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命意義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在於人類擁有獨特的認知、反省能力,能 夠思索生命的意義,努力追求自我的夢想。而對於生命意義的感受,自古 以來便是人們思辯、關注的議題,故本節將對生命意義感的概念、理論、

評量方式及相關研究作進一步探討。

壹、生命意義的基本概念

Frankl 認為生命充滿不斷變動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生命意 義,且隨著時間的改變而不同。人們常會執著於詢問自己生命的意義為何?

因過分的執著而忽略了存在的當下,無法覺察自己在現階段必須完成的任 務或使命。因此,他強調人們不應該去問自己的生命意義為何?而是必須 認清自己才是被詢問的對象。唯有覺察「此時此刻」(here and now)的自己,

並「負責」地回應生命的詢問,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義(游恆山譯,1991;

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

對於生命意義的看法,近代國外許多學者、哲人皆提出了他們的見解。

Yalom 將「意義」視為道理或清楚的條理,故「生命的意義」意指生命中 清楚的條理。Yalom 又認為生命意義分為兩個層次,其一為人間意義 (terrestrial meaning),係指個體認為生命中具有自己需要去實現的目標。這

種信念會使人慰藉,給予個體目標角色,知道該如何過生活,最後感受到 自己的生命是有價值的;另一層次則為宇宙意義(cosmic meaning),屬於靈 性、超自然的領域,泛指超越人類、非人類能理解的宇宙安排,相似於 Frankl 所強調的生命意義之內涵(易之新譯,2003,頁 572-573)。而 Kübler-Ross 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我們能夠投入心力去愛別人、關懷週遭的人,並且努 力創造讓自己感到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李永平譯,2001)。釋證 嚴亦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啟發自我的愛心,藉由深入世間的黑暗角落,關 懷、撫慰受創的心靈,去除自我的煩惱與悲苦,重燃對人生的希望,讓自 己的生命更有意義(釋證嚴,2003)。

在國內,朱伊文(2008)認為生命意義係指個體以積極、正向的態度 面對生活,肯定自我的價值並努力自我超越,進而能完成人生的責任;廖 俊傑(2009)亦認為生命的意義是個體能知覺其存在的理由及重要性,進 而實踐之。故當個體能肯定自我生命的存在,即具有充分的生命意義,因 為生活本身就是意義,只有通過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與行為表現,才能肯 定自我,並為自己的人生責任(傅偉勳,2004)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生命意義係指個體能覺察自己當下的生命狀態,

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生命賦予的挑戰,同時亦能真誠地關懷周遭他人,

對自己有限的年光,感到無悔且具價值。

貳、生命意義的理論

自古以來,生命的意義一直是人類關注的議題,因此,在文學、史學、

哲學、宗教學等領域,許多學者均對此提出自己的看法。然而,在心理學 界,一直要等到 Frankl 提出自我超越的生命意義(self-transcendence)、存在 的意義(existential meaning)等概念後,生命意義始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專門 術語(程明明、樊富瑉,2010;賀豫斦,2008)。研究者整理相關文獻後,

試著將生命意義就心理學的理論角度歸納為三個取向,探討如下:

一、 存在心理學取向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對於生命意義的看法受存在主義哲學甚鉅,其中又 以 Frankl 的意義治療 (Logotherapy)最具代表性。Frankl 深受精神分析及存 在主義兩大學派的影響,在歷經二次大戰納粹集中營的恐怖對待後,發展 出意義治療。所謂的意義(logo)除了字面意思外,還包括了靈性的意涵,強 調「人存在的意義」、「對存在意義的追尋」及「人的獨特性」。與精神分 析不同的是,意義治療認為人類最原始的驅力應該是追尋自我生命的意義,

而非性與攻擊;與存在哲學不同的是意義治療更強調個體所感受到的主觀 具體價值,以及人生事件與目標的價值體驗(程明明、樊富瑉,2010;趙 可式、沈錦惠譯,1995)。

Frankl 認為,當人們不能發現自己的生命意義時,將會造成自我的挫 敗,進而導致一種存在的空虛感。因此,意義治療重視人們對生命的質疑,

並試著協助人們將這樣的心靈實體帶到知覺中。又 Frankl 認為人類既然擁 有其他生物沒有的「意識」能力,思索生命的意義,便是身為「人」的責 任。也因為如此,對於質問生命的意義,意義治療並不視為是一種病態或 不正常的反應;反之,這是身為人類對自己狀態的最真實表達,是最具人 性的表徵(游恆山譯,1991;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此外,關於意 義治療的其他概念,尚包括:

1. 意志的自由(freedom of will):

Frankl 提到個體存在於世,擁有意志的自由,但並非代表其能完全沒 有限制、隨心所欲,因為面對生活的環境,人類必定會受到它的束縛與 影響。然而即便如此,因為人類擁有主動、自由的意志,可以選擇自己 面對環境的態度,因此人類才能超越內在生理與外在環境的束縛(游恆 山譯,1991)。

而構成個體存在的要素,包括:「靈性」、「自由」與「責任」。「靈性」

是人類生而具有、無法化約(irreducible)亦無法用其他非靈性事物解釋的。

這並非意味著靈性是不存在或沒有價值的,相反的,意義治療強調人們 應該關懷心靈,體認現實意義與價值,而非僅是滿足原始本能或驅力的 需求,亦或僅是在尋求本我、自我與超我的平衡調適(許淑芬,2008;

游恆山譯,1991,頁 16);「自由」意味著選擇的自由,包括本能、遺傳 及環境。即便人們受到本能、遺傳及環境的影響甚鉅,但 Frankl 仍相信 人類因為有選擇的自由,因此可以對這些影響做出不同的回應,而這些 常可從類似的事例得到證明,例如:擁有同樣生長環境、血緣的兄弟卻 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同為集中營的難民,有人絕望、自暴自棄;有人卻 能展現出生命的熠熠光輝(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至於「責任」,

因為自由與責任是相依的,人類擁有選擇的自由,相對的也必須承擔生 命的責任,所以人們必須實踐自己生命的意義,除了對自己負責,也需 對其他事物負責(鄭惟謙,2007)。

2. 求意義的意志(the will to meaning)

誠如前述,Frankl 認為人類最原始的驅力是求意義的意志,而也是人 類與其他動物不同的獨特之處。也因此,Frankl 認為人既然是為了追求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而生,必然也可為了實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而死(鄭 惟謙,2007)。

在求意義的意志過程中,人們可能會遭遇到許多挫折,例如:「存在性 挫折」(existential frustration),意即人們覺得生命是無意義的,感受到存 在的空虛,因此對外界的刺激不感興趣,失去學習與改變現況的動力。

適度的存在性挫折,有助於個體追求意義的意志,然而當個人的存在性 挫 折未 被有效 處理 解決, 嚴重 時可 能會 導致「 心靈 性精神 官能症」

(noogenic neuroses)。不同於「心理精神官能症」(psychogenic neuroses),

「心靈性精神官能症」病源於人類存在的心靈層次,而非心理因素(趙 可式、沈錦惠譯,1995)。

3. 生命的意義

Frankl 認為,在人的一生當中,不可避免地會對自我的生命意義感到 疑惑,其中又以青春期最易有此感受。當人們突然面臨一些不知所措的事 件,諸如:重要他人死亡、意外事件、工作或感情上的問題……等,都有 可能會引起對生命意義的質疑(游恆山譯,1991)。然而,生命的意義並 不是追求享樂。所謂的「快樂」,事實上是人們在追求與實現生命意義後 的附加物。如果把「快樂」視為生命的全部意義,在 Frankl 看來,那樣的 生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人們可能會陷入享樂主義的迷思當中,逃避為自 己的所做所為負責,為自己逃避的人生合理化(游恆山譯,1991)。

此外,意義治療強調個人的內在經驗重於理論教條,反對過於偏重唯 物主義的教育本質,因為那使得人們過於重視實證的發現,而忽略了覺察 自身的真實感受。不過,雖然意義治療強調個體的存在與其主觀感受,然 而這並不代表它認為個人的價值與哲學觀能全然真實無誤,因為人類的觀 察力受限於個人的視界,往往致使人們認為自己的責任只顯示在具體課業 上,唯有完成這些工作後,才有可能發現其背後的價值(游恆山譯,1991)。

儘管如此,Frankl 並不以此為逆,因為他認為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建 構自己獨特的事務,每個情境也只會在生命中發生一次,這種「獨特性」

(uniqueness)與「唯一性」(singularity)構成了每個人課業的絕對價值,也因 為每個人生命中面臨無數的課業,使得生命中充滿不斷變動的價值觀(游 恆山譯,1991,頁 59-60)。Frankl 強調,重點不在我們做了什麼課業,而 是在我們如何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是否盡到自己的本分?只要我們存 有意識,就有責任面對人生的種種課業(游恆山譯,1991)。

二、 需求與動機取向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Maslow 深受存在主義影響,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 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他認為人類的行為,背後的動力都可

歸因於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唯有滿足低層次的需求後,個體才會邁 向更高層次的需求,藉此達到自我實現,獲得更豐富的生命意義。

Maslow 晚年著重探討靈性的議題,重新將其需求理論歸納為三大層次,

即所謂的「X、Y、Z 理論」。X 理論層次中,包括了人類最基本的生理及 安全需求;Y 理論包括了愛與歸屬、被尊重及自我實現需求;Z 理論則為 所謂的靈性需求。之所以增加了靈性需求,是因為 Maslow 認為靈性生活 是存在的本質之一,人若缺少了靈性將使人性產生缺口,不再圓滿。又,

許多人生命中都曾感受一種極度欣喜的感受,那可能是瞬間即逝,神秘且 無法用科學方法驗證的感受,Maslow 稱之為「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

許多人生命中都曾感受一種極度欣喜的感受,那可能是瞬間即逝,神秘且 無法用科學方法驗證的感受,Maslow 稱之為「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