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知識領域」方面的學習成效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環境知識領域」方面的學習成效

本節為說明在執行教學模組後,有關「環境知識領域」方面的學習成效為何。

除了使用問卷測量學生的學習情形,另會做訪談,以補足問卷所得不到的深度資 料。環境知識問卷共有 40 題,答對一題得一分,環境知識題及環境法律題各 20 題(滿分 20 分),環境知識題及環境法律題以下又各分成兩部分,為節能減碳題和 生物多樣性題,各 10 題(滿分 10 分)。此部分皆為四選一的單選題,每題只有一 個標準答案,主要是要得知學生在上完教學模組後對於課堂中環境知識部分的了 解程度,題目可參閱附錄二。環境知識問卷題數信度良好,庫李信度平均為 0.84。

訪談部分的問題,題目大都是大方向的學習概念,如:請簡述臺灣現行「綠建築 九大指標」之各項指標及其所代表的意義。訪談題目可參閱附錄三。

因執行兩次教學模組時,學生上課時間及時數不同,第一次模組上課時間每 個禮拜三小時,執行 16 周,第二次模組上課時間短,每個禮拜二小時,執行八 周,所以上課內容只有生物多樣性的部份。在做量化資料分析時,兩次綜合比較 部分,也只能比較有共同上課的生物多樣性部分。

以下先說明環境知識部分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接著說明前後測得分 t 檢定 比較結果,最後依據質性資料,分析學生得到的學習成果。在教學模組執行後,

量化資料的部分,第一次(見表 4-1)、第二次(見表 4-2)和綜合兩次(見表 4-3)的分

析結果,知識題皆沒有得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研究者推測因樣本數不足30 人,

所以難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人數分佈部分,第一次教學模組樣本數有 11 位,

第二次有 8 位,綜合兩次人數有 19 位。節能減碳環境知識題前測總分最小值為 四分,最高分為 10 分,生物多樣性環境知識題前測總分最小值為四分,最高分 為 10 分,在第一次與第二次進行前測時即在此部分得滿分,可見有部分學生先 備知識已足夠,容易造成學習成效的不顯著;節能減碳環境知識題後測總分最小 值為七分,最高分為九分,生物多樣性環境知識題前測總分最小值為五分,最高 分為九分,後測部分總分最小值都有提高,但是在最大值部分卻下降,有學生在 課後,發生知識混淆情形,如研究者在訪談時問:溫室效應怎麼形成的?前測時學 生可以大概說出原因,「就是因為排放太多二氧化碳,然後排不出去,然後溫度升高(訪前 1000308s11)」。後測時研究者問:溫室氣體包含二氧化碳嗎?他的回答卻讓人覺得 好像更不懂,「阿...我有點不清楚了...我自己有點混亂了...(訪後 1000607s11)」。差異最小的 是生物多樣性環境法律知識題,前測與後測總分最小值為三分,最高分為九分。

經由平均分數的增長情形來看,第一次(見表 4-1)教學模組法律知識題的總體 平均分數部分增長情形較環境知識題少,原因是法律部分在執行第一次教學時,

學生反應有關法律授課內容偏少,「希望可以增加法律上課內容(訪後 1000622s9)」「覺得 法條講解部分偏少(訪後 1000622s07)」,第二次(見表 4-2)教學時,研究者已與研究團隊 討 論 並 增 加 環 境 法 律 的 授 課 內 容 ,「此 次 決 議 要 增 加 法 律 部 分 的 授 課 內 容( 會 議 1000917)」,不過卻受限於整體教學時間少了第一次教學的一半,學生希望可以增 加上課內容,「覺得上課內容沒有很完整(訪後 1001204s7)」,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增 加上課內容,且還是無法得到應得到的學習成效,更加耐人尋味的是,綜合兩次 教學模組的前後測比較結果(見表 4-3),知識題平均總分居然減少了,應是兩次教 學模組的學生在環境知識部分的先備知識足夠,令部分學生在上課後,產生知識 混淆情形。

表4-1 執行第一次教學模組在知識題部分前後測得分 t 檢定比較結果

p-value

7.64(1.57) 8.27(0.65) 節能減碳(10)

4-10 7-9 0.23

6.55(1.44) 7.55(1.29) 環境知識題 (20) 7.09(1.04) 6.91(0.83)

節能減碳(10)

6-9 5-8 0.66

6.00(1.48) 7.00(1.61) 環境法律知識題 (20) 27.27(3.72) 29.73(2.69)

總分 (40)

20-33 24-34 0.09

表4-2 執行第二次教學模組在知識題部分前後測得分 t 檢定比較結果

p-value

7.50(1.77) 7.88(0.83)  生物多樣性環境知識題 (10)

5-10 7-9 0.60

6.25(0.71)  6.50(0.93)  生物多樣性環境法律知識題 (10)

5-7 5-8 0.55

13.75(1.98)  14.38(0.52)  總分 (20)

p-value

6.89(1.59)  7.68(1.11)  生物多樣性環境知識題 (10)

4-10 5-9 0.09

6.16(1.21)  5.00(2.92)  生物多樣性環境法律知識題 (10)

3-8 3-8 0.12

13.05(2.04)  12.68(2.69)  總分 (20)

巴),應該是指說...就是...要求要達到...一種...就是...世界物種...就是...(再次結巴)各式各樣不能只 有單一化(訪後 1000426s2)」,模組在執行教學後,從法律所學生自行撰寫的心得可發 現,學生不僅懂得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上課內容經由大腦思考內化後,還可有自 己的一番見解,由此結果可知本研究教學模組對於學生的知識成面還是有提升 的。

「…每個物種與生俱來都有其特殊性,為了穩定生態環境,勢必需要維持生物多 樣性,而生物多樣性不外乎有生態系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基因多樣性。要說能 夠面面俱到的維持生物多樣性,我覺得還真不容易,尤其在這充滿未知的世界 裡,到底有多少物種及基因皆是未知數,在談保護的過程中,已不知喪失多少物 種,說到底人類還是只能保護自己知識範圍內的事物(心得 1000426s2)」

生物多樣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瞭解生物多樣性原來不只單純的以一 個地區的生物種類或數量多寡觀之,亦可從生態、經濟及美學等角度來看

「由生態、經濟價值和倫理、美學、文化、宗教等觀點,分析維持生物多樣性產生的益 處,我才漸漸了解到生物多樣性可以探討的範圍極廣(心得 1000531s5)」進而也瞭解到 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外來種的認識與危害及身體力行去保育生物圈的 重要性。

「之前對於物種滅絕的原因僅認為是單純的棲地消失,…單純的以為是人類與物 種搶地居住,沒有想到還有其他原因使物種棲地消失(訪談 1000531s7)」

「大家除了在課堂學習之外,更應身體力行來改善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讓我們 對往後謹慎的行動,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心得 1000531s8)」

小結:

「環境知識領域」方面的學習成效,在量化資料部分因為樣本數不到 30 人,難以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且學生在上課前得先備知識已足夠,讓知識 部分的學習成效不明顯,更發現有學生在課後產生知識混淆情形,造成後測平

均分數下降。但從質性資料可發現,部分學生在課後對於上課所提過的單元概 念越來越清楚,還有原來不清楚的單元,在課後不但了解知識層面還可以有自 己的見解,更發現對生物多樣性概念有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