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繪本與環境教育

繪本,實在是很神奇的東西,從0 歲到一百歲的人都喜愛,就算是小小、薄 薄的一本,裡面所蘊含的內容也可以既深且廣(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

2005)。好的繪本是用最美的圖畫來為孩子說故事,引領孩子輕輕鬆鬆進入故事的 世界,可以任意遨遊去到無法親身體驗的地方或情境,而得到無限的感動。以下 將就繪本的特徵與價值、環境教育實證研究等兩方面來論述。

ㄧ、繪本的特徵與價值

1986 年「國際兒童圖畫書評議會」的專家們對於「兒童讀物的未來」給予了 這麼一個歸納:『圖畫書是二十一世紀的兒童寵物和必備的精神糧食』(蘇振明,

2002)。繪本究竟有什麼魔力可以吸引兒童,成為他們的寵物與精神糧食呢?

郝廣才(1998)以為繪本之所以會吸引孩子有兩個原因,其一,繪本具有藝術 的圖像,完全超越不識文字的障礙,孩子可以用「圖畫」來「看」故事;其二則 在於繪本的表現型態上,是如此的親切易懂,且創作方式豐富有趣;徐素霞(2002) 認為圖畫書最大的特色是在它的「圖畫角色」;美術教育界的前輩蘇振明(2002) 根據他多年在這個領域的鑽研,他認為從十九世紀開始,「兒童本位」的觀念逐 漸在兒童教育中發酵,同時也引發了大批的兒童文學家和插畫家投入兒童讀物的 創作,發展至今,他認為凡是先進國家的優良兒童讀物必定都具備有「圖像性」、

「兒童性」、「教育性」、「藝術性」與「趣味性」這五種特質。兒童讀物的插畫家 洪義男(1996)認為兒童讀物的插畫不只要為文字做具體的注解,還要有設計圖畫 結構,彌補文字不足的認知,才能帶領孩子進入想像的天地。日本福音館館長松 居直認為「文字+圖畫=帶插畫的書」,而真正的兒童圖畫書應該是「文字×圖畫

=繪本」(1996a),也就是繪本是藉由文與圖來達成「書」之形式的一種綜合藝術 (河合隼雄等人,2005)。由此可知,繪本是一種插畫表現遠勝過文字表現的兒童 讀物,而且這些插畫必須經過精心設計、能與文字互相配合而不發生重複現象、

27

比文字更具說服力、能吸引孩子主動閱讀、故事內容圍繞在孩子生活周圍(即以孩 子為本位)、且具有藝術性等特性。

繪本可以輕鬆地讓孩子擁有大人想要傳授的觀念與知識(張耀水、張裕幸,

2007)。目前仍沉迷於繪本世界的日本報導文學作家柳田邦男對於閱讀繪本的觀感 是「我從每一則故事及每一個畫面、每一句話中找到了異於以往的深意與韻味」

(河合隼雄等人,2005)。的確,「圖畫書對孩子而言,沒有任何『用途』,不是拿 來當做教材,只是用來感受『快樂』的,所以一本圖畫書越有趣就越能深刻留在 記憶中。」這是松居直(1996b)對繪本的認知,也就是因為它可以完全讓孩子不設 防的享受快樂、留下深刻記憶,所以常被使用者賦予「教育性」的角色。

許多專家與研究人員都肯定繪本對兒童發展上的助益(林良,1976;郝廣才,

1998;張碧如 2003;曹俊彥,1988;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1994;蘇振明,

2002),譬如:在增加兒童的自我概念上、在協調人際關係上、在學習關愛別人上 或在建立良好道德規範上等。其中以王千倖(2004)針對大學生運用了繪本進行課 室管理主題教學的行動研究最為特別,由包含學生回饋等的資料顯示,讓王千倖 認為繪本可以發揮「寓教於樂」的特質,並也再次證明繪本的價值:繪本除了促 進兒童的發展外,對成人也能產生「教育」的功能。

「故事是生活的縮影,就如同地圖是城市的縮影,故事地圖不代表真實生 活,卻是探索心靈最好的指引」現任國立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的趙鏡中教授(2000) 曾如是說。繪本的藝術性圖像、內容的趣味與生活化、簡短甚至沒有文字的特質,

極易降低閱讀者的排斥與防衛心理,故事的情節若再和閱讀者的背景經驗相呼 應,讀者很容易就進入故事情境,產生投射作用,故事後的討論過程則更能建設 性的引領讀者自行找到走出困境的光明大道,這種運用圖書的理念與做法在諮商 輔導領域稱為「閱讀治療」或「讀物治療」(bibliotherapy),繪本也正是可以運用 的媒介之ㄧ(吳淑玲,2001)。

繪本的價值除了上述的兩種以外,還有另一種方興未艾的功能。許多老師,

28

尤其是小學老師(凌拂總策劃,2002),正打破「單一教材」、「智慧優先性」的迷 思(趙敬中,2000),呼應教改的主張及社會多元的傾向,運用繪本設計相關活動 於教學中,讓教學的過程更活潑生動、更人性化。台北市的國小老師葛琦霞就是 一個勇於突破障礙,運用兒童文學來教學的成功案例,最後她也實至名歸的獲得 了台北市教育局頒發的「師鐸獎」(葛琦霞、張湘君,2001,2003)。

繪本除了用於教學、輔導與促進發展外,劉清彥(2002)更有創意的結合故事 與食譜,將糕點香與書香一起送進讀者的所有感官細胞中,滿足了讀者的嗅覺與 味覺,更重要的是童書中的珍寶就這樣不自覺的流入讀者的心扉,真是奇妙啊!

總之,繪本還真是一個可「自用」與「團體使用」兩相宜的好東西,「宜看」

「宜享用」的珍寶呢!

二、繪本應用於環境教育之實證研究

環境教育的推動無論是在學校或是在社會上都需要多元的方法,

Paraskevopoulos、Padeliadu 和 Zafiropoulos (1998)對希臘 686 名國小學童做的調 查研究顯示,直接的學習經驗對學童環境知識的增進不亞於教科書,對於此結論

,Iozzi(1989)也曾提及戶外教育是促進環境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效方法之觀點。除 了這些已為人知的戶外教學或是直接體驗的教學策略外,還有什麼其他教學策 略的選項嗎?在國外,還曾經有對國家森林公園所出版之摺頁或小冊子做分析的 研究(Burrus-Bammel et al., 1988),結果顯示摺頁或冊中淺顯易讀的野生動物介紹 及設計生動的封面都的確能積極鼓勵人們投入森林遊憩活動;也有人提供成功的 環境議題故事(報導) (Bardwell,1991),使這些報導成為人類的典範,有助於我們 正向面對與解決環境問題;更有人利用市售的自然雜誌對國小學童進行環境教育 的教學,結果顯示利用該雜誌屬性進行的教學活動的確能增進學生在動物、植物 及生態方面的知識(Pomerantz,1986),這表示雜誌也可以是推動環境教育的有效工 具。上述的研究結果反映了一個現況:除了教科書之外,還有許多媒材也可以成 為推動環境教育的有利工具,繪本也可以是其中的一項!

29

終於,大家發現繪本的好了!於文獻蒐集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繪本被嘗試運 用在生命教育的研究上(陳俐伶,2006)、人際關係的促進上(謝素菡,2004) …,「它」

的好與價值,正逐漸被挖掘與瞭解中。

「環境教育」在國內是一門新進的學門,該領域的投入者自然也看到前人的 足跡、感受到了繪本的魅力,於是有部分研究者嘗試著結合繪本與環境教育(見表 6),譬如:林明瑞、譚至皙(1999)就嘗試著分析兒童文學中的環境概念,但是對 分析的樣本並未做嚴謹的定義與規範,分析的技巧亦僅是偏質性的一般性文字敘 述,也未呈現分析類目的理論根據,所以嚴格說起來,這篇報告僅能提供一個訊 息,那就是:將繪本運用在環境教育上應該是可行的。繼而可以看見陳嘉成、劉 麗玲、葉千芸與林素微(2002)等人嘗試著運用繪本進行環境教育的行動研究,研 究的結果顯示,選擇貼近學童生活的繪本進行提問與討論,可以增進學童的敏感 度,提高學生對環境的體認。

研究生劉美玲(2002)、簡素秋(2004)、甯範恬(2004)等則分別以繪本對國小學 童在環境教育或鄉土教學上進行了真槍實彈的實證研究。劉美玲以六年級的學生 為研究對象,使用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成效的研究,研究的方法是

「質」、「量」兼顧,且以「質」的方法為主。在量的方面,結果顯示出這種教學 方法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環境態度;在質的方面,顯示出學生不但能在繪本的情 境下獲得環境相關概念,而且也許下了保護環境的承諾,提出具體的建議並實際 行動,除此之外,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也深表喜愛。甯範恬則是以三年級的學童 為對象,運用圖畫書進行環境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研究方法也如同劉美玲之使 用,結果顯示圖畫書的教學設計(包括故事討論與延伸活動)的確可讓三年級的學 童釐清環境概念、獲得更明確的環境概念,但會隨著不同主題而有不同程度的差 異。簡素秋則是選擇「自然生態保育」之繪本對國小四級學童進行環境議題的教 學活動,並以統計與質性敘述分析所蒐集到的資料,結果顯示以故事為教材進行 自然生態保育概念教學是可行的,而且可以讓學習者對於自然生態保育概念保有

30

較長期的記憶,該研究者於研究後表示:「學生對故事教學的喜愛程度極高,顯 示故事適於教學」。以上研究都是針對國小學童所進行的,終於在2002 及 2005 年,二份以「幼兒」為對象的實證研究產出了,李培鈴(2002)在為期三個月的教 學時程中,以「漁港小孩」「爺爺的大漁船」「台灣近海的魚兒」「迎媽祖」「小鯨 魚要回家」等五本圖畫書為主、「聽那鯨魚在唱歌」「燈塔」「捉鎖管」「海海人生」

「大海動物園」「勇士爸爸去搶孤」等六本圖畫書為參考進行鄉土教學。環境教 育的課程向來強調要適合自己國家的環境狀況,因此有「立足鄉土、放眼國際」

的說法,故而研究者認為李的論文亦可成為環境教育的實證研究。該研究者因圖 畫書的導讀共設計了22 個主題活動,於宜蘭某近海國小附設幼稚園(大中班混 齡)進行鄉土教學的行動研究,教學的重點則鎖定在幼兒所熟悉的「漁港」,

的說法,故而研究者認為李的論文亦可成為環境教育的實證研究。該研究者因圖 畫書的導讀共設計了22 個主題活動,於宜蘭某近海國小附設幼稚園(大中班混 齡)進行鄉土教學的行動研究,教學的重點則鎖定在幼兒所熟悉的「漁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