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深刻反思當前社會亂象及學生缺乏生命意義感的環境下 ,政府重新檢討教 育的本質,開始重視生命教育(吳庶深、黃麗花,2001;林思伶,1998;許智香,

2003)。從民國八十六年底,前省教育廳開始推動生命教育(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1998),以中等學校學生為施教對象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更於任內宣示二 ○○一 年為「生命教育年」,推展全國性生命教育,到二○○○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 貫課程暫行綱要」明令生命教育為綜合活動學習 領域的指定內涵,可以說,生命 教育是由宣誓性的意義正式進入國民中小學的課程上來 ,確立了生命教育在中小 學教育的地位。本節先分析學者眼中生命教育的意義、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 育的內涵,再去檢視國民小學課程中生命教育內容 ,探討生命教育於國民教育階 段落實的可行性。

壹、 生命教育的意義

生命教育是一個涵蓋面極為廣泛的課題 ,專家學者對於生命教育意義的看 法,也從各種不同的面向切入,例如,孫效智(2000b)認為生命教育在於「深化 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行動力」,強調是一種知情意行整合的教育 。吳瓊洳 (1999)、陳福濱(2000)從生活實用的觀點看生命教育,認為生命教育的意義是引 導思考生命本質,追求生命意義,探討生命過程,協助學生面對生活的課題,培 養積極的生命態度,提升生活品質。朱榮智(2001)主張生命教育除了人對自己本 身的了解外,應注重個體與外界的互動,是相互對待的教育。陳德光(2001)從終 身學習的觀點看生命教育,認為生命教育應包含小學、中學、大學,甚至是成人

階段的教育,是對不同人生面加以整合的生活智慧教育 ,藉以開發生命的潛能。

大體來說,生命教育是一種發展的教育,貫穿個體出生到死亡,整個動態生 命過程;生命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個人的生活調適、人際間的互動,在生活中體 驗、學習而成長;生命教育是責任感的教育,讓人生角色責任,在人生意義探求 之中明朗清晰;生命教育是終身學習的教育,用一生的努力追求成為一個 內外統 整、有品質的人。

貳、 生命教育的目的

生命教育是近年來政府及宗教團體提倡的一種整合性教育 (黎建球,

2000b),在教學效果上,希望受教者從自己的生命學習出發 ,先了解生命起源與 週期,學會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再到發展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使個人成為懷抱 理想、能夠實踐愛與尊重的人。分析文獻,學者對於生命教育的目的,可歸納為 下列四個重點:

一、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往往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上的取捨 ,陳福濱(2000)指出,生命的目的 在於追求生命的意義,建立完整的價值體系。Remen(1999)認為,對生命意義 的探索可以幫助學童獲得心靈力量 ,超越生命的迷失與困境。從哲學的角度看,

生命教育在尋求自己的時空定位 。如果我們將人性價值定位在無限的時空意義 下,則抱持人性具有永恆價值、無限價值的人,和抱持人性無具永恆、無限價值 的人最大的差別就是「希望」。後者的希望只在此生的功名利祿 ,功名利祿消失 或崩潰,人生也隨之破滅;前者的希望則超越了功名利祿,永遠不會失望,永遠 會使自己有一種嚮往,以生命的獨特性與超越性建立生命之尊嚴 。而其核心觀念 就是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工具,也不要把別人當做是自己的工具。希望藉者自 尊教育,具體教導孩子了解人的價值。生命教育應幫助青少年從小探索與認識生

命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價值,熱愛並發展每個人獨特生命,並將自己的生命與 天地人之間建立美好共榮共在關係 (孫效智 2000b;黎建球,2000b;錢永鎮,

1998b)。

二、培養正向的人生觀

接納生命為無限時空的定位,現世並不是人的終局,現世只是人世間一個永 恆的過站,因此,人必須珍惜此生之ㄧ切,能善盡此生,就能提供善渡下一站的 能力,人不能浪費此生,只有積極、樂觀、奮鬥、進取的人,才能獲得永恆的生 命(黎建球,2000a)。每個人都是獨特、唯一的,都注定要依自己的根性因緣(包 括體能、性向、興趣和特質),去發展其人生(鄭石岩,2003)。生命教育在幫助 學生認識自己、尊重他人的生命、珍惜共同的生活環境,能主動的去思索生命意 義,免於做出危害自己及社會的行為,進一步要以積極樂觀進取的生命,與他人、

社會、自然建立良好互動關係,造福更多的生命(何福田,2006;吳瓊洳,1999;

林吉基,1998;黃德祥,2000)。

三、促進個體內在、外在的整合與調和

生命教育一般是界定在全人教育 ,所謂「全人教育」,就是身、心、靈都能 成長,或是德、智、體、群、美均能平衡發展的教育(錢永鎮,1998a)。孫效智

(2002b)指出,完整的人包含身心靈、知情意行各因素。建構生命教育內涵時,

要去思考何以「知行不一」或如何「知行合一」的問題。他認為人生觀的空白貧 乏或膚淺扭曲及人格不統整或理智與情緒的分裂 ,是知行不一問題的根源。所以 生命教育必須啟發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能思會辯」的能力,以建立深刻 的人生觀。在個人內在的整合上,孫效智(2002b)特別強調,原生家庭的傷害、

心靈的治癒、憤怒情緒處理、寬恕與道歉的學習、貪婪與吝嗇的化解、狹隘心胸

的開闊、男女情慾與真愛的分辨、同理與溝通的能力、靈性發展等這些理智與情 緒統整的經驗,是每個人都必須去學習的課題 。鄭崇趁(2006)則提出,生命教 育目標的第一層次是珍愛生命 、體悟人性、活得尊嚴。第二層次為伸展生涯,建 構生命之願景,從「自我、志業、休閒、人際」上去努力。最高層次的目標是自 我實現,理想與現實相吻合,發出生命的光輝。而這一全人的關照,是必需在符 合現代意義的人文精神、教養文化中去整合。黎建球(2004)把個人由內到外的 整合分成不同層次,指出所謂的整合,包含了(一)人和自己的整合:把大自然 和人文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各種不同價值整合 ,成為自己的價值。(二)人跟社會 的整合:體會社會的價值和意義,找到人和社會整合的方法。(三)人跟天地的 整合:人要體會天地的精神,和天地要有彼此的尊重,在天地間去完成自己的渴 望。這樣的人文教養就是讓人成為一個整體,以這個整體的精神,去整合人自己、

人跟人的關係、人跟世界的關係,共同朝一個至善的目標去發展 。

四、培養靈性生命滋長

錢永鎮(1998b)引用方東美先生的看法,人的生命有:物質生命→生物生 命→心理生命→藝術生命→道德生命→信仰生命。人是萬物之「靈」,靈性教育 的落實,便是文化、藝術、道德的教育。只要不受限於肉體,人可以向精神層面 無限成長,人能夠在有限中展開無限的生命 。因此,在社會異化亂象中的生命教 育,事實上也是一種心靈改革的教育 。心靈改革是思想觀念的改造,是心智模式 轉換的工程。廖春文(1998)就指出,當人們能夠體悟人生無常、人際無我、活 在當下、活出自我的道理時,比較不容易情緒失控、心魔亂竄,會有善解、知足、

關懷的大包容,對挫折的容忍、困境的突破、阻礙的超越,能反省與終身學習,

達到身心安頓、煩惱平息的自在。佛家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一 個人能夠漸漸超越物質和感官的束縛 ,生命必定比較自在,這也是生命教育所要

帶領學子進入較高層次的生命境界 。

由上列論述中不難發現,生命教育之目的,包含著生命內容的探討、生命價 值與意義的追尋、生命發展與理想之實踐、現實世界生命之安頓與終極關懷 ,這 個目的所涉及的當然不只是個體物質生命的問題 ,更是整個社會文化、天地人我 之間的關照以及靈性慧命的滋長。這樣的目的,是一個人人生態度與人格建 構的 方向。為了通往這個理想性的目標 ,需要以課程作媒介,所以,吳清男(2006)

就指出,生命教育是透過思辯歷程,以彰顯自我之主體性;尊德行與道問學二者 不能偏廢;應重視思想探索課程之設計;生命教育應在文化情境及社會脈絡下進 行;而就超拔深陷迷茫的人心而言 ,應將宗教課程融入生命教育中 。吾人皆知,

國小階段是孩童人生態度與人格發展的重要關鍵 ,在國小實施生命教育最能發揮 實質功效,產生長遠的影響,因而國民小學有效的實施生命教育,成了當今紊亂 社會環境因素下的當務之急。

叁、生命教育的內涵

學者對生命教育內涵的闡述不 盡相同,有的從時間縱線切入,有的從空間關 係著眼,有的談學理面向,有的談實踐面向,有的著重個人發展,有的留心社會 性發展,茲分述如下:

表 2-1 生命教育內涵的重要文獻 2000b

生命教育涵蓋人生與宗教哲學、基本與應用倫理學以及人格 2000b

生命教育的實質內涵上,特別看重生命的層級性、超越性、

表2-1 生命教育內涵的重要文獻 (續)

四、生命教育的內容,應該包含生存、生計、生活、生命層次。而且是從生物性 的層次向理性層次、道德良知層次、靈性層次發展,所以生命教育是向上、

向善的教育。

肆、國民教育階段生命教育課程的地位

國民教育階段的生命教育課程,政府是以頒布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及 放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方式來落實 。而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生命教育,又可分為 綜合活動中的指定內涵以及 隱含於九年一貫課程各領域中的生命教育課程 ,茲分

國民教育階段的生命教育課程,政府是以頒布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及 放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方式來落實 。而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生命教育,又可分為 綜合活動中的指定內涵以及 隱含於九年一貫課程各領域中的生命教育課程 ,茲分