(引自 曾富生、吳詩都,1993)。為了使環境教育認知內容具體顯現出來,學者乃從事環 境教育概念的研究,並提出若干環境教育內涵的概念領域(曾富生、吳詩都),由 是可知,環境教育重要概念的釐清即為環境教育認知內涵之探討。Bousquet (1982)、Pella (1966)等學者認為,概念是引領科學性思考和產生知識的最基本元 素(楊冠政、周儒,1993),因此,楊冠政與周儒認為環境教育有關基本概念的辨 認與發展,應該是每一個國家發展環境教育之前最必須關切與達成的目標。更有 學者具體的指出環境教育課程的發展及教材的編訂應由各科環境教育概念分析 開始,有了概念圖便可據以發展課程、編訂教材及引導教學(林明瑞,1996),由 此可見,環境教育概念的分析與建構是落實環境教育很必須的手段。綜合上述的 探討,可知環境教育概念與環境教育內涵實為一體的兩種說詞,而外界多以「環 境教育概念」來表達環境教育實施之內涵。對環境教育概念的分析,實亦是對環 境教育內涵的探討,對其中任何一者之瞭解與分析是落實環境教育前的先備課 題,學齡前環境教育的紮根工作亦然。

二、環境教育概念的探討

承前所述,環境教育概念既然與環境教育的落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 於推動環境教育的工作中負有提綱挈領的角色,故此,究竟有哪些關鍵性的環境 教育概念是必須融入在推動環境教育的工作中?這些需要被傳遞的概念是否因 年齡而有所區別?這些重要的環境教育概念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嗎?再者,環境 教育概念的內涵也接續影響著對相關教材的分析,因此其探討不可謂不重要!

自 1960 年代以來,西方之環境教育學者對環境教育基本概念的發展早已投 注長足的努力(例如: Allman, 1972; Ballard, 1989; Brennan, 1986; Ronfeldt, 1969;

Roth, 1970; White, 1967; Wilson, 1980 ..等人)(引自晏涵文等,1991;楊冠政、周儒 1993),這些學者各自發展出至少一百項以上的環境教育概念,其中 Allman、Kopp

9

和Zufelt (1982) 針對小學課程所提出的 11 項主概念,124 項次概念最為國內研究 者所愛用或參考(林明瑞,1996;吳世霖,2003;晏涵文等;張路西等,1991)。

國內環境教育的發展雖起步較晚,但仍然有研究人員針對環境教育概念做不同的 探討,例如:周昌弘等(1991)以專家規劃的方式擬出環境教育概念;余興全(1984)、

許美瑞(1990)、張路西等、晏涵文等、蔡長添與湯清二(1990)、蔡瑞麟及蔡長添 (1991)、李啟文和蔡長添(1993)、岳美群和蔡長添(1993)、蕭瑞堂及賴進貴(2005) 則是以不同的方式參酌著國內外學者在環境教育上所提之概念,修正後使用;林 明瑞、劉惠元與黃瑞成(2005)則是針對所蒐集到有關環境教育概念的文獻分類比 較後,整理出五個經常被使用的概念;林明瑞(1996)則更是具體的篩選出適合我 國國民小學各科的環境教育概念來,以為編制課程的參考(詳見表1)。

聯合國UNESCO 曾表示,各國環境教育發展策略必須根據每個不同國家自 己的狀況,考慮其政治、經濟、文化等狀況而定(楊冠政,1998)。換言之,就是 各國環境教育的重點取向應有所不同,因此周昌宏等(1991)、楊冠政與周儒(1993) 咸認為「各國實有必要建立適合自己國家環境狀況的環境教育重要概念與領域」。 綜觀上述國內的文獻,這些研究中所使用的環境教育概念(詳見表 1),雖然最 多有多到二十六個概念,最少僅擬出四個概念,但誠如蔡瑞麟與蔡長添(1991)所 言,實質範疇不外乎生態(例如生態平衡、生態原理 )、資源(例如水資源、礦物 資源、能源、森林…)、污染(例如公害污染、噪音、廢物、有毒物質…)、環境倫 理、人口、保育問題等領域。深入思考,則會察覺這些概念僅是因應該篇研究需 求而擬出,而這些擬出的概念又多半參酌國外的研究報告,固然國外有許多學者 從事環境教育概念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也相當豐碩,但是,這些源自國外研究所 條列出的環境教育概念是否適合我國的環境現況?其次,這些概念是否互斥與周 延?再者,例如Allman 等(1982)擬出如此數目龐大的環境教育概念,對於課程的 規劃與編訂,甚至學習者而言,恐怕都是一大負擔;即便是由國內專家學者所研 擬出的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王鑫(1990)也認為仍有不完整的地方、應當是有

10

相當修訂與增補的空間的,因此,我國學者楊冠政及周儒遂嘗試由諸多中外學者 所擬出之「龐大數目」的環境教育概念中去建構一組適合我國環境教育的隱涵建 構,並再嘗試發展出一個簡易的模式,希望有助釐清我國環境教育的發展重點,

提供環境教育有關課程與教材發展上的參考(請參見表 2,圖 1)。在這個模式中可 知:「自然資源的保育」與「環境的經營與管理」的手段必須建基於「生態原理」

及人與環境頻繁的「互動與互賴」上,以永續發展理念妥善的運用自然資源,人 與環境的一切的互動應以尊重的「環境倫理」為依歸,對人口的多寡、資源的使 用做適當的調節與規範,始能確保「環境的承載量與生活品質」。環境中的問題 原本就是互相牽制或環環相扣的,因此楊、周兩位學者特別推薦此研究所得之環 境教育相關概念的建構模式正反映出這樣的特色與層次來,這六個環境教育概念 的關係明確與互斥,也正是其他相關研究所無法比擬的。這個模式中均衡的包含 有環境教育知識、態度與價值觀、行動等三個目標,也正是環境教育的內涵,不 致流於片面或偏頗。兩位學者並於研究建議中慎重推薦:「不論是任何年齡層的 環境教育教材、教學活動的發展,都可以這些建構作為關切與努力的起始點。」

綜上之文獻回顧,其一,可以發現這些環境教育的概念大多伴隨著某些實證 研究或教學需要而產生,國內外皆然(詳見表 1),因此概念之內涵也絕對是根據 背景之條件而調整,例如根據該課程的年齡層而擬出、根據該教材的性質而擬 出,唯一例外、沒有實證研究做襯托,真正為了編撰教材或推動環境教育而產生 的概念只有楊冠政與周儒(1993)所研擬出的「我國環境教育概念建構模式」,雖然 此組概念標榜著適合本土性與周延性,也極適合建構任何一個年齡層的教材,

但這麼多年來仍沒有任何一個實證研究願意使用它,這是頗值得玩味的;其二,

「生態」「資源」「污染」…等這些易見的環境教育概念較常出現在 2000 年前的 研究中,近期的研究(林明瑞等,2005;蕭瑞棠、賴進貴,2005)中則可見到諸 如「人文社經發展」「環境建康與生活」「永續發展」等概念的出現,是研究對象 與背景使然,或是環境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使然,有待進一步去了解。其三,雖

11

然蔡瑞麟與蔡長添(1991)認為這些概念多是依地區及政策之需求而訂定,但是研 究者認為受教對象的認知發展亦應是研擬環境教育概念的重要影響因素。

表1 環境教育概念相關研究

分析研究 1.參考 Allman,1972;余興全,1984;日本環境協會,

1986;Atchia,1988;再參照國內環境政策後歸納出分

1.修正 Allman,1972 發表之「小學課程環境保護教 育概念表」,將不適用於本國的項目稍做修正。

環境教育之內容分析 1.參考 Allman 等人,1976、日本環境協會,1986、

Atchia,1988 等人之內容為分析類目。共有「資源問題」

「人口問題」「污染問題」「保育評估」「倫理價值」等 五個概念。

13

and Sarabhai,1990;Silver & DeFrues,1990;WREEC,

1983;WREEC,1987 等人之研究結果。

李啟文

1.參酌 Allman 等人,1976、Atchia, 1988、晏涵文等 人,1991 之研究。

Burrus-Bammel,1988 等人之研究。

2.整理出「環境影響生物」「自然環境中的理化因素

14

圖 1 環境教育相關概念的建構模式(楊冠政、周儒,1993)

環境倫理 承載量與 生活品質 自然資源

的保育

環境的經 營與管理 互動與互賴

生態原理

表2 我國環境教育概念建構模式之內容

分 析 類 目 說 明

互動(Interaction)與 在整個環境中,生物、人類和社會各階層彼此間的行為都是相互影響 互賴(Interdependence) 、互相依存與互相依靠,因此必須對此種互動與互賴關係的特性有所瞭

解。

自然資源保育 人類社會及文化的發展與自然資源的關係非常密切,而自然資源有限,

(Resources Conservation) 人類應以永續發展的理念妥善運用自然資源。

環境倫理 人類是生態系中的一份子,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尊重地球和生活 (Environmental Ethics) 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的態度、行為與責任。

環境的經營與管理 人類的生活福祉有賴於對環境的妥善經營、管理與維護,以避免環境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受到破壞,並威脅影響後世子孫的生機。

環境的經營與管理 人類的生活福祉有賴於對環境的妥善經營、管理與維護,以避免環境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受到破壞,並威脅影響後世子孫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